第14章 組織架構管理必須致力于關系和諧(1)
- 企業規范化管理系統實施方案·組織架構管理
- 舒化魯
- 3667字
- 2014-11-26 16:44:25
組織的目的是協調組織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組織架構的管理必須把致力于關系和諧的觀念確立為基本指導思想,把達成相互關系的和諧確立為組織架構的目標作為基本要求。首先是以關系和諧作為一種美的結構關系,將這些物或要素相聚在一起并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其次也是最為關鍵的內涵,是結構關系有始有序、制衡默契、穩定堅實、功能健全。
一、關系和諧是一種美的結構關系
美與丑是相對而存在的,要知道美,就必須了解丑。有一個人,他想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中最丑的人。這個人,形體矮小,左腿又比右腿短15厘米,還轉了兩個彎。腳只有三個趾頭,大趾頭粗壯,脹圓了,像一個小蘿卜。另外兩個趾頭僅僅是兩個凸起的小點兒。而右腿卻顯得過于健壯,使左腿又像是掛在屁股上的一串粗大的枯腸。他的身子還特大特胖,鼓脹的肚子像堆的一堆爛肉。一雙手臂還算對稱,與一般人手臂無異,而左肩又比右肩高出10厘米,肩頭高高聳起,像半枯的小駝峰。一個特大而腫脹的腦袋歪掛在肩上,一張嘴巴像外翻出來的死豬肛門,搭拉在下巴上,并且遮去了大半個下巴。鼻子足有5厘米寬,塌粘在臉的中間,鼻孔只能看到一個,不停地翕動。在鼻子左上方還有一個紫紅的肉瘤,把左眼擠得僅僅露出一條小縫。右眼比左眼低很多,因為他頭頂右高左低,右眼就似乎是嵌在臉正中了。只見其眼和臉一皺起,與斜拉著的雞屁眼無異。
我們從這種最丑中就可發現美的實質了。這就是結構關系的和諧。和諧就是美,失去和諧就是丑,美與和諧是緊密相連的一對概念。盡管對美的本質的認定有三種對立的觀點:第一種,美是審美對象本身所固有的一個特征;第二種,美僅僅是審美主體的一種自我感覺,否認審美對象本身具有美的特征;第三種,認為美是具有美的特征的審美對象對具有審美能力的眼睛的作用。但是,如果審美對象本身不具有美的特征,那就是心理扭曲,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嗜痂成癖了。除去這種觀念,都是承認美的客觀性的。那么,什么樣的特征才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學家大都認定,和諧就是美,或者說美的客觀性就是關系和諧。
美是和諧的思想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系統化了。畢達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學家、美學家,又是一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認為“美是和諧與比例”,“和諧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著名哲學家、美學家赫拉克利特也主張“美在和諧”,認為“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柏拉圖也主張“美是和諧”,“一與本身相反,又復與它本身和諧,正如弓弦與豎琴”。他的“理想國”實際上就是關系處處和諧的國家。柏拉圖還在其《大希庇阿斯篇》里提出了三種美的定義,即“美是有用的”、“美就是有益的”和“美就是視覺和聽覺所生的快感”,說明了美與“效用”之間的關系。這與美在和諧是一致的。他認為效用是和諧的基礎,和諧是效用之間的協調。印度著名詩人、美學家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也認為,美存在于任何地方,在任何一種有秩序與和諧的范例中都有美,而丑陋則是美在我們的生活和藝術中被歪曲的表現,是來自對真理的不完善的認識。這是因為梵的本質或宇宙的本質在于內在和諧。
《禮運》中的“大同社會”強調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養,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是一種社會的和諧。道家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個體應順應自然,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使人們保持德行的完整和精神的完美。其所注重的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組織的目的是協調組織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達成相互關系的和諧以保證組織目標的高效地達成,也就是組織架構管理的目標。所以,組織架構的管理必須把致力于關系和諧的觀念確立為基本指導思想,把達成相互關系的和諧確立為組織架構的基本要求。
和諧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種結構關系,是不同的物或要素,相聚在一起而構成的相互關系。這就是所謂的“和實”。但這些物或要素相聚在一起之后又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所謂的“生物”。其次,也是最為關鍵的內涵,是結構關系有始有序、制衡默契、穩定堅實、功能健全。下面分別加以分析。
二、有始有序
巴以之間沒完沒了的沖突,造成的非人道災難讓人揪心,貧窮、疾病、落后成了巴勒斯坦人無法揮去的陰影。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東沿岸,古稱迦南的這塊地方也就成了全球最不和諧的一塊癩瘡。
2008年2月21日,47歲的瓦法·蘇爾丹在半島電視上和埃及伊斯蘭教士舉行了一場簡直讓全世界阿拉伯人都震驚的辯論。其片斷被中東的“媒體研究所”放到網絡上,一下引起轟動,各種語種的網站相繼轉載這個節目,數以百萬次的下載,每天點擊高達10萬人次,更有成千上萬的評論,甚至有人稱她是“新世界的女神”。
她在敘利亞出生、成長,并曾是虔誠的伊斯蘭信徒,并且親眼目睹了中東的混亂事件。1979年,一幫恐怖分子沖進她當時就讀的大馬士革Aleppo大學,高喊著“Allahisgreat”當場槍殺了她的教授,并一口氣打了一百多槍。她震驚了,她意識到這不是她應該要的神和宗教,從而開始質疑所有伊斯蘭知識。她決心逃出那種宗教主導的國家,去尋找真正的文明。1989年,她和丈夫孩子抵達洛杉磯,在那里學習心理學,后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她常在網絡上撰文和那些極端伊斯蘭教徒辯論,后來被半島電視臺發現,找去參加辯論節目。由于她信奉自由的價值,大膽地指出伊斯蘭教的弊端,再加上她說話鏗鏘有力,思路敏捷,反應機智,毫不讓步,把那些阿拉伯學者嗆得啞口無言,她被稱為“伊斯蘭神學士的最大夢魘”。
她在辯論中激昂地說:“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去毀掉別人的教堂;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用殺人來表達抗議;我們也沒有看到一個佛教徒,去燒毀清真寺,去殺穆斯林,或攻擊人家的大使館。只有穆斯林,用燒毀人家的教堂、殺人、毀掉人家的使領館,來捍衛他們的信仰。”她對存在于這里的不和諧用氣憤的心情進行了描繪,也分析了其原因:“我們目睹的這場在全球范圍的沖突,不是宗教的沖突,或文明的沖突。它是兩種相互對立的東西、兩個時代的沖突;它是那種屬于中世紀的心理和21世紀的思維之間的沖突;它是先進和落后的沖突,文明和原始的沖突,理性和野蠻的沖突,它是自由和壓迫的沖突,是民主和專制的沖突……”
她的觀點振聾發聵,可也有人直接說要殺她。原因在于她忽視了沖突的起因和根源。
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天的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后,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涌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以色列約占152萬平方公里,巴勒斯坦約占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于這個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在以色列國成立的第二天,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占領了第181號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大部分領土,并強行占領了西耶路撒冷,吞并了劃歸給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
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占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連國家都亡了,還有什么斯文要維持?這是被瓦法·蘇爾丹忽視了的一個基本事實。
和諧的前提是有始有序。“有始”強調的是起點的合法性、合理性,“有序”強調的是過程的連續性和程序性。猶太人曾經是這塊土地上的主人,但離開兩千多年后又返回來爭奪在這里生息上千年的巴勒斯坦人的家園。這是無始。猶太人連本來就不公平的聯合國第181號決議也不遵守,不斷擠占曾經是這塊土地主人的生存空間,數以百萬計的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這就是無序。無始無序,除了混亂和沖突就只能依靠道義或力量確立公認的起點,重新建立相安無事的和諧秩序。
企業組織架構如果忽略了有始有序這一要求,組織內部關系的和諧就不可能,組織運行的效率也不會有。因為無始無序本身會成為矛盾沖突的根源,并且是無法抹平的矛盾沖突根源。利益被侵害的一方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他們的利益被人侵占的事實,也永遠記掛著被侵占的那份利益。利益侵占者除了把所侵占的利益返還給被侵占者,被侵占者是不會忘記這種事實的。
所以組織架構的所有工作必須都基于這一有始有序的要求之上。
三、制衡默契
和諧是一種美的結構關系。在這里是由無數的“實”和而結成的整體,這不同的實之間,如果沒有制衡關系,和諧也就永遠不會來臨。因為這種制衡是以不同實之間的認同和契合的形式存在的,失去了默契的制衡,不同實之間就只能是沒完沒了的沖突和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