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功夫影星,同是銀幕上的硬漢形象,美國影星斯瓦辛格火爆、勇猛、強悍、冷峻,言行舉止干凈利落,光看他那高大的身軀,健美的肌肉,西方男性的陽剛之氣一覽無余;而中國影星李連杰則是另一個形象了:敏捷、靈活、機智、幽默,在打打殺殺中,在刀光劍影中,無時無刻不流露出一份東方男人特有的溫柔與靦腆,纏綿與含蓄,極富人情味。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東西方不同的氣質,反之,不同的氣質又深刻影響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有人說,西方民族是太陽的民族,東方民族是月亮的民族。
此言一語中的,正道出了東西方人的氣質奧秘。
太陽熱烈、奔放,但似乎欠缺了一點點柔情;月亮溫柔、詳和,但似乎又欠缺了一點點陽剛。現代社會,地球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深入,東方人與西方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對方,同時又被對方所影響。
我們相信,未來的東方與西方,不會再對彼此感到神秘,同為人類,東方人與西方人感受到的將是共同的愛與理解,還有一份獨特氣質的美麗。
男人和女人有哪些氣質的不同
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概念,在許多人看來是有意義的、有吸引力的。大多數人對什么是“男性化”、什么是“女性化”都有自己的看法。
性別的差異,許多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把人的氣質分為兩大類,就是“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
他們對這兩種氣質,都作了種種分類,明確了界限,并要求男人具有他們說的男性氣質,女人具有他們說的女性氣質。
那么,什么才是男性氣質,什么才是女性氣質呢?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設計了一種測驗。你可以根據這種測念的結果,來斷定你是一個具有:
男性氣質的人,女性氣質的人,雙性氣質,即兩種氣質都有的人。
以下是他的測驗設計,它包括60個形容詞或詞組,要求被試者指出每一個詞對自己的適合度,從1分到6分來進行評估。
1、自信
2、柔順
3、樂于助人
4、維護自己的信念
5、快樂
6、憂郁
7、有主見
8、害羞
9、謹慎
10、活躍
11、含情脈脈
12、夸耀
13、武斷
14、奉承
15、快活
16、個性極強
17、忠誠
18、無預見
19、堅強
20、女人味十足
21、可靠
22、有分析力
23、有同情心
24、妒嫉
25、有領導才能
26、對他人的需求敏感
27、誠實
28、敢于冒險
29、好學
30、不夠坦率
31、當機立斷
32、有憐憫心
33、誠摯
34、容易滿足
35、渴望撫慰受到傷害的感情
36、自負
37、支配
38、和藹可親
39、惹人喜愛
40、男子漢味十足
41、熱情
42、嚴肅
43、愿意表明立場
44、溫柔
45、友好
46、攻擊性強
47、輕信
48、效率低
49、舉止像領導
50、天真
51、適應性強
52、利已主義
53、不講刻薄的話
54、冷漠
55、競爭性強
56、熱愛孩子
57、老練
58、雄心勃勃
59、舉止文雅
60、因循守舊
記分
1、統計你對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46、49、52、55、58項的評估分數,用總分數除以20,就得出你的男性氣質分數。
2、統計你對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53、56、59項的評估分數,用總分數除以20,就可以得出你的女性氣質的分數。
3、如果你的男性氣質分數高于4.9,女性氣質分數也高于4.9,那么,你就是屬于雙性氣質的人,亦即你是既有男性氣質、又有女性氣質的人。
從上面這個測試設計中,我們看到,在這60個形容詞中,有20個是傳統觀念公認為女性氣質的;20個是傳統觀念公認為男性氣質的;20個是中性的,也就是沒有性別限定的。
當你做完這個測驗,你會得到兩個分數:一個是男性氣質分數,一個是女性氣質分數。
而在這兩個分數當中,你又可以推出第三個分數:雙性氣質分數。
但問題是:區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乃至于雙性氣質,有無必要?真有所謂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乃至于雙性氣質嗎?
真的可以說,這種氣質是男性的,那種氣質是女性的,而另一種是中性的嗎?
男性女性,真的有氣質之分嗎?一點不感情用事、一點不受影響、富有支配性、很喜好數學科學、非緊要關頭從來不會激動、很主動、富于競爭性、擅長業務、諳于處世、富有冒險精神、決策果斷、行動中經常以主將自居、很有自信心、毫不在乎所受的攻擊、雄心勃勃的人,是男人還是女人?
一般人會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這個人當然是男人。
的確,一般人對男人氣質的看法,就是以上這些特征。
而事實上,以上的個性特征,是從一個女人身上看到而把它們記錄下來的。這個女人,千真萬確是個女性,且沒有做過變性手術。
與此相反,一個很文雅、溫柔、圓通、機敏、對感情上的事很敏感、整潔、虔誠、有強烈的安全需要、非常喜愛藝術與文學、易于表露柔情的人,是男人還是女人?
一般人會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這個人當然是女人。
而事實上,以上的個性特征,是從一個男人身上看到,而把它們記錄下來的。這個男人,也的的確確是個男性,且沒有做過變性手術。
事實上,存在于男女之間的種種差別,同性別并無直接的聯系,就像繪畫能力與出生狀態毫無聯系一樣。其它的差別也表明氣質同性別并沒有普遍的或必要的聯系,正像學識與宗教信仰的不同并無聯系一樣。
人類社會從一開始,就給兩性分配了不同的角色,要他們按步就班的去扮演好分配給他們的角色。人從一降生就帶有不同的行為傾向,在整部人生的戲劇中扮演求愛、結婚、為人父母等等角色。
這些角色,往往形成固定的模式,并被看作是與生俱來的。
因此,有些氣質適合于一種性別,有些則適合于另一性別。
所有的人,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人,都把女人看作是應該是女人的那種人,都把女人看作是柔弱、順從的一種角色。
人總是這樣,分明是在扮演角色,演著演著,卻把自己給忘了,自己最后就融入到角色當中去了。
自我消失了,角色成了他本人。
女人、男人,這不過是角色而已。
可是,所有的女人、所有的男人,都已經在角色中不能自拔,成了規定中的“男人”和“女人”。
其實不是這樣的!
原來的你,可能是另一個樣子的!
你是個女人,但你不一定要溫柔、不一定要順從、不一定要感情脆弱、不一定要生兒育女。
你以為你要做的,只是后來人為的規定,只是角色安排的需要而已。
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如果他是個男性,他就被教育、制度、習俗、觀念等等各種各樣的東西規定著要按著一個“男人”的規定、一個“男人”的道路去成長、去走他的人生路;如果她是個女性,她同樣被教育、制度、習俗、觀念等等各種各樣的東西規定著要按著一個“女人”的規定、一個“女人”的道路去成長、去走她的人生路。
他們可不可以走另一條道路?
一個男孩可不可以走通常為一個女人所走的路?
一個女孩,可不可以走通常為一個男人所走的路?有一個叫做M.米德的美國人類學家,對世界各地的一些原始部落進行了調查與研究。她發現了一些意味深長的結果。
菲律賓的一個部落的男人常常喋喋不休,而女人則沉默少語,跟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男人和女人在語言方面的特征剛好相反;馬努斯島民中熱衷于哄孩子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托達人認為一切家務勞動都是神圣無比的,因此婦女不能染指,阿拉佩達人堅持認為女人要比男人的頭硬得多。
母系社會會過去,男權社會同樣會結束。
一個讓人自由成長的社會,必定會到來。
在這個社會里,人依著他的本性去做事,不會因為他是男性、或她是女性而受到束縛與壓抑。
當然,以上的說法否認的只是那種先入為主的男權或女權觀念,否認的是不盡符合事實的男女不平等思想,否認的是不從科學的、生理的、自然的前提出發而是從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信條出發確立的男性規范和女性規范,而并不是否認存在于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天然差異。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并不能因為各種女權思想或是男權思想的支配而加以否認。
可能我們常常能夠聽到這樣的對話:
大男子主義者:“她肯定要哭了,因為她這么容易動感情。女人就是比男人容易動感情。”
女權主義者:“你怎么能這么說?女人不比男人更容易動感情。不!”
大男子主義者:“就是那樣。我堅決認為女人容易比男人動感情。”
女權主義者:“不,不是那樣,她們不是那樣。”
像這樣有關男女氣質差異的爭論是常常有的,在現在這個已越來越寬容的社會里,幾乎是每天都有。可是,這樣的爭論又總是顯得很無聊,因為它永遠不會有什么結果。
實際上,有成效的方法,應該是認清他們所爭論的“動感情”是什么意思?然后想想“女人是否比男人易動感情”這一點能不能從科學上加以檢驗,也即人們可以收集男性和女性的有關實際數據,以檢查這種說法到底是不是成立。
毫無疑問,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生理上的差別是一目了然的。既然有這種生理上的差別,那么,自然也就有氣質上的不同。
前面曾經提到過一種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的體型與氣質有密切的關系,例如:
沉靜、冷漠、孤僻、神經質、不喜歡與人交往的人,多為瘦長型的人;活潑、開朗、樂觀、親切、溫柔、直率、愛社交的人,多為矮胖型的人;認真、仔細、固執、有韌性、思考和理解比較遲鈍、情緒穩定而且具有爆發性的人,則多為強壯型的人。
這種氣質的體形說,受到了許多精神病醫生與心理學者的認可,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在這種理論的基礎上,又引伸出一種“體型氣質說”:
人的氣質類型,可分三種,即內臟緊張型、身體緊張型、頭腦緊張型。
內臟緊張型的人,行為隨和、好交際、圖舒服、好美食、好睡覺、會找輕松的事;身體緊張型的人,精力充沛、大膽直率、沖動好斗、武斷、過于自信;頭腦緊張的人,內心豐富、善于自制、思考周密、傾向于智力活動、不愛交際、敏感、反應迅速、睡眠差、容易疲勞、愛好藝術。
總的來說,這些科學家的努力可以證明這么一個觀點,人的氣質,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既然如此,由于女人與男人,他們之間的生理差別比瘦與胖、高與矮的差別更為顯著,他們之間的氣質差異,自然也是很大的。
例如,在兒童當中,男孩比女孩更具攻擊性,這是為什么呢?
是不是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男女之間是存在著差異性的,而這個差異是十分顯著的呢?
同時,這又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男性比所有的女性都具攻擊性呢?
上面已經指出過,這種強行分出男女差異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有問題的,但是,現在需要冷靜下來,從科學的、生理學的角度來詳加分析。為了這個目的,姑且使用這種分法。
因此,要是在幼兒園發現一個具攻擊性的女孩,大可不必驚訝。其實,很富有攻擊性的女孩,可能還不止一個哩!
但是,從總體來看,如果算得出一個平均數的話,那么我們還是可以發現,的確是男孩子比女孩更具攻擊性。
這種攻擊性,可以是體力上的、可以是語言上的,也可以是幻想中的。
男性比女性更有攻擊性,這是男性與女性在氣質上的差異性的明顯體現。除此以外,還有其它的體現。
比如支配。
研究表明,就像攻擊性一樣,就支配欲來說,男性也比女性要強。
支配行為是人的地位的一種重要反映。有支配作用的人比從屬的人具有較高的地位。男人的支配欲強于女性,這說明,在地位上來說,男人天生有一種凌駕于女性之上的氣勢。
關于性別造成的氣質差異,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活動水平,也就是平時在生活中的活躍程度。
一般人都認為,男孩的活動水平要比女孩強。但也有人發現,在某些時候,女性的活動水平強于男性。
有一項調查顯示,大約80%到85%的多動癥兒童是男孩,而女孩只占15%到20%。
這種性別差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性別造成的氣質差異,明顯的,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易影響
大多數心理學家都承認,女人比男人更富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更容易被說服,更易受暗示,也更易從眾。
這說明,婦女的情緒相對男性,更不穩定;女人的情感相對男性,更脆弱。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女人明明已經決定這么去做了,可是,在聽了別人的一番勸說之后,立即改變了主意。
還可以常常看到,到街上一種式樣的服裝流行起來,或一種別的時尚流行起來,總是女性更快加入到流行的時尚之中。
焦慮
多數社會心理學家都說,女孩比男孩更膽小、更懦怯。
事實也是如此。
當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走在山間小道上,突然從路邊樹上竄出一只松鼠的時候,一般地,肯定是女孩尖叫著撲進男孩的懷里,而不會是男孩尖叫著撲進女孩的懷里。當然,這種表現很可能是后天文化影響的結果,但畢竟,就算沒有后天影響,也仍有例子表明女孩比男孩膽小。比如,當女孩獨自一個呆在黑夜的時候,她肯定會害怕。而男孩則大多不怕黑夜。
但我們不能據此就斷定男人總是勇敢無畏的,女人總是膽小怯弱的,這未免太武斷了。
好交際
女性比男性好交際嗎?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一個試驗:他們給嬰兒看不同的畫面,一些是人的臉面,一些是幾何圖形,意圖是如果女嬰兒花更多時間注意人臉圖,就表示她們對社會刺激更感興趣。
結果表明,認為女孩比男孩更愛交際的說法沒有根據。
由上述的種種分析可見,男人與女人由于生理上的差異,導致氣質上也產生一定的差異,這是客觀事實。但是,這種氣質上的差異,比起男人和女人在許多方面的共性來,則共性比差異性更為顯著。不應否認男女有著氣質上的性別差異,但我們更強調男女之間作為人的共性。
我們最好不要對男人和女人規定由性別造成的種種模式,我們不能不加思索就認為男人應該怎么怎么樣、女人應該怎么怎么樣,尤其是不能武斷地規定女人應該怎么怎么樣。
作為一個人,我們應該牢牢記住一點:人與人是平等的,人生來是自由的。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不管是男性氣質的人,女性氣質的人,還是兩種氣質都具備的人。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場合,會做出不同的舉動。比如我們在和朋友、同事談話時,當然與和尊敬的老師、上級談話時的感覺不同,這兩種時候的舉止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但是,如果認真去觀察一個人時,就會發現,同一個人,在相同的場合,會有比較相似的舉動。
然而,即使在不同的場合,通過不同的行動,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屬于某一個人的不變的特點。比如說某人膽子比較大,或那個人過分敏感等。
這就是說,在變化中,我們可以發現不變的固定的東西。
這種不變的東西,固定的東西,是遺傳性的、體質性的東西。
因此,一般說來人的性格、氣質核心,就是這種不變的、固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