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失敗中一定清醒
- 經商從做人開始:華人首富李嘉誠的生意哲學與處世技巧
- 德川編著
- 1188字
- 2014-11-22 12:00:38
失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失敗后能否繼續保持清醒的頭腦。
——李嘉誠
李嘉誠在創業之初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而他卻能夠從失敗中找到一條成功之路。
李嘉誠是經過幾年生活磨練之后逐漸成熟了起來。干推銷工作的這段時間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再努力畢竟只是一名高級“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膠企業、塑膠公司的財產畢竟是董事長的,失敗的最終承擔者也只需董事長本人。企業的成敗都與李嘉誠的關系不大,這使十分渴望向社會證明自身價值的李嘉誠下定決心要自立門戶。因此無論老板怎樣賞識,再三挽留,他都決意要離開,他要用自己平日點滴的積蓄從零開始,親自創業。
1950年夏天,說干就干的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共5萬港元在筒賓灣租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由此起步,開始了他叱咤風云的創業之路。
在創業最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憑著自己的商業頭腦,以“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發了幾筆小財。但不久之后,一段慘淡經營期來了。幾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輕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忽略了商戰中變幻莫測的特點,他開始過于自信了。幾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擴大他那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于是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工廠虧損愈來愈重。過快的擴張,承接訂單過多,加之簡陋的設備和人手不足,極大影響了塑膠產品的質量,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重視質量的李嘉誠也無暇顧及愈來愈嚴重的次品現象。于是,倉庫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尋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賠。
從做生意開始就四處舉債的李嘉誠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這幾乎將李嘉誠置于瀕臨破產的境地。
這段時間,痛苦不堪的李嘉誠每天睜著布滿血絲的雙眼,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交付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不斷上門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尋死覓活地要求按時發放工資的工人們。
充滿自信心的李嘉誠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獨自創業的最初幾年里初嘗成功的喜悅后,隨之而來的卻是滅頂之災。1950年到1955年的這段沉浮歲月,直到今日,李嘉誠回想起來都心有余悸。這是李嘉誠創業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它沉痛地記錄了李嘉誠摸爬滾打于暴雨泥濘中的艱難歷程,它用慘重的失敗反映了李嘉誠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為心痛的一段際遇。
“失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失敗后能否繼續保持清醒的頭腦。”
像任何身處逆境的人一樣,李嘉誠經過一連串痛定思痛的磨難后,開始冷靜分析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分析市場走向。
在種類繁多的塑膠產品中,李嘉誠所生產的塑膠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已經趨于飽和狀態了,似乎已經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這就意味著他必須重新選擇一種能救活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他塑膠廠的“轉機”。其后他從意大利引進了塑膠花生產的技術,并一舉成為港島的“塑膠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