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人民銀行、工行30年信息化進程

1.“六五”期間(1981—1985年)

1979年,為了盡快縮小國內外計算機應用水平的差距,人民銀行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現為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有計劃且較大規模地引進了10多套日本當時的中型計算機和小型計算機系統,用于處理銀行和保險業務。同時,全國共有60多位由人民銀行(包括中國銀行,其當時還是人民銀行的國外業務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選送的技術人員一起被派到日本學習計算機技術。雖然從目前的觀點來看,這批計算機的性能還不如現在的一臺普通微機,但比起引進這批計算機之前用的機器,已好了千百倍。這批計算機是采用當時最新的技術概念,用當時最新的技術手段制造出來的,其設計原理已與現在的計算機無質的區別。這批計算機的引進較明顯地縮小了國內金融行業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與國外的差距。而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起步,是中國金融業在信息化征途上邁出的非常有意義的一步。從那時起,中國金融業的信息化進程正式拉開了帷幕。正是這批計算機的引入,催生了中國金融業的現代化計算機應用;也正是這批計算機的引入,培養了中國第一批屬于自己的既熟悉金融業務,又懂計算機的技術人才隊伍。

20世紀80年代初,人民銀行第一批成規模引進的計算機陸續到貨安裝。1981年年底開始,對公應用系統在北京、上海、廣州投產。1984年,儲蓄應用系統也開始在上述城市投產。1984年,工行成立,人民銀行各分行的計算機設備和科技人員基本由工行全盤承接。那時,工行擁有中型機8套、小型機7套、微機100多臺。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南京、西安6個大城市及其他幾個中小城市,共有幾十個網點使用計算機處理部分對公、對私業務。這就是中國金融業信息化的起步階段,也是一個嘗試階段。

2.“七五”期間(1986—1990年)

“七五”期間是中國銀行業計算機應用打基礎的階段。通過“六五”期間的嘗試,銀行信息化進程得到了工行領導的重視。工行在全行提出了“科技興行”的發展方針。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微機的出現和發展,微機和小型機在中國金融業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工行明確提出“大中型計算機與微機并舉”的“兩個并舉”發展戰略。

1986年,工行廣州分行的第二代大機應用系統投產,網點覆蓋全部對公網點和99個儲蓄網點,并在國內率先在聯網網點開展儲蓄通存通兌業務,緊跟著又開辦了用計算機處理代發工資、代收公共事業費等代理業務。1987年,工行廣州分行推出工行的第一個銀行卡應用系統,并向社會發行了工行的第一張銀行卡——紅棉卡,包含紅棉借記卡和紅棉貸記卡。

到20世紀80年代末,工行擁有大中型機56臺、小型機200多臺、微機2萬多臺。工行在23個大中型城市建立了大型計算機應用處理中心,在其他60多個城市建立了小型機、微機業務處理系統。全國電子化網點有6000多個,網點覆蓋率達21%,柜臺業務覆蓋率接近40%。此外,工行在15個城市安裝了ATM。

3.“八五”期間(1991—1995年)

“八五”期間是中國金融電子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工行擁有大中型機99臺、小型機近700臺、微機5萬多臺。工行在37個大城市建立了大型計算機應用處理中心,在其他40個城市建立了小型機業務處理系統。計算機業務處理范圍從原來的對公、對私擴展到銀行卡、國際業務、辦公自動化等多個方面。全國電子化網點超2.8萬個,網點覆蓋率達75%,柜臺業務覆蓋率超過80%,初步建成全行大中城市骨干網絡。

1993年,工行廣州分行推出第三代大機應用系統——國內銀行中第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應用系統。該系統在全國首推定期存折、信用卡對賬本等全新產品。這些產品后來廣為國內銀行仿效。該系統獲國務院政策研究中心授予的“中華之最”的崇高榮譽。

4.“九五”期間(1996—2000年)

“九五”期間是計算機應用網絡化的時期。計算機應用發展從外延走向內涵,從數量走向質量。工行適時調整了計算機發展的戰略,從“兩個并舉”轉為“一網打盡”,提出“大機延伸”的發展戰略。也就是說,在已經實現大機應用網絡的骨干城市,要把網絡范圍延伸到其他還沒有上機的網點,最終要延伸到所有原來已經上機的小型機和微機網點,實現“一網(大機網)打盡”。同時,工行提出電子化建設的“四個統一”原則。其中,在統一開發思想的指導下,1996年,工行成立軟件開發中心,開始集中開發工行的全國性第二代大機應用系統——綜合業務處理系統。

到1999年年底,工行的大機網網點達44500個,日均業務2000多萬筆,基本完成大機應用網絡“一網打盡”任務;全國電子化網點覆蓋率達97%,ATM裝機超1萬臺,POS裝機超10萬臺。同時,工行完成了綜合業務處理系統的核心系統建設。

同期,人民銀行的網絡基本延伸到了每一個縣。

5.“十五”期間(2001—2005年)

在“十五”期間,銀行的計算機應用踏上了一條新的征途——大集中。

在1999年9月1日,工行對電子化進程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實施計算機應用系統大集中工程,并把該工程稱為“9991”工程。“9991”工程有以下幾個重要內涵。

(1)統一應用。

大集中的前提首先是統一應用系統。為此,工行已經做好準備:工行的新一代綜合業務處理系統基本建成,可以馬上在全行范圍內推廣使用。

(2)物理集中。

工行把分散在全國37個分行的幾十個數據中心的應用系統及數據按南北區域分別上掛到上海和北京兩個數據中心,通過兩大數據中心計算機系統的物理分區來運行。

(3)邏輯集中。

工行把所有已上掛的應用系統及數據全部移植到統一的、新的計算機并行耦合體系統中,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應用系統及數據集中。

到2002年年底,工行歷時3年的計算機應用大集中工程圓滿完成。工行應用系統大集中的成功,為中國所有銀行樹立了一個典范。此后,其他銀行也紛紛仿效工行,走上大集中的道路。從全球銀行業計算機應用的情況來看,在大型銀行計算機應用大集中方面,走得最徹底和最好的就是中國。在這方面,中國走在世界前列。

在“十五”期間,工行投產了全國集中式的第三代計算機應用系統。通過之后的一系列開發和完善,工行第三代計算機應用系統成為一個全系列的,包含前端、中端、后臺服務,以及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等全功能的計算機應用系統。

6.“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

在“十一五”期間,國內各大銀行都已經完成了計算機應用系統大集中。此時,工行又率先提出要建設新一代銀行信息系統的戰略目標。

此前,中國幾乎所有的銀行信息系統都是面向應用的,其最大的目標是把原來人工做的工作轉換為通過計算機來實現,以提高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因此,系統的建設是被業務的發展推著前進的,這導致整個系統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的標準。

新一代銀行信息系統的建設要跳出被動發展的局面,其目標主要有三個:一是要有出色、完備的業務能力,以完全滿足對外服務與內部管理的需要;二是要充分體現現代以優質服務為目標的系統體系架構與先進的技術水平,使用統一的業務標準與技術標準,擁有充分的信息共享與強大的大數據挖掘能力,以支撐服務與管理的快速創新,使信息系統可持續發展;三是要有較高的系統可用性、可靠性與可維護性,保障系統的信息安全、運行安全,同時提高運行效率。

新一代銀行信息系統的建成標志著銀行已經完成了電子化,為銀行最終走向數字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都县| 裕民县| 新营市| 化隆| 宁武县| 岢岚县| 榕江县| 沛县| 云和县| 故城县| 红原县| 会昌县| 长治市| 湾仔区| 凤阳县| 米林县| 武陟县| 元氏县| 抚远县| 巴林左旗| 虹口区| 杭锦后旗| 宁晋县| 喀喇沁旗| 托克逊县| 百色市| 吴桥县| 溧水县| 乌苏市| 天门市| 朝阳区| 锦屏县| 南京市| 天等县| 裕民县| 信丰县| 疏附县| 横峰县| 南部县| 晋江市|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