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信息科技:構建銀行數字化發展新圖景
- 梁禮方
- 985字
- 2022-12-20 18:08:00
第1章 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進程
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進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那時候,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民銀行”)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于一體,是中國實際上僅此一家的商業銀行。當時,真正算得上用計算機來處理銀行業務的,有人民銀行廣東分行國外業務部(中國銀行當時對外掛的是中國銀行的牌子,但它實際上屬于人民銀行的國外業務部),它在個別業務上用的是“理光”小型計算機,以及人民銀行北京分行與清華大學合作、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與復旦大學合作研制的國產計算機。其中,這些國產計算機的信息顯示用發光管、數碼管,輸入用打字鍵盤和紙帶,內存用磁芯,外存用磁鼓。其功能與性能不及今天一臺普通微型計算機(以下簡稱“微機”)的百分之一。同時,這些國產計算機的穩定性較差、故障多,與國外的計算機差距較大。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銀行業的狀況有了比較大的變化。當時,中國農業銀行恢復成立;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也分別從人民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分出。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工商銀行(以下簡稱“工行”)又從人民銀行中分出。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成立。至此,中國四大專業銀行政策性業務正式全部剝離。
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民銀行開始有計劃、有規模地引進當時國際上先進的計算機應用系統,以處理銀行的相關業務。從此,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進程真正開始了。在40多年的發展中,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機處理到聯網處理;聯網區域從小到大,從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到一個省,再到全國;聯網范圍從本行到跨行、跨行業;銀行業務數據的分布也隨著聯網區域的集中發展到全國集中;最終,形成了今天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應用普遍發展的局面。如果以每5年時間計一個階段,給每一個發展階段命名,那么從“六五”開始,中國銀行業在30年內經歷了起步、打基礎、上規模、網絡化、大集中、電子化等6個階段。從“十二五”開始,在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進程中走在前面的銀行,在對外服務上其計算機應用水平已經與國外相差不多。而二者最大的差距還是體現在信息化上,包括信息積累、信息挖掘、信息利用,如內控管理、風控、市場分析和客戶營銷、預測與決策等。
在各個銀行中,工行的信息化道路走得相對比較快。工行成立前,其主體前身其實是人民銀行。下面以人民銀行、工行為例,具體回顧一下銀行業的這6個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