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學中醫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現在學習中醫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我們丟失了自己的傳統。這個傳統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文化,比如我下面要講的這幾個字——“學”“習”“中”“醫”。
“學”“習”本來是兩個概念,“學”是什么意思?“人非生而知之者”,因此我們一定要學;“習”是什么意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是兩只小鳥在陽光下學飛。如果翻譯成英文,“學”是study,“習”是practice。厚樸中醫學堂的東面一部分是中醫學堂,是干什么的?是study,去“認”、去“識”,去形成你的“知”,提高你的“智”;西面是診所,是干什么的?是practice,實踐學來的東西。我把它歸結為“學習”中醫。
我經常問,“中”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答不上來。“中”是“中原”的意思,關于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自古有夷夏之說: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間是一個文明比較發達的地方,我們的文明是黃帝文明,是從中間來的。
“醫”是什么意思?“矢”是箭,“匚”是一種容器,“醫”的本義是盛弓弩矢的器具。古人打仗經常會用到弓箭,中箭了怎么辦?就去找大夫。“醫”的繁體是“醫”。“殳”是古代的剪刀和鑷子,“酉”是用來消毒和麻醉的酒(華佗的麻沸散必須用酒作溶劑)。因此,“醫”就是外科手術的搶救畫面。
漢字的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方法,傳達的意思都很充分?,F在我們的“醫”字就剩下“中箭”的事了,后面的事都沒了。
因此,我們學習中醫或傳統文化,一定要先從文字入手。我大概用十年的時間寫了一本書——《字里藏醫》。為什么會寫這本書?我在美國講課以及給外國人治病時,需要把漢字翻譯成英文說給他們聽。翻譯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自己不識字,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咳嗽”怎么翻譯?cough,那是把“咳”翻譯成cough,還是把“嗽”翻譯成cough?為什么古人創造出兩個字?患者找我看病說:“大夫,我咳嗽。”我問:“你是咳,還是嗽?”患者說:“啊,這有什么區別?”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這倆字是有區別的,不然古人為什么造出這兩個字?第二,區別在哪兒?我去翻字典發現,咳者嗽也,嗽者咳也。這就像你問,男廁所在哪兒?在女廁所的邊兒上;女廁所在哪兒?在男廁所的邊兒上。沒辦法再往下深究了。
為什么要深究?因為作為一個大夫,要知道每個癥狀的病機是不一樣的,病機不一樣,治則就不一樣,用藥就不一樣。
我們不是為了研究字而研究字。我們上大學時說,有痰叫咳,沒痰叫嗽。但咳也有干咳,如果有痰叫咳,那干咳算什么?你說沒痰叫嗽,京劇老生出場之前都要痰嗽一聲,那是干嘛呢?中國人把這個癥狀分得很清楚:如果你是通過氣管的震動,把氣管里不干凈的氣體、黏液、痰排出來,這叫咳;通過逆向運動把食道和胃里的黏液排出來,這叫嗽。
兩個痰的來源不一樣,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咳是肺的病,嗽是胃的病。所以治咳要治肺,治嗽要治胃。其實,古人把咳和嗽分得很清楚,我們現在都把它們混為一談了。
很簡單,認清了這兩字,中醫治病的方法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