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思考,快成交
- 魏嵬
- 13字
- 2022-11-29 10:35:10
第1章 資產配置的起點是資產
什么是資產配置:從買基金和賣基金說起
提起資產配置,許多人總是習慣于宏大的敘事邏輯。話術、技術和藝術讓人“傻傻分不清楚”,模型、數據和策略聽得人“如墮五里霧中”。面對這個財富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我們先不需要高屋建瓴,而是從日常最基本的工作——買基金和賣基金的角度出發,來討論到底什么是資產配置。
從我個人多年的工作經驗來說,買基金和賣基金遇到的所有問題,其實都可以歸結成一個:基金到底能不能賺錢?許多客戶覺得能,但是得靠運氣,可以試試,不行就賣出。所以,從“二八法則”的角度來看,我們一直在努力解決的是,人們對財富增值的向往和人們不相信基金長期能夠賺錢之間的矛盾。
當然這也不能怪客戶,客戶也難。我們已經知道了許多客戶沒在基金上賺到錢的表面原因,比如追漲殺跌、持有期短、習慣高買低賣等。我們也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對客戶進行投資者教育。投資者教育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告訴客戶要長期持有或者低位補倉。于是許多賣基金的話術可以總結為兩條:一是,快要見底了,所以您要買;二是,依然看好,所以您得再買點兒。
但是,問題就在“長期持有”這四個字上。這是一個永遠正確但很淺層的答案,這種類型的答案經不起深究。
我們可能經常聽到下面的對話。
“為什么買基金要長期持有?”
“因為長期持有好,長期持有收益率高啊。”
“為什么長期持有好,長期持有收益率高呢?”
“因為,過去是這樣的,不信我給您看數據。”
“但是過去有些基金我持有了很久但還是沒賺錢,這是什么情況?”
“那是因為,可能您沒有止盈或者止損。”
“你不是說要長期持有嗎,怎么又止盈了呢?”
“呃,這個是不矛盾的。而且基金還需要挑選,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很好。”
“哦,也就是說,買基金還是得靠運氣。”
“不,買基金要挑選,要長期持有,還要進行資產配置。”
“什么是資產配置?”
“就是要配置多個不同類型的產品。”
“那就還是要買基金啊。”
對話到這里,基本上理財經理和客戶會一起暈了。于是有一個笑談,初級的產品銷售人員用得最多的兩句話:“姐,我跟你說個真事兒。”(這是賣保險的。)“哥,你信我。”(這是賣基金的。)
所以,“長期持有”并不是投資的底層邏輯,這樣告訴客戶怎么投資基金只是出于“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懶惰。為什么這么說呢?許多人在做投資者教育的時候經常“大言不慚”地說:“不要追漲殺跌。”這里的問題是:第一,教育別人的人自己可以做到嗎?第二,“不要追漲殺跌”這個道理大家都懂,需要你來教育嗎?第三,你真的覺得有能力僅通過幾句話就能讓客戶不追漲殺跌嗎?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知易行難,因為這是逆人性的。為什么人們會追漲殺跌?因為趨利避害才是順人性的。真金白銀買基金后,漲了,賺錢了,我們能覺得基金不好嗎?大概率要繼續買啊。跌了,心疼啊,基金就是個壞東西,大概率要賣。這個輪回意味著客戶可能根本不知道基金是什么。在有些客戶的眼中,買基金可能跟打麻將一樣,輸贏全靠手風,盈虧全靠運氣。
也就是說,客戶可能根本不知道基金是什么,基金是怎么賺錢的,基金為什么會有波動。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我們這些專業人士的路演,在客戶的眼里也許跟麻將教學沒什么差別,“長期投資有價值”可能會被客戶理解成:經常打麻將總會熟能生巧,而理財經理似乎和電影里賭場的荷官沒太大區別。“基金有風險,投資須謹慎”,不就是“愿賭服輸”的意思嗎?
客戶不知道基金是什么,理財經理就一定理解嗎?理財經理就一定非常清楚基金是怎么賺錢的,客戶又是怎么從基金里面賺錢嗎?
遇到市場震蕩和波動,遇到產品凈值回撤,遇到客戶責問的時候,許多理財經理都產生過困惑和疑問:我們賣基金到底有價值嗎?賣基金這件事真的是對的嗎?經過無數日夜的煎熬,一些人開始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一些人開始將答案歸咎于銀行或財富管理機構的KPI(關鍵績效指標)機制。如果細問為什么KPI機制有問題,這些理財經理會說,每天都是“賣賣賣”,所以沒有辦法從客戶角度出發,做到行情過熱的時候不賣。這個邏輯其實也有問題,因為開始擇時了。
于是,理財經理的認知往往會從“基金懷疑論”變成“理財經理全能論”,即面對買基金,理財經理要有自己的判斷,從時點到產品要能夠為客戶把握,包括買什么、什么時候買、什么時候賣。毫無疑問,這是理財經理應該追求的方向,也是初心所在,但是步子邁得過大,就容易陷入一個“怪圈”:沒有理財經理,客戶買基金是不是就賺不了錢?我見過一些確實厲害的理財經理會告訴客戶:基金有風險,但是有我在,我可以幫你賺錢。
我不是說這種說法不對,只是具備這個能力的人太少。這也意味著,買基金賺錢是因為理財經理有價值,而不是基金有價值。這還是沒有脫離“幫客戶打麻將”的范疇:你自己打麻將可能有賺有虧,但是旁邊有個高手給你支招,勝率就高很多了。說到底,無論是買基金,還是打麻將,客戶內心深處對于未知的恐懼依然沒有消除。
我在這里想重點表達的是,我們需要打開基金這個“黑箱”,告訴客戶基金投資不是類似打麻將一樣的零和游戲,它有自己的收益來源和波動原因。尤其是偏股型基金,它對于家庭總資產的增長,具有極強的戰略意義。理財經理的價值,是建立在資產價值基礎上的。我們應該選擇在正確的資產上做正確的事,這是有先后順序的。
只有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自信地讓客戶配置基金,在賣基金的過程中讓客戶的資產增值進而產生正循環。所以,客戶買基金是有價值的,理財經理賣基金更有價值。以下是幾個簡單的基礎認知,可以幫大家更好地理解。
第一,穿透產品理解資產屬性,懂得中長期收益來源和波動的原因,才能知道我們買基金到底賺的什么錢。
第二,既然股票和債券可以作為中長期收益的來源,那么我們賣產品就是幫客戶把錢合理地分配到這些資產上,然后讓客戶的資產增值。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
第三,客戶不太懂這些,也沒有義務懂,有波動的時候會心慌很正常,而且資產價格有時候波動起來也確實讓人難以接受。而我們賣基金就是幫客戶弄懂,然后陪伴客戶長期持有。此外,我們還會精選基金,做資產配置,提供各種信息和檢視,這些都是我們賣基金的價值。
反過來,如果理財經理不賣基金,相當于漁夫守著大海卻天天吃白米飯,牧民守著牛羊遍地的大草原卻天天吃素。也不是說這樣不對,但是這不是真的對你好。對你好的人,會告訴你雖然吃白米飯安全,但是只要具備水性了解風浪(風險),或者信任專業的漁民,海鮮是可以管夠的;對你好的人,會告訴你雖然吃素很健康,但是其實葷素搭配更均衡;對你好的人,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你,資產配置多有價值。
綜上,理財經理賣基金最根本的原因是資產有價值,這也是我們創造價值的起點。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明白這件事的,也是經過無數日夜的自我懷疑,進而懷疑基金到底能不能賺錢,懷疑賣基金能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之后,開始思考基金的本質是什么。或者說,穿過波動、業績、風格、盈利、虧損等“浮云”,我們堅守賣基金這件事的起點到底在哪里。
畢竟,我們不能因為走了太遠而忘記因何出發。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源于自身的經歷和成長的經驗。我的理解和結論未必正確,今時今刻的認知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深化。比起簡單地給出結論,我覺得把自己的學習過程寫出來對大家可能更加有用,也方便大家清晰地看到結論的由來和可能迭代的方向。因此,在此分享給我莫大啟發的非標產品經理的經歷。
我做的第一個理財產品特別簡單,其實就是把一筆表內貸款做成一款面向高凈值客戶的信托產品,簡單來說就是用信托買貸款的收益權。這樣一來,貸款企業實際的貸款人就變成了信托,而信托里面是客戶的資金。
貸款的利息=客戶收益率+相關費率
我對這個產品印象極其深刻。我接手的時候,這個類型的產品模式已經成熟。所謂的“產品創設”就是填填表,跑跑流程。但是看著這個產品賣完最后一點額度,眼看著當日劃賬起息,我當時的感覺就像《黑客帝國》(The Matrix)的主人公尼奧看透了由數據流構成的虛擬世界。不禁讓我感慨道:原來理財產品的收益是這么來的啊。
這個感慨現在來看有點怪,不然理財產品的收益是怎么來的?銀行之所以能夠支付存款利息,是因為銀行可以去放貸款。信托產品之所以有收益,是因為背后有人愿意支付一定的利息來借這筆錢。理由可能是補充流動性、過橋、放杠桿等,總之,理由必然符合邏輯,否則就還不了錢。這其實對任何一個信貸員都是常識,但對當時由賣基金轉向做融資項目的我來說,確實是一個全新的認知,一邊是銷售一邊是創設,一邊是投資一邊是融資。
這個時候再看市面上的一些項目,瞬間通透了許多。這個時候我會覺得,超高收益必然不靠譜。如果是信貸類的項目,給客戶的收益越高,意味著融資人承擔的成本就越高。融資人愿意承擔高成本的原因,除了迫切需要錢之外,大部分符合邏輯的原因是項目利潤高于融資成本,或者企業資質一般不得不提高融資成本。那問題又來了:什么項目利潤這么高?
至此,我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常識:一切收益有來源,而且這個來源要符合邏輯。
后面我做了地產項目和政信項目,它們的本質都是信貸,所以各有各的風控措施和審核邏輯。再后來我又系統學習了房地產基金,這時候才明白術業有專攻,利用房地產可以推出各種金融產品。圍繞房地產這個資產,靈活地用債權、股權、股債混合等融資手段把項目做成,然后賺錢。從投資端來說,如果你是投資人,可以用各種方式和載體來賺取你能理解的回報。用債權的話,項目不是你的,收益按照約定分你一部分,你是債主。用股權的話,你就是項目的主人之一,收益多少不確定,但是有就一定會按照你的股權比例分給你,你是股東。
至此,我特別相信,專業的人,就該圍繞特定的資產,做專業的事。我們不需要弄清楚每一個細節,但我們要理解每一個資產的收益來源是什么,同時需要明白可能的風險是什么。最后,判斷我們要不要承擔這個風險以獲得這個回報,以及選擇什么人幫我們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