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站在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的中間
為什么要寫這本書呢?
主要是怕忘記,尤其是怕自己忘了曾經對財富管理的思考和一點兒所謂的經驗。事實上,隨著我在公募領域從業時間越來越長,近幾年受機構邀請講財富管理時感覺越來越生疏,許多案例都快忘了。所以,我想還是靜下心來寫一寫吧。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上半部分是對資產配置的理解,核心其實就是一句話:資產配置的起點是理解資產,在這個基礎上再談配置。下半部分是對財富管理的認知,核心也是一句話:財富管理的初心是從客戶利益出發,為客戶創造價值。這兩句話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金融產品和壓力很大的日常工作,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波動和起伏不定的客戶情緒,我們往往會搖擺、懷疑和迷惘。強調起點與初心,我更多地是想提醒自己,不要因為走了太遠,而忘了因何出發。
我的從業經歷比較簡單。從公募基金到銀行再到公募基金。我曾經是這么“包裝”自己的:從乙方到甲方再到乙方,從資產管理到財富管理,從產品經理到投資顧問,從私人銀行到公募基金。如果非要精確一點,我應該是一直站在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的中間,一邊向財富管理的終端,用化繁為簡的方式“翻譯”專業;一邊把客戶“樸素”的投資需求,轉化成策略和產品向資產管理端反饋。財富管理教給我的是,如何理解客戶;資產管理教給我的是,如何理解投資。兩邊一起教給我的是,要學會敬畏,敬畏客戶的信任,敬畏市場的常識。
本書的書名“慢思考,快成交”,脫胎于我自己信奉的理念:慢,就是快。我始終認為,“行”并不難,成交有時候只需要按一下鼠標或點一下手機屏幕;難的是想明白業務的本質,構建可迭代的成長機制,突破實踐中的各種關隘,提升有效的專業能力。這個“知”的過程可能很慢,甚至可能伴隨著自我否定的考驗與折磨,但也只有通過升維思考的“慢”,才能做到降維成交的“快”,才能達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成為讓客戶信任的理財經理。
這本書會有什么獨特之處?
首先,可能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相對貫通的、獨特的視角。
其次,本書并沒有面面俱到,比如在資產部分我只寫了債券和股票,在大財富管理中只聊了資產管理而沒有涉及保險和家族信托。嚴格來說,我并沒有想搭建一個完整的業務框架,也沒有想教別人怎么做。本書更像朋友之間的交流和分享,直白地展示了我自己遇到問題、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書中,我既給出了我的結論,也把形成這個結論的由來都盡量講清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和認知體系,對于同一件事的理解自然不盡相同。我所理解的財富管理,可能只是窺豹一斑,未必一定正確,但一定會務求真實。總之,我認為邏輯比結論更重要。
最后,本書應該不會讓大家讀起來無趣,一方面我盡力保留了自己的寫作風格和一些“任性”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我一直在一線干活兒,相信書中涉及的許多問題應該都是大家平時遇到、想過或者沒想明白的事兒。希望它能夠幫助大家捅破那最后一層窗戶紙,讓大家看完能夠感慨一句,“原來有人跟我想的一樣”。
感謝匯安基金董事長何斌先生,他對中國公募事業的熱愛和為人處世的格局都對我影響頗深。感謝仇秉則、劉田、劉汝斐、李揚對本書的支持。
寫這本書,我的心態變化很有意思。寫之前,豪情萬丈;寫的時候,行云流水;寫完了,戰戰兢兢。畢竟要見人了,總覺得好像還沒準備好。不過,既然成長之路沒有盡頭,那就讓我們一起,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持續進步。
感謝所有朋友的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