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孩子需要怎樣的親子互動關系
- 父母是最好的治療師:如何面對自閉癥兒童
- 王劍飛
- 1934字
- 2022-11-07 16:49:13
一個很確定性的結論告訴我們,孩子的人際關系是從生命早期與母親或者母親人物的關系中復制和發展而來。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在人際關系或者溝通中出現困難或者障礙的話,我們就需要回顧和檢查一下孩子和媽媽或者母親人物的互動關系了。無論是杜蘭德還是依戀關系專家,他們都認為母嬰依戀關系對孩子后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母嬰互動關系,我想從三個方面帶領家長朋友做一些思考和核查。
第一,我們需要核查的是,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系是不是安全和可信任的互動關系。
我們邀請媽媽回顧的是,在孩子嬰幼兒期,當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有沒有給到孩子一個即時的回應。回應對于孩子在嬰兒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當孩子餓了、渴了、熱了、冷了、拉了、尿了的時候,當他用哭聲或者聲音傳遞這些信息的時候,媽媽有沒有在第一時間來回應孩子。如果媽媽或者母親人物及時回應,孩子就可以看到媽媽或者母親人物的溫暖、喜悅、柔和的面部表情,聽到親切熟悉的回應聲音,孩子內心就會產生喜悅和快樂。他會從媽媽回應的表情和聲音中學習互動技能,繼而會落實在他后續的人際關系體驗和實踐中,從而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呵護的。如果有的媽媽或者媽媽之外的養育者,在聽到孩子用哭聲傳遞上述信息的時候,非但不能積極回應,反而要么置若罔聞,要么抱怨指責,對于孩子來說,就會引發內心煩躁或者憤怒,但孩子只能繼續用哭聲來表達這些負面情緒,孩子就會覺得這個媽媽不愛他,這個媽媽不可信任,這個媽媽對他不好。所以,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時,就會看到孩子和媽媽關系的疏離和糾結。因此,對孩子的哭聲,媽媽需要非常敏感地識別其中所傳遞的信息。如果媽媽或者母親人物足夠敏感的話,在孩子心中就會很快建立安全和可信任的母嬰互動關系。
第二,我們需要核查的是,媽媽或者母親人物跟孩子之間的關系是不是持久恒定的。
也就是說孩子在嬰幼兒期,媽媽或者母親人物是不是長期不間斷地陪伴在孩子身邊。所以我們要檢查,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是不是在外地打工;是不是經常去外地出差;是不是常年出國留學或者在國外工作;是不是常常值夜班;是不是一段時間在實驗室完成課題;是不是由于身體原因經常住進醫院;是不是與配偶兩地分居等。如果這樣,孩子就會像留守的孩子,長期見不到媽媽,媽媽也不得已把孩子放到其他人身邊,由其他人來代養。這樣帶給孩子的影響,就是孩子會經常想媽媽、經常哭、經常不開心,內心會很孤獨難過。孩子會認為媽媽不愛他,拋棄了他,媽媽的工作重要而他不重要。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媽媽偶爾放假回來看孩子,孩子只能獲得短暫的母子團聚,而最讓人揪心的就是,媽媽用“躲貓貓”的游戲騙取孩子信任而離開孩子,當孩子張開眼睛看見媽媽又不見了的時候,那種撕心裂肺找媽媽的呼喊和哭鬧就會出現。這樣的畫面要么只能用哭到睡著了的樣子來結束,要么就用永遠都不再理媽媽而告終,從而在孩子和媽媽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回避型的親子互動關系。隨之而來的,我們也需要評估孩子與養育者、照料者的互動關系,是不是也復制了這種回避型的互動關系。有的孩子,即使養育者、照料者對他像媽媽一樣親密,但孩子也還是跟他不能建立安全信任的關系。這也許就是孩子心中那份早期的心理創傷所產生的影響。他不會相信任何人不會離開他,也沒有能力讓自己有任何選擇不讓那個人離開,更何況還有很多的養育者和照料者無法像媽媽一樣照料孩子。所以,孩子的選擇是,媽媽不要離開我,不要常常離開我,不要欺騙式地離開我,不要把我送到陌生人家里,即使是奶奶或者外婆,也不一定是我喜歡和選擇的,我要的是媽媽。因此,安全和可信任的互動關系對于孩子后天的社會化互動關系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我們需要核查的是,媽媽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關系是不是帶有沖突和矛盾性的。
這種互動關系,有的時候會指向媽媽很多的情緒或者情緒化。媽媽的情緒化就是常常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或者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讓孩子不能識別媽媽什么時候發脾氣,什么時候把他當成無辜者或者受害者?孩子也不能完全享受媽媽全然的喜悅和興奮,擔心媽媽會突如其來讓情緒暴風雨般襲來。而媽媽無論是因為工作或者生活壓力,或者因為與配偶的關系,或者因為與像婆婆這樣家庭成員的關系,或者因為與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關系,都會常常引發媽媽的脾氣,而當媽媽脾氣上來的時候,往往最直截了當的方式就是對孩子發火。所以,孩子無法識別媽媽究竟是不是真的愛他,愛他為什么要罵他,打他?他要不要親媽媽,抱媽媽,靠近媽媽,跟媽媽撒嬌?這種互動關系,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信念,就是孩子不知道怎么辦才是好,孩子有時就會出現掙扎。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在這種矛盾和沖突中發展出自己與媽媽的糾結關系。隨著自己一天天長大,就會把這樣的互動關系復制到與其他人身上,進而影響了孩子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