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自序

作為一名工作超過十年的心理咨詢師,我出生在河南,在武漢讀書和工作了十一年,現于深圳獨立執業。

我一開始學的是生物學,碩士讀的是心理學,碩士畢業后在一家心理醫院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后來又回母校武漢大學,讀了哲學專業的博士。博士畢業之后,我就到了深圳發展。作為一名咨詢師,我的來訪者在十歲到六十六歲這個區間。雖然是八〇后,但我也算得上是經驗比較豐富的臨床咨詢師了。我的求學、咨詢經歷與此書所討論的內容是有關系的。

為什么要創作這本書呢?

本書內容來自我在一個平臺上所講授的一門課程。很多朋友經常問我:“如果我不能在你這里接受咨詢,那么我應該如何通過你來幫助我自己呢?你看了那么多有心理困擾的人,有沒有一些系統的想法,來讓我們可以有一個反向操作、避免困擾的機會?”

首先是我的朋友們,他們對我有這樣的期待。其次,就是一些朋友的朋友,他們知道我專門做心理咨詢與治療,所以相比較他們的朋友而言,我在這方面應該更有發言權。

其實這樣的想法已經持續了很久,每次當我想回答他們問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普遍性的東西,其實我心里是有的。你看到一個人或者是很多人,他們用無數種方法作繭自縛,或者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很糟,那么我們就知道,如果沿著他們的這些路繼續往前走,肯定是會不自在的,甚至會走到一條絕路上面去。

錯誤當中其實藏著很多智慧。如果我們能夠有一個反向操作、引以為鑒的思路,能夠規避這些錯誤和風險,那么其實我們的人生會很自然地漸入佳境,逐漸獲得一個自在的心境。

我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自在。我們知道,“自在”這個詞其實它可大可小,一些高僧大德他們可以說獲得了大自在。這種大自在對于我們這些在俗世生活的人而言,很多條件都是不具備的。我在這里所講的其實是一個小自在的說法。

以往很多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重心,在“自我”上面放得有點過了頭。實際上,最終我們也變成了自我的奴隸。從自我到自在之間,其實有一條很長的路。

在這里我倒不是說自我這件事情不重要,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臨床上從事的就是一個修補自我、重新發展自我的過程,但我不認為它是終點。如果你把它視為終點的話,那么這樣一條路有可能會變得很窄,甚至越走越窄。

所以我希望把自己這十多年來,與青少年、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的工作經驗,提煉出一個系統來。這個系統就是以自在為核心,用自在來成就自我、克服自戀,幫助大家在各種各樣的生活景況當中,比方說工作職場、家庭、一些社會圈子里邊,能夠適應得更好,而且又不會有太大的內在沖突。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這本書的適用人群是非常廣的。甚至所有人看了這本書后,哪怕他們并沒有百分之百地去應用,我相信也會從中有所獲益。

為什么呢?盡管這本書是由我來寫的,但其實我是我的來訪者的“學生”。他們毫無保留地告訴我什么叫作使自己過得越來越不自在,什么叫作自我設限、自我設阻,什么叫作使自己成為某些看不見的力量的奴隸。

其實他們有很多沾滿了眼淚的故事,有些不僅僅是眼淚,甚至是沾滿了鮮血。我相信他們愿意告訴我這些故事,或許在內心的深處也傳遞出一種想法:如果我在這些人生遭遇中得到什么的話,其實就是我在其中所獲得的智慧。我也希望別人能夠盡早從這些牢籠和陷阱里邊走出來。

當一個人獲得了自在,哪怕是小自在,其實是非常受益的。一個自在的人會自然而然地使身邊的人自在起來。有些時候,大家在一個群體當中,不知道怎么的可能就會引發一個過程:我們都把自己不自在的部分投到這個團體中來,最終這個團體變得令人非常難以忍受。

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團體就是家庭。有時候,我們真的會讓家庭變成一個隨時可以傷人的東西。但是我的解決之道并不是簡單地去離開這個家庭,因為獲得小自在的人也有在家庭當中自在的能力。

一些人在咨詢的時候會問我:“張老師,我究竟要不要離婚?我究竟要不要換工作?”很多時候我不會提出任何建議,因為這些想法背后其實包含了很多來訪者不知道的東西。盡管他不知道,但是他受這些東西的影響。所以說,總的藥方其實只有一個——不斷地覺知。

說到覺知,你可能會想:我要覺知什么?覺知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其實在臨床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當中,有很多可以促進覺知、深化覺知的技術。這些技術其實不僅僅適用于遭受了嚴重心理困擾的人群,它其實對于正常人也可以作為一種心理保健的方法。我在這本書中不光會提供一系列的新視角,也會提供一系列的工具包,但愿能夠使此書真正變成一門通往自在的自助課程。

當然,前提是我們想要自在。我想,大家只要被這個詞所吸引,肯定是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不自在。這些不自在可大可小,可能是一些青春期適應性的問題、一些職場方面的障礙,或者是婚姻和家庭當中的不愉快,又或是一些中年危機。這些問題的背后其實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不自在。

我們想追求自在,其實是存在思路的。這些思路就是我要在此書中給大家一一呈現的。

首先,非常影響我們自在的是我們自己的家庭。我們原先的家庭叫作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里,很多東西的確是影響了我們的情感,影響了我們的愿望,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會把很多從家庭當中習得的東西帶到社會當中,帶到職場里,帶到新的家庭當中來。

第二個其實就是我們的情緒和欲望的體系。我們如果想不受制于家庭,你可能會想:這樣好辦,只要我不成家,或者離我的原生家庭盡可能遠一點,這樣的話,我是不是就能夠獲得自在呢?結果你會發現,有一些人離家已經很遠了,可能有半個地球那么遠,但他仍然生活在很多的沖突里。在這個時候,其實是由于他內在的情緒部分和欲望部分仍然處于未知當中。我們對自身情緒和欲望未知的程度越高,它們對于我們日常生活中行為的影響其實就越大。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我們要在這個世界當中跟周圍的人互動,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很多時候我們“知己”的程度越高,其實我們“知彼”就會變得越來越輕松。

那么,對于我們自己而言,所要了解的非常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我們的情緒系統和欲望系統。

我自己在臨床咨詢過程當中,對這些情緒和欲望的系統做了一番梳理和總結。這里有我個人的一些思考,所以除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包含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比方說儒釋道的一些思考和實際的修習。

這些內容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如何通過認知自己的情緒,從而可以悅納自己的情緒;從被我們的欲望所指使,到變成我們欲望的主人。這樣一來,我們其實就在內外兩個方面有了自在的前提。

有了內外兩方面的前提之后,如果我們的確還是遭遇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擾,我還會介紹一個模型來幫助大家。這個模型是我在臨床當中不斷總結所發現的,叫作ABCRS模型。至于具體內容,我在這里要先賣一個關子。

在最后,其實就是我們對于自在要有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們需要在自己生活當中的每一天逐漸培植這樣的愿望,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當中,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你內心有了對自在越來越強烈的追求,這個追求便會使心發生轉向。當你轉向自在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心其實已經不一樣了。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走過這一段自在之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庆县| 宿迁市| 宜昌市| 谷城县| 汝南县| 永胜县| 广南县| 罗山县| 无为县| 临城县| 峨山| 新竹县| 盐亭县| 蕉岭县| 长阳| 霍邱县| 平乡县| 昭平县| 仙居县| 明星| 平顶山市| 和林格尔县| 白沙| 桐乡市| 江川县| 泌阳县| 林周县| 赤城县| 青川县| 泾源县| 凤山市| 永城市| 东莞市| 沂南县| 乐都县| 清流县| 惠安县| 桐乡市| 鸡东县| 双江| 桐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