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二 在傳播的視域中考察中華禮文化

我與張兵娟教授的相識,源于2017年11月。那時,她來參加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專委會與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舉辦的學術年會。當時,我借助年會召開的便利條件,在會議上組個華夏傳播研究分論壇,張兵娟教授積極參與了這個分論壇。在此次會上,她主動找上我,說是希望大家一起做華夏傳播研究,我十分高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了讓同行更好地交流,我特意在會后專門安排了一次華夏傳播研究的專題座談會。潘祥輝、姚錦云、李紅、王仙子等人都參加座談會,暢談了研究心得,展望了聯合開展學術研究的未來。這次座談會可以說是華夏傳播研究成為繼20世紀90年代由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和傳播研究所牽頭組織的全國性華夏傳播研究之后的21世紀又一次全國性有組織地推動華夏傳播研究的新起點。此后華夏傳播研究的同行者便積極聯合開展了全國性學術會議,創辦刊物等一系列活動,例如先后在西南政法大學、鄭州大學、江蘇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廈門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深圳大學召開了多次研討會和工作坊。其中,尤其是2018年9月,我們在江蘇金壇茅山腳下召開了“華夏文明傳播與企業家精神學術研討會”,會上成立了華夏傳播研究會(全稱“華夏文明促進會傳播研究專業委員會”),從此,傳播學本土化研究便有了自己的學術共同體。

張兵娟教授不僅說了,而且也做到了。她非常積極參與華夏傳播研究工作,不僅舉辦了2019年4月13日在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首屆“禮文化與華夏傳播研究”工作坊,而且主持了《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的“禮文化傳播研究”專欄,還為《華夏傳播研究》提供過多篇有分量的學術論文,并經常為研究會工作建言獻策,可以說為推動華夏傳播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張兵娟教授是位很有情懷,又很執著和認真的學者。她認準了禮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播學視角研究禮文化對于促進華夏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她就積極組織團隊,撰寫論文,申報各類課題,就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里,開拓出華夏傳播研究中有特色的研究領域——“禮文化傳播”。當下,同行一提到禮文化傳播,就會聯想到張教授,這就是她的成功轉型的表現。她擔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之前在電視臺工作過,而且在電視臺之前,還當過醫生。她的經歷真是傳奇!經過與她多年的來往與交流,我越發明白她轉型成功的奧秘在于她一貫的認真,一貫的熱情,一貫的謙虛,一貫的勤奮,一貫的團隊合作精神……一言以蔽之,她自身的生活與學術研究活動便是中華禮文化傳播的生動實踐。她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在學術界頗為活躍,又獨樹一幟。我很榮幸能夠一同見證了她在禮文化傳播領域崛起的歷程,尤其是見證了她如何兢兢業業地開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以及項目最終成果的鑒定?,F在她的著作就要出版了,她囑咐我寫幾句話,我欣然應允。因為她還先我之前為我主持的《華夏禮樂傳播論》一書撰寫了序,我就更沒有理由推辭了。

眾所周知,早在1986年,廈門大學的黃星民教授就以“初探禮樂傳播”為題,撰寫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開創了從傳播學角度研究禮樂文化的先河。不過,直到21世紀初,黃星民老師才將學位論文的核心內容經過修訂后發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等刊物上,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現在,張兵娟教授繼續扛起禮樂傳播的大旗,又著重在“禮文化傳播”這一方向上深耕,并將禮文化傳播與孔廟、牌坊、影視劇以及中西禮儀之爭等問題結合起來,逐步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在我的心目中,禮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因此從禮文化角度來探討其與儒家和道家的關系、禮與樂的關系、禮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禮文化傳播理論的建構等,能夠為深化探討禮文化與華夏傳播研究提供更為清晰的思路。在全球化的今天,禮文化的傳播研究不僅關乎華夏文明的傳播與發展,而且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需要傳播學者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在中西比較語境中彰顯中國禮文化特質,進而建構起適合當代人生活的禮文化體系。為此,我借張教授大作即將出版之際,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以期更多的同行能夠關注這一研究領域,并在國際傳播之中大力推廣中華禮樂精神,以為這個充滿不信任的國際社會提供安定穩定的中國價值與中國方案。

一 以禮文化為橋梁探究儒家與道家

如果把五千年未曾中斷的中華文明比作一片海灘,那我只是海灘中一角——華夏傳播研究領域——一個撿貝殼的小孩。沙灘上各種各樣的貝殼讓我流連忘返。華夏傳播研究是余也魯、徐佳士、鄭學檬、黃星民、陳國明、邵培仁、吳予敏等一批海內外前輩學者開疆拓土而成的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在我看來,該領域是以以儒道互補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傳統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詮釋中華文明何以延續五千年的傳播原理與方法為手段,來建構出一套中華文明傳播智慧的觀念、理論和實踐體系,最終呈現為能夠與傳播學歐洲學派、美洲學派相媲美的“中華學派”。

儒道兩家學說如同太極中的陰陽,是互補共榮的關系,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極高明,道中庸”的和合智慧。這種不走極端,不唱高調的生存智慧和交往智慧保證了中華文明能夠綿續不絕。儒道兩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離,而這個交集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禮文化”。在我看來,儒道兩家在禮文化方面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只有充分把握儒道兩家禮文化思想,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中華禮文化,道理很簡單。儒家主要從正面強調了禮對社會秩序的規定性,遵禮是社會差序格序形成與穩定發展的基本法則,破壞了禮,社會就會陷于混亂之中。而道家則主要從反面指出禮的局限性,早在春秋末期,老子就有“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觀點。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告訴人們禮的規范并不可靠,禮有可能淪為工具,成為爾虞我詐的武器。當然,禮也是不可廢的。老子也有“戰勝,以喪禮處之”之說??傊Y的運作背后要有“道”的規約,否則,就會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禮。因此,禮的作用應當放在國家的頂層設計來思考,使之成為社會運作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梢詫⒍Y與德、法相結合,即一端與法融通,以法來規約禮的實施;另一端與德相融合,強調人的自身品德修養,以體現禮之“義”。

因此,儒道兩家的禮文化不是對立,而是互補的。況且,道家源于史官,而史官又是精通禮文化的。當然儒家源于司徒之官,其學派的功能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精通禮儀是其特色?;蛟S正因為禮文化是儒家的看家本領,儒家發展了一套繁文縟節,既維護了社會秩序,有時又束縛了社會的創造力與流動性。而道家以社會冷靜的旁觀者姿態,能夠彌補儒家之弊。儒家的自強不息的陽剛之美與道家厚德載物的陰柔之美,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中華禮文化最深層的思想品質。

此外,儒道兩家都有著豐富的內向傳播品格。換言之,道家有以見獨為特色的內向傳播觀,儒家有以慎獨為特點的內向傳播觀,那兩者有什么區別呢?道家之所以為道家,乃在于其以道為上,以道為尊,而且這個道主要指的是天道,客觀自然之道。儒家之所以為儒家,乃在于其以仁為上,德高為尊,而且儒家的道主要指的是人道,人倫禮教之道。正因為基于這樣的根本取向的差異,儒道在內向傳播觀上是有著顯著差異的。在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曾以《作為儒家內向傳播觀念的“慎獨”》(《暨南學報》2016年第10期)和《新子學之“新”:重建傳統心性之學——以道家“見獨”觀念為例》(《人文雜志》2017年第5期)為題分別集中詮釋了儒家的“慎獨”與道家的“見獨”兩種不同的內向傳播觀。其共同點在于貫徹中華文化的“內求諸己”的思想傾向,不同點在于儒家強調追問的是自我內在的德性,以維護自己本性的善良;而道家注重的回歸的是自我內在的本真,以防止有為污染了自己純真自然的心性。因此,相比較而言儒家的“慎獨”,傾向注重人在獨處時候依然能做到如人前一樣,不欺暗室;而道家的“見獨”,傾向通過人欲的消融,而使自我處于與道合具的狀態,即做回自我,而不以社會的價值干擾了天真的性情,也就是說“見獨”即“現獨”,現出心中的太陽(即大放光芒的“道”),道家認為有了“道”,就能“虛靜生白,吉祥止止”,即內心祥和安寧,大放光明,明白四達。

如果就儒道內向傳播與禮的關系而言,儒家的“慎獨”在精神實質上講究的是約之以禮,即以禮的規范要求來修身,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人將社會的規范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從而自覺自愿地控制自己的視聽言動,以求做到謙謙君子,文質彬彬,詩書禮樂無所不通,甚至隨心所欲不愈矩的圣人境界。而道家的內向傳播則注意的是自然,不講究將人文的“有為”即仁義禮智信“五倫”作為價值標準,使人不得開心顏。這當然不是說道家不要禮,只是道家的“禮”,只是“道”在人間的落實,是短暫的,不具有永恒的價值。當道與禮有矛盾的時候,舍禮而就道。禮畢竟是有形的,工具性的,而道是無形的,終極價值性的。禮,對于社會人而言,還是要遵守的,但不應讓禮成為進道的障礙。當然,對道的敬畏本身何嘗不是一種本質上的“禮”,換言之,只有禮敬大道,道就能御禮而使禮成為進道之階。從這個意義上講,禮是儒道兩家可以對話的共同點,只是各自獨色而已。

二 以禮樂傳播論促進中華禮樂文明返本開新

禮制是禮文化的制度化表達。禮文化包括禮物、禮制與禮義三個層面。禮物是體現禮文化的一些物件,包括祭禮中的禮器,也包括迎來送往中的禮物。而禮義則是禮的精神層面,即禮通天地的精神追求。祭祀之禮儀傳達的正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實現天地人三才相合的一種儀式,成為凝聚共識,建設文化共同體的一種基本手段。張兵娟教授把祭祀稱為古代公共傳播活動是有見地的。祭祀等各類儀式可以說是一種加強族群凝聚力的核心方式,在當時還缺乏現在大眾傳播工具的時代,儀式何嘗不是古代的大眾傳播手段。因為通過這種禮儀的定期、多層次地舉行,就如同電視、廣播等大眾媒介的一次次播報,也一樣發揮傳遞信息、協調社會、共享意義、共同娛樂等功能和作用。

當代的中國,國家通過清明、端午等節日放假,也通過祭孔、祭炎黃等形式來表達對先祖的敬意,也讓民眾都能夠參與各類禮儀中去,共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體驗作為中國人的榮光。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禮文化在當代能夠也應當繼承創新。

當然,我們知道,過去尤其是五四運動時期和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那段時期,當時人們急于實現現代化,錯誤地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包括禮文化是封建的、落后的,甚至提出“禮教吃人”的看法,都應當拋棄,掃入歷史垃圾堆。當然,當時也有一批文化保守主義者一直堅守中華文化,認為中華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等方面具有普適價值,能夠克服西方資本擴張帶來的邪惡。

現在的中國日益找回了文化自信,正努力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來源,是我們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家園。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禮文化自然容易得到更為客觀公正的對待。當前的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各種傳統禮俗正在復興。相信只要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理念來繼承與發揚包括禮文化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過往對禮文化等極端化的做法,都會得以修正,都能夠辯證發展地看待。比如張兵娟教授提到的牌坊。牌坊在歷史上曾經起過正面積極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表彰先進,樹立榜樣,用現在的話語講,就是弘揚社會主旋律。只不過,當時的主旋律是禮義廉恥。當代的主旋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牌坊一方面作為歷史遺存,值得我們珍惜;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繼續發揚牌坊的教化功能并以新的形式,比如通過表彰各類先進,以國家榮譽的方式,使歷史文化遺產經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顯現時代新意。

進一步而言,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即祭祀之禮為吉禮,冠婚之禮為嘉禮,賓客之禮為賓禮,軍旅之禮為軍禮,喪葬之禮為兇禮。概而言之,可分為政治禮儀與生活禮儀兩大類。而實際生活中則更為復雜,以至于人不堪其煩。墨子于是從儒家出走,自創門派,并撰寫了“非樂”“節用”“節葬”等篇批評儒家禮儀之繁瑣?!抖Y記·中庸》也有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然而,禮儀趨于簡單化是大勢所趨。因為《說文》有言:“禮者,履也。”禮是一種生活實踐,也就是說應當要服務于生活,讓生活更有質量,更加快樂。而過多禮節則反而會傷害禮的本義?!皹贰钡那闆r也類似。不過,古今禮樂的不同在于古代的禮樂更注重的是敬天保民的神圣感與政治權威的儀式感;而當代的禮樂則更側重娛樂休閑。然而,我們常說中華文明是禮樂文明,在當代如何繼承發揚禮樂文明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完全拋棄傳統禮樂文明,中華文明有失根的危險;而簡單地復歸傳統禮樂文明顯然也不合時宜。總體而言,禮樂文明的精神內核應當繼續發揚,即對社會秩序的敬畏,對禮法的敬畏。在尊重人格平等與民主自由的基礎上,應當保留對長幼尊卑的傳統差序格局的必要尊重,如尊老愛幼,守望相助,民為邦本,愛民如子等合理的內核不應簡單否定。當然,禮樂文明的形式則可以日新月異,可以吸收外來,不忘本來,開創未來,不斷豐富發展中華禮樂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講,禮樂文明在當代也就需要返本開新。

那么如何來返本開新呢?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中,習近平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指明了努力方向:“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我的理解是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都應當注意學術主體性,都要從中國社會實際出發,而不要從理論,尤其是從西方理論,出發,要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勇于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全面建立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傳播學自然也不例外。傳播學界近年來逐漸意識到傳播學科的產生本身是冷戰的產物,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中國與西方的傳播學在社會制度與文化背景有著根本性的差異,不能簡單照搬西方理論,一定要確立中華文化立場,根植于中國社會現實來探討中國人的溝通觀念與溝通實踐,努力讓傳播學說中國話,即用中國話語建構中國理論,解釋中國五千年文明延續的原理與機制,當然也可以借鑒西方傳播學的合理部分,即培養“全球傳播視野”,在不斷對話中,增強自身的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

華夏傳播學的建構正是傳播學本土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它是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傳統,探索五千年來中國人一脈相承的交往方式與交往觀念,努力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傳播實踐,建構中國傳播理論。禮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自然也是華夏傳播學著力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張兵娟教授近年來提出的“中國禮文化傳播”的研究可謂獨具匠心,很有研究特色。中國禮文化不僅是五千年文明傳承的基本模式,是中國人立身處事的基本原則與根據,自然也是傳播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把握好中國禮文化傳播的內容、原則與方法,是加強華夏傳播研究的重要抓手。廈門大學的黃星民教授在《禮樂傳播初探》一文中探討過禮樂傳播的模式,并視禮樂傳播為中國古代的大眾傳播形態,其見解獨到深刻。廈門大學的華夏傳播研究團隊也將繼續在“禮樂傳播”方面用力,力爭打造出反映中國文明傳播理論的獨特樣態之一——禮樂傳播論。如此,彼此呼應,中國禮文化傳播一定能夠成為華夏傳播研究中最為亮眼的研究成果之一。

三 在中西比較語境中彰顯中國禮文化特質的魅力

中華五千年,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其內涵就是禮儀已然生活化了,如同當今社會信息化和媒介化一樣,禮儀就像社交媒體的使用一樣,處處時時都在展現著,這也是我們認為禮樂傳播是一種大眾傳播形態的理由所在。那么,禮儀在古代國家交往中有哪些獨特之處?我們可以從歷史上著名的夾谷會盟上充分明了禮儀在國家交往中是一種政治傳播手段。或者說,禮儀在國家交往中具有通約性,是各個國家應當共同遵守的,自然也是道義所在。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定公和齊景公相會于夾谷(今山東萊蕪東南),孔子以儐相身份與魯定公一同赴會。會上,孔子以嫻熟的禮儀三次擊退齊人的陰謀。其一,齊人欲以兵劫魯公,孔子斥責這種行徑說:“于神為不祥,于德為愆義,于人為失禮,君必不然。”迫使齊景公不得不中止企圖。其二,在即將舉行盟誓時,齊國故意加上一條有損國格的苛刻條件,即一旦齊國軍隊出境作戰,魯國如果不派三百輛兵車跟隨齊國,就要按此盟誓懲罰。孔子隨機應變,對等地提出,如果齊國不歸還占據魯國汶水北岸的土地,卻要讓魯國供給齊國的所需,也要按盟約懲罰。事后齊國果然歸還了一些土地。其三,會盟后,齊景公要設享禮來款待魯定公,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羞辱魯定公,因為享禮是犒勞參會下人的禮儀,而不適用于慶賀會盟成功的禮儀。精通禮儀的孔子,就當即指出,像犧尊和象尊這樣高貴的禮樂器具是不出國門的,而且鐘磬不能野外合奏,現在設享禮而全部具備犧象鐘磬,這是拋棄了禮儀。但是如果這些東西不備齊,那就像用秕稗來款待,是國君的恥辱。而拋棄禮儀則名聲不好,因為禮儀是用來光大名聲的,馬虎不得。于是,最后果然就不設享禮。于是對魯國而言,以禮儀維護了國家尊嚴,也使兩國盟誓和好圓滿成功。足見,禮儀是當時國家交往共同的行為規范,而遵禮而行又是國家德性名聲的表征。這就如同當下國家元首正式訪問他國時,他國需要鳴禮炮,檢閱三軍儀仗隊一樣。

儒家曾表達過“人而無禮,不知其何”的思想,就是強調禮是人生活的基本規范,人是一日都不可以離開禮的。雖然時代已經到了社會主義新時代,但是禮依然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標志,人的尊嚴體現在能夠知書達禮,以禮明進退,來規范自己的日常言行舉止,如此,社會才會有序運作。所以,我認為在當代更應當加強禮文化的學習與傳播。只不過,禮的內容與形式應當與時俱進罷了。

正如張兵娟教授所關注的那樣,清朝時期一度有過兩次比較大的華夏文明禮儀之爭,我們當如何看待這種華夏文化對外交流現象呢?我認為,中西禮儀之爭是中西兩種文明的一次正面沖突,在人類文明史上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當代,我們有必要通過反思歷史上的禮儀之爭,為人類文明妥當地交流互鑒提供歷史教訓。這兩次禮儀之爭,一次是從明末開始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到了清初,其內部不同教派對于中國教民能不能祭祖拜孔產生了巨大分歧,最終引發清廷驅逐傳教士的結局發生,中西文明交流不歡而散;一次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而訪華,雙方圍繞覲見禮儀展開互不相讓的沖突。當時的清朝沒有意識到西方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變化,對使團帶來的各種先進器物,不屑一顧,依然保持一副“天朝上國”的威嚴。而當時已經超越了中國的英國使團親身接觸改變他們以往一直對中國的美好想象,為后來的鴉片戰爭埋下了禍端??陀^地講,這兩次禮儀之爭未能使中國抓住了解西方文明的機遇,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西方文明,從而使自己喪失了主動融入世界文明的大變革潮流,以實現近代社會轉型的機會。

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兩次禮儀之爭是因為禮儀不同,互不相讓而導致的沖突,但究其實質,在全球化的早期,不同的文明該如何相處,中西都沒有經驗,都需要摸索著前進。歷史告訴我們,每一種文明都有惰性,或者嚴重些講,都有自殺的方式。中國如此,西方亦如此。清朝政府當時的文明優勢感與歐洲后來的文明優越感似乎有點神似。歐洲文明優越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導致人類最大悲劇——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文化因素。而清朝自我感覺良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么人類文明當如何交往呢,對此,習近平同志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的講話中給出了答案:文明“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彼€強調,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增強文明發展動力。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禮儀文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時,應當彼此尊重各式的生活習慣,不強人所難,注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此外,當然也應當注意入鄉隨俗,克己復禮。將禮視作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與人相處的方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求同存異,同時也努力形成一些共同價值和共通的禮儀,從而在“和而不同”與“不同而和”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

不過,張兵娟教授在中西禮儀之爭方面經過研究認為,西方的失禮或者說西方來華的交流本身動機不純,或許本身是造成中西文明初次相遇不歡而散的更根本原因。

當然,我更關注的是在中西方文明沖突的背景中,禮文化傳播在國際話語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當今的世界雖然充滿著許多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然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這個世界的主題。換言之,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矛盾斗爭不斷加劇的今天,究竟是西方的文明沖突論能夠解釋這個世界的問題,能夠為世界的和平發展提供方案,還是中國的文明共生論能夠為人類文明交往提供中國方案?引起我們的深思。東西方的文明誠然是有差異的,“物之齊,物之情也”,文明亦如是。文明不強求一致,也不能強求一致。因為文明都應當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交流互鑒的。文明并不必然是沖突的,因為人心知定,知安。每一種文明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鑒中才能不斷進步。西方文明的外顯與東方文明的內斂,形成顯明的反差。東西互補共進,是人類文明的大勢所趨。

中國禮文化傳播在當代的世界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中國禮文化的精神在于“禮之用,和為貴”。禮的社會運用,講究的是和諧共生。文明有相互競爭的方面,但文明更有合作的方面。禮文化也是,禮從根本上是為了讓人更有尊嚴地生活,因此都是生活所必需的。只不過,在不同的地域,禮的表現形態不一。在國際話語體系的競爭中,禮文化的有禮有利有節的精神,本身是世界和平安寧當由世界人民共商共建共享的共生精神來共同維護的,因此高舉禮文化傳播的旗幟,是中國以文明的姿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應有的做法。也只有如此,中國才能成為可溝通的,古老而文明的中國。當然,從根本上,也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資源,通過這種禮文化的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理解中國,進而走近中國,攜手共創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出一套適合當代人的禮文化體系

國學熱與文化復興潮流誠然是時下熱門的話題。一種潮流與時尚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當下的這一次國學熱,將來核心是世界競爭已然進入了文化競爭時期,文化軟實力成為一個國家實力中的關鍵因素,文化貿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美國的好萊塢大片與韓劇都成為它們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標志。那么我們中國終究不能讓宮廷劇,抗戰神劇充斥我們的影視節目,我們應當有《國家寶藏》《大國重器》《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讓文化走進百姓的心坎,這才是中國真正的軟實力體現。

傳統文化自然是要適應現代社會,才能行穩致遠,只有能夠時代化的、大眾化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百姓生活。也就是說,讓百姓深愛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才真正成為文化傳統,才能活出我們文化的精氣神。就“禮”這種文化形態而言,還得要從長計議,要從娃娃做起,形成一整套對不同年齡層的人都有指導意義的禮儀。當然,不能僅僅是《三字經》等蒙學經典的誦讀,而是通過一些小故事,讓孩子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正當的,也是值得提倡的,樹立知書達禮是做人的尊嚴的意識。當然,領導干部和家長更要做表率,各行各業都形成各自簡單易行的禮儀規范,并努力使大家樂于效法,實踐,我們禮儀之邦的美名才能再度高高揚起。

既然禮文化傳播在當代有其時代價值,那么“禮文化傳播”在未來的學術研究中應朝什么方向發展呢?我認為,自然首先要識禮,懂禮,行禮。也就是說,首先要準確地明白我們的先人形成了哪些禮儀,這些禮儀背后的精神內涵是什么,禮文化經歷了哪些變遷,又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也就是說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禮儀是如何發揮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即如何讓社會、個人與文化在禮儀中實現融合發展的問題,明白了這些,我們就能夠指導當下的社會當如何揚棄我們的禮文化,建構出適合當代人生活的禮文化體系,從而以繼承和發展的方式讓禮儀重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也就是說,禮文化傳播當注重禮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問題。讓古老的禮文化重煥光芒,讓古老的中華文明再度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典范。

而就如何建構禮文化傳播的理論體系而言,我認為,“禮”確實從場域的角度加以研究,即禮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將禮作為媒介域來展開研究,這一點張兵娟教授已經有所提及。要建構體系,自然是要從禮文化自身的體系來自然地延伸,首先,是禮俗,禮文化的社會生活基礎,婚喪嫁娶等具體的禮俗可以形成一些有通約性的風俗習慣,這一點可以效法朱熹曾經改革禮儀而成《朱子家禮》,后來就成為社會普遍公認和遵循的新時代禮俗,甚至影響到東南亞一代,當代,應當有新時代的禮俗,這一點需要國家與地方政府大力推動。其次,是禮制,要形成一些國家層面的各類祭祀大典,如祭炎黃二帝,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等,以實現上行下效,在制度層面形成一些社會必須效法的禮儀制度,從而既繼承文明,又開拓進取。最后,是加強對禮學的研究,包括中國禮學對儒教文化圈的影響,當然也包括,在當代如何進一步向全世界傳播中國的禮學,從而使禮學成為一門世界顯學。其意義在于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行為規范層面的中國方案。

回到張教授的課題研究成果,應該說是非常扎實系統了。其成果鑒定最終為“優秀”就說明了這一點。不過,研究無止境,禮文化傳播研究也不是到此為止,學者們還可以更系統,更深入地研究。更系統指的是要對禮文化有充分全面的把握,對禮文化的歷史損益有清晰的把握,對禮文化的精神實質有全面系統的理解與展現。所謂更深入指的是,要在中西比較的語境中,彰顯中國禮文化的特質,不能僅僅局限于牌坊、孔廟、漢服等這些具象的禮,更關鍵的是要探討出一套如何讓知禮,懂禮,用禮成為一種高尚的社會行為,成為社會乃至國家共通的行為規范的設計,使禮文化精神深入國人的骨髓,成為人們自覺的生活方式,這才是我們學術研究的終極追求。當然,這很難,也不是一個課題所能完成的,只不過,我們共同以“雖不能至,心想往之”的求索精神,共同以學術報國,讓我們和我們的學生能夠率先履踐中國禮文化,從我做起,中國禮文化傳播必將成為中國社會的時尚,到那時也一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真正實現的重要標志。讓我們共同努力,為這一天的早日到來而共同奮斗吧。

謝清果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華夏傳播研究會會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信县| 敦煌市| 恩平市| 军事| 双峰县| 永定县| 张掖市| 调兵山市| 乌苏市| 平阴县| 阿瓦提县| 淳安县| 信宜市| 梁河县| 会昌县| 出国| 崇仁县| 都昌县| 崇信县| 永兴县| 民丰县| 武强县| 扬州市| 佳木斯市| 得荣县| 那曲县| 托里县| 乐山市| 防城港市| 金阳县| 鸡西市| 涞源县| 永善县| 崇阳县| 麻江县| 锦屏县| 郑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长垣县| 永清县|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