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象學時間的優先維度的演變
- 劉少明
- 24292字
- 2022-11-17 16:34:36
第一節 以過去為優先維度的時間整體
柏格森的時間理論與以往的任何一種時間理論都不同,而且這個差別是非常明顯的。在基思·安瑟爾·皮爾森(Keith Ansell Pearson)和約翰·馬拉奇(John Mullarkey)主編的英文版《柏格森主要文集》的序言中,他們將柏格森對于哲學的貢獻分為四個主要方面。其中第一個貢獻就是他對于時間看法的創新:“根據綿延來考慮時間,同時堅持時間不能與空間混淆。”[2]而柏格森的時間理論最讓人稱道的恐怕就是“綿延”這個詞了。但是,柏格森的時間理論里面不那么著名的“記憶”卻在這個著名的時間中扮演著核心的地位。也正是這個記憶所代表的過去維度,讓柏格森的時間理論有了一種類似于現象學的時間結構。那么綿延具體是什么呢?柏格森的時間理論里面,除了綿延,還有其他的闡述嗎?除了過去維度,現在和未來維度在其時間理論中有著什么樣的位置呢?本節將會著重回答這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能讓我們對柏格森的時間理論的整體和細節有具體的了解,為后面的分析提供基本的理論支撐。
一 什么是時間?
在對柏格森的時間維度進行具體分析之前,需要對他的時間有一個總的了解。實際上,就如王理平所說:“我們把時間分成三個要素來分別討論完全違背了柏格森的原意?!?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3" id="w3">[3]盡管我們出于理論分析的要求,必然要用概念和術語對這三個維度進行抽象化的表達。但是這種分析背后的基礎仍然是將時間當作一個整體來理解,否則我們便脫離了柏格森時間哲學的背景。那么對于柏格森來說,時間是什么呢?我們在這里從單個生命和多個生命兩個方面來論述他對于時間的整體看法。
(一)單個生命的時間:生命的綿延
在《綿延與同時性》中,柏格森在內在生命的綿延與時間之間畫上等號。“對我們來說,毫無疑問的是,時間一開始就等同于我們內在生命的連續性。什么是連續性呢?它是一個流動或者一條通道,但卻是一個自足的流動或通道。這個流動不是指的事物的流動,它是沒有預設我們所經歷狀態的通道。這些事物或狀態僅僅是對這個連續性進行人為的拍照。同時這個連續性就是所有被自然地經歷到的東西,就是綿延自身?!?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4" id="w4">[4]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內在生命的綿延是時間的另一種稱呼。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應該將生命的綿延當成時間的一種形式,也不能將其當成時間的表現,而是它本身就是時間。在柏格森這里,時間不是一種附屬品,不能被當作次生的東西。因為“這個流動不是指的事物的流動”。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事物和生命狀態僅僅是抽象化、空間化之后的結果。柏格森將這種抽象化形象地比喻為拍照。
但是“生命”這個詞本身是很抽象的,只有在對生命內涵進行合理界定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知道內在生命的綿延到底是什么。而且,假如柏格森僅僅談生命的話,沒有生命的時鐘和地球的運動等平常看起來能表達時間的物體,或者那些被測量的無生命的現象(如音樂)就沒有時間了嗎?對于這些疑問,總結起來需要澄清四個問題。第一,什么是內在生命的綿延?第二,內在的生命和意識有什么關系?第三,生命僅僅指人的生命嗎?第四,沒有生命的物體和物質有無時間?下面我們將一一解答這幾個問題。
1.什么是內在生命的綿延?
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對內在生命的解答和對于綿延的闡述。
對柏格森來說,對生命的探討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但是從最基本的角度來說,或者從他著眼最多的角度來看,內在生命往往與物象(image)、生命沖動(impetus)有關系。而物象和生命沖動是不可分離的。“他承認用沖動和用物象來表述生命是一樣的,生命都是一種‘思維的物象’。”[5]那么我們怎么來理解“物象”這個詞呢?對此柏格森有一個經典的定義?!霸谖覀兛磥恚镔|就是‘物象’的集合?!锵蟆瘜ξ覀儊碚f標志著這樣一種存在,它比觀念論者的表象(representation)要多,但是比實在論者的事物(thing)要少——它是一個在‘事物’與‘表象’之間的折中存在?!?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6" id="w6">[6]這種說法與我們的通常對于物與象的方法都不一樣。它意味著“它一方面分享唯心論者所注重的‘圖像’的一面,另一方面卻又分享實在論者的物體所擁有的那種‘自在存在’的屬性”[7]。所以它是一種折中的方法,也是兼顧了觀念論和實在論的優點的做法。
而知覺的物象與身體的接受性和外在世界有關系,它代表著身體對于外在世界的接收。但它并不意味著是我的身體對于外在世界物象的反映。對于柏格森來說,我的身體只是以其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對于這個巨大的世界物象進行選擇,然后有了自身接收的物象而已。“他沒有從反映論的術語中構建直覺和意識的問題,也沒有認為物象僅僅在我們的腦海中?!?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8" id="w8">[8]可以說,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物象,而且身體也是一種物象。所有的存在是一個物象的統一體。所以“就物象來說,存在和被意識到的存在之間僅僅只有程度的差異,并沒有種類的差異”[9]。
但是,我們要理解物象必須從我們的意識出發。意識代表著什么呢?這個問題可以從知覺和感受性(affection)之間的關系來回答?!爸X衡量的是我們身體的反映能力,感受性則衡量的是身體的吸收能力?!?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10" id="w10">[10]我們通過知覺反映外在世界,也被稱為虛擬(virtual)行為。這個虛擬的行為“衡量的是我們可能對物施加的行為,同時相反地,也衡量著物可能對我們施加的行為”[11]。而感覺是內在于身體的,也稱為現實的(real)行為。虛擬行為能夠轉化成真實的行為。當“物體與身體的距離越?。〒Q句話說,危險越來越急迫,或是希望越來越直接的時候),虛擬的行為就更傾向于轉化成現實”[12]。意識就包含虛擬行為和真實行為兩種東西。這二者是難以互相分離的??梢?,意識最終與身體的行為是聯系在一起的。當然,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現實的行為,很多物象是通過虛擬行為,即可能性行為聯系在一起的。而且我們對這個行為不能理解為狹義的肢體行為,它包括身體的一切活動。所以在柏格森的哲學中,意識與物象是等同的,是虛擬行為和現實行為的統一體。意識就是內在的生命。
那么如何看待內在的含義呢?內在的生命就意味著在虛擬行為和現實行為中所表現的物象。這些物象是身體對于世界物象系統的選擇。虛擬行為和現實行為都意味著一種選擇。它們本身就是生命選擇能力的表現。而我們只能通過這些選擇的物象去理解世界。從而,內在的生命本身并非是一種在生理學意義上的區分,不是物象在我的身體里面。反而是,“內在性和外在性僅僅是物象之間的關系。去追問宇宙在我們的思維之中或者在我們的思維之外,這個問題是無解的……因為從兩方面來看,我們都只能以物象的方式來理解事物”[13]。所以,內在的含義僅僅是物象與物象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提前設定一個客觀世界,然后設定一個與其對立的思維,認定這個思維是內在于身體的,世界是外在于思維的。反而是,身體、思維和世界都是物象而已。所以,生命就是物象,物象就是意識的虛擬和現實的行為。
但是,對物象的理解要杜絕一種容易與其混淆的觀點。我們對于物象的理解也不能停留在視覺圖像層面,身體行為已經將身體各種感官包含進去,可能的行為更是包含了身體對于這些感官的理解,包含了以往行為的人格和記憶。也就意味著,從意識出發來解釋物象,不能說意識的物象只包含顯現的部分。生命本身的范圍極其廣闊,欲望、自由意志、情感、人格、行為和感覺都已經在這個物象的統一體中。也就是說,通過可能行為與現實行為所表現的物象,有著豐富的層次,這些層次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某一個方面,而是要綜合地看待。
然而,從意識對于世界物象的選擇角度出發,我們只理解了生命的一個方面。生命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綿延。或者說,單單理解物象還不足以完全說明生命的綿延。嚴格來說,綿延的生命才是真的生命。那么什么是綿延呢?這一節開始的時候我們引用了《綿延與同時性》里面的一段話,可以看出柏格森認為綿延就是生命自身的連續性。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內在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可能的和現實的行為表現的物象。那么,生命的連續性就是物象、行為的連續性。當然,如果物象和生命的沖動是一回事的話,這種連續性也可以說成生命自身持續的創造。所以不存在不變的自我,只有永恒的流動。在這個流動中,欲望、自由意志、情感、人格、行為和感覺都被納入其中,很難分清彼此。更為重要的是,時間點之間也是相互滲透、相互連接的。我們分不清上一個現在和這一個現在之間的距離,因為難以將它們從量上區分開來。因此柏格森也稱綿延的流動本身之中的差異是“質的差異”。在《創造進化論》中,柏格森對此有著精彩的描述:“我發現我從一個狀態過渡到另一個狀態。我感到溫暖或者寒冷,歡樂或是悲傷,我工作或者休息,我看周邊之物或是思考其他東西。感覺、感受、意志、觀念……我變化著,從不停止?!?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14" id="w14">[14]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綿延來說,我們不能以片段化、碎片化、靜止化和空間化的語言對其進行描述,因為這種描述就是一種拍照行為。拍照行為對綿延進行的區分導致的結果就是抽象化的“量的差異”。它將本來流動不居的生命當成了可以切割和拼湊的圖片。這種拼湊行為是對于生命的外在化和扭曲,并不是生命本身。所以,綿延也不能從一般的空間化和形式化的層面上來理解。將時間當成一種線條、指針的運動和某一種周期都是偏離了綿延的本意的。人為地將綿延分成過去、現在和將來也將導致時間的分裂(這一點我們將在后面的闡述中重點解釋。因為在理論研究中,柏格森自身也進行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區分。而且他認為過去在整個時間中占有優先地位。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如何理解兩種說法之間存在的理論沖突呢?或者柏格森對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區分有什么不同尋常之處嗎?)。對于柏格森的時間和自然時間之間的對比,將在后面具體分析。所以物象自身的連續性就是生命的綿延,也就是時間。
2.非人之生物的時間如何?
對于什么是內在生命時間的闡述,回答了我們提出的四個問題的前兩個:解釋了什么是內在生命的綿延,闡述了內在生命和意識之間的關系。內在的生命的綿延也就是意識、物象的綿延,而內在生命也就等于包含了集欲望、自由意志、情感、人格、行為和感覺于一體的意識。
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要求弄清楚所有人以外的有機體的時間是怎么樣的問題。柏格森也意識到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對他的理論體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所以對此問題的回答十分的清晰明了。
首先,柏格森認為非人的有機體是有時間的?!坝猩牡胤剑簿褪怯袝r間被記錄的地方?!?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15" id="w15">[15]這說明他認為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時間。而記錄時間或者表現時間的就是生命。為什么呢?因為“有生命的有機體是一個持續著的物。它的過去完全延伸進它的現在,并現實地和行動地留在當下。否則的話我們如何理解它穿過不同的、各有特色的階段,改變著自己的年齡——簡言之,它如何有一個歷史呢?”[16]可以看出,有機體之所以有時間,是因為它在自身保持同一個機體的情況下,又經歷了改變。不僅如此,這些改變也都被記錄了下來,并作為過去延伸到了現在。因此過去到現在之間有一個繼往開來的關系,這種關系讓有機體有了自身的時間。
為了闡述這種有機體的改變,柏格森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是人的身體的時間?!熬腿缥业囊庾R一樣,它從嬰兒到老年逐漸成熟;就如我自身一樣,慢慢變老。我只能隱喻性地用一個名字來對應意識自我的變化?!?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17" id="w17">[17]第二個是單細胞動物的時間?!吧踔猎趩渭毎校兄瑯拥淖兝线^程。滴蟲(Infusorian)也會在某一個分裂階段耗盡自身,盡管它可以改變環境,通過結合而回春,從而必然地推遲耗盡自身的時刻。但是耗盡本身不能無限期地推遲?!?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18" id="w18">[18]第三個是樹的時間。雖然樹能夠春天再次發芽,但是“作為一個有機體——盡管如此,是一個社會而非一個個體——假如我們只考慮葉子和樹干的內部的話,它們仍然有其年齡”[19]。這三種有機體的時間都是在保證一定的機體的情況下,保存了的過去延伸到現在,從而形成自身的年齡而具有自己的時間。所以,由此可知,包括多細胞動物、單細胞動物和植物在內的有機體都是有其時間的。
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非生命的物體是否能夠在保證一定的形狀和物質的量的情況下與外界有物質交換,從而有自身的時間呢?柏格森認為這是不能的。如果物質的積累與損失也算作時間的話,就意味著我們將時間當成了沙漏(hour-glass)。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永遠也沒辦法搞清楚有機體的時間。因為有機體自身的物質交換過程可以從量上無限劃分,記錄它們的時間需要無限的記錄?!叭欢覀兪欠駪摗獙σ粋€優秀的植物學家來說——因為他沒有記錄吞噬作用(phagocytosis)[20]而宣稱他對變老的解釋不夠充分呢?”[21]所以從物質積累、交換和損失的層面來看待有機體具有時間的原因是不可行的。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變老的過程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不可感知的,無限漸變的,它是形式變化的持續……在可見作用下隱藏著一個內在的原因。生命的進化,比如胚胎,意味著一個對于綿延的持續記錄,一個在當下中的過去的持存,同時有一個有機體記憶之表象的持存。”[22]所以,有機體有時間的真正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綿延和對于綿延的記錄。有機體內在的記錄是對它的過去的保留,并在現在中體現出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過去和現在之間是不能有任何的裂縫的。外在的記錄是一種分割化的行為,已經與有機體真實的綿延有了距離。有機體的生命處于不斷的創造之中,也在不斷地綿延。
3.非生命之物的時間是什么樣的?
對于第四個問題,柏格森給回答也是直截了當的:非生命之物也可以有時間。但是這種時間不是來源于它自身,而是來源于生命的體驗。對此,柏格森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凹偃缥蚁牖旌弦槐吞?,我就必須焦急等待,直到糖溶化。小事件有大含義。因為這里我必須等待的時間是不可以應用于整個物質世界歷史的數學時間,盡管歷史已經隨時被延伸進空間之中。它的時間與我的焦急對應,與我的某一段綿延對應。這個綿延不是我可以隨意延伸或者壓縮的。這樣它就不再是思想,而是活生生的(lived)。”[23]柏格森用這個例子說明,非生命之物的時間是通過參與生命而得到的。這個觀點得以成立的依據是什么呢?
前面我們談到了物象的問題。實際上物象本身不分內外,也不分自我與非我。它作為最基礎的存在,就是綿延自身。如果我們站在二元論的基礎上,認為非生命之物進入了我們的生命從而有時間是不嚴格的。反而是,在我焦急的等待過程中,我的生命綿延就是這杯糖水溶解的過程。糖水的溶解已經構成了我綿延的部分(還包括我的情感、欲望、意志等部分)。所以,非生命之物的時間在生命之中,本身就構成著生命的綿延和生命的時間。它們二者難以分開。而之所以將糖在水中溶化的時間當成單個生命的時間,是因為從個體綿延來說,我們能夠理解它是如何成為生命的綿延而具有時間的。
(二)多個生命的整體時間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單個生命的時間是什么樣的??偟膩碚f,時間就是生命的綿延。綿延與物象有關系。而物象是生命的可能的和現實的行動。所以,在柏格森的時間理論中,單個生命因其活動總有綿延、時間。但我們如何理解不同個體生命綿延之間的關系呢?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之間的時間,不同物種的不同個體之間的時間,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個體之間的時間是什么樣的呢?因為柏格森的時間總是開始于個體生命自身的綿延。如果個體生命之間沒有一種連接的話,它們的綿延是互相孤立的,并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時間。那么統一的時間是如何可能的呢?
上面的分析已經將生命與非生命之物的時間聯系起來。這里的任務是理解不同生命綿延之間的關系。柏格森認為,生命可以被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這個不可分的整體就是歷史。不可分的歷史是建立在一種內在目的論基礎之上的?!拔覀兂钟幸环N,內在的目的論:每個存在物都是為其自身而造。它的所有部分協同貢獻了整體的最偉大的善,同時這些部分在一個最后的目的中,被精妙地組織起來?!?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24" id="w24">[24]但是,這里提到的僅僅是有機體內部有一種目的論。例如身體的各個器官之間組成的精妙的合作是為了身體更好地生存。所以柏格森將有機體的部分也當作一個個體,而有機體的整體被當作生命的整體。但這樣的闡述仍然是有局限的,因為許多有機體看起來并沒有身體部分的聯系。那么這個有機體內部的目的論與生命之間的整體時間有什么關系呢?
柏格森對機體之間關系的闡述依賴于我們對個體的理解。例如,我們對一般脊椎動物的個體的理解就不能將其單獨看待?!耙粋€有機體,比如高級脊椎動物(vertebrate),是所有有機體中最具個體化的;但是,假如我們注意到它僅僅是從形成它母親身體的一部分的卵子(ovum)和屬于它父親身體一部分的精子(spermatozoon)發展而來的話,這個卵子(也就是受精卵)是兩個先輩的連接點。因為這個受精卵對于兩個實體來說是共用的。我們就應該認識到每一個單獨的有機體,甚至包括人,僅僅是一個從其父母身體的連接中發出的萌芽。那么這個重要的個體原則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呢?我們只能逐漸向前追溯,直到個體的最古老的祖先。”[25]所以,從生命的起源與成長的地方,可以找到生命之間的連接。當然,這個連接與直接的個體內在的目的性是有關系的。因為假如我們說人的眼睛、耳朵是通過內在的目的性,為了人的個體能夠那么靈敏的話,這個進化的過程就與其父母聯系在一起了,因為這么多靈敏的器官不會是個體自身創造的結果。通過往前追溯,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生物自身的內在目的性:為了自身的完美而不斷地進化。之所以說它是內在的,因為它僅僅是為了自身,而沒有其他的目的?!霸谶@個意義上,每一個個體可以被說成是通過不可見的聯系而與生命的整體連接在一起?!?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26" id="w26">[26]因此,就有了生命的總體。生命的總體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自身時間。如果按照前面我們對于時間的定義,生命的總體時間就可以說成是在生命的總體中所存在的綿延。這個綿延是內在目的性的,為了生命進化的綿延。也即是,生命自身的綿延是為了自身的進化的綿延,是為了整體的生命的進化而存在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內在目的論的理解要與通常的外在目的論區分開來。因為按照外在的目的論,“生命被有序地組織起來:就如草是為牛而準備,羊是為狼而準備那樣被組織起來——這被承認是很荒謬的”[27]。也就是說,外在的目的論是將生命與另一個目的對立起來,將生命當成這個目的的工具。這將生命的意義劃歸到其他東西上的做法,實際上是否定了生命自身綿延的意義。因為我們這里尋找的是生命整體的時間,只能在生命綿延自身中去尋找。
但是,整體生命的時間包括所有生命的所有綿延嗎?總體生命的綿延真的能形成一個整體嗎?生命個體組成的整體,如何超越物質交換呢?這個整體不是一種外在的拼湊,而是物象整體嗎?柏格森的回答真的能解決同物種個體之間的時間、不同物種個體之間的時間相通的問題嗎?這個問題在第三節中具體討論。
二 真正的記憶:時間顯現的條件
在對柏格森的時間觀念進行了大致的描述之后,我們需要回到那個總的問題:柏格森的時間中,各個維度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本章開始的時候已經給出了答案,過去維度在其時間中占有核心地位。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記憶在其時間中,已經有了顯現條件的作用。正是這種顯現條件的作用,讓柏格森的時間哲學與時間現象學有了很大的類似關系。那么,在柏格森哲學中,我們如何理解它的過去維度呢?
(一)兩種記憶的區分
在柏格森的哲學中,對過去的探討就是對于記憶的探討。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在記憶和過去之間畫上等號呢?僅僅探討記憶足夠我們了解他的時間哲學中這一優先維度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一部分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記憶與過去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同時對記憶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容進行細致剖析。
1.記憶與過去的關系
在我們一般看來,記憶承載著過去。但是記憶又不能承載著所有的過去,因為記憶對于過去的刻錄總是那么有限。如果記憶能夠清楚、細致、完全地刻錄過去,大家也不用辛苦地去背書、去復習。所以,記憶似乎和過去不能畫上等號。但是我們如何能夠知道過去呢?不就是憑著記憶嗎?排除記憶,我們還能知道過去嗎?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用拍照、錄像、錄音等方法能夠保留過去,但是假如我們對過去沒有一個了解和記憶的話,我們如何知道照片、錄像和錄音就是過去而不是當下呢?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對這些記錄著過去的東西沒有一個背景性的知識和直覺的話,我們如何判定它們是什么的照片、錄像和錄音呢?如何判定它們的時間呢?從這個角度來看,記憶就代表著過去,因為我們只能從記憶知曉過去。一切過去都是在記憶中的過去,那么過去不就是記憶了嗎?
柏格森的哲學里面,記憶和過去是可以畫上等號的。柏格森認為“過去有兩種存活方式:第一,以運動機制存活下來;第二,在獨立的記憶中存活”[28]。如果記憶和過去之間能夠畫上等號的話,就必須說明運動機制和獨立的記憶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運動機制是回憶的一個代言人。因為“身體是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一個永恒前進的界限,它作為一個指定的終結,通過它過去不斷地開向未來”[29]。需要解釋的是,就是運動機制的唯一主體,也只有身體擁有運動機制。所以,過去的兩種存活方式實際上都是記憶。第一種是記憶的向前運動,第二種是記憶的自身的保存?!坝洃洀母旧险f,就是過去物象的存活?!婊睢馕吨嬖??!?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30" id="w30">[30]這也是為什么柏格森在對過去進行分析的時候,幾乎都是從記憶出發的。
但如果記憶就是過去的話,我們如何看待上面的背書、復習和遺忘現象呢?因為假如記憶就是過去,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復習,因為一切都已經在記憶之中。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對柏格森的記憶理論進行進一步闡述。而柏格森將記憶劃分為機械記憶和純粹記憶兩種。
2.機械記憶
在《物質與記憶》中,柏格森對兩種記憶都進行了十分細致的闡述。機械記憶與純粹記憶是兩種基本的記憶形式。那么機械記憶是什么?
柏格森從一個例子開始闡述所謂的機械記憶?!拔覍W一篇課文,同時為了記住它,我在第一遍時,逐句進行閱讀;然后我再重復幾遍。在每次重復中,都有一個過程;詞會越來越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到最后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當這一刻到來的時候,據說我在心中知曉了課文,它印在了我的記憶中?!?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31" id="w31">[31]很明顯,這種記憶是作為一種結果而存在的。在我對課文進行不那么充分的閱讀的時候,我對這篇課文沒有什么記憶,或者記憶不深刻。這時候我很難說我對這篇課文有記憶。而當我完成了熟練的閱讀,將句子印刻在心中并連成整體的時候,文章就作為一個結果而成為記憶。當然,這僅僅是機械記憶的具體表現,那柏格森為什么稱它為“機械”的記憶呢?
“機械”的意思實際上指的是習慣?!罢n文的記憶,在我的心中通過學習而被記住,完全有一種習慣的印記。就如一個習慣一樣,它通過重復的努力而獲得。就如一個習慣一樣,它首先需要對整體行為進行分解,然后進行重組。最后,就如每一個習慣性的身體實踐一樣,它儲存在一個機制之中,通過一個原發的動力而被設置在一個作為整體的運動之中,或被設置在一個封閉的自動化運動系統中?!?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32" id="w32">[32]這就是說,機械記憶作為一種習慣,它會在被觸發的那一刻自動開始運動,顯現出來。
所以,機械的記憶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作為結果的記憶和作為習慣的記憶。作為結果的記憶是因為它是不斷重復之后存留在記憶中的東西。它是習慣性的,是因為它總是身體自身的同一化、重復性和自動化的反應。可以看出來,機械記憶是一種與身體、行為相關的記憶,它總是在習慣性的行為中展現出來。
需要解釋的是,這里的習慣與通常所指的習慣略有差別。通常所指的習慣是指一種固定化的行為方式。習慣的記憶不僅包含固定化的行為方式,還包括一切身體、意識的機械化、自動化行為,包括被固定下來的思想和思維方式。而且,雖然機械記憶是身體的反應,卻不是單純對于外在刺激的反應,而是帶有回憶的身體的反應。所以它不是一種純粹的機械因果聯系。“我們的個性和自由(它們是記憶自身的根本特征)被簡約為世界的表面現象之間的機械聯系,我們丟失了我們作為獨特個體的尊嚴,丟失了我們精神的深度,被同化于世界的規律和程序之中。”[33]所以,機械記憶代表著個體的自由與個性,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自動化的。
這種記憶需要不斷努力讓它成為固定的習慣,否則就會遺忘。在這個記憶的層面上,能夠解釋背書、復習等行為。沒有成為習慣的東西也就被遺忘了。但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如果說我們總是努力形成習慣,害怕遺忘,那我們形成習慣之后就不會有遺忘了嗎?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總是處于遺忘之中。習慣只能在某一個范圍內形成,不可能遍及所有的記憶。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還有另一種記憶,一種雖然沒有形成習慣也可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的記憶。這也就是柏格森所說的純粹記憶。
3.純粹的記憶
(1)什么是純粹記憶
柏格森通過背誦課文的例子,說明了機械記憶是什么,說明了它是怎樣形成的。但他舉這個例子也能說明純粹的記憶:一種即使被遺忘也真實存在的記憶。這兩種記憶的區分和對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柏格森的記憶理論。在背誦完了課文之后,“現在我思考這篇課文是如何被學到的,同時向我自身再現這個過程的依次的階段。每一次系列的閱讀通過其自身的獨特性而重新向我顯現;我能通過環境而重新看到它,這個環境是每一次閱讀時所參與的,且現在仍然能成為記憶中的環境。通過閱讀在其時間中所占據的位置,它能夠與在先和隨后的閱讀區分開來;簡言之,每一次閱讀作為一個特殊的事件而在我的歷史中而顯現在我的心靈面前”[34]??梢?,純粹的記憶不是作為我最后所記住的結果而判定的,而是每次實實在在發生的事件。這個事件未必最后成為習慣。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它在記憶中的存在。同時,它作為一個事件,包含無數的細節、背景,這些細節和背景自身占有自己的日期,就與其他的事件區分開來。之所以說它純粹,是因為它不像機械記憶那樣排除了很多“無用”的部分,忘記了過程,只留下身體的機械反應。它本身沒有任何偏愛,發生的一切都已經刻錄在記憶之中,這就是純粹記憶的不變性。
純粹記憶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它的內容不必然再現出來?!熬腿缭谖疑械囊粋€事件一樣;它的本質擁有一個日期,同時因此不能再次顯現。所有后面的能夠向其增添東西的閱讀都會改變其本質;盡管當我重復它的時候,我喚醒這個物象的努力越來越容易,但這個物象就其自身而言,必然地在一開始就是它總是的那樣。”[35]可見,它的內容不僅不必再現出來,而且再現可能對其造成添加或者損失,都是對其本來面目的改變。所以,嚴格的記憶與回憶有所差別。因為回憶代表的是過去在當下的再現,而代表著過去的記憶本身是通過這個回憶而顯現的東西。而“對于一次既定的閱讀的回憶是一個表象,同時僅僅是一個表象而已”[36]。
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知道遺忘是如何產生的了。遺忘是對過去的再現能力的下降。它的核心意味著身體本身在某方面反應能力的下降。在閱讀課文的例子中,我們應該有一個自身存在的記憶(過去),它記錄著每一次我閱讀的細節、環境和過程。這就是純粹的記憶。而通過無數次的閱讀,我對課文的背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個記憶就是機械記憶。而當我幾年沒有再現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對這篇文章就產生了遺忘。這個遺忘的對象實際上是機械記憶(背誦的結果)。我之所以知道我遺忘了,是因為我有純粹的記憶。在這個純粹的記憶中,通過幾年后我對這篇文章的掌握情況與當初爐火純青的背誦的對比,知道了幾年后這種情況的遺忘。同時這個遺忘是建立在我對于這幾年的過程的了解的基礎之上的。所以,遺忘現象需要機械記憶和純粹記憶的同時參與才能解釋。機械記憶是一種表面的意識,純粹的記憶是深層的意識。
(2)記憶的存在問題
但是,假如純粹記憶作為不變的過去,作為已經發生了的存在,作為不用再現的東西,如何存在呢?因為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大腦會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變化,我們如何保證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如其曾經發生時的那樣依然如故呢?柏格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一種驚世駭俗的記憶存在論。
首先,柏格森認為純粹記憶既不在大腦里面,也不在一般的物質里面。它自身有其獨特的存在方式。為什么記憶不能儲存在大腦中呢?“假如我們承認過去以記憶的形式保存在大腦中,那大腦為了保存記憶,就必然地去保存自身。但是由于大腦作為一個在空間中有著廣延的物象,從來不會占據超越當下的東西:它與物質宇宙的其他東西以一樣,構成了一個普遍變化、不斷翻新的部分?!?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37" id="w37">[37]柏格森的基本思路是,假如我們將大腦當成一個容器,能夠裝下過去一切的記憶的話,那么大腦如何保存呢?因為大腦和宇宙一樣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的記憶就很難在一個變化著的東西中保持其不變性。因為大腦作為身體,只能與行為有關系,而行為只能占據當下本身。
所以,柏格森對于記憶不能儲存在大腦中的另一個理由是大腦本身也是宇宙的物象。柏格森在其著作《心靈-能量》中,著重談到了這個問題。因為第一,將大腦當成物質而記憶當成觀念的話,就不能解決大腦與觀念之間不同質的問題?!啊竽X’讓我們想起了一件物件,而‘思維’的術語讓我們想起了一個觀念?!?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38" id="w38">[38]這也就意味著,作為一個物品、物質的廣延實體,如何能夠將不變的觀念永遠儲存下去呢?而生理學家所提倡的大腦的某一部分代表著某種記憶的說法的錯誤就在于一個自相矛盾的地方:“部分是整體?!?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39" id="w39">[39]他們認為大腦這一部分所承載的記憶與它所對應的物質世界是平行的。也就是某一部分的物質對應于整個世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觀點不能解決觀念符合物的問題,還始終有一個儲存的觀念與外在世界的不同質的問題。因為觀念是綿延性的,另外,物質、大腦和世界是空間性的。所以對于柏格森來說,“大腦與其他表象之間的關系僅僅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40]。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說明了大腦本身也僅僅是物象整體的一部分,它不具備儲存的功能。所以第二,如果大腦物象也能儲存所有的物象的話,那么也就意味著大腦將包含其自身的宇宙物象都包含在其中,也會涉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矛盾問題。而且,大腦對于自身的包含就像鏡子一樣,對自身的無限反射和反應,就要求追溯最初的大腦,而要追溯最初的大腦就會陷入一個無限倒退的難題。
所以柏格森認為“大腦可能會影響這些運動,但是不是這些回憶本身”[41]。這里指的運動就是身體的運動和行為。它們對于記憶的重現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并不能取代純粹記憶。那么純粹記憶到底以何種方式存在呢?德勒茲在其《柏格森主義》一書中,將柏格森的時間哲學當成一種記憶本體論?!拔覀冎捞搨巫鳛樘摷俚拇嬖?,有其真實性;這個真實性,延伸至整個宇宙,由許多不同程度的擴張和壓縮構成。它是一個巨大的記憶,一個包羅萬象的圓錐。除了不同層級的東西,在其中每一事物都與這個巨大的記憶共存?!?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42" id="w42">[42]他這里提到的虛擬性實際上就是記憶自身的存在。這個存在自身有其自身的真實性。而真實性本身與現實性是不同的。現實性指的是身體自身的行為,是虛擬記憶自身的現實化。但是作為自身存在的記憶,它本身具有獨立的存在。而且這個存在是包含發生和已經發生了的巨大的圓錐,盡管不同時間發生的事件處于不同的平面上。柏格森之所以能夠將這個巨大的記憶圓錐當作記憶本體,是因為這個記憶的本體是真實的存在,且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現實性的東西作為身體的運動和行為,摻雜了這個本體,并會變成真實的存在(記憶)。對于這個自足存在的領域,柏格森有時候也叫它無意識。王理平稱這個自足的存在領域為“縹緲之境”?!八q如一個孩子的夢幻之島:它存在于一個神秘之境,它的確存在,卻不是在頭腦中。記憶最終獲得了奠基。它是它自己,享有自己存在的尊嚴。身體和大腦只是它的鄰居,既不是它的主人也不是它的奴仆?!?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43" id="w43">[43]或者,我們說得更加準確一點,身體和大腦作為物象都要依賴于它存在。在根本的層面上,身體和大腦也就是物象記憶。
所以,純粹的記憶的存在是一種全新的本體論。它與以前的任何一種對存在的看法都不一樣。按照這種觀點,真實存在的是過去,而當下只是一個點。整個記憶是一個圓錐體的話,身體的運動就是那個圓錐體的頂點。它不斷在綿延中下降到里面的某一個截面中去,也就意味著這個身體運動的點,它最終會變成這個真實的過去。而且,真實的過去不依靠任何載體的幫助,我們不能問它在哪里,因為這樣問就已經脫離了源初的物象一元論,而進入了空間化的層級(如果我們說出它在哪里,就會犯我們上面提到的那種以局部代替整體的錯誤)??臻g化的層級是在源初的生命綿延的物象一元論中外化和異化而來的。這種記憶本體論,物象一元論,讓過去維度在柏格森的時間中占有優先地位,也讓他的理論與現象學非常接近。此優先地位將會在“記憶何以作為顯現的條件”這一部分中探討,也會在后面對現在和未來維度的闡釋中進行具體分析。
4.純粹記憶和機械記憶之間的關系
純粹記憶和機械記憶的區分在柏格森的時間哲學里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分。柏格森做這樣的區分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對于時間維度的劃分,對于存在的厘清。因為在他那里,純粹的記憶和機械的記憶代表著不同的時間維度。但是這二者之間的聯系也十分緊密。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三點。
①純粹記憶為機械記憶的沉淀提供了基礎。純粹記憶是發生的事件,并且自身在虛擬的真實中自身保存的一種記憶。這種記憶是一切發生的總和。上面我們提到,機械記憶是通過一種練習而得來的身體的機械反應。這中間,機械記憶的得來過程是一個真實的發生過程。就如上面所提到的背誦課文中的過程那樣,這個過程導致了機械的結果。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來看,機械記憶必須有純粹記憶的基礎。
②從本體論的角度來講,機械記憶必然要轉化成一種純粹記憶。首先,如果一切事物的發生都會保存在純粹記憶里面的話,機械記憶的發生也是純粹記憶的一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機械記憶是從身體的一種習慣性的反應模式來講的,而不是實際的發生。所以機械記憶從發生的角度來講,必然也是一種純粹記憶。就如背誦課文那樣,我將熟練的背誦當成一種機械記憶,但是每次背誦出來的課文仍然會隨著其他一切發生的事件一樣變成純粹的記憶。其次,從更為根本的角度來講,二者共同屬于物象本體論的范疇。因為身體的機械反應也是一種物象本體,它就如身體是物象本體一樣(一切都是物象)。而已經消失的身體的反應,已經發生過的一切,作為虛擬的現實,占據著這個巨大的物象集合的絕大部分。最后,二者很難分清楚彼此。正如德勒茲所說:“二者之間互相壓縮,當另外一個出現的時候,另外一個還沒有消失?!?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44" id="w44">[44]柏格森認為二者的相互補充才能讓人正常地生活?!斑@兩種相互補充的記憶互相滲透,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良好平衡’的心靈?!?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45" id="w45">[45]沒有純粹記憶只有機械記憶的人是一個沖動(impulse)的人;有純粹記憶而沒有機械記憶的人只是一個做夢的人(dreamer)。
③二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雖然現實化的機械記憶會轉化成純粹的記憶,但這并不這意味著作為過程的虛擬現實,能夠代替作為結果真實存在,也不意味著作為現實化的身體的反應,能代替作為虛擬存在的物象集合。因為從根本上來講,機械記憶所關涉的是身體,而純粹記憶關涉的是過去。所以機械記憶最終要在當下顯現,而純粹記憶并不一定要顯現(它自身獨立存在著)。
(二)記憶何以作為顯現的條件
前面對于記憶(過去)維度的闡述,解釋了在柏格森的時間哲學中,記憶具有什么樣的層次,有著怎樣豐富的內容。我們的目的是闡述在他的時間理論中,過去維度的優先地位。從現象學上來講,主要還是為了說清過去維度如何具有顯現條件的地位。從目前的解釋來看,記憶就代表著真正的存在。因為如果將存在當成一個圓錐的話,那么記憶幾乎就是這個圓錐體的全部。圓錐的頂點作為現在維度,總是在過去維度的基礎上顯現。同時,它本身就是記憶參與的結果。
在現象學中,時間是事物自身顯現的先驗條件,而時間中的優先維度更是其他維度的條件。當然,時間中優先維度對于其他維度的優先地位,主要來源于對于存在的看法。這也就是說,對于什么是真正的存在的看法決定了什么樣的時間維度具有優先地位。當然這二者是互相聯系的。因為什么是真正的存在,需要一個基礎的、優先的時間維度將其顯現出來。這一點在柏格森、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現象學中都有體現。過去維度的顯現條件的地位,也就意味著真正的存在是在過去維度中顯現的。所以,我們這里就將面對兩個核心問題:過去維度與存在之間的關系,過去維度與其他時間維度之間的關系。對于前一個問題,我們在上面關于記憶本體論的討論中已經闡述過。存在就等于記憶。對于后一個問題,就要涉及過去與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關系。在對這兩個問題回答之后,我們將對柏格森的現象學時間中顯現的含義有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
但是,目前對現在和未來維度尚未進行必要的闡述,所以暫時不能具體說明過去維度是如何為這兩個維度奠基,如何作為它們的顯現條件而存在的。對這個顯現條件的具體闡述,將在后面兩節中分別探討。這里將從記憶本身的兩個特征出發來闡述記憶的顯現條件作用。記憶的兩個特征就是壓縮作用和擴張作用。對它們的研究對于后面闡述記憶為現在和未來的顯現條件作用打下了基礎。
1.記憶壓縮和擴張的方向
記憶的壓縮作用說明的是時間自身的運動。而對時間運動方向的看法會決定對于時間是什么的看法。許多哲學家都對時間的方向問題進行過專門的探討。如時間的線性流逝說、時間的循環說等。這里我們列舉一個對于時間的方向問題討論得較為仔細的學說。著名的時間研究專家麥克塔格特從時間的流逝方向出發,將時間分為兩個序列:A-序列和B-序列?!耙粋€事件在A-序列中的位置是始終變化的:它首先是將來,然后是現在,最后是過去。一旦它經過了現在,它就永續向過去后退得越來越遠(如果時間沒有結尾的話)……排列事件的第二種方式,他稱為B-序列……這種方式通過兩種關系來排序:早于和同時。事件在B-序列中的位置不會變化,如果某個時刻A早于C,那么在所有的時刻A都是早于C?!?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46" id="w46">[46]很明顯,A-序列和B-序列的區分首先在于它們對于“現在”維度看法的不一樣。A-序列設定了一個絕對的現在,任何事物都是通過這個絕對的現在來確定先后和順序的。而B-序列沒有一個絕對的現在,而是一個早就安排好了的順序系列,每一個事件都有在這個序列上安排好的點。很顯然,A-序列中時間的運動是事件的運動。B-序列中時間的運動是一個永遠不死的意識對于順序中各個事件的逐個經歷。所以,在A-序列中,我的時間是往后退的;在B-序列中,我的時間是往前走的。
記憶的壓縮作用和擴張作用說明的是時間的方向。如果時間沒有方向,怎么會有壓縮和擴張呢?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時間的運動方向有兩個可能的原因:意識自身的運動和事件的運動。序列B-的運動是由意識對不同的事件進行經歷而導致的。而A-序列的產生是由事件自身的運動而相對于意識的絕對現在的運動。所以,時間的運動可以描述為一種意識與事件之間的相對運動。從柏格森的時間理論來看,麥克塔格特的時間理論是首先確立了一個意識,然后確立了一個與其相對立的事件才可能的。而在柏格森的時間理論中,沒有一個固定的意識(因為固定的自我意識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有無限的流動),有的只有發生事物、事件的物象。時間、綿延與物象的運動是一體的。所以,綿延的運動不是意識與事件之間的相對的運動。那么問題是,假如運動不是一種相對運動的話,怎么會有時間的方向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記憶的擴張和記憶的壓縮最終導致的是兩種不同的形態。記憶朝向兩個不同形態的運動就是記憶的不同運動的方向。所以時間的壓縮和擴張的的方向可以歸結為時間朝向不同形態的努力。朝向不同方向的努力不可以理解為空間上的東西南北,因為東西南北是一種形式化的方向。而時間的壓縮和擴張,雖然從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為兩個相對的運動,但是這與空間的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即使用空間的比喻來說,一個大球在收縮,一個在大球內部的小球在擴張,二者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合二為一。它們運動的方向不一樣,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而假如一個大球在左邊,一個小球在右邊,它們之間運動方向不一致的話,就有可能導致二者之間永遠的分離。這說明,方向上的抽象比喻并不能完全說明其內在實質性的內容。所以,真正理解記憶的壓縮和擴張,還得將記憶壓縮和擴張的結構描述出來。
2.記憶的壓縮和擴張的結構
上面對于時間的壓縮和擴張的方向的闡釋,是為了說明記憶的壓縮作用最終導致的記憶(當然這里的記憶指的是純粹的記憶)是如何存在的。實際上,在對記憶本體論的闡述中,記憶的壓縮的一些特征(如自足的存在)就已經提到過,同時也提到了記憶就是一個巨大的圓錐體這個形態。記憶的存在特征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里我們對壓縮和擴張后的內容結構進行具體的闡述。
從形態上來講,我們一般對于壓縮的理解是將一個體積較大的物體,在不改變其質量的情況下,將其變成體積較小的物體。但是,柏格森的綿延不能從空間體積方面來理解。但是我們又不能脫離空間化的語言來對其進行表述。那么,柏格森的時間理論中,在時間方向中的時間內容是如何安排的呢?柏格森自己也常常用圓錐體、面和點的關系來表達時間自身的運動。這是一種比喻性的關系,并非時間運動本身。而時間壓縮成的面、圓錐體和時間擴張的點都是時間本身內容的安排。

時間的運動
這里用柏格森《物質與記憶》中的圖為例。柏格森用圓錐體的比喻,最終為了說明的是“圓錐SAB代表我的記憶累積的記憶總體(le totalité des souverirs),平面AB則代表我們所有的純粹記憶,它處于過去之中,不再運動,沒有力量,以一種‘死亡”的方式‘存活’著;而椎體的S點則表示我們的當前,它不斷地‘向前’運動,或者說它不斷地與一個運動的平面P相接觸——這個平面P實際上就是我們面對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當前宇宙(物象集合):這是一個開放的領域,在我們運動的同時,物象不停地出場于我們的知覺中”[47]。對于這段話的理解,關鍵的三個形態是:椎體SAB,平面AB和點S。假如平面AB代表著我們所有的純粹記憶,這也就意味著平面A′B′只是純粹記憶的一部分。而且平面AB包含平面A′B′。為什么平面A′B′只是平面AB的一部分呢?答案在于記憶的壓縮作用。記憶通過壓縮,將平面A′B′壓縮進平面AB之中。不僅如此,在椎體之中的不同橫截面說明的是時間綿延的時間順序關系。也就是說,平面AB到點S顯示的時間順序是從最初的記憶到當下的身體行為的時間序列安排。這是一個綿延自身體驗自身的順序。
但是我們不能認為“過去本身僅僅是當下存在之后被構建出來的”[48]。因為雖然這里有一個時間上的順序,但過去與當下存在本質的區別。當下是作為身體的行為存在的,過去是作為記憶物象存在的。“過去與當下不是指的兩個連續的時刻,而是兩個共存的元素……過去不是跟隨著當下,而是相反,是被作為純粹條件而預設的,沒有這個純粹條件,不會有當下經過……一個本體論的記憶能夠作為打開時間的基礎?!?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49" id="w49">[49]這說明,作為不同性質的過去和當下,最終的基礎是過去。只有通過過去,當下才能顯現出來。而“共存”其實就是顯現的方式。所以這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記憶自身既有時間次序,又能將不同“時間點”的內容放在一個平面中共存。共存是記憶壓縮導致的記憶結構。
而記憶的擴張作用就在于從平面AB到點S的運動,而且是不斷地與平面P接觸。記憶的擴張的本質“不是從當下到過去,不是從知覺到記憶,而是從過去到現在,從記憶到知覺”[50]。記憶到當下的運動不是一種空間上的運動,而實際上代表的是意志、生命沖動通過身體的行動,生命通過自身的興趣對于平面P的選擇。而所謂的意志、生命沖動又可以通過純粹記憶的努力形成的生命自身的興趣而得到理解。
所以,從記憶的壓縮和記憶的擴張的形態來講,二者最終都是記憶本身的運動。記憶的壓縮的形態是為了將所有的發生的時間,所有綿延自身的體驗包含在一個有著時間順序的獨立存在中。這個時間順序相當于這個椎體的高,從平面AB到點S。更為重要的是,記憶的壓縮將整個純粹記憶壓縮在一個平面里面(當然這是一個比喻),說明了純粹記憶之間的共存關系。它們進入一個獨立存在,不再像河流一樣運動。所以也不會像麥克塔格特的A-序列一樣,經過了現在變成記憶之后,自身還在流動。而是不斷與以前的記憶壓縮進同一個平面,成為“共存”。同時,記憶的擴張本身也是身體在記憶基礎上的行動。
記憶的壓縮和擴張之所以能夠說明過去維度的優先作用,是因為它展示了記憶的顯現條件的作用。現在的顯現需要壓縮的記憶,現在的顯現本身也是記憶的擴張。而生命沖動所面向的未來可以追溯到機械記憶之中。對于這個顯現條件的具體表現,將在對于時間的現在維度和未來維度的闡述中重點解釋。這里是從記憶的特征出發為這一條件作用打下基礎。
三 現在:身體的行動
過去維度作為優先維度存在,那么現在維度就是作為非優先維度存在。從現象學上來說,現在維度是在過去維度的基礎之上顯現的維度。這一小結的任務就是在闡述現在維度的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從過去維度的優先地位出發,具體分析過去維度是以怎樣的方式顯現了現在。
(一)什么是現在
“現在”這個詞在時間中至關重要。許多人甚至認為只有現在才是唯一真實的時間維度。因為過去已經不存在,將來尚未存在,只有現在存在。亞里士多德就認為時間是由無數個現在組成的。但在柏格森看來,作為過去的純粹記憶,有其真實的存在。這個存在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被感知、被認知到。反而是,被感知和被認知到的當下,其顯現的基礎是過去的存在。那么,在柏格森這里,“現在”意味著什么呢?
一般來說,當下總是與意識感覺、知覺和認知有關系。因為當下是一種被體驗著的當下。但是在柏格森看來,現在只是與身體的行動有關系。上一節在闡述記憶的壓縮和擴張的結構的時候,在我們所用的柏格森的圓錐圖中,點S就是身體行動的點,它就代表著現在。
那什么是身體的行動?身體在柏格森這里包含十分廣泛的含義。因為對于他來說,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象,身體本身也是一個物象。那么,作為物象的身體,我們可以從不同方面來對其進行闡述。比如,作為思維的身體,作為感知的身體,作為實踐的身體,作為語言的身體等。可以看出,不同的功能決定了身體物象自身的顯現方式。所以,身體的行動就是身體以其功能而顯現的物象。在對什么是時間進行闡述的時候,我們提到了身體的知覺和感受性(接受性)。這兩者都是身體自身的行為。只不過身體的知覺是作為可能的行為而存在,感受性是身體的現實行為。
但是,對身體行動的內涵進行刻畫的時候,不能忘記它的本質特征:現在。為什么身體的行動就是現在?原因在于它是通道,是正在行動的、有效用的東西。身體的行動是一個通道,從宇宙物象通向記憶,所以它本身與代表著過去的記憶是不同的。從物象一元論出發,身體作為物象通過自身的興趣選擇了物質世界的物象(物質世界就是物象),讓其進入記憶的圓錐體之中。所以它本身是一個不同于記憶并為記憶服務的通道,而記憶本身則是不再有效用的潛在意識。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不同。
所以身體的行動是不同于純粹記憶的另一個時間維度。“在過去和現在之間不僅僅是存在著一個程度上的區別。我的現在是吸引我的東西,簡言之,它召喚我去行動;相反,我的過去是無能為力的?!?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51" id="w51">[51]身體的行動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物象,它只是身體作為物象在進行選擇,讓一些物象進入死寂的記憶本體之中。“現在”讓我們的生命物質化?!拔覀兊默F在是我們存在的物質化,也就是說,是一個感覺和運動的系統,而不是其他?!?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52" id="w52">[52]而記憶只是虛擬的身體行為,是不再物質化的虛擬身體行為。
(二)過去作為現在的顯現條件
既然純粹記憶作為不再起作用的死寂的物象,那它是如何對于現在有著優先作用的呢?這種優先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說成現象學意義上的顯現條件作用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闡明記憶對于現在的優先地位,從具體細節中來判定這種優先地位是否具有顯現條件的作用。
1.過去(記憶)對現在的必然參與
過去對現在的必然參與的原因在于,純粹記憶自身的擴張作用。擴張作用是建立在記憶自身的興趣和愛好之上的(這個興趣愛好是具有創造性和開放性的)。在此基礎上,身體能夠對世界物象進行選擇,這個選擇的行動就是現在。當然,這只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具體說來,身體的行動可以分為感覺、認知和肢體行動幾個方面。
從感覺上來說,“你的知覺,無論多即刻的知覺,都有數不清的多種回憶要素的參與”[53]。當我們在第三次背誦課文的時候,第二次和第一次背誦的課文的場景(它在課本的哪一頁,在什么時間,哪個地點)的感覺都會構成背景,甚至那時候的情緒也會與這次的閱讀形成對比,從而影響我對閱讀課文的感受。而第二次和第一次的背誦作為純粹記憶在其他生活里面一般不會顯現,它們作為不再有效的存在而獨立自主。其形成的對于課文的知覺感受卻已經形成習慣,會在身體的行動進行時,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是過去感覺對于現在身體行為的必然參與。而且,這種參與往往是自發的、不受控制的。
從認知上來說,我對于這篇課文對我的意義的認識讓我知道我必須去背誦這篇課文。同時,我前兩次對于課文背誦所形成的對于課文的認識,會影響到第三次對其的背誦。假如在前兩次背誦中,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涵,用詞特征就能在第三次背誦中更加連貫地理解內容,而不是純靠對字詞的聲音和圖像的表面印象來記憶。而這里所提到的內涵,從柏格森的哲學中來看,就是字詞所對應的物象。柏格森并沒有從邏輯出發來看待字詞的內涵,而是從綿延的角度來看待它們。真正的綿延是物象本身。所以,認知的最終依據是物象,但是認知本身作為一種行動,也是對物象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認識是一種外在化和異化的綿延,它本身并不能代替綿延。
從肢體的習慣上來講,我第三次背誦的方式,會受到前兩次看的習慣、讀的習慣的影響。背誦到哪里容易忘記,哪里不容易忘記,甚至在背誦中,我習慣于面對哪一堵墻都會受到影響。
上面三個例子在生活里面是很常見的。需要解釋的是,作為時間的綿延,過去因素對于現在的參與說明的是當下總是在過去的基礎上顯現。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參與可以歸結為兩個層面:創造性的參與和要素的參與。第一,從創造性的參與來看,上面提到的感覺、認知和肢體習慣都不是讓以前的記憶圖像再現,也不是一種機械化的記憶。因為機械化的記憶只是反思性的、因果性的思維方式。所有的身體的行動都是生命自身的創造和擴張。所以“圖像化不是記憶……記憶通過成為現實的而進入某物”[54]。這就是說,創造性的參與是讓身體遵從記憶的創造而行動的。記憶自身形成了創造的沖動。第二,從要素的參與來說,身體行動所選擇的物象已經有記憶要素的部分進入。但是記憶要素的部分作為仍然是生命的創造性的細微部分,是我們自身難以察覺的部分。所以要素的參與也可以歸結為創造性的參與。一切回憶的參與都是純粹記憶的創造性的參與。
但是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因為過去因素雖然參與了現在,讓身體去選擇什么樣的物象,但是外在世界是作為一個身體暫時不知道是什么樣的物象,卻已經存在著的物象。也就意味著現在的選擇,有一部分不是過去所能完全決定的。這可以說過去完全決定了現在的顯現嗎?第二,這三種方式可以都歸結為身體的運動嗎?外在的肢體習慣和感覺可以說成是身體的行動,我們如何說認知也可以歸結為身體的行動呢?顯然,在這一點上,柏格森將認知當成了機械記憶,從而與純粹記憶對立起來。機械記憶不能與真實的物象相比,也就不是身體。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過去對于當下認知的決定是很有疑問的。
2.時間的方向:我們只能感知和認識過去
上面我們提到了時間的壓縮問題。時間的壓縮也代表著物象自身的運動方向,也就是時間的方向。從認知的層面來講,我們只能在過去之中認識現在?!霸谡胬碇?,每一個感知已經是記憶了。實際上,我們僅能感知到過去?!?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55" id="w55">[55]時間的壓縮讓我們在現在中所選擇的物象,在一剎那的反思中都已經變成了記憶。有可能有的物象成為身體的習慣,成為機械記憶,也有可能有的物象成為永久不會再現的純粹記憶。所以,當我們試圖去認識和感知的時候,認知和感知的物象已經比其原來的面目晚了一步。而感知和認識到的物象也只能是身體習慣所代表的機械記憶。純粹記憶本身是不再起作用的記憶,只有機械記憶[56]能夠成為感知和研究的對象。
而且,作為物象的身體也在過去之中。因為一般來說,身體是作為行動出現的。但是身體也可以成為物象,成為感知和認知的對象。這時候,身體就是通過自身的行動而感受和認識到自身的物象。身體對自身的感知和認識也會受到記憶壓縮作用的影響,從而立刻變成記憶。
但是這里存在一個問題,所有的感知都是對于記憶的感知嗎?認識是反思性的,所以是對記憶的認識。那么感知可不可以自身作為一種身體的行動而存在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感知本身并沒有延遲而成為回憶,感知作為行為其選擇的物象就是當下的。對于這一點的回答,只能用上面的回憶對于身體行動的參與來解釋。否則難以說明感知作為身體行動時,本身如何有時間上的延遲。
3.當下與過去的“共存”
共存關系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過去所有的記憶都被壓縮進一個時間的平面中。在這個平面中,所有的記憶共存。第二個方面是每個時間“點”都有其自身的時間壓縮的平面。各個平面之間按照一種有著先后關系的順序共存。第三個方面指的是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共存?,F在作為身體的行動,與記憶之間存在時間上的差別,同時又存在一種共存的關系。德勒茲認為“假如過去沒有首先已經被構建出來,同時它又曾是現在的話,它就不會構建出來。所以這里在時間的基礎位置上有一個深刻的記憶上的悖論:過去與是曾經的現在‘同時的’ ……過去與現在不是指的兩個連續的時刻,而是兩個共存的時刻”[57]。這第三種共存關系是一種難以用實在存在的關系,用因果存在的關系來理解的共存關系。因為過去一方面與現在有著時間上的差別,另一方面“共存”就意味著二者之間似乎沒有時間上的差別。那么如何來理解這種字面上的矛盾呢?
實際上,柏格森這里提到的“共存”是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顯現與顯現者之間的關系。德勒茲也認為“過去不是跟隨現在,而是相反,作為純粹的條件被預設。沒有這個條件,現在不能過去(pass)。換句話說,每一個當下都作為過去而回到自身……本體論的記憶能夠作為打開時間的基礎”[58]。所謂打開時間的基礎,實際上就是時間能夠顯現的條件,現在如何能夠顯現的條件?,F在只能作為過去而顯現,只能在過去的基礎上顯現。而這個作用的基礎,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過去對于當下的必然參與。在此意義上,在記憶圓錐體的橫截面之間的共存關系中,也存在時間順序和共存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最終都可以用現象學意義上的顯現與顯現者之間的關系來解釋。
為什么現象學意義上的顯現與顯現者之間的關系能夠解決這個矛盾呢?因為現象學要解決的是事物如何顯現的問題。在現在維度的問題上,就是關系到時間如何顯現的問題。事物的顯現的描述與共存之間本身是存在差別的。因為共存是從空間上或者實在論上對它們的關系的描述。這樣的描述是不符合柏格森的原意的,因為生命的綿延是不能用空間化的共存來表達的。反而是,共存是一種隱喻關系。它表示著過去與現在之間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依存的。并且,二者之間的依存關系,最根本的意義在于過去作為現在的條件。而現象學的顯現與顯現者之間的關系就是顯現作為顯現者的條件的關系。比如在海德格爾那里,時間作為顯現條件,最終是顯現的此在的存在。作為實在論的共存是在現象學顯現基礎之上進行的一種空間化、形式化和專題化的研究。
當然,在過去維度與現在維度的關系問題上,柏格森的態度并非完全是現象學的,而是一種類似現象學的態度。在存在與顯現之間,柏格森有時候從顯現的出發談存在,有時候繞過顯現直接談存在。對于這種模糊的關系將會在后面進一步討論。
四 未來:創造與進化
上面對時間的過去和現在維度進行了分析,也將過去維度對于現在維度的顯現條件地位進行了闡釋。那么,時間的第三個維度,也就是未來維度是怎樣的呢?對于柏格森來說,真正的存在是純粹的記憶。那未來在這種記憶本體論中如何顯現?或者說,未來如何在記憶的條件下顯現呢?對此,這一節將分兩個部分展開。首先展現未來維度具體的含義,然后在此基礎上研究過去對于未來的顯現條件地位是怎樣的。
(一)什么是未來
從柏格森的生命的綿延角度來講,時間與生命的綿延是等同的。但是,生命的綿延是包含著多樣性的內容的綿延,是這些內容的互相滲透的流逝。并且,過去是真正的存在。那么,作為尚未到來的記憶,尚未到來的現在,它自身的存在樣式是怎樣的呢?未來以怎樣的面目顯現呢?根據柏格森的文本,未來的顯現方式主要有兩種:自由意志的創造和生命的進化。
1.自由意志的創造
首先,柏格森認為存在自由意志?!叭绻蠹彝獍逊彩菑淖晕也⑶椅í殢淖晕宜l出來的動作稱為自由動作,那么表示人格的動作是真正自由的,因為只有自我才有權利被當作這動作的創造者?!?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59" id="w59">[59]很顯然,柏格森雖然認為生命、意識是變動不居的,但在這個綿延之中,還存在一個人格性的自我。凡是從人格性的自我發出的行動,都可以稱為自由。這個人格自我的自由,就是自由意志。那么人格自我是什么呢?為什么它所發出的行動代表著未來呢?
我們的人格是記憶的積累?!拔覀兊娜烁瘢峭ㄟ^它積累的體驗而被建立起來的,在沒有停止地變化著……我們的人格不停地向前、成長和成熟。它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對它以前的增加。”[60]可見,人格在每時每刻都從體驗那里吸收著片段,改變著自身。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格是純粹記憶的總體,是深層的自我。因為純粹記憶是不再起作用的東西,它本身以擴張的方式,以一種身體行動的方式現實化。能夠喚起的純粹記憶,就是自由行動,人格自我在意識深處的自發性,所以被稱作自由意志。它與通常情況下將對象空間化的表面意識相對。表面意識試圖將一切納入因果范疇,從而消解自由。但在綿延中的人格自我,通過其自發性,實現了行動的自由。
那么,自由意志的創造為何能代表未來?因為從時間上來說,自由意志的創造是當下身體的活動。但是,“實際上,現在是根據其趨勢來被思考的”[61]。這也意味著,自由意志的創造總是面向其自身的趨勢的。“作為意識的生命,在每一個時刻都在創造某物?!?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62" id="w62">[62]自由意志作為結果是記憶,作為行動是現在,作為面前的趨勢是未來。但柏格森認為“由于引發知覺的沖動,知覺更多地屬于未來而不是現在”[63]。盡管“潛在性總是不可預測的”[64],這個趨勢也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自由意志顯現了一個未來。這個未來尚未到來,但它知道一定會到來。在本書所引用的柏格森的記憶圓錐圖中,平面P就是那個未來。但是在真實的存在中,它尚未顯現。未來是在自由意志的創造中作為未知的行動和記憶而顯現的。
2.生命的進化
從生命進化的角度來講,“生命在時間中進步和綿延”[65]。但是對于生命的進化的認識不能從預定論的角度來理解。因為從上面的分析中可知,我們所知道的只有自由意識發出的行為,只知道的當下。即使生命自身在進化,但是我們不能知道一個確定的未來。所以對于柏格森來說,“這條道路除了行動自身的方向,別無他物”[66]。我們不可以從反思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種進化的道路。因為未來對于我們來說是不確定的,對于過去行為的總結導致的對于未來進化的預測與真實的進化是不相符的。
所以,柏格森哲學中的未來是一種開放的未來。這種未來預示著生命自身的進化,是生命意志自身發出的行為。但是這種未來只能在當下的行為中顯現,且沒有一個確定的內容。所以“機械主義不足以解釋進化”[67]。
(二)過去作為未來的顯現條件
如果過去在綿延之中具有優先地位,并且這種優先地位是現象學的顯現地位的話,也就意味著未來是在記憶中顯現的。具體來看,也就是自由意志所顯現的未來和在生命的進化中所顯現的未來,最終都是在記憶中顯現的。
從自由意志的角度來看,未來是在過去中顯現的。因為自由意志意味著人格自我。人格自我是在無數的生命體驗中形成的,也會隨著生命體驗的增加而變化。而生命的體驗可以是純粹的、不再起作用的記憶,也可以是機械的身體慣性。機械的身體慣性是對于純粹記憶的一種復刻(當然這種復刻是不全面的,且是發生了巨大變化的復刻),是一種因果化了的記憶。所以,真正的自由只能來自純粹記憶的深層自我?!白杂傻某潭热Q于我們的行動有多少是來自我們的深層自我的?!?a href="../Text/chapter001_0003.html#m68" id="w68">[68]所以,在自由意志的行動中顯現的未來,是由純粹記憶、深層次的綿延自我的擴張所決定的。
從生命自身的進化來看,生命自身的進化也在于生命的沖動自身導向的行動。在這個行動中,未來仍然是物象開放的。而“我們的自由就是我們的絕對,我們的絕對就是我們的總體性?!璠這是]一種沖動的總體性,一種一下子給出的力的總體性”[69]。這說明,生命的沖動本身就是生命自身的綿延。生命的綿延的存在,也就是真實的感受、體驗所形成的純粹記憶。所以,生命的進化也是在純粹記憶擴張所導致的行為中顯現的。
可見,未來的無限性和開放性,都是奠基于純粹記憶,奠基于生命的綿延。這樣,從現在和未來兩個維度的顯現來看,它們都是在過去維度的基礎上存在。在這一點上,柏格森完成了現象學意義上的突破。這個突破的最終意義在于,尋找最為真實的存在,探究這個存在如何顯現。這也是為什么在本書的敘述思路中,它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當然,從現象學時間的突破的層面來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對于科學時間和心理學時間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