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開埠設廠到“共和國長子”:東北工業百年簡史
- 石建國
- 608字
- 2022-11-04 17:30:24
三、東北的歷史沿革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東北即納入中國版圖。此后,歷代王朝都在東北設置治官,管轄這片富饒的疆土。[1]生活在東北的民族有滿、漢、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費雅咯、奇勒爾、恰克拉、錫伯等。明代在東北南部建立了遼東都司,在西部建立了北平行都司,在北部建立了奴爾干都司,下設大量的衛、所,管轄著現今東三省和西起貝加爾湖,北迄外興安嶺,東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整個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
17世紀初,女真族的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三大部落,建立起奴隸制的國家,國號為金。努爾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極繼位,于1636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從此改盛京為留都,東北被視為“龍興之地”。清王朝將東北列為封禁之地后,嚴厲限制漢民出關謀生,致使東北大量的沃土荒蕪、雜草叢生,延誤了東北的開發。
清朝統治者所采取的封禁措施之一就是修建“柳條邊”,就是在三尺高、三尺寬的土墻上,每隔一步約五尺,即種三棵柳樹,各樹之間再用兩根柳枝橫連起來,編成柳樹杖子。柳條邊,俗名邊墻。[2]盛京和吉林地區,從順治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先后開始封禁,到咸豐十年(1860年)完全開放,一共封禁了二百余年。這使得東北近代經濟,特別是工業化的發展,起點非常低,而且導致了嚴重的邊疆危機。
注釋
[1] 參見常城主編:《東北近現代史綱》,1頁,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2] 參見李健才:《東北史地考略》,275頁,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