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開埠設廠到“共和國長子”:東北工業百年簡史
- 石建國
- 1097字
- 2022-11-04 17:30:24
四、東北的人口
這里之所以要特別提出人口這個問題,是因為東北較之國內其他地區而言,是個典型的移民地區。由于清王朝長期實行封禁政策,禁止移民流入,東北人口數量一直很少。而且就整個東北人口的分布而言,也是南部多于北部,大部分的居民分布在以沈陽為中心的南部地區。據戶部清冊,咸豐元年(1851年)遼寧人口達到258.1萬。[1]在戶部清冊中,同治元年至光緒二十三年(1862—1897年)人口由284萬增加到496萬,年平均增長率為16‰。而1908年猛增到1100萬,這里面有近500萬的移民。[2]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吉林省有56.7萬人,以10‰的平均增長率計,至宣統三年(1911年)應有人口約為132萬,實際上,該年的吉林省人口已達553.8萬,其中清代后期放墾后遷入的移民及后裔應有422萬。是年,黑龍江省人口為322.1萬。[3]
東北人口移民的增加,一方面源于統治當局有意為之的政策導向。清政府開禁放墾,主要還是從國防和增加財政收入的角度來考慮的。甲午戰爭以后,沙俄加緊了對東北的滲透,1897年在東北修建了中東鐵路,意在進行拓殖侵略,并有每年移民滿洲的計劃。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清政府財力困窘,也迫使統治者采取移民放墾的政策,以移民實邊,并增加財政收入。為招徠移民,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黑龍江巡撫程德全奏準《沿邊招墾章程》以后,分別在漢口、上海、天津、煙臺、長春等地設置邊墾招待處,對應招者減免車船費,不增押租,并且對招墾有功人員進行獎勵。
另外,“闖關東”也是由移出地的困境所造成的。清朝末年,政治腐敗,經濟凋敝,外敵入侵,國內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層出不窮的苛捐雜稅,連年不絕的兵匪禍亂,使得百姓一旦遭遇荒年,除去賣兒鬻女之外,就只能遠走他鄉去尋求一絲生存的希望。正是在上述諸多因素的作用之下,國內西部地區出現了“走西口”,東南沿海則是“下南洋”,而北方諸省則是“闖關東”的人口流向。自清末始,關內居民源源不斷地從陸路和水路移民東北,成為近代以來人口三大流向的主流。
有人做過統計,東三省人口增長指數如以1907年為100,則1912年為112,1918年為129,1923年為145,1928年為167,1930年為174。[4]這就意味著,在20多年的時間里,東北的人口就增加了70%多。東北移民數量之大、速度之快由此可見一斑。
東北移民的迅速涌入大大加速了東北的開發,也形成了個性鮮明的東北文化。但從整體來看,東北移民的素質很低、構成畸形、流向多元,這對東北工業乃至東北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注釋
[1] 參見葛劍雄等:《中國移民史》,第6卷,499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 參見葛劍雄等:《中國移民史》,第6卷,499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參見上書,502頁。
[4] 參見陳彩章:《中國歷代人口變遷之研究》,11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