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經濟常識課(2)
- 最受歡迎的哈佛經濟課
- 斯凱恩 韓曉龍
- 3743字
- 2014-11-11 19:28:29
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的機會成本是不同的,青年人比中年人在做很多事情上的機會成本要低,因為青年人相對于中年人而言,時間資源相對要充裕一些,這一次失敗了還可以從頭再來。當前收入低的人比收入高的人做許多事情的機會成本要低,一個初生牛犢可以毫無顧忌地下決心白手起家創業,而一個資深的職業經理人則很難橫下心來另起爐灶。所以,對于年輕人來說,在事業的選擇上,應該多去考慮機會成本的利弊,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大化。
有什么物品不能買賣?
--商品
日本商人將山谷和草地上的清新空氣,用現代技術制作成"空氣罐頭",然后向久居鬧市、飽受空氣污染的市民出售,購買者打開空氣罐頭,靠近鼻孔,頓時香氣撲鼻,沁人肺腑。
世界上最奇特的商品,要數格陵蘭島出口的冰山了。這是10萬年前的冰,被認為是最純凈的,沒有污染,雜質很少。
對于我們來說,沒有比商品更熟悉的東西了。我們每天吃、喝、穿、住、用、行,樣樣都離不開商品。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商品呢?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商品,首先必須是勞動產品。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勞動產品,就不能成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陽光、空氣,雖然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但不是經過勞動所得的,就不是勞動產品,所以不能叫作商品。但是人們把空氣制成"空氣罐頭"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商品,還必須要用于交換。商品與交換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如果不用于交換,即使是勞動產品,也不能叫作商品。例如,古時候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家庭生產,種出來的糧食和織出來的布,雖然都是勞動產品,但是只供家庭成員自己使用,并沒有用來和他人交換,因而就不是商品。
商品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商品產生的基礎。正是因為社會分工,才提出了交換的要求,也就有了進行交換的可能。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每一個勞動者只從事某些局部的、單方面的勞動,只生產某些甚至某種單一的產品,而人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生產者必然要用自己生產的產品去交換自己不生產而又需要的產品。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是商品經濟。
(2)所有權不同。所有權不同是商品得以存在的前提。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所以才會發生交換行為。在私有制條件下,產品交換的雙方是獨立的利益主體,成為經濟利益的對立面,這就決定了雙方的交換只能是等價交換,即要遵循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勞動產品的交換既然是等價的商品交換,那么,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就成為以直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過程。
商品既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也是私有制的產物。
狗牙也可以買東西
--貨幣
世界上除了我們所認識的常用貨幣外,還有一些新奇的不為我們所熟悉的貨幣形式。比如,在太平洋上的某些島嶼和若干非洲民族中,用一種貝殼--"加馬里"貨幣來交稅。再如,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居民普遍養狗,所以就以狗牙作為貨幣,一顆狗牙大概可以買到一百個椰子,而要娶一位新娘,必須給她幾百顆狗牙作為禮金!近年來有一些貪婪的騙子向美拉尼西亞運入大量的狗牙,以騙取土著居民的各種有用物資,一度造成了"通貨膨脹"。
在經濟學中,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很多人都會質疑上述論斷:人民幣、港幣、美元、歐元、英鎊等才是貨幣,茶杯、保溫瓶之類的商品也能算是貨幣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茶杯、保溫瓶當然不能算作是貨幣。要了解貨幣,就必須從貨幣的起源來看。
最初的貨幣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就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貨幣出現后,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了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一般商品。
貨幣最初產生于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物物交換、以物換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牛換一把石斧。有時候受到用于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被交換雙方都接受的物品,比如一只羊換一把石斧,一把石斧換一堆鹽,這里的石斧就具備了貨幣的功能。
在人類發展的早期歷史上,貝殼因為難以獲得,充當了一般等價物,"貝"因此成為最原始的貨幣之一。今天的漢字如"賺"、"財"等,都有"貝"字旁,這也體現出了當初貝殼作為貨幣流通的印跡。
經過日積月累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在于:需要人工制作才能得到,無法從自然界大量地獲得,另外還易于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把金銀切割成大小不同的薄片,在上面刻制標志,準確標出每一片的重量。在交易中,人們只要看一下這片貴重金屬上面的標志,就可得知它的價值。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因為重量和體積的緣故,令人感到煩惱,因為它不易攜帶,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里、錢袋中磨損掉。于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征符號--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目前世界上共有超過200種紙幣,流通于193個獨立的國家和地區中。
由于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因此誰占有了貨幣,就等于占有了價值和財富;誰占有的貨幣越多,就表明其所擁有的商品越多。在貨幣的幫助下,人們不僅可以進行交易,而且也可以比過去更容易富裕起來。貨幣的權勢并不像刀劍和長矛那樣鋒芒畢露,但其效果卻更為持久和長遠。
我們購買的到底是什么?
--使用價值
過去宋國有一個人,善于配制防止裂手的藥,正因為有這種技能,所以他家世世代代都在從事漂洗紗絮的工作。有一位南方的客人聽說這件事后想花百兩銀子買他家的藥方,一家人聚在一起商量了起來。大家都說:"我們家世世代代做漂洗紗絮的生意,一年下來頂多不過掙幾兩銀子?,F在只是出賣防止裂手的藥方就能得到百兩銀子,這么好的事情哪有不做的道理呢?"于是便把藥方賣給了人家。那位客人將這個方子獻給了吳國的國王。后來,吳國與越國進行水戰,用這個方子制藥,涂在手上防凍裂,而越國將士的手卻都是皮裂指腫,難以使用兵器,越軍被吳軍打得大敗而逃,最后只好向吳國獻地乞降。這正是因使用方法上的不同而引起的不同結果。同樣是這一種藥方,作為一種防止裂手的技術,它并沒有發生變化,可是一種人用它漂洗紗絮,而另一種人卻能用它拓展疆域。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如糧食能充饑,衣服能御寒。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一般來說,同一事物往往包含了多種使用價值,同一種使用價值也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事物來表現。同一事物對于不同的使用者所表現出的使用價值不同,而且對于同一個使用者來說,在不同的使用時間或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又可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為什么理發費用如此之高?
--價值與價格
鄭州一家理發店一夜之間聞名全國。不是因為店里師傅的手藝高超,而是因為它創造了一項驚人的紀錄:兩個人的理發費用1.2萬元,平均一人6000元!
2008年3月29日,在鄭州市某中專讀二年級的小亞和同學小莉一起到鄭州二七廣場逛街。下午2點左右,兩人逛到二七路的正弘大廈附近,看到旁邊一家名為"保羅國際"的理發店的櫥窗玻璃上貼著"洗剪吹38元"的字樣,就走了進去。
在理發之前,店員向她們出示了消費單:洗剪吹38元、洗發用品60元和護發用品60元。
兩人剪完頭發,已是下午6點左右??勺寖蓚€女孩沒有想到的是,結賬時,收銀員報出了1.2萬元的天價!
因為小亞和小莉拿不出那么多的錢,店員便不讓她們離開。后來店員給她們支招,只要辦理一張該店的會員卡,就可以享受5折的優惠折扣,但每張會員卡至少要一次性充值9800元,剩余的錢將存在卡里。當時兩人身上只有不到300元的生活費,她們無奈之下只好掏出手機向同學求援。當晚10時30分左右,小亞和小莉一共向30多名同學借錢,總算湊夠9800元送到了店里,她們才得以脫身。
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比例的指數,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
從本質上來說,價格是一種從屬于價值并由價值決定的貨幣價值形式。價值的變動是價格變動的內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價格形成的基礎。但是,由于商品的價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價值決定的,也是由貨幣本身的價值決定的,因而商品價格的變動不一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不變時,貨幣價值的變動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同樣,商品價值的變動也并不一定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向同一方向發生相同比例變動時,商品價值的變動并不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因此,商品的價格雖然是用于表現價值的,但是,仍然存在著商品價格和商品價值不相一致的情況。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直接圍繞它的價值上下波動;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由于部門之間的競爭和利潤的平均化,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