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經濟常識課(3)
- 最受歡迎的哈佛經濟課
- 斯凱恩 韓曉龍
- 3929字
- 2014-11-11 19:28:29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商品供給是價格形成和變化的直接條件。價格是市場的"晴雨表",反映了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變化。供給與需求是使市場經濟運行的力量,它們決定了每種物品的產量以及出售的價格。另外,價格的變化與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息息相關。如果想知道任何事件或政策將如何影響市場的價格,就應該先考慮它將如何影響供給和需求。例如,當"非典"襲擊我國的時候,全國食醋、消毒液、醫用口罩的價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費者搶購的對象,這主要是因為突如其來的"非典"病毒造成了消費者對這些物品需求的劇增。在歐洲,每年夏天,當新英格蘭地區天氣變暖時,加勒比地區飯店的價格呈直線下降;中東爆發戰爭時,美國的汽油價格上升,而二手凱迪拉克轎車價格下降,這些都反映出供給和需求對市場的作用,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通過價格來反映的。
如何像"尿布大王"一樣成功?
--需求和供給
有一家原本生產雨傘的小企業,生產規模很小,基本上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一天公司的總經理在看報紙時,偶然看到了一份最近的人口普查報告,上面寫著在該國每年有250萬嬰兒出生。總經理靈機一動:如果有這么多嬰兒出生,那么,尿布一定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如果每個嬰兒每天最低消費2條尿布,那么一年至少就是500萬條,再加上廣闊的國際市場,這無疑是個巨大的商機。當時許多大企業都不屑于生產尿布這樣的小東西,市場上的競爭壓力不是很大,于是這個總經理立即決定轉而生產尿布。嚴抓質量,創建品牌,幾年之后,該公司生產的尿布暢銷全國,走俏世界。如今該公司的尿布銷量已占世界的1/3,那個總經理也因此成為享譽世界的"尿布大王"。
從一份人口調查報告中預見到新生人口的增長,將使得對尿布的需求大增,那么這一行業便面臨廣闊的市場。這個總經理可謂是火眼金睛,及時捕捉到了商機。
著名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說過:學習經濟學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你只需掌握兩件事,一個叫供給,一個叫需求。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的兩大基本概念。在經濟學中,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這個定義包含了三層含義。
首先,需求是針對價格水平而言的,價格不同,需求數量自然也不同。比如,蘋果現在是2元一斤,你打算買5斤蘋果;可是過兩天蘋果漲價了,3元一斤,可能你就會覺得貴,選擇不買或者少買一點了。
其次,購買意愿是需求的基礎,沒有購買意愿就不會有需求。比如,蘋果現在很便宜,1元一斤,但是你根本不愿意吃蘋果,寧可吃香蕉或者喝果汁,那么,就算蘋果再便宜你也不會買,對于蘋果來說,你的需求就是零。
最后,能夠購買的數量,或者叫作購買能力,是指消費者的實力。對于便宜的物品來說,這一點表現得不明顯。可是對于貴的東西,比如說鉆戒,你雖然很喜歡,但是沒有那么多錢去買,所以你雖然有購買的意愿,卻沒有購買的能力,因此也不能形成實際的需求。只有你想買,并且有經濟實力購買,才能夠構成需求。
經濟學家們研究出了需求定律,用來表示需求的特殊性質。需求規律的含義是,當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變時,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著商品價格下降而增加。
研究需求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你是一個做生意的人,那么需求就意味著"市場",什么產品有市場,你就應該做什么生意。如果一種商品沒市場了,就要趕快撤出,免得蝕本。
光有需求似乎還是不夠的,需求總是緊緊地與供給聯系一起,如果光有需求,但是廠商生產不出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供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名詞。
在經濟學中,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跟需求一樣,這個定義也包含三個層次的含義。
首先是價格水平,如果市場上的大米賣不上價,那么農民們就不愿再種大米了,可能會改種麥子或者其他農作物。
其次是生產的意愿,有的人愿意從事農業,有的人愿意進工廠,有的人愿意做生意,這個偏好是很難改變的。即便是今年糧食價格大漲,商人們也不愿意關上店鋪去種地,也就是說他們對于糧食,根本就沒有供給的意愿。
最后是能夠提供的數量。生產總是需要原料的,比如土地、人力、資本等,現在糧食漲價,可是你只有十畝地,又租不到更多的地,那么在產量一定的情況下,你肯定也不能增加供給了。正是這些限制,使得供給不能無限地增長,也就是說,供給總是有限的,這也說明了經濟學的產生是因為資源稀缺。
一般來說,供給是隨著價格上升而增加的,與需求正好相反,但是供給也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廠商的目標、商品本身的價格、其他商品的價、生產技術的變動、生產要素的變動、政府的政策和廠商對未來的預期等。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深入理解一下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供給。
有一年,市場上的蘋果供過于求,果農們遭受了很大的損失,紛紛放棄種植蘋果。可是有一個聰明的果農卻想到:要是我的蘋果能夠與眾不同,不就可以打開銷路了嗎?他想給蘋果增加一個"祝福"功能,即讓蘋果上出現"喜"字、"福"字等喜慶字樣。
于是第二年當蘋果還長在樹上時,他就把提前剪好的紙樣貼在了蘋果朝陽的一面,如"喜"、"福"、"吉"、"壽"等。果然,由于貼了紙的地方陽光照不到,蘋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跡--比如貼的是"福",蘋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福"字了!
果然在該年度的蘋果大戰中,他的"祝福"蘋果獨領風騷,賺了一大筆錢!
轉眼到了第二年,別人也學會了他的做法,可是這個果農更絕了--他早已將他的蘋果一袋袋裝好,且袋子里那幾個有字的蘋果總能組成一句甜美的祝詞,如"壽比南山"、"一帆風順"、"祝您幸福"、"永遠想念你"等等。比起單調的一個字,自然是這種有祝福語的蘋果更受歡迎了。
在上面例子中,廠商或供給者的意愿就是提供蘋果,他有一片蘋果園,里面沒有橘子、橙子什么的,只能種蘋果,所以,其他水果的行情與他什么無關。但是,其他水果的價格也會影響他的生意,因為如果橘子更便宜,可能消費者就不吃蘋果而改吃橘子了;如果橙子更貴,那么消費者可能就不吃橙子,而吃更多的蘋果,這些都會影響他的生意。在蘋果上出現福字,也算是生產技術的變動,其他果農沒有這個本事,因此這個果農的產品跟別人不同,銷路自然就好了。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中基本概念,供給與需求一起決定了商品的價格。生活中,我們處處離不開供給與需求。
為什么"粗糧"比"細糧"貴?
--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是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在市場上,由于供給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于均衡價格。如果市場價格高于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供給,超額供給使市場價格趨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場價格低于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需求,超額需求使市場價格趨于上升,直至均衡價格。因此,市場競爭使市場穩定于均衡價格。
在人們的印象中,"細糧"比"粗糧"貴,所以小麥的價格一直比玉米貴。可是從2006年以來,"粗糧"玉米的價格卻不斷上漲,甚至超過了小麥。到2007年時陜西寶雞地區玉米的工業收購價達到1.66元/公斤,而每公斤小麥的市場價格僅為1.44元左右。人們不禁感到疑惑:原來大家都不愿意吃的玉米,如今怎么又值錢了呢?而且比小麥還貴了?
出現這樣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呢?這就說明了供給與需求決定了物品的價格。價格一直比小麥低的玉米突然值錢了,比小麥貴了,這種價格的變化,說明它們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我們都知道市場規律都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也就是說當供過于求時,市場價格就會下降,當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就會上升。可是,反過來呢,當供大于求,價格下降后,需求量就會增加,這時就有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從而導致物品的價格上漲,反之亦然。問題是,難道供求關系將永遠以這種形式循環下去嗎?它們中間就沒有一個平衡嗎?我們知道,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這種平衡是絕對存在的,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均衡價格。那么,什么是均衡價格呢?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看經濟理論。在微觀經濟分析中,需求價格是指消費者為購買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供給價格是指生產者為提供一定商品所愿意接受的價格。所謂均衡價格,是指某種商品的需求與供給達到均衡時的價格。均衡價格的形成即是價格決定的過程,它是經過市場供求的自發調節而形成的。市場的供給圍繞均衡價格上下振蕩調節,使市場的無規律性自動調節呈現規律性。這就是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在強迫著價格均衡。
西方經濟學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市場通過價格調節來協調整個經濟中各經濟主體的決策,使消費者的購買量與廠商的產量之間保持平衡。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資源配置問題都由市場價格機制決定。由市場的供求均衡形成的均衡價格,能夠引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生產者利潤最大化的產品產量組合,恰好與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產品消費量組合相一致,因而使社會福利最大化。那么價格在經濟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美國經濟學家M·弗里德曼把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歸納為:第一,傳遞情報;第二,提供一種刺激,促使人們采用最節省成本的生產方法,把可得到的資源用于最有價值的目的;第三,決定誰可以得到多少產品,即收入的分配。
這三種作用是密切關聯的。根據弗里德曼的解釋,價格起作用的情況也就是價格機制。
然而,誰都明白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甚至任何一個東西,在被發現之前一概定價為零。那么,為什么我們總要為不同的商品付出不同的價格呢?因為商品的價格總是在消費者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競爭中決定的,而與商品的提供者,也就是造物的人,是否收費無關。即使是一塊石頭,一個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石頭,如果我們爭相去買,那么它的價格也會很高。這就是說,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也會在餓漢們的爭搶下而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