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世》:同官有個石柱鄉
- 叩訪遠古的村莊:石興邦口述考古
- 石興邦口述 關中牛編著
- 1482字
- 2023-07-13 14:44:47
我小的時候,陜西的政區根本不是現在這樣劃分的。耀州那一塊兒還有一個縣,叫同官。這個縣名聽起來有點古怪,年輕人甚至沒聽說過陜西居然還有這么個縣份。它和東潼關同音異字,屬于一個山區小縣,我就是這個同官縣的人。民國時期,同官并不歸耀縣管,屬于洛川行政區專屬管理。同官比銅川小點,老銅川原來的區域并不大,所管轄的兩個縣都是山區小縣。
奇怪的是,我家所在的村名里也有個“縣”字,叫故縣。從現在的耀縣北門直接上去,是一道大土嶺,屬西塬。上塬后地勢較平坦,走四十里路就到我家。一個不大點的小山村,周邊分別有文王山、武王山、藥王山,下去就是唐陵街。經富平一直到黃河邊的那道大嶺,當地人稱橋山。這條山脈,是由黃龍延伸過來的。我家所在的這條土嶺,屬于大山脈的一個山梁,梁頭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大塬。當時的銅川市向西到我們這里是四十里路,再向西二十里到小丘,就到了文王山下。一條大梁直到耀縣,約五十里。盡管屬于丘陵地帶,但大多地方地勢平坦,在行路難的山區,我們那兒的路還算好走。
當時的同官縣是個窮縣,又小又窮。縣域內人口稀少,土地瘠薄,四處都是干梁,水源奇缺,當地農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我們那里是銅川有名的四大塬(石柱塬、黑池塬、梁家塬、演池塬)之一——石柱塬。在我們那一塊,“四塬”還算(銅川市)最好的地方。過去,縣上設行政為東、南、西、北四區,接近于現在的鄉鎮,我們故縣村屬石柱鄉管理。
從歷史淵源上說,苻堅時期我們那兒是陜北、關中之間漢羌地域的重要分界線,被稱作岱玉。我們那個村名就很有點意思,故縣——“過去的縣城”。據說,在歷史上,我們村曾經是個地方政權機構。岱玉護軍,是北魏時期的縣邑,就設在我們村那一塊。史書記載的有宋代的范仲淹在此抗遼,但未留下什么值得研究的文物古跡,只留下一些無法考據的傳說。到了清朝,“一州管三縣,中心在同官”。三縣分別是耀州、富平、同官,為耀州統管。后來,又把同官劃歸了洛川專區。同官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是個交通樞紐,屬于很紅火的地界。不知什么原因,后來官道改了路,我們那地方也慢慢變偏僻了。
我小的時候,同官縣城每月有一個集會,進城的人很多,十分地熱鬧。那一天,周圍二三十里路范圍內的鄉村土路上,都是來來去去趕集的人。他們的柴米衣食貿易、經濟交流都集中在集會這一天。進了縣城,也沒有啥商業街區。平時很寬敞的地方,這天都擠得人山人海。買賣人就在土路邊圍著地上的農產品討價還價,有的擺著一只雞,一堆豬崽,有的是幾把鐮刀一領草席。大多是貨幣交易,還可以以物易物。記得那個時候,一個銅板就能買一碗油炒粉。當地居民大多都是種地過活,也有些人搞小貿易、做小生意,不過,這類人數很少。后來,市鎮上慢慢有街道了。我們石柱也修了一條,約為一二里長。每到集日,周圍農戶趕集來,農產品、牛羊和布匹等各種交易都集中在這里。
我們故縣那個村子雖不大,距離鎮上卻不遠。我上學的時候,村上大約有一百多二百口人。全村總共有四姓人家:石、姚、馬、宋。
石家和姚家為大姓,馬、宋為小姓。在這四家中,石家和馬家關系很親密,他們可能為世親。而宋、姚兩家好像是兩戶同門,從來都不能通婚。不過,石家可以和姚家、宋家通婚。我時常想,這些同居一個村莊、不同姓氏的人群在原始社會時期會不會是一族同胞呢?于是,就有這樣的奇怪規矩一代代傳了下來。這也是我從少年時代開始,對我們人類自己的文化發展的最初思考。
我的第一次婚姻就是和本村姚家結親的。逢年過節的時候,姚家和宋家在一起祭祖,石家和馬家各有祠堂。幾千年來,這種村莊與村莊、姓氏和姓氏之間的聯姻關系,在當代中國的廣大鄉村依然存在。這也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