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流是部文明史
- (美)勞倫斯·C.史密斯
- 2396字
- 2022-08-26 14:30:46
喬治·華盛頓的大美國
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現在有很多商業文化的特質都可以追溯到華盛頓身上。年輕的華盛頓當時是勇敢無畏的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者,在獨立后他當選了首任總統,但他從未渴求過政治聲望,也不追求刺激的戰爭歷險。歸根結底,他喜歡的其實是房產。
華盛頓想擁有屬于自己的土地,要足夠大、足夠廣。他對土地的興趣十分濃厚,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做土地測量的工作。他存了一些錢,從18歲就開始購置工作時發現的好地盤。他的首選是大片的河流洼地,那里有他所鐘愛的平坦、肥沃的田地和方便行船的入口。
生于弗吉尼亞種植園主階層的華盛頓,認為積累土地就是致富之路,這樣的想法十分自然。但與他人不同的是,他更鐘愛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邊的土地,那里遠離英國在東邊低洼海岸所建的13個殖民地。
他尤其喜歡俄亥俄河谷,此地正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勞倫斯·華盛頓在1749年想通過俄亥俄公司開發的區域。從拉薩爾探險的時期開始,法國就認為此地歸自己所有,弗吉尼亞殖民地宣示主權后,法國也采取了行動。他們從蒙特利爾派了一位名為布萊恩維爾的上尉,帶領200多人沿著阿勒格尼河和俄亥俄河南下丈量土地。他把象征著法國國王權威的盾形紋章掛在河岸邊的樹上,并在地里埋下了刻字的鉛碑,以此宣示法國的主權。英國和弗吉尼亞也做出了回應,派出了自己的遠征軍。弗吉尼亞派出的人包括1753年擔任土地測量師的喬治·華盛頓。
在第一次看到俄亥俄河的時候,華盛頓就立刻意識到了此地的戰略意義:這里是能通往美國大陸其他地區的重要通道。他馬上趕回了弗吉尼亞,催促副總督丁威迪建立一個防御堡壘,名字叫作“俄亥俄的河岔口”,修建的地點正是阿勒格尼河和莫農加希拉河的匯合處,兩河共同形成了俄亥俄地區。丁威迪同意了,修建了一個小的堡壘,取名為“喬治王子堡”。
然而好景不長,法國人在一年內就占領了這里,還在同樣的地點建了一座更大的堡壘,叫作“杜肯堡”。丁威迪派華盛頓向法國士兵送信,要求他們離開,法國人斷然拒絕了這一指令。于是英國升級了事態,派遣陸軍少將愛德華·布拉多克和兩個步兵團奪取杜肯堡,同時派出了喬治·華盛頓。
布拉多克的隊伍身著鮮艷的紅色制服,遭遇了法國軍隊的埋伏,后者在樹林后面開火槍襲擊,打死了布拉多克,也造成了近1 000名人員的傷亡,而整支隊伍只有1 400人。年輕的華盛頓幸存了下來,還帶領剩下的人成功撤退。1758年,他又回到了這里,與他一同到來的,是規模更大的英國軍隊和弗吉尼亞的民兵。這回法國軍隊被迫撤退了,他們放火燒了杜肯堡,將其遺棄。由此,法國徹底失去了對美國中部的控制。
英國人迅速在此建了個新堡壘,即“皮特堡”。這個巨大的五角形的建筑能容納整個英國步兵團。毛皮貿易商、狩獵者和采礦人也在此地定居,這塊土地形似一支從俄亥俄南部向墨西哥灣射出的弓箭。在皮特堡周圍聚集的定居點很快有了一個永久的地名:匹茲堡。
在短短幾年內,皮特堡和此地的軍官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扮演了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華盛頓率領著裝備甚弱、訓練甚少的起義軍抗擊曾經的英國同胞,最終取得了未曾想象過的勝利,還當上了總統。戰爭結束后,華盛頓在俄亥俄河谷購置了數千英畝的土地,而且終其一生都在關注著此地的安全和發展。
美國獨立后,匹茲堡成了移民去西部尋求機會的跳板,這里遠離阿巴拉契亞山脈區,也遠離日漸昂貴、地狹人稠的東海岸各州。從歐洲遷居而來的移民沿著俄亥俄河航行,在遙遠的西北地區安居,這里也形成了如今的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威斯康星州,及東北邊的明尼蘇達州。
正是因為喬治·華盛頓意識到了俄亥俄河的戰略意義,原本較小的十幾個英屬殖民地才萌生了更大的領土企圖。這樣的意識也影響了幾位代表美國參與簽署1783年《巴黎條約》的人,包括本杰明·富蘭克林、約翰·亞當斯和約翰·杰伊。他們認為,新美國的領土最西端應該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河。協定的簽訂為獨立戰爭畫上了句號。20年后,類似的西進想法也促使第三任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拿下了被法國控制的土地。
杰斐遜監督了路易斯安那購地的過程,而這一買賣成了現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土地協定。1803年,拿破侖釋放出了同意商議的信號,美國購買了剩下的路易斯安那領地和今日的新奧爾良,僅用了1 500萬美元。這樁買賣使得美國將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收入囊中,控制了地球上最肥沃的農田,也讓美國的領土比剛獨立時大了整整一倍,這是當時拿破侖和杰斐遜都沒有意識到的。打個比方,這就相當于今天的美國花了不到5億美元,就買下了加拿大的所有土地。
美國人花了將近100年的時間,將印第安人趕出了家園,確保了政治穩定,劃定了領土。相較而言,它很快控制了北美最大的河流流域和無數水路要道,因而能允許船只在大陸暢行,而且能從資源豐富的內陸航行至別的國家。
在美國和法國商議領土的時候,杰斐遜也發起了考察河流的遠征,試圖將美國的影響力一直推進到太平洋。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當時杰斐遜要求屬下到密蘇里地區尋找“最筆直、實用的橫跨大陸的交通水路”。1803年7月,梅里韋瑟·劉易斯從匹茲堡出發,駕著一艘木制龍骨船,沿著俄亥俄河行進。幾個月后,探險家威廉·克拉克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加入了這次遠征。在接下來的三年內,他們記錄下了很多河流的地理樣貌,其中包括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歐塞奇河、普拉特河、奈夫河、黃石河、薩蒙河、克利爾沃特河、斯內克河和哥倫比亞河。最終,他們沿著哥倫比亞河到達了通向太平洋的入海口。
如果華盛頓和杰斐遜對內陸大河沒有雄心勃勃的追求,曾經作為殖民地的北美地區,很可能就會分裂成英屬加拿大、由法國管轄的美國中部、由西班牙控制的西部和一個小型的美利堅東部合眾國。如果歷史如此,今日的世界將會大為不同。和美國不同,世界上很多殖民地一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贏得獨立,而且有些甚至一直抗爭到了20世紀80年代。通過收購、探索大陸的主要河流流域,華盛頓和杰斐遜將想法變為行動,并最終將美國擴展成了一個從大西洋延伸至太平洋的廣袤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