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負責歷史課:刷新三觀的懸案八卦
- 陳深名 王志艷
- 3235字
- 2022-08-16 19:54:44
隋煬帝為何弒父
隋煬帝名叫楊廣,是隋文帝的第二個兒子。按中國封建王朝帝王選擇的習慣,王位本不該由他繼承,但楊廣卻能在隋文帝死后登上皇位。這是為什么?有人推斷是他殺了自己的父親和兄長楊勇,從而篡權為君,真的是這樣嗎?
楊廣其人
楊廣相貌英武,聰明伶俐,而且巧于辭令,因此很受父皇母后的喜愛。十三歲時,他就被委以重任,任并州也就是山西太原的總管,被封為晉王。
可對于如此殊榮,楊廣還不滿足。生長在爭權奪利的環境中,從小耳濡目染,形成他隱忍復雜的秉性。他深知承繼皇位、一統天下的好處,也知道自己是皇帝的次子,能繼承皇位的可能很小。可他不甘心居于兄長之下,他不可能滿足于一個小小的晉王爵。
楊廣并未因父皇立兄長楊勇為太子就灰心喪氣。他有縝密、運籌的心機,也有沙場征戰的功業和威德,更有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野心,在皇位這一巨大的誘惑面前,他絕不心慈手軟。他很聰明,知道如果想要登基,就要先得到太子的寶座,而要坐上太子寶座,就需要父皇和母后的信賴以及親信黨羽的輔佐。楊廣在制定了爭奪皇位的策略后,就緊鑼密鼓暗自行動。
他的第一個步驟,是想方設法博得父皇和母后的歡心。文帝和皇后一向宣導勤儉持家,都不喜歡奢華的生活;而皇后也痛恨那些用情不專的男人,她經常指責那些寵姬愛妾的官員。楊廣對這些都很了解,于是他特別檢點。先是脫掉華服,換上粗布衣服,接著又把箏弦弄斷,裝出一副遠離荒淫娛樂的假象。其實他本是一位縱情女色的紈绔之人,在他的私宅里蓄養了許多絕色的美女,但是為能討得母后歡心,他明面上與妻子出雙入對,恩恩愛愛,暗地卻把與其他女子所生的孩子全部掐死,一個活口都不留。當文帝跟皇后到他的府中時,看到屋內一件珍寶擺設都沒有,箏上也落滿了灰塵。身邊的孩子都是楊廣正妻所生,為數不多、幾個侍茶奉水的下人也是布衣荊裙、面目憨厚。廚房里除了柴米,根本沒有什么山珍海味。文帝見了之后非常高興,不斷贊揚楊廣的溫良恭儉,皇后也忍不住夸獎兒子遠離聲色,可以擔當重任。
在父皇、母后面前樹立了高達的正人君子形象后,就開始詆毀太子楊勇的形象。而太子楊勇的確不是楊廣的對手,他性格粗莽直率,可以說是胸無城府,根本覺察不出二弟的險惡野心。每次楊廣在外任職回來時,都要暗中送太子一些珍玩、錦衣、美女,而太子每次也都收下,而且一點也不知道遮掩。楊勇每日都華服出入,招搖過市,而且在府中縱情于樂,留下了十幾個孩子。文帝及皇后漸漸對太子越發厭煩,常常私下談論:“太子品性頑劣,而廣兒卻仁孝恭儉。”
楊廣在父皇和母后面前的表演可以說是大獲成功,于是又在官員中開始行動。一次,他代父皇視察軍營,忽然下起了暴雨,士兵們在雨中操練,侍從拿一把傘為楊廣遮雨,楊廣卻一下子推開,說:“士兵都淋著雨,我怎么能躲在傘下!”此事在當時被人們傳為佳話,不僅文帝聽說說后心喜不已,連大臣也對楊廣更加敬重和擁護了。
楊廣的第一個步驟達到,幾乎在所有人面前樹立起賢德、仁孝、磊落的形象,他開始了第二個步驟——廣結黨羽。他的處世手腕極高,那些對他有用的人,他就或是以名、或是以利誘惑他們,亦或者以他“正人君子”的作風假象來迷惑,假以時日,一大批朝臣就匯聚到他周圍。朝臣不僅在文帝面前歌頌他的節操和美德,還對太子的不恥行為大加渲染。看多了,聽多了,文帝的心自然也就動了,最后終于下決心,廢太子楊勇,立楊廣為太子。
篡奪皇位
陰謀得逞,楊廣終于取得了皇位繼承權,就等父皇駕崩,自己等基了。可他實在等不及,看到須發已經花白的父皇身體依舊那么硬朗,而自己多年來的假裝實在太辛苦。
一次在入宮的途中,楊廣發現迎面走來一佳人,無比美麗嬌媚,他知道她是父皇最寵愛的宣華夫人。見宣華夫人進入了一座偏殿,楊廣也急步跟進去。宣華夫人見是楊廣,知道他是太子,也就沒起疑心,只是莞爾一笑,請他入座。沒想到,宣華夫人這一笑,一下撩動了楊廣,他竟然毫無顧忌撲向了宣華夫人……
宣華夫人向文帝哭訴自己被太子羞辱,文帝憤怒了。他怎么也沒有料到,楊廣竟然是這樣無恥,膽敢羞辱父皇的愛妃。文帝開始對楊廣這么多年的端正行為產生懷疑,他急忙召集大臣草詔,讓廢太子楊勇來議事。可楊廣何等聰明,之所以敢在父皇愛妃宣華夫人面前放肆,就是因為他有放肆的資本了。宮里宮外全都是他的人馬,縱是父皇,也無法將他怎么樣。
文帝沒能有機會廢掉楊廣,夜深人靜之時,一方手帕阻住了他的呼吸,結束了他的性命,隋朝的開國皇帝就是這樣駕鶴西去了。
隋煬帝楊廣登基了,他荒淫奢華、陰狠毒辣的本性立刻顯露出來,不僅將自己所有的胞弟全部殺死,還大興土木,把原本強大的隋朝糟蹋的千瘡百孔,使隋朝成了一個短命王朝,永遠的留在史冊當中。
可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殺父篡位、骨肉相殘的楊廣,自己最終被人勒死,還永遠留給后人一個暴君的丑惡嘴臉。得到的只是后人的唾罵,遺臭萬年。
點擊謎團——“竹林七賢”中的嵇康為何慘遭殺害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曹丕)時期,是曹魏王室的女婿,魏時曾做過中散大夫,故世人稱之為嵇中散。嵇康與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等六人被稱做“竹林七賢”,在當時極有名望。但是這么有名望的人,不但未受到司馬氏重用,反而慘遭殺害,他的死因何在?
關于嵇康的死,后人主要有三種觀點。前兩種觀點都認為和呂安有關。
呂安是呂庶的弟弟,呂庶是鐘會親近主人,而鐘會又是司馬昭的心腹親信。根據干寶的《晉書》記載,呂庶對呂安之妻屢有非分之想,事情敗露后呂庶惡人先告狀,枉告呂安誹謗自己,呂安獲罪。無奈呂安在遷徙途中寫信對嵇康大吐苦水,其中“昔李叟入秦,及關而嘆”之句觸怒了司馬氏,呂安被收入獄,嵇康也受牽連一同入獄,二人被司馬氏殺害。
另一種觀點認為,嵇康是被鐘會置于死地,其中也牽涉到呂安案,但呂安案僅是鐘會的一個借口。稱嵇康輕慢了前來拜見他的鐘會,鐘會一直耿耿于懷,借呂案事件置嵇康于死地,這是《魏氏春秋》的記載。
第三種觀點認為,嵇康的死就是因為不與司馬氏合作。因為嵇康是曹魏王室的女婿,感情上總要偏向曹魏,而司馬懿對曹魏一黨的大肆殺戮激起了他的對抗情緒,因此作了〈太師箴〉抨擊“宰割天下,以奉其和”的惡劣行為。但有人反對,因為此文寫了之后,嵇康并未立即遭到殺害,如果此文是主因,司馬氏不會拖延嵇康生命。
三種說法都證據充分,難分高下,而嵇康之死也就成了難以定論的謎案。
小知識——隋煬帝驅少女拉旱船
據傳說稱,在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殺父害兄,窮奢極欲。有一年的春天,他聽說揚州一帶瓊花盛開,色如玉、香如油,便立刻從東都趕往洛陽,浩浩蕩蕩東下揚州觀看瓊花。
那時,從洛陽到揚州的通濟大運河還未開通,要走旱路。隋煬帝來到宋州(今商丘)后,嫌乘坐車輦不開心,就換乘龍舟。但平原之地沒有龍舟,楊廣就下令工匠趕造龍舟一艘,并命沿途州縣供給香油、黍稷,鋪地行舟,然后又挑選出五百名美女,分成五班,每班一百名,輪流拉纖(用繩子在岸上拉船前進)。
纖弱的少女拖著沉重的龍舟,一步一滑走在用香油拌黍稷鋪成的路面上,受盡凌辱。而楊廣看著不斷跌倒又爬起來的拉纖少女,竟然得意大笑。
這幫人從宋州開始,到菜花開花時,拉到蔡道口,又過了數月,慢如蝸牛的龍舟被一條大河攔住去路,楊廣便命令停舟修橋。此時正值麥收季節,百姓害怕皇帝,只好停止收割前來架橋,芒種橋便因此得名。
楊廣一行人從芒種橋繼續東行,在谷子熟時才來到一個休息地,這個休息地后來就被稱為“谷熟”。
龍舟走走停停,直到第二年麥子變黃。這天,他們來到一個村莊,楊廣見農民都喝麥仁湯,覺得稀奇,也令御廚熬了碗嘗嘗。這個平時吃膩了山珍海味的皇帝對麥仁湯很感興趣,贊不絕口。從此,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就被命名為“麥仁店村”。
幾日后,他們又來到一個小集鎮上。正當楊廣傳令休息時,忽有探馬來報:揚州瓊花已經凋謝,楊廣興致驟落;不久,又有一個軍卒來報:楊玄感起兵作亂,攻陷京城洛陽。楊廣頓時興趣全無,立即傳旨速回朝平亂。
在臨行前,這個十惡不赦的暴君,竟將龍舟連同拉纖的美女一起用火燒了。這也是楊廣準備去揚州觀瓊花的最后一站,因此后人稱之為“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