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李世民奪嫡篡位之謎

在中國的歷史上,“貞觀之治”可以說是封建治世的楷模。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是“貞觀”。在他在位二十二年中,知人善任、輕徭薄賦、銳意改革、發展經濟,國家一片興旺,國力非常強盛,政治很清明,社會也很安定,可以說是民殷財阜的氣象。

據說唐朝的監獄幾乎是空的。貞觀四年,全國判死刑的僅僅有二十九人。社會秩序很穩定,幾乎“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行人旅客來往于各地,不用自帶干糧,路上隨時可以得到供應。農業生產連年豐收,可以說是國富民強。

貞觀時期的國家版圖很大。太宗滅掉了東西突厥,穩定了對大西北的統治,掃除外族侵擾之害。他把文成公主嫁到吐番,嫁給松贊干布,以鞏固西南邊疆。那時候與中國通使的國家就已經有七十多個了,強大的唐朝成了亞、非各國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

傳說中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如此一位文治武功都能彪炳千秋的君王,卻是經過一場腥風血雨的“玄武門之變”才登基。

一日凌晨,李世民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一行九人帶兵埋伏在玄武門內,守玄武門的主將是常何,他也已經被李世民收買了。李世民在這里等著,是想將前來上早朝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殺死。天剛亮,李建成和李元吉就上朝,等走到臨湖殿時,感覺到氣氛有些反常,正當他們要撥馬回府時,突然李世民帶領著一行人馬狂奔過來,一箭就將李建成射死。李元吉也不幸被尉遲敬德射中,當場就死了。隨后,李世民一行人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趕到了東宮和齊王府,兩家不管大小老少,都被全部殺死,以斬草除根。李世民又派尉遲敬德帶兵沖進父王李淵的殿堂。李淵不得不下詔書,叫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不要再為了太子和齊王而爭仇泄憤,各路兵馬交給李世民指揮。兩個月后,李淵被迫下詔傳位給李世民。

后人認為,太宗李世民慘殺太子,自立為帝是無君無父的行為;而殺死自己的弟弟,更是窮兇極惡,慘無人道。但據相關史料看來,這起兇殺事件并非“蓄謀已久”,而只是臨時應變;不是“違反父意”,而正為了合父王之意;不是“奪嫡篡位”,而是合情合理,該登帝位。真是如此嗎?

史書中“玄武門之變”的記載

對于玄武門之變,一些史書內容是這樣的:

有一年的夏天,突厥兵南下,李淵就派李元吉為元帥,帥兵敵敵。李元吉和李建成商量,先讓父王從秦王李世民府里調來大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等部分精兵,隨軍作戰,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以后再伺機殺李世民。可這個消息被密探得知,李世民無奈,也只好當下鋌而走險,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政變。

也有書上稱,因李世民屢屢建立戰功,李淵本已有意將太子之位傳給他,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要聯合謀殺李世民,以保住太子之位。有例證,在武德七年時,趁著李淵在外地避暑的機會,李建成留守在長安,策劃兵變,但兵變未能成功,李建成還受了到責罰;又例如,同年的七月,李淵在城南校獵,讓建成、元吉和李世民三人比賽騎射之術,建成、元吉故意讓李世民騎一匹劣馬。因為李世民很機靈,跳離了馬背,才得以躲過一劫;再例如,武德九年時,建成、元吉合謀,在李世民的酒中下毒。李世民酒后,竟然吐血數升,差點就丟掉了性命。如此種種例證,使人相信李世民發動兵變是不得不做的“自衛”行為。

關于立太子問題,有史書說,李淵曾經多次想要立世民為太子的,但李世民沒有當太子的想法,沒有接受。《資治通鑒》記載,李淵在晉陽起兵,其實是李世民的主意。那時李淵對李世民許諾,成功后一定立他為太子。但李世民堅決不接受。也就是說,李世民從來就沒有過想將李建成的之位取而代之,從來就沒想過要奪權。

唐太宗是否真的謀權篡位?

還是那句話,歷史是勝利者所寫,也就難免會粉飾李世民,而對李建成和李元吉栽贓誣陷。但仍舊可以在史書中找到李世民曾經預謀奪權的絲絲痕跡,有如下幾個例子:

第一:在武德四年時,李世民聽一位道士說他會作太平天子,要好好珍惜。李世民很是得意,對此念念不忘。若是他沒有強烈的權力欲望,又何必對皇位如此傾心?

第二:李世民曾經設無策府,網羅了很多謀臣,一天到晚一起研討經義,縱橫得失。若是沒有想當天子的意愿,又何必下如此大的功夫?

第三:他一面堅持不要太子之封,另一面又廣結死黨,處心積慮作兵變準備。他把妻子安排到皇宮父王的身邊,雖然名義上是“孝事文王”,但實際上是要刺探內情;他還收買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人,私下結交玄武門的主將常何,以方便控制宮廷。若是這些不是為奪權,又能有何目的?

第四:分析唐高祖李淵對李世民的態度,也能看得出把皇位讓給李世民并不是自愿。因為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的想法從未沒動搖,對李世民卻不放心。在起義初時,他就讓建成去統率左三統軍,而讓李世民統率右三統軍。封為唐王以后,他又讓建作“世子”,只是封李世民為“秦王”。在稱帝之后,他也是一直堅決要立長子李建為太子,覺得李世民獨斷專行,心地險惡,不再像以前的兒子了。

兵變以前,他就發覺了幾個兒子之間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但還是決定讓李建成接替皇位。李世民最多就是在洛陽掌管半壁江山,做個不登基的“皇帝”。

由此可見,李淵在“玄武門兵變”后親自下的詔書,很有可能是被迫的順水推舟,他退位也是迫不得已。

但要撥開層層的迷霧,還是需要確鑿的歷史證據,缺乏詳細記錄,誰也說不清。縱然如王夫之曾說:“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兇極慘,而人心無毫發之存者也。”但是李世民當皇帝畢竟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中難得的盛世局面。

相關連結——女皇武則天的墓碑為何無字

唐朝女皇武則天執政以后,透過科舉制度,大量吸收新興地主及有才能的文人武將,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提拔了一大批能干臣下,如姚崇、狄仁杰、裴行儉、劉仁軌、李昭德等,她還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和整頓田制,使國力日益增強。上繼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政績斐然。雖然武則天在奪取帝位時誅殺了一些李姓皇族,但她的歷史功績卻不可被埋沒。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僅她的生活讓人關注,就連她死時立的“無字碑”也引起無數后人的猜測和爭論。

傳說武則天年近七十時,齒發不衰,豐肌艷態,宛若少女。她除了注重頤養,還欲心轉熾,她所寵幸的面首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及侯祥、僧人惠范、柳良賓等人。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因為“陽道壯偉”,而被武則天寵愛的“男妃”;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更是憑借女皇寵愛權傾朝野,驕橫無比。

唐神龍元年正月,宰相張柬之和崔玄暐、桓彥范等趁武則天年老病危,率左右御林軍發動政變,誅張易之、張昌宗于迎仙院,迎中宗李顯入朝,逼武則天讓位給李顯,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從長生殿搬進上陽宮。該年的十一月,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在東都洛陽上陽宮的仙居殿病死。死前留下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第二年五月,武則天遺體與高宗被合葬在乾陵,并且僅僅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這塊兒無字碑與高宗的碑并列在一起,都矗立于乾陵朱雀門外。西面那塊是“述圣碑”,是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內容是歌頌了高宗的文治武功;東面那塊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高大雄渾,矗立在朱雀門外司馬道東側,與西面頌揚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比肩而立。

無字碑是由一塊完整巨石雕刻而成,高共七點五三公尺、寬二點一公尺、厚是一點四九公尺,總重量有九十八噸多。碑頭刻著八條螭龍,互相纏繞,碑的東西兩側各刻著一幅騰飛的“升龍圖”,龍高有四公尺、寬有一公尺,扭動的身軀矯健,神態飄飄如仙,線條流暢美麗,可知雕刻人刀法之嫻熟。碑的陽面是一幅獅馬圖,是線刻畫,上面的獅昂首怒目,威嚴挺立;而馬卻是屈蹄俯首,在悠閑進食。整座碑又高大雄渾,雕刻得非常精細,可以稱得上是歷代石碑的巨制。

令人感到奇怪,當初立此碑時,碑上竟然沒有刻一個字。后人試圖加上的文字,也都是斑駁陸離,若明若暗,模模糊糊。那么武則天立這塊空白石碑,如此異乎尋常,用意是什么呢?這成了千百年來讓人們不斷猜測、不斷探究卻又無法找到答案的謎。

縱觀諸說,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稱武則天立“無字碑”是自視德高望重,無言可書,千古功德遠非一塊碑文所能容納。

第二種說法是說武則天自知罪孽太大,無顏為自己立傳。她騙得高宗的信任后,廢唐改周,自稱則天女皇;為鞏固帝位,她又任用酷吏,鏟除異己。《隋唐五代史》中,武則天被說成“暴君”,她“使濫刑,任酷吏”。

第三種說法稱武則天聰穎過人,立無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讓后人評說。但是一些學者對她評價還是很高,認為唐太宗打下的是盛唐基礎,而武則天則鞏固了統治基礎,使國家得以發展,若沒有她統治的五十年,也就很難有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還有一種說法稱,雖然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的親兒子,卻長期在她的淫威之下惶恐度日,對自己母親濫施酷刑的行為也是異常憎恨。武則天先毒死太子李弘,后廢太子李賢為庶人,又逼其自殺。中宗李顯的長子李重潤、女兒李仙蕙都因說話不慎被武則天處死了。有這么一番飽受折磨經歷,中宗重登皇位之后,雖不公開對母親發泄憎恨,但是確實也無法違心講出歌功頌德的話,碑上也就只好一字不刻,為她留下一塊“無字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厦门市| 大荔县| 泸水县| 阿鲁科尔沁旗| 新乐市| 彩票| 东光县| 昌乐县| 张家界市| 蓝山县| 石阡县| 峨边| 阳春市| 梓潼县| 镇宁| 连云港市| 广安市| 安徽省| 上蔡县| 佛山市| 醴陵市| 双峰县| 长阳| 桦川县| 巴南区| 竹山县| 岳西县| 抚宁县| 郎溪县| 深水埗区| 通江县| 涟源市| 林周县| 隆昌县| 彭山县| 无为县| 临江市| 西乌珠穆沁旗| 广东省|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