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突厥為何以狼為圖騰

狼是兇猛的肉食動物,是自然界中最為成功的捕殺獵手之一。牠們具有良好體能與行為本能。為了哺育幼崽,牠們能夠忍饑挨餓,不怕艱險;在對抗外來侵略者和捕殺大型獵物的關(guān)鍵時刻,牠們往往都顯示出優(yōu)良的協(xié)調(diào)精神和勇敢的犧牲精神。牠們以其特有的集群狩獵,在弱肉強食中得以繁衍生存。

但在漢文化及其他農(nóng)業(yè)文明中,狼卻有著不好的形象,牠們陰險兇狠,無惡不作。在一些童話故事和成語中,狼更是邪惡的化身。如格林童話中的“狼外婆”形象,中國成語狼子野心、狼狽為奸等等;但在草原上游牧民族卻對牠們敬愛有加,把牠們視為祖先和保護神,如古代的突厥人。

突厥人是什么人

突厥源出于鐵勒,最初大約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在五世紀中葉,突厥人成為柔然種族的奴隸,被迫遷居到阿爾泰山的南面,為柔然的奴隸主鍛鐵,因此被稱為“鍛奴”。

五世紀后葉,被柔然奴役的部落不斷反抗和逃亡,其中敕勒各部的反抗最為激烈。突厥人以阿史那為核心,擊敗了準備攻打柔然的五萬余高車人,并將他們收降。在這基礎(chǔ)上,進一步擊滅盤踞在漠北百余年的柔然汗國,西元五五二年,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了—個嶄新的國家——突厥汗國。

隨后突厥征服中亞,其疆域東起遼河上游,西達里海,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貝加爾湖。但隋代時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突厥于西元六三〇年被唐朝所滅,西突厥則向西遷移。十一~十三世紀,西突厥人中的塞爾柱和鄂圖曼兩支部落,分別建立了龐大的塞爾柱帝國和鄂圖曼突厥帝國。現(xiàn)今土耳其國家的名稱即源于突厥之名,土耳其民族是突厥人和小亞細亞及近東原有居民長期融合的產(chǎn)物。

突厥人的狼圖騰

在突厥人崛起的時候,軍旗上繪著的是金色狼頭,稱為狼旗。突厥人為什么用狼來作自己民族的圖騰呢?有人以為,狼是突厥人的先祖,有人以為這是由于生殖崇拜的結(jié)果。這樣把狼作為圖騰頂禮膜拜的現(xiàn)象,是否反映了原始牧人對狼的畏懼心理,或希望狼能發(fā)善心,或是祈求狼的庇護,也或許是兩個原因都有?

在林惠祥《中國民族史·突厥系·突厥》一書中寫到:“突厥之文化,以狩獵畜牧為生,不定居,王權(quán)似不甚重,官吏大約即為氏族部落之長,以狼為圖騰徽號,初無文字……無歷法,法律簡而嚴,喪葬有走馬嫠面之俗,有娶后母寡嫂制,宗教則崇拜太陽天地,信巫觀。尚武勇不畏死?!?/p>

“圖騰”一詞為印第安語的音譯,有“親屬”和標記的涵義。圖騰崇拜屬于原始宗教信仰的范疇,每個民族中幾乎都盛行過。圖騰崇拜作為原始人的一種宗教信仰,大約與氏族社會同時發(fā)生。那時人們認為自己的氏族和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的自然實體之間存在血緣關(guān)系,自己的祖先就是由這種特定的物類演變繁衍而成。他們對這些物類或是加上神圣的光環(huán)而虔誠鼓吹渲染,或是對其頂禮膜拜,通常禁止打殺和吃食,并以牠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和標志。

《周書·突厥傳》、《隋書·突厥傳》里記載了有關(guān)突厥人的一個傳說:突厥人的祖先建國于西海之上,后被鄰國所滅,成員盡被殺戮。只有一個小孩,兵人不忍心殺之,但砍掉他的腳、弄斷他的手臂,扔在草澤之中。有一頭母狼,每天都用肉喂養(yǎng)這個男孩。男孩長大后,與狼結(jié)合,母狼遂懷孕。領(lǐng)國的君主得知后,再次差人去殺掉他。來人見狼正在旁邊,便想一起把狼殺死。但是狼逃走了,來到高昌西北的一座山上。山中有洞,穴內(nèi)土地平坦、草地茂盛,周圍有數(shù)百里,狼藏匿其中,生下十個男孩。他們長大后各有一姓,都娶妻生子,其中阿史那氏最為賢能,于是成為頭領(lǐng)。

在《北史》、《周書》的突厥本傳中還記述了另一個傳說:突厥人的祖先原是匈奴之北的索國,部落首領(lǐng)名阿謗步,有兄弟十七人,其中一個兄弟是母狼所生,名字叫伊質(zhì)泥師都。泥師都得到了天地之間的特別靈氣,能夠呼風喚雨。他娶了兩個妻子,分別是夏神和冬神的女兒。有個妻子一胎生四子,其中大兒子訥都六設(shè)住在踐斯處折施山(在今葉尼塞河上游),由于關(guān)心同部落人的疾苦,多方予以周濟,被大家奉為君主,國號突厥。訥都六死,他的諸子聚到大樹下商討繼位之事。他們共同約定,向樹跳躍,跳得最高的就為首領(lǐng)。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者,其他人于是奉他為主,號阿賢設(shè)。這一說法雖然很奇特,但終歸還是狼種。

以上兩個傳說雖然存在差異,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認為狼是突厥人的先祖。突厥人是由“牝狼”繁衍而成的傳說。豎立在突厥人墓地前的石碑雕刻圖案中,也有十分形象的反映,例如一九五六年發(fā)現(xiàn)于蒙古境內(nèi)哈努依河平原上的不古特石碑上,浮雕畫面就是一只狼,而且恰恰是一只母狼。這方石碑普遍被認為是突厥汗國時期為紀念阿史那王族成員而留下的遺物,是突厥人把狼視作自己的祖先,并把它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而倍加尊崇的生動例證。

狼圖騰的實際意義

事實上,圖騰本身大也并非作為被直接崇拜的對象而存在。近代民族學的考察發(fā)現(xiàn),在印第安人居住的村落或住宅前,往往都豎有一個按著想像刻制而成的“圖騰柱”。在一般情況下,它也僅僅是作為此處居民的氏族標志,而人們對其并不會禮拜。從現(xiàn)存的文史資料中可以看出,突厥人也同樣不是以狼作為直接的崇拜對象。他們通常只是把狼作為自己的族徽標志。例如在其“旗纛之上,施金狼頭”,為了表達對祖先的緬懷而于“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

當然,“狼頭纛”的建立絕非僅起一種氏族標記的作用。對它的占有,還蘊含著更深層的社會內(nèi)容。這是因為它即是一種權(quán)力的顯示,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征。例如,突厥奴隸主貴族對于投靠其麾下的中原反叛勢力,也多賜以狼頭纛以示懷柔籠絡(luò)之意。

圖騰形象多種多樣,多姿多態(tài),它們具有團結(jié)氏族、維系血統(tǒng)的組織能力和威力。圖騰也是區(qū)別血緣關(guān)系的主要標志。以漁獵為生產(chǎn)手段的鄂溫克族,視熊為獸中雄長;周人以天黿為祖,以來顯示吉禱長壽;古羅馬人的軍旗常常繪有鷹,有些則繪上馬、野豬、牛頭人身怪獸,這些動物都曾是古羅馬人的圖騰。被作為圖騰的動物種類繁多,為什么突厥人卻選中了狼呢?也許,突厥的先人也想讓自己的子孫像狼那樣勇猛頑強吧,也許也包含著他們對狼的敬畏。

相關(guān)連結(jié)——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古老的宗教形式?!皥D騰”這個詞源自印第安語“totem”,意思是“它的標記”、“它的親屬”。

在原始人的信仰里,他們認為本氏族的人都是源自于某種特別物種,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認為自己與某種動物有親緣關(guān)系。因此,圖騰信仰就與祖先崇拜有密切的關(guān)系。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與其說圖騰崇拜是對某種特定的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的解釋更加準確。

圖騰和氏族的親緣關(guān)系,往往是透過氏族起源的神話和氏族稱呼體現(xiàn)。比如,鄂溫克人稱公熊“和克”,祖父是祖父的意思,母熊為“惡我”,是祖母的意思;鄂倫春族把公熊稱為“雅亞”,意思也是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思也是祖母。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中,傳匈奴單于生有兩個女兒,容貌很美,國人都認為她們是神,單于說:“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庇谑蔷椭鹆烁吲_,把女兒放到臺上,說是“請?zhí)熳杂?。?jīng)三年,復(fù)一年,有一匹老狼晝夜守臺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于是下為狼妻,并產(chǎn)子,后來便繁衍成國;侗族也有個傳說,說他們的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了一男一女,以后就繁衍成了侗族。

“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即圖騰有某種標志的作用。圖騰是最早社會組織的標志和象征,具有密切血緣關(guān)系、團結(jié)群體、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qū)別氏族的職能。同時,原始人還透過圖騰的標志,以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保護。圖騰柱是圖騰標志中最典型的,在印第安人村落里,立有很多的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的考古當中,也發(fā)現(xiàn)了有鳥圖像的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了一個戰(zhàn)國時越人的銅質(zhì)房屋模型,屋頂立著一個圖騰柱,柱頂上塑有一只大尾鳩;紫禁城的索倫桿頂立了一只神鳥;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根鳥桿,也是由圖騰柱演變而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金堂县| 和政县| 石家庄市| 新宁县| 息烽县| 囊谦县| 根河市| 洛阳市| 县级市| 洛扎县| 城固县| 壤塘县| 义乌市| 临海市| 沿河| 桃园县| 班玛县| 麻栗坡县| 榆中县| 巴中市| 昌邑市| 太谷县| 民丰县| 沙田区| 湛江市| 瓦房店市| 白朗县| 綦江县| 福建省| 焉耆| 新民市| 定结县| 汉沽区| 宁津县| 陕西省| 启东市| 莱芜市| 监利县| 光山县|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