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光緒親政:被處處掣肘的最高統(tǒng)治者

1.光緒:為什么當皇帝這么累?

眾所周知,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并不掌握帝國真正的實權。

然而,他的工作強度絲毫不亞于歷任的清朝皇帝們。我們現(xiàn)代上班族談虎色變的“996”,在清朝皇帝面前都不值一提。“996”的員工好歹一周還能休息一天,清朝皇帝卻是全年無休,一年中除了自己和太后過生日,只在春節(jié)、端午、中秋各放一天假。而像雍正這樣的超級工作狂,就連春節(jié)那天都忍不住要加會兒班。所以,清宮劇中那個天天在后宮跟妃子們打情罵俏的雍正,完全是冒牌貨。

光緒皇帝每天的工作安排是這樣的:凌晨3點之前就起床,準備早朝。早朝結束后,吃早飯,然后看奏折。看完奏折后,接見軍機大臣,聽他們匯報工作。軍機大臣見面后,要根據(jù)皇帝的口諭和奏折中的朱批,交給軍機章京來擬旨。軍機大臣對擬好的諭旨進行文字審核和語言潤色后,再交給皇帝審查批準。

皇帝批完奏折后,一般都到中午12點了。吃完午飯后,光緒會出席一些國家祭祀活動,或者再接著處理一些政務。然后,下午5點前便開始睡覺。夜生活?完全不存在的。

這就是為什么清政府要嚴格限制可以上奏的人數(shù),因為皇帝再怎么勤政,他一個人也看不完上百份奏折。按照規(guī)定,擁有上奏權的只有少數(shù)高層官員,人數(shù)一般在數(shù)百人。如果平民百姓和中下層官員想上奏皇帝,就只能找有上奏權的機構與官員為其代奏。當然,這些機構和官員也不敢隨便代奏,不然皇帝還是會被累得吐血。

皇帝之所以這么勞累,完全是清朝君權無限膨脹的結果。本來,秦漢之時,皇室和政府是分開的。皇帝是國家的最高領袖,象征著國家的統(tǒng)一。宰相是政府的最高長官,負責處理具體的政務。有這樣的政治分工,皇帝就不必日夜操勞。也正因為如此,皇帝的專制可以稱之為開明的專制,皇帝的意志不是絕對的權威,例如在唐宋時期,詔敕上必須要有宰相蓋的章,否則無法生效。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自己兼職當宰相,包攬了全國政務,每天都要看連篇累牘的奏章,做出最優(yōu)方案的決策。

不過,明朝的君權還沒有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正如錢穆先生所說:“明代雖說一切事權集中在皇帝,究竟還有歷史舊傳統(tǒng),亦并不是全由皇帝來獨裁。有許多事,是必經(jīng)廷推、廷議、廷鞫的。當時小官歸吏部尚書任用,大官則由七卿、九卿,或再加上外面的巡撫總督開會來公開推舉,這叫作廷推。倘使有大事,各部不能單獨決定,也常由七卿、九卿公決,這叫作廷議。倘使有大的獄訟,三法司解決不了,也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這叫作廷鞫。這一制度,本來漢代早就有,朝廷集議大事,屢見正史記載,可見一切事,還不是全由皇帝獨裁的。”(15)這也是為什么明朝出了那么多混球皇帝,卻還能拖很長時間才崩潰的原因。

清朝時期,皇帝的權力走向極致。康熙時期的軍機處和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乾隆時期的軍機處,都只是皇帝決策的咨詢機構。而軍機處與其說是咨詢機構,不如說只是一個皇帝的機要秘書處。皇帝根本不允許大臣們操心國家大事,只要你們老老實實地當一個執(zhí)行皇帝決策的工具人就行了。乾隆說:“使為人君者身居高處,以天下之治亂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為宰相,居然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目無其君,此尤大不可也。”(16)

這就要求皇帝必須精力過人,不然天天加班連軸轉,身體根本撐不住,很容易猝死;皇帝還必須智識過人,不然所做的任何一個決策有誤,都有可能誤盡蒼生;此外,皇帝還需要有非同一般的意志品質、戰(zhàn)略眼光、責任心。但是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皇帝,可遇而不可求。一旦新上任的皇帝業(yè)務能力不行,或是身體素質不行,那么朝政就會陷入混亂,國家就會面臨危機。

就算是近乎完美的皇帝,他也會老眼昏花,也會神志不清,這時他就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乾隆皇帝晚年時期,放任和珅斂財,縱容官員貪腐,導致國家開始走向衰敗,人民饑腸轆轆、賣兒鬻女,只得鋌而走險。當他宣布退位之后僅僅一個星期,太上皇的位子還沒有坐熱,就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

這場起義徹底粉碎了康乾盛世的虛幻鏡像,甚至差點提前讓大清帝國“劇終”。

2.強行改變侄子的人生:慈禧的權欲

本來,載湉的人生是不應該這么辛苦的。他母親是西太后的妹妹,父親是醇親王奕。不出意外,載湉將過著普通八旗貴族的生活,就像那個惇親王奕,每逢夏天,就穿著汗衫褲衩,搖著扇子,在什剎海乘涼,好不自在。當一個悠閑的北京大爺,絕對要比當紫禁城里的勤政皇帝舒服得多。

可是,他的人生被慈禧強行改變了。慈禧的親兒子同治皇帝死后,新皇帝理應從“溥”字輩中選一個。但是,慈禧認為,如果立了“溥”字輩的皇帝,那么自己就從皇太后變成了太皇太后。輩分上去之后,雖然仍然享受無上尊榮,但是垂簾聽政的理由就很難再自圓其說了。因為就算新皇帝需要垂簾聽政,那聽政的女人也應該是新皇帝的母親,而不是祖母。

當然,清朝也有祖母垂簾聽政的特例,那就是康熙帝的祖母孝莊太后。但那是因為康熙帝的母親孝康章皇后早在康熙二年就去世了,孝莊太后來垂簾聽政合情合理。

慈禧知道,自己實在找不到這種合情合理的借口,但是她特別擅長蠻不講理。于是,她選擇了自己親妹妹的孩子來當皇帝,這樣,自己還是皇太后了。而本應該晉升為皇太后的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忒氏,在慈禧的逼迫下只得自殺。

醇親王夫妻當然不愿意載湉去當皇帝,因為這意味著從此親情兩斷、骨肉分離,父子關系將變成君臣關系。奕跪在慈禧面前又是磕頭又是大哭,即使昏迷倒地也無法挽回。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年僅4歲的兒子被抬進皇宮,被慈禧太后作為操縱權柄的工具而玩弄于股掌。

光緒登基的那一年,中國北方出現(xiàn)特大旱災造成的饑荒。這場饑荒持續(xù)4年,尤其以1877年(丁丑年)和1878年(戊寅年)最為慘烈,因此史稱“丁戊奇荒”,前后死亡人數(shù)950萬至2000萬,還有2000余萬災民逃荒或被販賣到外地。中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不得不扶老攜幼,號泣中途,帶病忍饑,踉蹌載道。慈禧太后直到災荒出現(xiàn)的第三年,才下令官員前往河南賑災。反應如此之慢,只能說明清政府已經(jīng)喪失了對國家、國民最起碼的責任心。

年幼的光緒皇帝并不知道這一切,他從小身子骨就弱,根據(jù)他老師翁同龢的日記所載,他瘦弱多病,經(jīng)常感冒,腹痛頭疼,說話結結巴巴,且膽小怕事,雨天打雷都會嚇得大喊大叫。要把這樣一個病懨懨的孩子培養(yǎng)成人,確實不容易。根據(jù)當時在朝重臣瞿鴻禨的回憶,慈禧曾經(jīng)親口對他說:“皇帝入承大統(tǒng),本我親侄。從娘家算,又是我親妹妹之子,我豈有不愛憐之理!皇帝抱入宮時,才4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濕不干,我每日親與涂拭,晝間常臥我寢榻上,看著天氣寒暖,親自為他加減衣衿,節(jié)其飲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時即膽怯,怕聽到大聲特別是雷聲,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摟在懷里,寸步不離。皇帝三五歲后,我每日親書方紙,教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jīng)》,我愛憐惟恐不至……”(17)

慈禧的話里水分太大,小皇帝的生活起居,她都推給了總管太監(jiān)范長祿。此人貪財好利,絕非善茬,對光緒的照顧三心二意,有時候光緒連飯都吃不飽,還要偷偷去太監(jiān)房里找吃的。光緒生病的時候,他也不管不問,不找太醫(yī),氣得翁同龢在日記里寫道:“若輩之愚而悖矣!”

太監(jiān)寇連材在筆記中記載慈禧對小皇帝的教育,“西太后待皇上無不疾聲厲色,少年時每日呵斥之聲不斷,稍不如意,常加鞭撻,或罰令長跪;故積威既久,皇上見西太后如對獅虎,戰(zhàn)戰(zhàn)兢兢,因此膽為之破”(18)。這就是慈禧所謂的“愛憐”。

至于慈禧說自己口授給小皇帝“四書”、《詩經(jīng)》,那只能說是慈禧在給自己臉上貼金。她曾經(jīng)代筆同治皇帝下發(fā)斥責奕?的朱諭,結果朱諭里的錯別字多得兩只手都數(shù)不過來。就她這樣的文化程度,如果還堅持口授經(jīng)典的話,只能是誤人子弟。

慈禧剝奪了光緒童年的快樂和自由,并從思想上用封建倫理孝道對他進行束縛,讓他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曾反復指示帝師翁同龢,多教給光緒一些孝道的思想。慈禧規(guī)定光緒必須每天向她問安,仰望她那威嚴的表情,讓他的頭腦中逐漸形成太后絕對權威的形象。哪怕在太歲頭上動土,也不能在皇太后頭上動土。

在整個紫禁城中,光緒在感情上唯一可以依賴的人,可能就是他的漢文師傅翁同龢了。翁同龢作為帝師,之前還教過同治皇帝,但是同治皇帝顯然不是塊讀書的材料,比起搖頭晃腦地朗誦四書五經(jīng),他更喜歡溜出紫禁城到處鬼混。不過,翁同龢欣喜地發(fā)現(xiàn),光緒皇帝是個勤奮好學的苗子,有時候宮中舉行慶典活動,慈禧看戲看得如癡如醉,他卻一個人獨自到書房讀書寫字,還說“鐘鼓雅音,此等皆鄭聲”。

由于朝夕相處,光緒已經(jīng)將翁同龢當成父親一樣看待,以此來彌補自己缺失的父愛。而母愛的代替者,則是東太后慈安。相比較冷酷嚴厲的西太后慈禧,皇額娘慈安太后對他和顏悅色、溫情脈脈。一直謀求唯我獨尊的慈禧太后本就對慈安心懷不滿,因為慈安才是咸豐帝的正妻。在中國的禮法上,東為大,地位更高。光緒六年(1880),兩宮太后攜帶光緒皇帝去東陵致祭,慈安認為慈禧只是咸豐帝的嬪妃,不應該與自己并列,便命令慈禧退后拜祭。慈禧本想撒潑打滾,大吵一架,但是礙于禮法和祭祀的嚴肅氣氛,還是忍下了這口氣,退到了后面。

讓慈禧覺得更可氣的是,當年慈安對同治皇帝“撫愛穆宗,一如己出”,對他寬厚慈祥,體貼關照,贏得了同治的愛戴。相反,慈禧雖然是同治皇帝的親生母親,但是刻薄寡恩,嚴厲萬分,導致同治皇帝跟她非常疏遠,這使得慈禧對慈安恨之入骨。如今,慈禧察覺到小皇帝跟東太后的感情越來越深,而跟自己貌合神離,她當然更是怒火交加:她不容許慈安再一次騎在自己的頭上。

不過,還沒等兩宮太后正式交鋒,一場驚心動魄的宮斗大劇就上演,光緒七年(1881)慈安太后去世了。雖然慈禧有毒殺她的嫌疑,不過根據(jù)翁同龢的日記,慈安是因為早晨突發(fā)重度癲癇而摔倒,之后整個上午都牙關緊閉,意識模糊,下午大小便失禁,并有濃痰堵住氣管,當天晚上就離開了人世。而且慈安去世的時候已經(jīng)45歲,在那個人均壽命普遍很短的時代,這個歲數(shù)的人去世相當正常。

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終于去另一個世界了,以至于她高興地在慈安喪禮期間連喪服都不穿,還穿著平時的衣服。從此,兩宮垂簾聽政,變成了她一手遮天。

3.舉重若輕:慈禧架空光緒的手段

對于皇額娘的去世,光緒明顯地感覺到一股寒意,“載湉之困厄,乃由此始”。

按照中國古代王朝的慣例,皇帝到了14歲就應該親政。早在光緒皇帝4歲登基之時,慈禧就對大臣們保證“一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但是慈禧的個人誠信記錄,放到今天,肯定能上失信人員名單,連高鐵都沒有資格坐。慈禧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光緒19歲才宣布讓他結婚、親政。為了進一步控制住光緒,慈禧讓她的侄女,同時也是光緒表姐的葉赫那拉氏成為皇后。葉赫那拉氏已經(jīng)22歲,比光緒大3歲,放在那個年代已經(jīng)是恨嫁的老姑娘了,而且她的長相非常土氣,光緒對她實在是提不起男歡女愛的興趣。

慈禧給光緒選定了兩個嬪妃,是一對姐妹:姐姐瑾嬪,15歲;妹妹珍嬪,13歲。當時,她們還沒有發(fā)育開來,放到今天都是還在準備學習考試的初中生。幾年之后,珍嬪女大十八變,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讓光緒墜入難以自拔的愛河。慈禧眼看自己的侄女被冷落,就經(jīng)常找珍嬪的麻煩,動輒就讓大太監(jiān)李蓮英去掌珍嬪的嘴。慈禧也是用這種折磨珍嬪的方式,來警告光緒皇帝,誰才是大清國真正的主人。

親政后的光緒皇帝,跟親政之前一樣,只是一枚橡皮圖章。而且正如前文所說,還是一枚非常勞累的橡皮圖章。滿朝大臣都是慈禧的人,他們心領神會,知道皇太后留戀權柄,便集體上奏,“合詞懇請(太后)訓政數(shù)年”,或“從緩歸政以懋圣學”,極盡肉麻吹捧之能事。慈禧聽到這些阿諛奉承之詞,便順水推舟,表示皇帝還很年輕,政治經(jīng)驗不足,治國難以有方,我就勉為其難,再訓政幾年吧!

整套戲演完,慈禧如愿以償,繼續(xù)掌握朝廷實權。而且,她雖然擁有皇帝的權力,卻不用盡皇帝的義務,她每天都有閑情逸致看戲班子的大型文藝會演,就像她的丈夫咸豐帝一樣。她從不管那些紛繁復雜的國事,她只牢牢地把握住朝廷高層的人事任免權。只要朝廷里都是自己的人,權力就能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得不說,慈禧這種“舉重若輕”的統(tǒng)治手段,確實相當高明。她雖然毫無才識,但憑借強烈的政治欲望,徹底的無情,刻骨的惡毒,陰狠的手法,以及無與倫比的好運,在晚清殺機四伏的政治戰(zhàn)場上,創(chuàng)下統(tǒng)治中國半個世紀的奇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省| 平远县| 桐梓县| 盐亭县| 闸北区| 珲春市| 雷波县| 泽普县| 东港市| 临邑县| 靖远县| 庄浪县| 建始县| 凤台县| 三穗县| 鄱阳县| 丰原市| 万载县| 巴彦淖尔市| 宝清县| 玉环县| 陈巴尔虎旗| 怀集县| 晋中市| 嘉善县| 丹寨县| 类乌齐县| 绥德县| 平和县| 如东县| 佛山市| 桂东县| 安阳市| 弥勒县| 布尔津县| 陆良县| 肥城市| 柏乡县| 桓仁| 炎陵县|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