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遷與文明興衰
- (英)布萊恩·費根 納迪亞·杜拉尼
- 2658字
- 2022-08-05 09:43:34
來自過去的禮物
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教訓。但首先來看,最基本的一點就在于:與祖先一樣,我們屬于人類;我們繼承了與前人相同的前瞻性思維、規劃、創新以及合作等優秀品質。我們是智人,而這些品質也始終幫助我們適應著氣候變化。它們都是寶貴的經驗遺產。
來自過去的第二件禮物,是一種持久不衰的提醒:親族紐帶與人類天生的合作能力是兩種寶貴的資本,即便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里也是如此。我們只需看一看美國西南部古時或者現代的普韋布洛社會就能認識到:親情、彼此之間的義務以及一些打破孤立的機制,仍然是人類社會面臨壓力之時一種必不可少的黏合劑。如今,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群體(無論是教會,還是俱樂部)中,我們仍能看到那些相同的關系。親族關系是一種應對機制。分散和人口流動兩種策略也是如此;數千年的時間里,它們都是人類應對干旱或者突如其來的洪水所造成的破壞時極具適應性的方法。非自愿移民這種形式的人口流動,如今仍然是人類面對氣候變化時的一種重要反應;看一看成千上萬從非洲東北部的干旱中逃離的人,或者試圖向北遷移到美國去的人,您就會明白這一點。如今,我們經常會說到生態難民。但我們見證的,實際上就是古時人口流動的生存策略,只不過其規模真正龐大而已。
教訓還不止于此。過去的社會與其生活環境聯系得很緊密。他們從來沒有得益于科學的天氣預報,更不用說得益于電腦模型,甚至是得益于如今可供我們利用的眾多替代指標中的某一種了。古巴比倫人與包括中世紀的天文學家在內的其他一些人,都曾探究過天體的奧秘,卻無一成功。直到19世紀,連最專業的天氣預報也只涉及一些局部的天氣現象,比如云的形成或者氣溫的突然變化。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靠的都是歷經一代又一代習得的一些細微的環境提示,比如濃云密布預示著颶風即將到來。同樣,漁民和水手也能看出強風暴到來之前海洋涌浪方面的細微變化。過去的經驗提醒我們,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往往是人們根據地方性的經驗與理解而采取的地方性舉措。這種適應措施,無論是修建防海堤、將房屋搬到高處還是共同應對災難性的洪水,靠的都是地方性的經驗與環境知識。小村莊也好,大城市也罷,古時的大多數社會都很清楚,他們受到氣候力量的制約,而非掌控著氣候力量。
回顧過去數千年間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看出祖先們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的一般類別。像秘魯沿海異常強大的厄爾尼諾現象,以及大規模火山噴發帶來的破壞性火山灰云毀掉莊稼之類的災難性事件,雖說持續時間很短,卻會讓人們苦不堪言,有時還會造成重大損失和傷亡。但是,一旦這種事件結束,氣候條件就會恢復正常,受害者也會康復。它們的影響一般是短期性的,且會很快結束,常常不會超過一個人的一生之久。從此類氣候打擊中恢復過來,需要合作、緊密聯系和強有力的領導:這一點,就是過去留給我們的一種永久性遺產。
在規模很小的社會中,領導責任落在部族首領和長者的身上,落在經驗豐富、個人魅力能夠讓別人產生忠誠感的人身上。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親族同胞之間的相互義務,同時也有賴于領導人掌控和統籌糧食盈余的能力。
氣候事件與短期的氣候變化并不是一回事:一場漫長且周而復始的干旱,長達10年的多雨,或者持久不退、毀掉作物的洪水,都屬于氣候事件。過去許多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比如秘魯沿海的莫切人和奇穆人,就非常清楚長期干旱帶來的危害。他們依靠安第斯地區的山間徑流,來滋養沙漠河谷中精心設計出來、朝太平洋而去的灌溉設施。莫切人與奇穆人的飲食,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沿海地區豐富的鳀魚漁場;他們靠著精心維護的灌溉溝渠,在一個滴水如油的環境里對水源供應進行分配。他們的韌性,取決于在有權有勢的酋長監督下以社區為基礎的供水系統管理。
過去5000年中,工業化之前的諸文明都是在社會不平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點并非巧合,因為社會維護的就是少數人的利益。一切都有賴于精心獲取并加以維持的糧食盈余,因為像古埃及與東南亞的高棉文明這樣的社會,都是用分配的口糧來供養貴族和平民的。在土地上生活和勞作的鄉村農民,可以靠一些不那么受人歡迎的作物,或許還有野生的植物性食物,熬過短期性的干旱。他們有可能挨餓,但生活還是會繼續下去。不過,曠日持久的干旱循環,比如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1900年那場著名的特大干旱,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場大旱,通常被稱為“4.2 ka事件”,曾經蔓延到了地中海東部和南亞地區。面對這種干旱,法老們根本無法再養活手下的子民。于是,古埃及就此分裂,諸州之間開始你爭我奪。干得最成功的州長們比較熟悉如何解決地方性問題,故能設法養活百姓,限制人口流動。人們不再說什么神圣的法老控制著尼羅河泛濫這樣的話了。后來的諸王則在灌溉方面實行了大力投入,而古埃及也一直存續到了古羅馬時期。
工業化之前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屬于變化無常的實體,其興衰速度之快令人目眩,這一點也并非巧合。它們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統治者遠距離運輸糧食與基本商品的能力。尼羅河近在歷代法老的眼前,而瑪雅文明以及華夏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許多國家,卻只能依賴人力與馱畜進行運輸。從政治角度來看,這就再次說明適應氣候變化是一種地方性事務,因為當時的基礎設施具有嚴重的局限性,以至于絕大多數統治者只能牢牢掌控方圓約100千米的領土。解決的辦法,就是進行散貨水運。雖然古羅馬諸皇曾用埃及和北非其他地區出產的糧食養活了成千上萬的臣民,但這些偏遠地區的作物歉收給古羅馬帶來氣候危機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上百倍。
隨著工業化的進步、蒸汽動力的發展以及19世紀到21世紀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較大規模社會的種種復雜性,已經讓適應氣候變化成為一項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不過,未來還是有希望的;這種樂觀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我們人類擁有抓住機遇和大規模適應氣候變化的出色本領。過去的教訓,也為我們提供了鼓舞人心的未來前景。
果斷的領導與人類最核心的素質,即我們彼此合作的能力,就是過去在應對氣候問題時的兩種歷史悠久的根本性策略。人性以及我們對變化與突發事件的反應,有時是完全可以預測出來的。掩埋了龐貝古城的那次火山爆發與其他災難中,都記錄了人類面對災難性事件時的相關行為。我們屬于同一個物種,有很多東西可以相互學習,可以從我們共同的過去中吸取經驗教訓。假如不從現在開始,那么過不了多久,人類就將不得不轉而采取艱難的辦法,因為最終的現實是:有朝一日,或許就在明天,或許是幾個世紀之后,人類就將面對一場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同時影響到所有的人并且像瘟疫一樣嚴重的氣候災難。我們撰寫本書旨在分析過去,幫助讀者把握當下,并且借鑒古人的遠見卓識,邁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