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與執念:藏在飲食中的心理學
- (美)愛麗絲·穆塞爾斯
- 1754字
- 2022-08-01 18:02:33
推薦序
我大半生一直研究人生的意義,答案還是吃吃喝喝。
——蔡瀾,《今天也要好好吃飯》
吃喝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本能,同時,也承載了最為豐富和個性化的心理文化內涵。
“民以食為天”,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不僅能保障民生,也能安穩人心。自古以來,人們對美食的興趣和探索,既包含了文化和地域的屬性,也體現出個人獨特的審美趣味,成為生活品質的象征。
除了食物的文化敘事,我們的個人敘事也和食物緊密相關。我們會發現,每個人的飲食偏好、習慣和行為模式,都留有成長的印記,我們甚至可以通過一道菜、一種食物回憶起童年時光,重新回到某個熟悉又遙遠的場景……
在我看來,一個人的飲食行為就像一張心理地圖,展現了一個人和自我的關系、和他人的關系、個人的情緒壓力狀態,以及生活的節奏和生活態度。我們發現,對吃真正健康的東西充滿熱情的人,多半對自己和生活也充滿了熱情。從食物中獲得的幸福感,也會表現在一個人的臉上、心里和生活狀態中。因此,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僅能改善我們與食物的關系,我們與其他人或事物的關系也可以得到提升。
在《食物與執念》這本書中,作者愛麗絲·穆塞爾斯運用敘事的理念和視角,將我們和食物的關系視為一個食物故事,帶領我們去探索食物故事中蘊藏的力量,重新書寫滋養身心的新故事。故事的隱喻,來自后現代主義療法“敘事療法”(也叫“敘事實踐”)的理念。敘事療法在意本土文化和社會話語,重視每個人生活的意圖(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狀態)和主體性(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并采取行動),這些重要的原則在整本書中都有體現。
在現代社會,我們和食物的關系從原本單純、自然、簡單的狀態,變得越來越緊張和焦慮。有太多聲音和規矩告訴我們,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同時還有社交媒體上各種關于“完美”身材和飲食計劃的信息轟炸。食物變得讓我們又愛又恨,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焦慮和壓力,甚至有人出現飲食困擾,更嚴重的是一些人還會出現進食障礙。如果你正處于這樣的困擾之中,也許會在這本書里找到似曾相識的食物故事,并且可以進一步看清你對食物的執念到底是什么。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你可以從書中的8個削弱內心力量的食物故事中找到深深的共鳴,從束縛自己的飲食執念中跳出來,一步一步改變執念。同時,通過梳理對食物的記憶,你可以理解自己對食物的執念來自哪里,它們如何塑造了你的食物故事。這本書中既有鮮活的案例,又有層次清晰而簡明的書寫練習,幫助你更好地回顧和整理自己的食物故事。這個過程不僅可以厘清你和食物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透過食物,我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重要關系、自我概念、核心信念和習慣模式,進而去開啟一場自我發現和自我療愈的旅程。
更可貴的是,作者把她的個人故事也融入其中,她從一名律師轉變為一位飲食心理學專家和健康培訓師,找到了內心熱愛的事業發展方向;她和食物的關系從原本的緊張和僵化變得更有彈性,更加靈活。她學會了享受食物帶來的快樂,讓食物真正滋養身心,并在這本書的后半部分附上了她個人研發的美食食譜。她用自己的真實體驗,不斷地傳達這樣的理念:你可以重新獲得對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我很喜歡這本書里反復提到的一個核心問題:你想要何種狀態?很多時候,當我們深陷情緒困擾和疲憊不堪的忙亂狀態時,這個問題就像一艘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時的燈塔之光,讓我們重新看清自己的方向。對于事業,你想要何種狀態?對于人際關系和家庭生活,你想要何種狀態?對于你的身體,你想要何種狀態?對于每天的生活,你想要何種狀態?如果你已經很久甚至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問題,也許可以跟隨這本書中的練習,向著自己想要去的方向啟航。此外,作者還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可用的資源,能夠幫助你達成目標,重新書寫你想要的食物故事。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飲食行為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會發生,它是一個非常好的練習工具,你可以隨時開始書寫自己的食物故事。作為一名飲食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同時也是后現代取向的敘事治療師,我非常感謝這本書的作者為大家帶來這樣一本簡便實用、可讀性極強的好書。
這是一本能給你帶來療愈的書,在開啟這本書的同時,你也開啟了自己新的可能。
張婍
美食心理學創始人
暫停實驗室健康飲食行動營主創
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
2022.6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