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記憶的100種方法:超有效的記憶增強術(暢銷2版)
- 王小軍
- 1883字
- 2022-07-26 15:57:23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李銘和孫凱是同桌,雖然接受的教育是一樣的,但兩個人的學習方式卻不太相同。李銘的記性特別好,注意力集中,能夠隨時跟著老師講課的節奏調整自己的狀態,老師說過的內容他總能很快記住,所以李銘從來不做隨堂筆記,下了課就跑去操場打籃球;但是孫凱就不一樣了,孫凱記起東西來特別慢,也有點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上課時他總是把老師說的知識點記在筆記本上。這樣他在閑暇時候也能看上兩眼,復習一下。每次快上課時,他就會提前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拿出筆記本復習老師上節課講過的內容,這樣就能夠跟上老師講課的進度。
李銘剛開始還覺得孫凱記筆記太費勁,勸他上課認真聽就好,不必費力氣去記筆記。但是孫凱認為,兩個人的天資不一樣,適合的學習方式也不同,所以他并沒有盲目地聽從李銘的建議,反而勸說李銘也和他一起做隨堂筆記。但李銘覺得記筆記太麻煩了,還耽誤時間,能動腦子的事情為什么還要動筆呢?李銘也沒有采納孫凱的建議。
久而久之,李銘發現孫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竟然跟上了老師的進度,基礎知識越來越扎實,老師提問的內容多半能答上來,反觀自己,隨著老師講授知識的增多和時間的流逝,之前所學習的內容慢慢忘記了。他想復習,卻總是抓不住重點,覺得有些無從下手,翻開課本復習之前學習過的內容,竟然覺得有些陌生。
孫凱見狀,慷慨地拿出了自己的筆記讓他抄寫,還對他說了那句老生常談的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李銘發現,自己用筆抄寫過一遍后,真的在腦海里留下了印象。他想了想,認為記筆記雖然麻煩,但是忘記的時候起碼可以根據筆記里歸納的知識點復習一下,考試前一定用得著,所以他果斷地跟著孫凱一起記起了隨堂筆記。
獲得“世界記憶大師”稱號的王茂華曾經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諺語作為自己的書名。而這句話也常常和“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以及“最淡的墨水勝過最強的記憶”兩句放在一起,頻繁地被老師們引用,用以教育自己的學生。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指的是一個人的記憶力再強大,也不如用筆把需要記住的內容寫下來效果好。意在勸誡我們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力,因為再好的記憶能力也有忘記的時候,所以最保險的方式還是要記在本子上。在小學階段,很多老師會布置抄寫整篇課文的作業,或要求同學們做好隨堂筆記,目的就是加深我們的記憶。
我們每天所看到的、聽到的內容非常多,這些內容進入我們大腦之后,會被分類到各個“記憶抽屜”之中。有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到底放在哪個“抽屜”之中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借助外力的輔助來幫我們回憶起被遺忘的內容,筆記恰好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巴納特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目的是研究關于做筆記與不做筆記對記憶和學習成績的影響。他找來一群大學生,把他們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和記憶。
學習的內容是一篇介紹美國公路發展史的文章,文章的內容很短,只有1800個詞匯,巴納特以每分鐘120個詞的中等速度將文章讀給三個小組的人聽,第一個學習小組需要一邊聽,一邊將文章的知識要點摘出來,寫到筆記本上;第二個學習小組不需要動筆去寫,而是聽講和看巴納特總結出來的知識要點;第三個學習小組則是單純地聽講,既不需要看知識點摘要,也不需要動筆寫。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巴納特對三個小組的記憶成果進行了考查,他要求三個小組的學生對之前學習的內容進行回憶,結果發現,需要自己寫知識點摘要的第一小組記憶效果最好,看摘要進行學習的第二小組記憶效果次之,而既不看摘要,又不需要動手做筆記的第三小組記憶效果最差。
很多人和李銘一樣,認為“我既然能記住,為什么還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做筆記呢”?到復習的時候,拿著同學的筆記去復印一份不就好了?其實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做筆記對記憶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當我們把需要記憶的內容記到本子上的時候,不僅能夠同時調動我們的眼、耳、手和大腦,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理解和復習,還能幫助我們深入了解需要記憶的內容,并進行提煉,以便重復記憶和重點記憶。而且在我們記筆記的同時,我們的大腦也在思考,記筆記的速度遠遠慢于我們讀書和聽講的速度,所以這個思考的過程也會變得相對漫長。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了充分的時間去消化和記憶我們所記錄的內容,當我們對記憶內容的理解逐漸加深的時候,我們的腦海中就形成了記憶。
而之后翻閱筆記不僅能夠使我們重新記住被遺忘的某些知識,還可以讓我們在閑暇時間復習一下筆記內容,加深記憶。所以說,有了好記性,并不代表我們擁有了不會遺忘的能力,如果想要記得更牢固,印象更深刻,還是要老老實實拿起手中的筆,認認真真地記下來。這樣我們的記憶力才能夠真正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