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人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恰到好處的人際關系
- 魏婭
- 1929字
- 2022-07-26 15:44:19
你永遠給生活負面評價,生活也暗地里給你打了差評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一類人,從他們的嘴巴里,永遠聽不到一句好話。他們給外界的評價,永遠是“差評!差評!差評!”
我遇到過這樣的人,而且這種“差評專業戶”在生活中還并不少見。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不能讓他們滿意。
在同一家飯店吃飯,明明大部分人的感受是還不錯,但是總會有這樣的人,用充滿挑剔的語氣說:“這家飯店服務態度奇差,東西難吃,差評!”
外面下著大雨,快遞小哥遲到了五分鐘,差評!服務員沒有面帶微笑熱情服務,差評!在網上買的衣服有線頭,差評!老公說了讓她不開心的話,差評!下屬沒有按時提交材料,差評!
他們永遠給生活打差評,所有的評價都是負面的,想從他們的嘴里聽到贊美或者夸獎,近乎不可能。在美劇《老友記》中,女主角莫妮卡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無比挑剔的人。她不斷挑剔莫妮卡的發型、身材、工作,甚至對她沙發上的枕頭擺放方式都不滿意。這種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她的母親對她特別挑剔,總能找出她的不足,不斷批評。久而久之,她也形成了這種負面的思維模式,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先找碴兒。
我也認識一位“差評專業戶”,她有習慣性的“差評思維”。而她和她母親的關系,竟然和電視劇中的情節非常類似。她過得開心嗎?當然不開心。她曾經抱怨過:“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所有倒霉的、不愉快的事情都讓我碰上呢?周圍的人都針對我,甚至連吃飯也不愿意帶上我。”她想不通:為什么生活如此不公平,為什么事情會變成這樣?
其實只需要簡單思考一下,答案就呼之欲出。她討厭整日被母親挑剔,討厭被母親批評,討厭圍繞在母親身上的負面氣場。既然她討厭這種感受,那么自己為什么不試著跳出這樣的圈套呢?
沒有人愿意和一個帶著“差評濾鏡”的人相處。當你永遠給生活打負面評價時,生活也回饋你“差評”。總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負面的言論去評價生活,你會把周圍的人越推越遠。
生活并不完美,只要去挑剔,你總能找到不滿意的地方,你總是會發現生活中黑暗和負面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只是生活多個層面中的一個橫切面而已。面對同樣的事情,依然有很多人能從中體會到不同的樂趣。
同樣看到半杯水,樂觀的人高興地說:“太好了,還剩半杯水!”消極的人垂頭喪氣地說:“真倒霉,只剩半杯水了!”同樣的事物,換個思維方式看待,結論會完全不同。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多去觀察生活陽光的一面,你也會變得充滿正能量。
不懂得換位思考,永遠從自身角度出發,就無法客觀地看待事情
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怪圈,嘗試換位思考,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當不順心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換位思考。
比如,快遞師傅送餐遲到,會不會是在路上摔倒受傷?或者迷路了,電梯太擠了?服務員臉上沒有微笑,會不會是家里遇到什么困難了?下屬的精神狀態不好,是不是他身體不舒服呢?
一旦我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你會發現每個人都不容易。得饒人處且饒人,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一想,心中的挑剔和不滿也會減少很多,對待別人寬容些,那些“差評”的話就不容易說出口了。
貪圖小利,只會失去更多
一味地差評,雖然可以獲得蠅頭小利,卻丟掉了誠信。在某些情況下,給商家一個差評,確實可以獲得一些優惠,比如打折或者收到優惠券之類的。我覺得一兩次差評其實是很正常的,因為社會上確實存在無良商家,我們要堅決地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但是那種惡意打差評的行為,屬于人品有問題。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通過打差評的方式來獲取優惠,我不愿意做,也不想和這樣的人成為朋友。一兩次的差評,也許可以獲得些許甜頭,但是因此而付出的代價是丟失了誠信。周圍的人也會漸漸對“差評專業戶”失去信任,從而選擇遠離,這樣做簡直是得不償失。
還有些差評者其實是不愿意付出金錢,卻想享受高質量的服務。當你對生活的要求太高、太挑剔的時候,請認真思考一下,你的要求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呢?
如果你想要優雅的環境、優質的服務、美味的食物,你可以選擇去高檔的飯店。吃麻辣燙,就不要想吃出自助餐的感覺。市場運行的法則是一分錢一分貨。去吃路邊攤就不要抱怨環境不好、服務差。買超低價的衣服,就不要抱怨有線頭。你可以在合理的范圍內維護自己的權益,但不能過分。
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其實取決于你的心態。我的建議是:試著給生活打個好評,說不定生活就會回饋我們驚喜。多贊美別人,沒有人喜歡批評。卡耐基有句名言:“贊美別人,是讓人喜歡你的最簡單的方法。”所有的人都喜歡聽贊美,這是人的本性。試著對身邊的人說一句真誠的贊美之言吧。多去觀察觀察生活中美好的細節,也許是拂面的微風,也許是樹上的嫩葉,或者是天上飄蕩的白云,你都可以贊嘆一句:“真是美好的一天,也許今天會有好事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