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學生多讀“閑書”13
“閑書”就是課外書,是學生按照興趣選擇的書,既包括名著經典,也包括某些流行讀物,范圍是很廣的。
為什么要特別提出讓學生讀“閑書”?因為很多老師、家長認為課外讀物太濫、太雜,怕學生接觸耽誤了學習,因此,他們不贊成學生自己選擇讀物,也不主張學生讀“閑書”。很多老師、家長畫地為牢,只容許學生讀他們指定的書,甚至只讀與考試有關的書。這些老師、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不對。不讓讀“閑書”,就使讀書成了非常功利的行為。老是圍繞考試需要讀的那點課文,頂多還有一些教輔,限制那么死,怎么可能有閱讀興趣,怎么可能拓展閱讀面,又怎么可能提高語文素養?即便對考試而言,這也是下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有明確要求,讓學生讀書有選擇,有自由度,擴大閱讀空間。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閱讀量,才有語感,閱讀能力、語文素養也才能得以提高。題海戰術只會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讓他們失去對語文的興趣。光是讓學生在指定范圍內閱讀,也是不好的,那會限制學生的自主性,也會挫傷讀書的興味。
讀“閑書”是自主選擇的閱讀,是目的性不那么強的閱讀,甚至是漫不經心的、帶有娛樂性質的閱讀。放手讓學生讀“閑書”,就等于把他們送到浩瀚的書海之中,讓他們自由穿梭“歷險”,這是引發閱讀興趣的最好辦法。書海中當然五光十色,甚至泥沙俱下,孩子們剛進入,適當給予一些指引是必要的,這指引主要是導向閱讀名著和經典,導向那些健康的、有內涵的書,導向適合孩子們不同年齡段讀的書。但“導向”不是死板限定,更不是強行禁止接觸某些“壞書”。堵塞不如疏導,你越是禁止,越可能引起好奇心,他們反而可能偷偷找來讀。引導他們讀好書,他們的閱讀口味和分析能力慢慢提升了,也就逐漸學會遠離那些低劣的書了。所以,讓孩子們讀“閑書”,在適當指導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放手。
這里給老師和家長一個建議,叫“從長計議”。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可以培養讀書興趣,很難得呀!那就多鼓勵和引導吧。給些關心和指導是必要的,但不要干涉。學生有他們的“語文生活”,有他們的語文“圈子”與表達形式,他們可能會互相交流讀“閑書”的心得,其實這些都是學語文,是“大語文”。家長、老師也許不能完全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但應當給予尊重和關心,才能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這樣做,學生對于讀書和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有可能大大提高。何樂而不為?
我曾經在北大本科一年級新生中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兩點:一、凡是喜歡語文、養成了閱讀習慣的學生,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的,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二、只熟習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閑書”少,沒有閱讀習慣,即使考試成績不錯,進入大學后,往往會感到學習困難,視野窄,思路不夠開展。在應試教育還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況下,我認為,除了“為高考而讀書”,應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的愛好與潛力在相對寬松的個性化閱讀中發展。人文素質高了,其實也是有利于考試取得好成績的。
現在的語文課不太受學生歡迎,究其原因,是混淆了精讀課與略讀課的功能。本來,精讀課和略讀課是兩類功能不同的課型,精讀就是教讀,是示例閱讀方法;略讀是自讀,教師指點一二即可,讓學生自己讀,用精讀所學的方法去實踐,舉一反三。如今,多數語文教師把語文課全都講成精讀課了,學生的自主閱讀空間被壓縮,又不讓讀“閑書”,這樣的語文課學生怎么會喜歡?
語文教學應當研究如何溝通課內課外的閱讀。區分精讀和略讀,再往課外閱讀延伸,我看是個好辦法?,F在有些語文教材設計了閱讀“鏈接”,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書目,可是很多老師不重視,這有點可惜。應當好好利用這種“鏈接”資源,鼓勵學生讀“閑書”。
應建立這樣一種觀念: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只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2011年版課標也強化了對于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強調在閱讀上“尊重天性,培養興趣,提高能力”——這三句話很值得琢磨。課內注意引起閱讀的興味,學生在課外就會主動找書來讀,慢慢形成習慣。
現在語文課幾乎就是指向高考中考,等于敲門磚,多么枯燥累人!難怪學生不喜歡,甚至討厭,敗壞了胃口。很多學生畢業了,也并不愛讀書,閱讀不能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語文課能說是成功的嗎?
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還應該把閱讀習慣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來培育。一個人成年后不管從事什么工作,無論貧窮富貴,如果沒有讀書的習慣,就很難實現終身教育,也很難提升素養。
培養閱讀習慣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這樣看來,“閑書”不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