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關注課外閱讀,語文課就是“半截子”的12

通常講閱讀教學,往往偏重課堂上圍繞課文的教學,這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但不能忘了,還有同樣重要的,就是課外閱讀的教學。現在普遍的情況是,對課外閱讀并不重視,甚至放棄了,那么這樣的閱讀教學只能是“半截子”,是不完整的。

我們來看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對這一問題如何論述。從課程理念到階段教學目標,《課標》有多處涉及課外閱讀問題,凡是論及閱讀教學,幾乎都包括了課外閱讀。在前言部分,就已經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又提出“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這里所說“綜合性”“實踐性”和“語文實踐”,自然都不限于課內教學,也包括課外閱讀,《課標》是從“語文生活”的角度來講課程性質的。

這讓我們想起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的一句流傳甚廣的話:“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實我們國內的語文學界也有類似的表述,例如“大語文”“語文生活化”等。《課標》指導下的語文課程,是開放的,面向生活實踐的,這種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應當伸展到課外,伸展到整個生活。以《課標》精神理解閱讀教學,應當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讓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課堂閱讀教學往課外閱讀伸展;讓課堂內外的閱讀教學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聯成一體。

《課標》在“課程設計思路”一節專門說到語文學習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里所說的“大量”,主要就是指課外閱讀,而不是現在常見的反復做題,也不限于課堂教學。要注意,《課標》在課程設計上例舉了九條原則,第一條就是指強調“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課標》還強調在閱讀問題上尊重天性,培養興趣,提高能力。說到底,興趣是前提,是最重要的,有了興趣就好辦。在課內要注意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課外他們就會主動找書來看,慢慢形成讀書的習慣。語文課程改革,的確應當給課外閱讀更多的空間,在這方面采取一些更切實的措施。

這幾年也見到不少學校都在朝這一方向努力,比如選修課的設置,以及綜合性學習,都力圖拓展課外閱讀的空間,雖然效果不見得都很好,但這一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課標》的“實施建議”中關于閱讀教學一節,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大家要格外重視,就是:“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這里說的主要也是課外閱讀。特別是“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很有現實針對性。“少做題”是針對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不可能培養有創造性的人才,反而會扼殺學習興趣;要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閱讀上就要給他們一些自由選擇的空間,好的辦法就是把課內的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找書來讀,這就會“多讀書,好讀書”,培養起閱讀的習慣;現在是網絡時代,學生大量接觸網絡,這當然也是一種閱讀,但容易浮光掠影,導致思維碎片化、淺化,所以提倡多讀書,還要加上“讀整本的書”,這還可以磨磨性子,養成好的習慣與學風。

現在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狀況不容樂觀。最近有關調查表明,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情況尚好,特別是初一、初二,是課外閱讀的“峰值”階段。不過,小學與初中的閱讀大都是老師要求和指定的,學生并沒有多少自己的選擇。到了初三,特別是高中,就每況愈下。因為要應對中考與高考,課外閱讀會受到限制,學生終日面對應考,讀書全都是功利性的,興趣就大幅衰減,除了教材與教輔,很少有學生完整地讀過幾本課外書。無可否認,現今中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仍然面臨很大困擾,在這大環境中,老師們有時也很無奈。但大家不能忘了,語文教學完全指向中考與高考,是很枯燥、很累人、很摧殘人的,很多學生中學畢業了,卻沒有形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沒有讀過幾本書,閱讀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優雅有趣的事情。我們盡管花了大量心血,但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即使從“功利”角度考慮,讓我們的語文課有些活力,學生考得好,又不至于失去學習興趣,那我們也必須想辦法“平衡”一下,讓學生多一點自主選擇讀書的機會。

課外閱讀都說重要,但在教學中卻難于落實。因此必須有一些措施,關鍵是教學評價方面要有體現。《課標》就在教學評價上提出這樣一種思路: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只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了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如認可這一思路,各個學校就可以根據各自情況,在教學評價上設計一些可操作的具體細則。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有些地區的中考或者高考,也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閱讀面與知識面,有些題出得較活,光是讀教材教輔,是難于完成的。這對課外閱讀教學的推動就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為了落實課外閱讀的要求,《課標》對九年的課外閱讀量專門做了規定: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背誦的優秀詩文以古代的為主。240篇(段)不算多,九年平均每學期也就10多篇(段)。400萬字閱讀量也不算多,一本《安徒生童話》就10多萬字,一本《紅巖》就40多萬字。《課標》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這樣一個閱讀量的,這是一個基本的閱讀量,所有學校只能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不應當減少。

課外閱讀要給學生自主選擇,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須有所指導。這就需要有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的課外閱讀,注意循序漸進,逐級增加閱讀量與閱讀難度,體現教學的梯度。當然,課外閱讀很難像課堂教學那樣有非常明確的要求,但又必須有一個大致的要求。總之,要不斷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把讀書習慣作為很基本的素養來培育。

《課標》對不同學段的課外閱讀是有具體指導意見的,這里擇其要點,分開來學習領會一下。

第一學段,小學低年段,《課標》要求“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這不只是課堂教學的要求,也是課外閱讀的指導性建議。教師可以結合課內的學習,并參照教材的內容,安排學生在課外多讀一些童話、寓言、故事等。不要把課外閱讀當作家庭作業來布置,那樣負擔就重了,但可以給家長一些建議,提供大致適合低年段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水平的書目范圍,提倡親子閱讀。現在有些學校和家長一味搞“提前量”,在小學低年段甚至學前班就要孩子們“讀經”,是不合適的。在需要童話、寓言的階段,還是要多讀童話、寓言、故事,不能拔苗助長。低年級的學生多讀童話、寓言、故事等想象性的作品,有助于形象思維的發展。在學生喜歡“做夢”的時候,就應該為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和條件,允許學生“做夢”。如果在適合“做夢”的年齡沒有去做,甚至被剝奪了“做夢”的權利,這就違背了孩子的天性。

到第二學段,小學三、四年級,《課標》開始重視敘事性作品的閱讀。根據這個學段學生的閱讀心理特點,學生喜歡具有生動形象、故事性較強的作品。因此,敘事性的作品應該成為這個學段課外閱讀的主要部分。還要看到,《課標》對這一學段開始要求“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這要求對課外閱讀也是適當的。此外,《課標》要求在閱讀中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這也是讀書習慣的培養,把課內外打通。《課標》又提出“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圖書資料,樂于與同學交流”。這就把閱讀習慣的養成當作一個目標了。當前不少孩子玩網絡游戲成癮,并不利于身心健康,應當把他們往讀書方面引導。這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第三學段,小學五、六年級,要求更高了,《課標》提到要“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對閱讀水平的提升也提出具體的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些既是課堂閱讀教學的要求,也是課外閱讀的引導性意見。

到了初中,也就是第四學段,除了要求閱讀文學作品,還特別要求閱讀簡單的議論文、新聞和說明性文章以及淺易的文言文。這一學段課外閱讀的種類更多樣,因為這時學生閱讀的自主性、選擇性都加強了。教師一方面要“放手”,另一方面要適當指導。《課標》特別提到閱讀品位問題,要求“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也是有針對性的。在網絡化時代,在影視傳媒商品化的時代,經典的、優雅的文化受到沖擊,孩子們容易迷戀上各種流行文化,他們周圍又往往充斥著粗鄙的讀物,所以讓學生盡早養成選擇品位的眼光,是非常必要的。《課標》還要求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閱讀”,“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

這里特別要說說閱讀方法與習慣問題。課外閱讀一般都是學生自主性更強的閱讀,方法的引導很重要。《課標》提到從小學高年段開始,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現在課堂教學普遍比較注重朗讀,特別是集體朗讀,而不太有機會讓學生默讀,也不很重視瀏覽的訓練。其實默讀與瀏覽都是常見而又實用的閱讀方法,是基本的閱讀能力,應當想辦法教學生學會默讀與瀏覽。只有具備默讀特別是瀏覽的能力,才有閱讀的速度,也才能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課外閱讀要得到重視,不能停留于一般提倡,光有閱讀量的要求也不行,關鍵還要有相應的評價。《課標》中提出的閱讀教學評價的建議,不只是課堂教學的,也適合課外閱讀。如“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注意收集、積累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發展的資料,可采用成長記錄袋等各種方式,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這里所說“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就包括課外閱讀。《課標》還特別提到“要關注其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也要關注其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這幾點,涉及課外閱讀的幾個基本方面,是教學中應當關注,同時也可以再細化為閱讀評價的幾個維度。那么,到底應當如何來落實這些評價?《課標》建議“應根據課程標準各學段的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活動,考察其閱讀量、閱讀面以及閱讀的興趣和習慣”,這只是一般的建議,具體到教學中,還需根據各自情況,制定更具體可行的辦法。

《課標》在閱讀教學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有選擇,有自由度,不斷拓展閱讀空間。對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閱讀量的大小在相當程度上會決定語文素養的高低。光靠做題是不可能提升語文素養的。“題海戰術”只會敗壞學習語文的胃口,讓學生失去對語文的興趣,甚至討厭語文,不喜歡閱讀。因受中考與高考的制約,許多家長與老師都不太愿意甚至限制學生課外閱讀,他們常常把課外閱讀看作是可有可無的“讀閑書”。這種偏向是不對的。其實,“讀閑書”也是一種閱讀,可以引發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更重要的,這是學生的“語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老師對學生的“語文生活”有所了解,能借此與學生對話,那么語文閱讀教學便可能別開生面,并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延伸出去。

現在還不可能取消中考和高考,有些制約也難免。不過,即使從中考或者高考的情況來看,凡是形成了閱讀習慣的學生,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的,這一部分學生思想一般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他們往往也能在考試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習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閑書”少、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即使考試成績不錯,視野也都比較窄,思路也不太開闊,往往是高分低能。所以,在應試教育還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況下,最好還是要兼顧一些,讓學生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使他們的愛好與潛力能在相對寬松的個性化閱讀中發展。閱讀面寬了,思維開闊了,素養高了,反過來也是有利于考試拿到好成績的。

中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溝通課內課外的閱讀,是需要探索解決的重要課題。現在各種新編教材,都比較注意閱讀探究的“鏈接”,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書目。應當好好利用這種“鏈接”資源,鼓勵課外閱讀。老師、家長應當放長遠一點來看問題,要意識到學生有課外閱讀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為考試而扼殺這種興趣。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應當有所關心,加以一定的指導,但沒有必要過多地干涉。語文課改一定要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并能多少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閱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都要高度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還有更重要的,是培養高尚的讀書習慣,把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來培育。一個人成年后不管從事什么工作,無論貧窮富貴,如果沒有讀書的習慣,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讀書,就很難實現終身教育,也很難提升素養。培養閱讀習慣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

《課標》所要求與建議的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重在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如果能從培養一種完善的生活方式這一角度去理解,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教學的改革就可能獲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海安县| 巴彦淖尔市| 瓦房店市| 龙川县| 噶尔县| 深圳市| 永康市| 武平县| 泰和县| 弥渡县| 湘阴县| 方山县| 德庆县| 乌兰县| 湘乡市| 百色市| 延边| 吴桥县| 津市市| 西峡县| 乡城县| 庆城县| 广南县| 昌宁县| 清河县| 平泉县| 武清区| 桃园县| 绥宁县| 资中县| 灵石县| 新沂市| 都匀市| 海安县| 美姑县| 亳州市| 赞皇县| 武平县| 云浮市| 呼图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