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精神(修訂版)
- 李超杰
- 2273字
- 2022-07-22 11:12:27
第三章 尼采
“我衡量偉大的公式是熱愛命運:你們不要想變更什么,將來不要,過去不要,永遠也不要。不要單純?nèi)淌鼙厝唬灰颖埽菒鬯驗樵诒厝恢埃磺欣硐胫髁x都是謊言——,……”
“肯定世界就是現(xiàn)今的樣子,不打折扣,沒有例外和選擇——。哲學要求永恒的循環(huán)——即同種事物連接的同種邏輯和非邏輯的永恒循環(huán)。這是一個哲學家所能達到的最高狀態(tài),對生命抱狄俄尼索斯式的態(tài)度——。我的公式就是熱愛命運。”

與叔本華不同,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非常看重個人傳記,從14歲開始就嘗試為自己作傳,24歲時,已經(jīng)寫下了九則自傳的梗概。雅斯貝爾斯說:“不明確地了解尼采的生平,研究尼采的思想就做不到真正的理解。”1弗倫策爾(Ivo Frenzel,1924— )說:“像他這樣聯(lián)系自身進行哲學闡述的思想家,極為罕見。他的主張和預言,主觀而慷慨激昂,令人想起教主和預言家們的所作所為。對亞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爾而言,你用不著閱讀他們的傳記,也可以理解他們的著作。但尼采的情形卻是另一個樣子。閱讀他寫的讀物情不自禁地要一再觸及那些極具個性和隱私的、只有根據(jù)當時當?shù)氐那樾尾拍芾斫獾男穆窔v程。因此,掌握尼采生活的實情,乃是理解他跌宕起伏學說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鑰匙。……在西方國家的偉大思想家中,有那么幾個如尼采一樣的人,你必須把人與著作聯(lián)系起來看,因為人與著作是相互印證的。”2
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德國薩克森州的羅根(Roecken),父母都出身于路德教派的牧師家庭,據(jù)說他的祖先七代都是牧師。他的父親曾任普魯士王國四位公主的教師,是一個敏感而有教養(yǎng)的新教牧師,母親也是一位虔誠的新教徒。5歲時父親因腦病去世后,尼采在一個女性環(huán)境(母親、妹妹、祖母、兩個姑姑)中長大。他自幼聰慧,有神童之稱。10歲時就讀于南堡(Naumburg)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產(chǎn)生了強烈興趣。14歲時就讀著名的普法塔(Pforta)中學,開始接觸古典作品,這也是諾瓦利斯(Novalis,1772—1801)、費希特和施萊格爾兄弟(Schlegel brothers)上過的學校。1864年進入波恩大學學習神學和古典語文學,深得古典語文學教授李奇爾(Friedrich Wilhelm Ritschl,1806—1876)的賞識。次年隨李奇爾轉入萊比錫大學。1865年10月,在一家舊書店里發(fā)現(xiàn)了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如獲至寶,一反平常不急購書的習慣,而且到家就倒在沙發(fā)一角,陷入那作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不能自拔。尼采說過,當他翻開叔本華著作的第一頁時,便立即意識到,他一定會逐頁讀完這位作者的全部作品,認真理解其中的每一個詞,甚至對那些可能是錯誤的內(nèi)容也不例外。1867年,尼采被征召入伍,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次年因傷退伍。1868年10月,結識瓦格納,對音樂和叔本華的共同熱愛使兩個人惺惺相惜,演繹了一段令人羨慕的“理智友誼”。在給好友羅德(Ervin Rohde)的信中,尼采這樣表達他結識瓦格納的興奮心情:“相信我,叔本華與歌德,品達與埃斯庫勒斯依然活著”。31869年5月,經(jīng)李奇爾的強力推薦,年僅24歲的尼采出任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文學教授,開始了為期10年的教授生涯。1872年,《悲劇的誕生》問世。對叔本華的崇敬,對古典文獻和音樂的熱愛,對瓦格納的崇拜,所有這些都在這本書中得到體現(xiàn)。瓦格納為之喝彩,但這部天才之作并沒有被保守的語文學家所接受,甚至可以說,這部離經(jīng)叛道之作斷送了尼采作為語文學家的前程。1873—1876年間,他相繼出版了《不合時宜的考察》和《人性的,太人性的》。1877年因信仰問題與瓦格納的友誼宣告終結。由于身體原因,尼采于1879年辭去教職。接下來的10年,他一直在歐洲各國療養(yǎng)、思想、寫作。1882年,37歲的尼采與21歲的俄國才女莎樂美(Lou Salome,1861—1937)邂逅于羅馬,也許這是尼采一生中最感溫馨的時光,但莎樂美拒絕了尼采的求婚。“漫游”期間,雖然沒有收獲愛情,卻收獲了很多著作:《曙光》(1881)、《快樂的科學》(1882—1887)、《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3—1885)、《超善惡》(1886)、《道德的譜系》(1887)。1888年,在寫出了《偶像的黃昏》、《瓦格納事件》、《反基督》、《瞧!這個人》和《尼采反對瓦格納》等著作之后精神失常。雅斯貝爾斯對尼采1888年前后的書信進行了研究,結論是,1888年12月27日以前沒有任何瘋狂的內(nèi)容。這一天他還給他的朋友福克斯寫了一封清清楚楚的信。但也就是這一天,尼采開始表現(xiàn)出明顯的精神分裂癥狀。在這一天致另一個朋友歐文貝克的信中,尼采稱他正在為歐洲各宮廷寫一部備忘錄,旨在將它們組成一個反德意志的聯(lián)盟。接下來,尼采的幻覺逐漸加重,把自己當成了上帝、狄奧尼索斯與那個上十字架的人。在他的虛幻世界中,他的朋友們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次年1月3日,在都靈的卡爾洛—阿爾貝爾托廣場,尼采的精神徹底崩潰。那一天,尼采剛剛離開住所,看見一個馬車夫在虐待自己的馬。他淚流滿面,撲過去抱住馬的脖子昏了過去。
關于導致尼采精神失常乃至最終死亡的原因,曾經(jīng)存在較大的爭議。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尼采在大學時代染上了梅毒,80年代后期的精神崩潰是梅毒的晚期發(fā)作。還有人認為,尼采1873年以后的癥狀與某種心理功能精神病有關,是由于在精神上擺脫瓦格納而引發(fā)的。這些臆測都沒有足夠的證據(jù)。雅斯貝爾斯認為,尼采最后精神失常同官能性大腦疾病有關,極有可能同漸變性腦軟化有關。這種推斷得到了美國學者雷納德·薩克斯博士的支持。他認為,更為可信的診斷應是慢性腦瘤,這樣才能解釋尼采突然病倒,同時又飽受偏頭痛及視力下降之苦(不要忘了,尼采的父親也是因腦病去世的)。尼采在神志不清的狀態(tài)下生活了12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母親去世后,尼采的妹妹把他接到了魏瑪,承擔了繼續(xù)照顧尼采的重任。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瑪去世,享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