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曉風和暢法陰陽,華枝春滿送安康
認識曉華兄是個很奇妙的因緣。大約兩年前,我們在一個新華社朋友發起的“健康大業”微信群里相遇,因為經常做健康方面的互動,所以就互相加了好友。聊到后來才驚喜地發現,曉華兄竟然是我愛人的同門大師兄!我愛人讀研的時候就聽說過他,但一直未曾謀面。反而是我這個地理界的門外漢,卻因為健康的緣由跟他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認識之初,曉華兄就給我發了他的著作——《會愛自己才健康》的初版圖片和內容簡介,我看了以后非常佩服,也覺得很有緣分。他到南京出差之時,我們見了幾次面。一個锃光瓦亮的大腦門,有點兒像江蘇衛視的某個著名主持人。曉華兄是個和藹可親、幽默風趣的人,沒有一點兒京城學者的架子。不過當時因為有其他朋友在場,所以也沒好意思向他討一本大作拜讀。后來又因忙于診務,也沒空到書店去購買他的作品。
上個月的某個中午,門診結束后,我突然發現曉華兄早上發來的信息:“武郎中您好,鄙人的健康感悟,在原作的基礎上,補充了不少的內容,近期擬出修訂升級版,能否請您給寫個再版序言?說說您從專業醫生的視角,如何看待我這個普通病患關于生命之中健康、快樂與幸福的感悟?”
我有點兒受寵若驚,咱只是個民間小醫生,不是名校教授也不是大牌專家,從來沒給別人寫過序。盛情難卻之下,硬著頭皮,答應試試。于是,每天出門診回來,詳細拜讀曉華兄最新書稿的電子版,邊學習,邊沉思,感觸頗深,獲益良多。
曉華兄的大作,內容非常豐富,涉及面非常廣博,實事求是地講,在健康素養的知識儲備和健康實踐的身體力行上,他已經走在了許多人的前面,甚至超過了某些專業人士。我想,這大概與他成長環境和人生閱歷的升華蛻變有關,與他思想意識的深邃洞察有關,與他本身從事的工作性質有關,也與他的勤奮好學和優秀的科研能力有關。以上這些密不可分千絲萬縷的聯系,最終凝結成入木三分的生命領悟,濃縮成千錘百煉的人生精華。
這幾年來,曉華兄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孜孜不倦地向身邊的朋友傳播健康理念。他經常自掏腰包,做一些公益活動,如向洪災地區捐款,邀請著名醫學專家到他的單位為大家講解職業保健知識,等等。這本書里,他不但寫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還糾正了普通人的許多關于健康理念的錯誤認識,教他們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念。從身心靈高度統一、高度和諧的角度,詳細闡述、論證了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怎樣愛自己、愛健康、愛生活、愛生命。
修訂本里,曉華兄增添了一些最新的感悟和最新的資料,包括國內外的最新研究進展,讀起來不僅新鮮而且“接地氣”,還能學到許多“干貨”。全書樸實無華,娓娓道來,正所謂“文如其人”。曉華兄曾在安徽、陜西、江蘇及北京等地求學、工作和生活,他呈現給我們的,其實是深厚的徽州文化與黃土文化、金陵文化及京城文化的有機結合。
一個多月來,我基本上一字不漏地讀了好幾遍,通過反復的學習、領悟,終于學有所得,下面略略總結我的心得體會:
一、愛人先愛己
作為臨床一線醫務人員,我每天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患者,以前覺得個人能力有限,只要盡最大努力,完成本職工作,看好每一位患者就盡心盡力了。因為臨床繁忙的工作,很少到外面去做科普。后來,門診上的一個特殊患者的經歷,讓我徹底改變了想法。
兩年前,一個年僅36歲的朋友,碩士研究生學歷,曾是某地區的公務員,剛被提拔為部門領導,過完春節去單位報到后的第二天,卻再也沒能來上班,因為她身體疼了一年多,直到疼得實在忍無可忍,才去醫院檢查,發現已經是乳腺癌晚期,一年半后撒手人寰,孩子還不到10歲。
這件事讓我很震驚,身邊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她們的健康素養或者說“健商”非常有限,某些甚至為零。對醫生來講,很多病可能只是常識,但對其他非專業人士來講,卻一無所知。所以,很多人真的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無意識和無知。
本書之所以取名《生命由自己把握》,就是始終圍繞生命之中的“身心靈”問題,按照科研上“是什么”“為什么”“怎樣”“怎么樣”的邏輯思路,詳細闡述了“生命究竟由誰把握”“生命怎樣才能由自己把握”“生命怎樣才會由自己把握”等論題,得出了“生命之中的健康、快樂與幸福,可以由自己去把握”的結論。這些不只是理論的推演,而是來自曉華兄親歷的病痛以及自我救贖的實踐,實屬難能可貴。不僅廣大健康愛好者可以對照他來學習,增強自己的健康意識與能力,而且,他以病患的視角對疾病的感悟與自我救贖的實踐,完全也可以成為專業醫生加深對患者認識的絕好案例與樣板,這對和諧醫患關系定有所裨益。
人體是個復雜的能量系統,這個系統的復雜性也就是世界衛生組織所說的“生物—社會—心理”的醫學模式。無論是誰,都會生病,醫生生病的時候,也很脆弱,也很無助,無論是誰,都需要掌握和了解如何愛自己。
二、上工治未病
2016年9月起,我應邀到金陵老年大學開班授課,主講《黃帝內經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里面主要的養生思想,有經絡養生、四季養生、飲食養生、情志養生……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具體來講,包括: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恬淡虛無,等等,如此才能“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幾年我越來越認識到,單純局限于門診上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再努力,也都是事后諸葛,亡羊補牢,況且很多時候,醫生只能是“修修補補”,無濟于事。“預防勝于治療”,這樣的觀點永遠不會過時。這就是我們老祖宗提倡的“上工治未病”,一定要在沒有生病之前,預防調攝,注重養生。否則“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這本著作里,以上的方方面面都兼顧了,而且基于他的實踐檢驗,可以具體操作。如“把握自己生命的十二把鑰匙”“素食為主怎么吃”“打造完美便便的十一個竅門”“過敏自我調理的十條上策”“掌握幾招簡單實用的保健方法”等等,可以說非常周到,他的愛心與體貼全部躍然紙上。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我國的慢性病患者越來越多。2016年是大健康年,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述了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重申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綱要》中體現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要求從健康促進的源頭入手,強調個人健康責任,通過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引導群眾形成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習慣。
本書著力提倡的理念可謂與此不謀而合。
三、泛愛而親仁
綜上所述,曉華兄基于其親歷病痛和收獲身心回歸喜悅的真實經歷所呈現出來的這本著作,從病患的視角切入,親歷病痛,通過飲食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調整與改變,感悟生命,文字簡單樸實,娓娓道來,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更易引起廣大健康愛好者的共鳴,這是一本融合國學、醫學、地理、營養、心理等方面的作品,是積淀深厚的徽州文化,在新時代的一次平淡又華麗的綻放,注定影響深遠,承擔起健康傳播的重要角色。泰戈爾說過,“你將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經受傷,也曾經痊愈”,曉華兄勇于層層解剖自己,把自己親歷的病痛及其自我救贖的過程一幕幕清晰地展現出來,我想,許多讀者很容易從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更以他為鏡子,照到自己在健康與生命等方面的種種不足。曉華兄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發自肺腑的真誠與滿滿的自信,值得為之點贊。
《佛說孛經》中說“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曉華兄是一位如山、如地的朋友,他學識淵博、德行兼備,有很多內在的寶藏可以挖掘,和他在一起,能讓我們受益,能為我們擔當許多,豐富我們的生命內涵。
最后,摘錄卓別林的部分詩詞,與曉華兄及諸位關心健康事業的同道共勉:
……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
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
我遠離一切讓我遠離本真的東西。
從前我把這叫作“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這是“自愛”。
……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慮讓我變得貧乏和病態,
但當我喚起了心靈的力量,
理智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伙伴,
這種組合我稱之為,“心的智慧”。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
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愛自己,愛健康,愛生命,愛眾生,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修行。
是為序。
武建設
2016年12月12日
(武建設,醫學博士,南京武郎中工作室創始人,中華醫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