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幸福營銷管理作者名: 李飛本章字數: 3023字更新時間: 2022-07-20 17:52:14
人活著是為了幸福
人為什么而活?不同的學派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追求,但是廣為流傳并且被接受的看法是幸福。幸福是人活著的終極目標,幸福感也是長壽和成功的助推器,同時長壽和成功又會增強人們的幸福感。按這個邏輯,人的一生是以幸福為目標,并按照這個目標選擇行為。在獲得心理幸福感的同時,身體可能更加健康,事業(yè)也會更加成功,從而進一步強化幸福感,最終實現幸福一生的終極目標。
哲學的幸福動機
盡管各種學派對于人生的目標有著不同的解釋,但是其核心都沒有否認“人活著是為了幸福”這一論斷。
基督神學認為,由于亞當偷吃了禁果,人類犯下了原罪,因此人類必須不停地贖罪,才有可能上天堂享受快樂,所以教堂里都設有懺悔室。可見,基督神學認為,人活著是為了死后的幸福和快樂,其手段是活著贖罪,目標是死后能上天堂。
儒學認為,人的一生,是在追求幸福,幸福是滿足舒適的欲望。因為社會中不止一人,每個人都需要處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需要修道成為“君子”,最終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儒學基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理念和方法,諸如仁、義、禮、智、信等。可見,儒家主張通過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思想和行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這樣的實現路徑被稱為勤勉之路。
道學認為,人的一生,應該追求自在和逍遙,它不像儒學那么樂觀和積極主動。道家認為,“人生遭遇的黑暗不能化為光明,而且,即使有所謂的光明,也沒什么意思,所以不值得追求”,道學主張的路徑被稱為倦怠之路。[1]他們有意躲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陶醉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和諧相處,以達到成仙的理想境界;他們“有豐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于生財之道不大在心”,摯愛并享受著有限的人生。[2]
佛學認為,人的一生,應該追求修煉成佛和涅槃重生,以到達幸福的彼岸。佛學認為,人一降生就伴隨著無數的苦難,如果要消除這些苦難,就需要消除和減少人們的欲望(這與儒學滿足人們欲望觀點不同),禁欲是相當困難的,“因而就需要講般若真空之類的理,堅持戒定慧之類的行,以及后來發(fā)展到禪宗,坐蒲團,參機鋒”[3],隱含著以苦為樂的味道。
心理學的幸福動機
心理學有兩種代表性觀點,一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二是塞利格曼的蓬勃幸福理論(Flourishi)。這兩種說法都承認人活著的目的是幸福。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區(qū)分了幸福的等級。“人的幸福在于這些需求的滿足,依這些需求的等級來定高低:越高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人的幸福層次也就越高”“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分成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意味著人類幸福具有由低到高五個層次。[4]也有學者認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擴展為六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和自我超越性需求(超越人類的、以宇宙為中心的認知動機,諸如對“上帝”“真主”“靈性”等的探索),這樣“可以與‘身、心、靈’新的‘大健康’的概念對應”[5]。這意味著人類幸福具有由低到高六個層次。也有學者從馬斯洛著作內容本身出發(fā),歸納出人類需要的七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求美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并認為它們也是快樂和幸福需要的層次,這是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人們總是先使低層次需要得到相應滿足,再去追求較高層次或同一層次的其他需要”,但是“一般不會一個層次全部滿足后再升入更高層次的”“而是根據需要和可能,選擇多層次快樂相對均衡的滿足”[6]。這意味著人類幸福具有由低到高七個層次。
塞利格曼的蓬勃幸福理論,也被稱為“持續(xù)幸福理論”和“幸福2.0”。2002年,塞利格曼出版了《真實的幸福》一書,該書同意亞里士多德“所有人類活動都為了獲得幸福”的觀點,并提出幸福來源的三元素:積極情緒、投入和意義,該理論被稱為“幸福1.0”。2011年,塞利格曼又出版了《持續(xù)的幸福》一書,該書完善了幸福理論,主張人類活動是追求持續(xù)的幸福,即蓬勃的人生“應該既有主觀成分,也有客觀成分,包括積極情緒、投入、意義、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積極的成就”,該理論被稱為“幸福2.0”。“在這里,他用happiness指‘幸福1.0’,well-being指‘幸福2.0’。在英文中,這兩個詞的意思都是‘幸福’,但happiness更側重于感覺上的幸福,而well-being則更側重于人生繁榮、蓬勃發(fā)展的幸福。”[7]
倫理學的幸福動機
倫理學曾經出現幸福論(eudaemonism),它是論證道德本性、解釋道德目的的一種理論,主張以人的幸福為道德的最高標準和人生的終極目標。[8]倫理學中的幸福理論存在著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等典型派別,但是都不否認幸福是人生的目標和行為的動機。
享樂主義,又被稱為快樂主義,該學派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享樂或快樂,“快樂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追求快樂是人生的目標和道德的標準”,其中有的派別更加強調感官上的快樂,提倡恣情縱欲的人生觀,有的派別則強調“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分憂”。[9]至今,這種享樂主義仍然是一些人的人生觀,主張適當遠離電腦、手機、繁忙的辦公室等,縱容自己,放棄財富和成名夢想,恣意享受美好事物,回歸大自然的懷抱。享樂主義專家提出很多給人帶來快樂的方式,例如十種帶來享受的因素:舒服的床單、美酒、鮮花、珠寶、溫泉、浮華的衣櫥、一個好情人、一本護照、一張吊床和一件晚禮服;十種愜意的氛圍:冬天的火爐、雨時的燭光、夏天的空調、柔和的光線、美好的音樂、若干個靠枕、明凈的窗戶、安逸的床榻、鮮花圍繞和陳設的藝術品。[10]
功利主義,又被稱為功用主義,該學派認為人生的目標是追求“最大多數人認為的最大幸福”,或者說,人們之所以追求人生的目標,是因為目標內在的快樂,或者因為目標是增進快樂、避免痛苦的手段。同時,功利主義強調的幸福和快樂不像享樂主義那樣偏激,一方面它認為善的行為與它增進幸福的程度成正比,惡的行為與它增進幸福的程度成反比;另外一方面,它認為理智、感情、想象和道德等精神層面帶來的快樂的價值,遠遠高于單純感官的快樂的價值。因此,人生的目的就是增加快樂和減少痛苦,增加善的快樂,減少惡的痛苦,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快樂,避免沉迷于感官層面的快樂。
經濟學的幸福動機
幸福是否為人們生活的終極目標?在經濟學領域并沒有達成一致,社會生產函數理論認為,生活的終極目標是身體健康和社會福利,工具性目標是刺激、舒適、身份地位、行為認可和情感。自由主義學派認為,個人自由比幸福重要,為了自由可以選擇不幸福。但是,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幸福還是壓倒一切的目標”,其主要涉及三個層面:快樂的瞬間感受、生活滿意度和生活美好度。[11]
有經濟學者[12]認為,無論是個人的追求,還是社會的發(fā)展,終極目標都是個人幸福或國民幸福。其理由是“如果個人或社會設定很多目標,這些目標之間往往就會存在沖突,因此要求我們必須平衡各方面,同時,也需要找尋一個終極目標,通過這個終極目標統領其他目標,促進終極目標的實現。簡單地說就是,幸福是主人,萬事皆仆人,猶如千條江河歸大海,大事小事終為幸福”。
也有經濟學者認為,經濟學就是關于個人幸福的學問,經濟增長、失業(yè)、通貨膨脹、公平、制度等因素都會對個人幸福產生影響,通過研究這些影響因素和影響機制去尋求幸福之路是經濟學的任務,隨之產生了幸福經濟學。幸福經濟學是“將經濟學定位為研究人類追求幸福的行為與稀缺資源配置的科學,并且其堅持幸福最大化的理想原則和滿意化的實踐原則相結合的體驗功利主義原則”[13]。
由此可知,主流的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和經濟學,都堅持或不排斥“人活著的終極目標是幸福”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