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皇帝制度:皇權至高無上
- 制度與人情
- 張程
- 12455字
- 2022-07-11 15:19:10
我們講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首當其沖就得講皇帝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在中國古代政治和社會當中發揮了至高無上的核心作用。很多制度都是從皇帝派生出來的,是為皇權服務的。所以,中國古代社會也好、政治制度也好,繞不開的就是皇帝。
講皇帝制度,主要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皇帝是什么?第二個問題是,皇帝是怎么來的?第三個問題是,我們怎么看待皇帝?
皇帝是什么
首先,我們來講“皇帝是什么”。皇帝他不是一個人,它是一個機關、一項制度、一種象征、一種信仰,是中國古代政治運轉的靈魂和核心。[1]事無巨細,俱決于皇。皇帝是一切政務的最高決策者,掌控著天下官府的運轉。
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有不少官職、職務,不能單純地把他理解成一個人,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個機關,一項制度。這從另外一方面也能夠說明這個制度也好,這個機關也好,其存在與否跟這個人自身屬性,關系不是太大。你把任何一個個體放在這個位置上、這項制度里,他的行為方式總有一個可以大致把握的規律。我們常說某件事情做得好壞跟負責人的能力關系不大,你把任何人放在他的位置上可能做得都是這個樣子,言行舉止差不多也得遵循這么一個規律?;实劬褪沁@樣。從個體上來講,他是一個自然人,然而從更大的方面來講,它更是龐大的機關和煩瑣的制度。整個紫禁城及其服務人員,有諸多繁復的制度,都在為皇帝服務。
與皇帝有關系的幾個概念,先一一梳理一下。
第一個概念是“皇權”,也叫君權,皇帝的權力,皇帝的權威?;蕶喔哂谝磺?,在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古代很多的政治制度、很多的行為,歸根結底是要維護皇權,維護皇帝的權威。任何人、任何事情只要威脅到了(或者可能威脅到)皇權,就必然跟整個政治制度產生激烈的沖突。
第二個概念是皇帝的稱號。皇帝的稱號有廟號、謚號、年號之分。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說康熙皇帝,如果穿越到了清朝,我們就應該稱呼他為圣祖仁皇帝康熙。圣祖是康熙的廟號?;实鬯篮?,他的牌位要列入宗廟里面去,在宗廟里面有個稱號,就是廟號。有了廟號,他就成了列祖列宗當中的一位。講到列祖列宗,我們看到凡是稱號里帶有“祖”或者“宗”這兩個字的,都是他的廟號。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太祖就是他的廟號,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就是他的廟號。
那么謚號是什么呢?“仁皇帝”這個“仁”,就是康熙的謚號。朝廷一般用一個很好的字來評價皇帝。謚號是在皇帝死后,朝廷對他的評價。謚號很長,可能會有二三十個字那么長。一般我們都會取最后一個字,或者開頭的兩個字來稱呼這位皇帝。歷史上習慣稱呼劉徹為漢武帝,“武”是他的謚號(劉徹謚號“孝武”),他的廟號是“世宗”。漢武帝也是漢世宗。唐之前的皇帝一般以謚號相稱得的較多,比如晉元帝、北魏孝武帝、隋文帝、隋煬帝,唐之后的皇帝幾乎沒有以謚號相稱。
“康熙”是康熙皇帝的年號。年號是皇帝登基的時候頒布天下的。明朝以前,皇帝的年號多且復雜。比如像武則天那樣的,她心情一變化,就可能改個年號。年號變來變去,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天下的老百姓和官員,都以年號紀年。官府里的文書、檔案往來,都以年號來紀年。更改年號,就得更換公文,混淆大家的紀年。銅板上面鑄的是年號,一旦改了年號,原來的銅板就作廢了,就得重新鑄造。所以,更改年號會造成浪費。從明朝開始,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比如,朱元璋就只用了“洪武”年號。清軍入關以后,從順治皇帝開始,也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漸漸的,官民更習慣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年號在實際使用當中,超過了皇帝的名字,也超過了廟號和謚號,變成了對皇帝的直接稱呼,比如,朱元璋就是洪武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就是乾隆皇帝。而“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就是按照廟號、謚號、年號的順序排列的。
第三個概念是太上皇。太上皇指的是在世的皇帝父親。這就奇怪了,皇帝是終身制的,只有死了皇位才傳給他的兒子,怎么會出現太上皇呢?所以,出現太上皇的情況很少。第一種情況出現在開國的特殊時期。西漢剛剛建立的時候,漢高祖劉邦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他當了皇帝,他父親劉太公還活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皇帝登基,生父還在。這就給所有人都出了一個難題,什么難題呢?劉太公和劉邦一起住在皇宮里面,大臣也好,宮女、太監也好,碰到劉太公的時候,應該用什么禮儀來對待?大臣們碰到劉太公要不要向他請示匯報呢?宮女要是遇到劉太公和劉邦一起出來,她要先向誰行禮呢?因為之前沒有明文規定,所以大家都很困擾。劉太公他自己起初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好在,他旁邊有個太監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就提醒劉太公說:“劉太公,有個問題你必須得注意一下:天下只能有一主?,F在皇上已經坐了天下,那么,太公您必須用一種恰當的方式來處理好你們的父子關系。如果處理不好,對全天下不好,對您的命運也不好?!眲⑻苈斆?,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如何處理在世的生父和大權獨攬的皇帝的關系?第二天,劉太公早早地起了床,拿起一把掃把,在劉邦上朝必經的路邊跟其他的太監宮女一樣在那里掃地。劉邦經過的時候,劉太公和太監、宮女一樣,低著頭退讓到路邊,恭迎皇上經過。劉邦看到父親和太監們一起掃地、避讓,大吃一驚,不過他馬上就明白過來了。劉太公用實際行動解決了困擾他已久的一個問題,解決了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的高低貴賤問題,給中國古代皇上和太上皇的關系定了基調:太上皇也要像大臣一樣向皇帝行禮。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權威在太上皇之上。劉邦對父親的行為很感激,投桃報李,給劉太公上了一個尊號,這個尊號就叫太上皇。
中國古代存在太上皇的例子不多,屈指可數。太上皇出現的第二種情況,是皇帝迫不得已,被兒子或者是權臣給逼了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唐高祖李淵。有一天早上,李淵正在宮中的太液池上泛舟,突然二兒子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將領帶著一大群士兵,全副武裝,跑過來對他說:“皇上,太子和齊王密謀謀反,秦王殿下已經把太子和齊王都殺了,您看怎么辦吧。”李淵一聽三個競爭的兒子現在只剩下一個了,而且大兵壓境、氣勢洶洶,這是逼宮的節奏?。±顪Y能怎么辦,只能退位唄。于是李淵就當了太上皇。這是古代太上皇產生的第二種情況,被迫退位。他不退位不行了,不退位就會有生命危險了,他是以退為進。
南宋光宗皇帝趙惇,極為不孝,在父皇宋孝宗重病和病逝期間,拒不見他,而且宋光宗極為懼內,皇權有被后妃把持的危險,所以幾個大臣聯合起來,扶持太子來登基。有一天早晨,宋光宗起床,突然聽到了鐘鼓齊鳴,那是皇帝上朝議政的聲音。他感到很奇怪:“我還沒上朝呢,怎么會有這種聲音?”一問,太監才告訴他:“您不再是皇上了,您已經是太上皇了?!彼喂庾谶@才明白,自己已經被大臣和兒子聯合起來,給逼成了太上皇。
出現太上皇的第三種情況,是老皇帝實在是不想干了,不想當皇帝了,主動退位成了太上皇。這種情況就更少見了,最典型的當屬清朝乾隆皇帝。乾隆當了六十年的皇帝,實在是當膩了,而且他不愿意破壞爺爺康熙當政六十一年的紀錄,為了表達對爺爺的懷念和尊敬,乾隆在當了六十年的皇帝以后主動退位了,又當了四年的太上皇。唐朝也有這樣的例子,就是李隆基的父親李旦。他是主動退位的。李旦本來就不想當什么皇帝,無奈父兄時期皇室骨肉相殘,最后只剩下他這么一個皇子,才被推上了皇位。本來皇位就不是自己想要的,現在又看到兒子們有重演骨肉相殘的悲劇的趨勢,李旦干脆退位成了太上皇。
第四個概念是太子。太子是皇帝的繼承人,是要在皇帝百年之后成為新皇帝的人。太子是國本,是國家的根基、國家的未來所在。當年康熙皇帝不到二十歲,爆發了三藩之亂。朝廷開始進行處置。其中有一項重要的應急措施就是早立太子。所以,康熙皇帝在二十歲的時候就立了還在襁褓之中的皇二子為太子。目的就是為了以防萬一,維持王朝的延續。太子也和皇帝一樣,不要把它理解為一個個體,它也是一項制度、一個機構。
太子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但是我們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能順利當上皇帝的太子寥寥無幾。眼看著太子離那張龍椅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邁出去邁成功的人少之又少。唐高祖李淵的太子是誰,不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開始的太子是誰,也不是唐高宗李治[2];康熙皇帝的太子是誰,也不是雍正皇帝。真正以太子身份登基即位的少之又少。為什么會這樣呢?
首先,皇帝立太子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維護皇權延綿不絕。太子一旦確立,他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項制度、一個機構,有諸多的衙門和官員們圍著他轉,逐漸形成了以太子為中心的政治勢力或者小團體。早先的朝代,太子還有直屬軍隊,掌握首都附近的武裝。太子的勢力更不容小覷?;实垭y免會在心里有“想法”。即便皇帝和太子之間“父子情深”,即便太子完全無心擴張勢力,皇帝和太子之間都不再是簡單的父子關系了,而是新舊統治者的關系,是兩個政治勢力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當皇帝有事,或者出巡的時候,太子監國,皇帝更會心理失衡。這是人之常情。最終,太子威脅到了皇權!如果這個時候,有奸佞小人在一邊挑唆,皇帝和太子就容易關系破裂。比如,漢武帝劉徹和太子劉據因為“巫蠱之禍”兵戎相見,父子倆殺得血流成河,就是這種情況下的悲劇。
其次,中國有句俗語:槍打出頭鳥!皇帝,很多人都想當。無數雙眼睛盯著龍椅,順帶盯著那些靠近龍椅的人。太子一旦確定,就成了無數人尤其是野心家的眼中釘、肉中刺。大家都注視著太子,看他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犯錯誤的或者不恰當的言行。如果有,反對的人就使勁地放大太子的過失,拼命地攻擊太子。太子和兄弟們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本來大家都是說說笑笑的兄弟,突然你成了太子,將來就是皇上,你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是皇上,我這一輩子就是普通的皇子,我和子子孫孫的命運都操在你的手里,生殺予奪由你說了算,我的心理怎么能平衡?換作是任何人,心理都會有波折。好在太子還不是皇帝,每個皇子都可以再努力、再爭取機會,兄弟鬩于墻的種子,就這么種下了。太子是非多,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于太子而言,尤其是早早就當上太子的小皇子而言,成長的道路充滿艱辛。太子的“金帽子”,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對青年人為人處事也非常不利。有些小太子,不夸張地說,長大后并不具備正常的知識和做人的能力。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是太子,常人不敢按照常人的方法去教導他們,他本身也缺乏常人的態度,加上亂七八糟的是非、誘惑和壓力,太子爺就長成了“歪瓜裂棗”??滴醯奶迂返i就是例子??滴趸实蹆A注了巨大的精力培養他,但胤礽還是長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胤礽從小沒有母親,一懂事就自動進入了“太子設置”,同時進入與眾多兄弟爭奪皇位的“廝殺模式”,從來就沒有享受過一天正常孩子的生活。后來他沒有成為一個“正常的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太子制度是比較糟糕的皇位繼承制度。
漢唐一般在宮城的東邊營建太子宮,建制、器用仿照皇宮,但是規模要小,稱為“東宮”。古代也以東宮代指太子。宋代南渡后,也許是因為財政緊張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創立南宋的宋高宗趙構無子,所以沒有修建東宮。到了宋孝宗時,明確“今后東宮不須創建”。宋孝宗說,皇宮里就有很多閑置的宮殿,太子可以居住。之后,東宮就“搬”到了皇宮里面,成了皇宮的一部分。之后,歷朝歷代的太子都和父皇住在一起,近在咫尺。這樣,太子想形成自己的勢力,另立小朝廷,難度就很大了。東宮官署更是徒有虛名,閑曹養閑人了。
康熙朝是實行太子制度的最后時代。繼位的雍正皇帝為了避免子孫重蹈自己兄弟鬩于墻的悲劇,發明了新的皇位繼承制度:“秘密建儲”制。秘密建儲制,是皇帝公開把相中的繼承人名字,寫好放在鐵柜里,再把鐵柜放到故宮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同時自己保留一份名單?;实垴{崩后,王公大臣集體打開鐵柜,和皇帝身上的名單核對一致后,共同迎立新皇帝。實行這項制度后,清朝再也沒有發生同室操戈、兄弟相殘的悲劇。我們可以說,秘密建儲制是比太子制度更好的繼承制度。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這種制度可以避免太子制的弱點。因為它是秘密的,誰也不知道誰是太子,連太子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就不可能形成太子勢力,更不會對皇權構成威脅。同時,又能督促包括秘密太子在內的所有皇子,腦袋里的弦都繃得緊緊的,一刻都不敢怠慢,不敢放松學習,不敢不好好表現。老皇帝就處在一種非常有利的地位,他可以從容地觀察所有候選人的表現。如果他改變了心意,想換太子,怎么辦?一共需要三個步驟:第一,找把梯子;第二,爬上去,取下鐵柜;第三,換張字條,寫上新人選的名字。是不是簡單方便、成本低廉?
有人可能會問,會不會有人偷換鐵柜,換上自己的名字呢?理論上有這個可能。但是,乾清宮的太監、宮女和侍衛們,難道會坐視梁上君子偷換鐵柜不管嗎?就算名單被換了,萬一皇帝突然檢查,發現名單被換,幕后主使豈不是自投羅網?
皇帝是怎么來的
對皇帝和相關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下一個問題就來了:皇帝制度是怎么產生的?
從起源來看,皇帝產生的途徑主要有三。
第一個途徑是暴力。
暴力是最古老的權力合法性來源。武裝力量,長期以來是最重要的政治籌碼。在原始社會,用拳頭能解決的問題,大家是不會坐下來談的。而最初的皇帝就是拳頭的產物。部落聯盟和部落聯盟之間打仗,戰場上最后的贏家就整合所有的部落,形成國家,自命為君王。
有人會說,那么,所有王朝的皇帝都是依靠暴力產生的嗎?是的?!翱墒牵w匡胤不就是黃袍加身,和平當上的皇帝嗎?”的確,宋太祖趙匡胤從形式上看是和平上位的,沒有血腥殺戮。但是,這事只有趙匡胤能干成。你讓其他人穿上龍袍,在開封城里走幾步看看,用不了三步就會被五花大綁,押去砍頭了。而趙匡胤之所以能干成,是因為他背后站著十萬禁軍將士!他是最強大的武裝集團首領,誰敢抓他?說到底,趙匡胤還是依靠暴力當上的皇帝。
歷史上那些披著和平外衣開國建業的皇帝,其實都和趙匡胤一樣,本質上都是暴力掌權。比如中國古代常見的禪讓把戲,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等人都是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的前朝江山。仔細想想,魏文帝也好,隋文帝也好,唐高祖也好,誰不是大軍閥?如果他沒有掌握強大的武力,原來的皇帝能乖乖把皇位讓給他?即使拿到了皇位,他能夠維持統治,統一天下嗎?
隋文帝楊堅是奪了自己外孫的皇位。隋朝取代了北周。楊堅是關隴集團的代表。北周采取的是府兵制。天底下的軍隊由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來統領,官兵合一。這二十四支部隊是北周的軍事支柱。楊堅的父親楊忠就是其中一位大將軍(李淵的祖父李虎則是八柱國之一)。楊堅代表的是軍中漢族勢力。北周民族矛盾激烈,當時少數民族統治北方已經上百年了,漢族人迫切需要恢復漢族皇帝的統治。楊堅是當時最有能力、實力最強的大軍閥。所以他才能運用武力,裹挾民意,運籌帷幄,逼自己的外孫把皇位禪讓給他。到了后來,楊堅死后,天下再次大亂。李淵又憑借自己的實力,逼楊堅的后代把皇位禪讓給自己。表面上,這些變動都是和平的,背后都有暴力支撐。
同樣,武則天也是這樣,宋武帝劉裕也是這樣。他們當皇帝前后,殺了多少前朝的皇族宗室?所以,暴力是皇帝權力的第一個來源。
現代政治學上有一個觀點,人類權力合法性的來源是有一個演變脈絡的。一開始,權力來源都是暴力,慢慢地轉化為金錢。比如說,我們會對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非常崇拜,他講了什么話、干了什么事情大家都會圍觀。如果一個草根巨富辦了一個講座,就是花錢你也愿意去聽。你覺得他講得有道理。為什么呢?因為他是白手起家,成功了,其中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我們愿意聽從他。當然,這必須是在完全自由、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下面取得的,大家才會覺得他行,才會跟隨他。資產階級革命的時候,資本家的權力就是這么來的。資本家聚攏了民意資源后,又憑借自己的實力,開始向原來的封建君主要求權力,這樣就把合法性轉移到了自己手里,轉移到了他們組成的國會、議會等代議制部門手里。而代議制部門的選舉,往往由錢說了算。到后來,大家又覺得,為什么我們要聽資本家的呢,為什么誰有錢我們就聽誰的呢?我只聽我自己的,我只聽從我心里的召喚。資本家不能代表我,軍閥也不能代表我,只有我自己才能代表我。這個時候,政治的合法性來源就變成了一人一票,民主選舉。誰得票高誰上去。人類權力來源就是從暴力到金錢再到選舉這么一個脈絡下來的,皇帝處于暴力階段。
皇帝權力來源的第二個途徑是迷信。
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水平比較低,認識水平也比較低,有很多事情解釋不了。天為什么要下雨、地為什么要地震?人們理解不了,就會把它們歸結為天意,歸結為神靈的力量,相信一種宗教似的秘密。
皇帝只要將自己與這種神秘的力量聯系在一起,他就強化了自己的合法性。迷信能強化他的權力,這就是皇帝往往要“神化”自己的原因。皇帝自我神化有很多方法,比如,美化自己的出身。翻翻史書,我們就會發現,皇帝們都是怪胎,都不是“正?!背錾摹烟ナ€月之類的事情就先不說了,最離譜的是漢高祖劉邦,他聲稱自己是母親和神龍交配所生。《漢書》公然記載,劉邦母親在沼澤邊和神龍交配,當時天氣突變、電閃雷鳴,回去后就懷上了劉邦。劉邦(或者說整個西漢皇室)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皇帝成為“真龍天子”,為劉家的統治提供合法性。就連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他們也要借助神靈的力量來增加合法性,在蘆葦叢里,假裝狐貍的聲音叫“大楚興,陳勝王”。史書里類似的描寫,不勝枚舉。比如,史書經常這樣描述皇帝出生情形:紅光滿室,經久不散;祥瑞浮現,有各種異兆。另外皇帝還通過自己的衣食住行、稱呼等等神化自己。需要指出,迷信在歷史上往往不能獨立發揮作用,而是要與形勢、暴力等因素結合在一起才能導向權力。迷信是權力的錦上添花,而不是權力的唯一來源,更不是首要來源。
皇帝權力來源的第三個途徑是宗法。
現在我們很少講宗法了,但是在中國古代社會,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家庭、社會組織規則。這跟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有關。宗法立足于血緣,把家族中的人們分出大宗、小宗,嫡系、庶出,長、幼,規定了同一始祖繁衍出來的各家族內的權力秩序、繼承秩序,也制約著整個社會秩序。它強調嫡長子繼承制,以嫡長子為大宗。大宗支配小宗,小宗服從大宗,雙方之間有權利和義務關系。每個人都可以在宗法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擔相應的權利與義務。
正妻所生下來的孩子都是嫡系,妾所生下來的孩子都是庶出。第一個出生的嫡長子往往能繼承整個家族的產業。中國古代的繼承傳統,雖然財富要均分,但包括名譽、地位、稱號、爵位在內的精神內容,都是由大宗、嫡長子繼承的。君王出現在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從宗法上來說,夏王、商王和周天子是所有諸侯的大宗,是所有貴族的大宗。君王分封子侄為諸侯,是大宗獨占君權后,分遣小宗到各地去自立門戶;同時君王也分封部分異姓諸侯。同姓和異姓諸侯之間往往通婚。大家都可以容納到一個宗法系統中來,奉君王為大宗。這是奴隸社會時期,中國君王誕生初期的宗法情況。
當然了,皇帝的來源并不是只局限在某一個方面。我們不能簡單地說皇帝就是因為迷信產生的,也不能說有軍權就能稱王?;实鄣漠a生,是上述三大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甚至是更多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
皇帝是“三無”人員
本講的最后,我們來講一下怎么評價皇帝。
世人都羨慕皇帝因為他能享受所有東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的物質享受都歸皇帝。而且生殺予奪,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那么在歷史上,皇帝真實的日子過得怎么樣呢?
我的基本判斷是,皇帝是一個“三無”人員。
第一,皇帝無退路。我當上了皇帝以后,不當行不行?不行。只有你死了,才能卸下皇帝的重擔。為什么當上了皇帝就要一條道走到黑,不能中途退出呢?因為,皇帝的退路就是死路。
赤壁之戰之前,魯肅是怎么勸孫權的?《資治通鑒》里的赤壁之戰這一節說,東吳內部爭論如何應對曹操的招降,“權起更衣”,魯肅偷偷地過去拉住孫權說,所有東吳的人都可以投降曹操,但唯獨你孫權不能投降。為什么呢?魯肅說,像我這樣的人投降曹操,混個十幾二十年也能混個太守、知縣,出有車、入有餐,生活還是有保障的,但是你孫權投降了曹操那邊,位不過封侯,還會有將來南面稱孤的可能嗎?不會!你連性命都可能保不住。
皇帝沒有退路這一點,我們從那些禪讓皇位的皇帝的命運中看得最清楚?;实垡坏┒U位了,遭遇都非常悲慘。為什么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端疂G傳》里有一號人物叫“小旋風”柴進。他是后周皇室后裔。北宋的天下是從后周皇帝柴宗訓手里奪過來的,柴宗訓禪讓皇位后被封為鄭王。大家都覺得柴進就是柴宗訓的后代,這其實是不對的。《水滸傳》是文學虛構。柴宗訓禪讓后,二十歲就死了。他的兄弟不是死在他前面就是下落不明。雖然他的兒子繼承了爵位,降封為鄭國公,但他這一支很快絕后了。鄭國公轉封給了大臣富弼。
趙匡胤受禪后,給柴家頒了丹書鐵券。所謂丹書鐵券,就是在一塊鐵板上刻了很多金字,列明了可以“免死”等優待。在很多影視戲劇作品中這個就是“免死金牌”。用鐵來造,表明承諾堅硬如鐵;用金來刻,表面承諾是金口玉言。可是,“承諾”救不了禪位皇室的命運。他們不是被毒死、殺死、悶死就是死因不明、下落不明。中國歷史上只有少數幾個禪讓皇位的皇帝得以善終,多數都死于非命。漢獻帝是有信史記載的第一個禪位的皇帝,也是少數幾個得以善終的皇帝之一。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曹丕后,雖然被囚禁但是并沒有被處死。魏晉南北朝流行禪讓這套把戲,一開始的兩個皇帝,漢獻帝劉協和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奐,退位后雖然沒有自由,但都是正常死亡的。到了晉朝,末代皇帝司馬德文,禪位當年就被殺死了。
這個司馬德文,本來是當不了皇帝的。準備篡位的劉裕因為民間讖語說“昌明之后尚有二帝”,為了湊足這兩個皇帝,準備先殺在位的晉安帝司馬德宗,再立一個皇帝讓位給自己。晉安帝司馬德宗是個白癡,他不辨寒暑、不知冷熱。天上下雪,他跑出來大喊大叫:“下面粉了,下面粉了!”弟弟司馬德文為了防止哥哥遭遇不測,一直陪在他左右。吃飯睡覺,兄弟倆都不分開。劉裕找不到下手的機會。一天,司馬德文生病了,離開司馬德宗去治病。劉裕的親信馬上找了件衣服,勒死了晉安帝司馬德宗。接著,劉裕逼養病的司馬德文繼位稱帝,一年后就逼他禪位給自己。
司馬德文退位后,被軟禁在一座小院子里。他知道自己必死無疑。那種知道自己馬上要死,但不知道什么時候死的感覺,最恐懼,最難熬。司馬德文就生活在這種恐懼中。他的身邊只有褚皇后陪著他。夫妻兩人相依為命,親手洗衣做飯,形影不離,防止刺客加害。一天,劉裕派褚皇后的哥哥來走親戚,褚皇后出外相見。她剛走,刺客就翻墻沖進司馬德文房間,把毒酒遞到他面前,逼他服毒。司馬德文搖頭說:“佛曰:人凡自殺,轉世不能再投人胎?!贝炭偷炔患傲?,拿起床上的被子,捂住司馬德文的臉,用力扼死他。此時距離他退位不到三個月。
比他晚一百年的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是個信佛的皇帝,也是被迫禪位的皇帝。他退位后,躲避在佛寺中。權臣爾朱兆就派人在佛前殺了元子攸。臨死之前,元子攸在佛前許愿:“愿生生世世不再生在帝王家。”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與元子攸類似的感嘆,順治皇帝發過:“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落入帝王家?”崇禎皇帝也發過:“何苦生在帝王家?”當然,他們兩位的情境,和司馬德文、元子攸的不盡相同。但是,這幾位皇帝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思,那就是當皇帝難,當皇帝沒有退路。
當然了,有人說:“不對,三國里面的劉禪,當了俘虜還能在晉朝樂不思蜀。可見,皇帝下臺后日子還是很好的?!钡拇_,劉禪亡國后得以善終,天天歌舞美女,小日子過得不錯。有一天,司馬昭邀請劉禪參加一個歌舞飯局,看劉禪欣賞得津津有味,就問他:“小劉啊,頗思蜀否?”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彼抉R昭大笑。
郤正是前蜀漢的大臣,就偷偷對劉禪說:“如果司馬大王再問主公這樣的問題,您應該回答‘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要閉上眼睛,表現出悲傷思念的樣子?!惫?,一會司馬昭又問他想念蜀國嗎,劉禪就照郤正說的做了。司馬昭問:“你這話,怎么像是郤正說的啊!”劉禪吃驚地回答:“你怎么知道?”這一下,不僅司馬昭笑了,在場的所有人都笑了。
恰恰是劉禪的“樂不思蜀”,才救了他的命。司馬昭曾對親信們說,劉禪這個白癡,即使諸葛亮再世,也救不了他。對于這樣的人,根本就沒有殺他的必要,還不如好吃好喝地養著,來表現新政權的“寬宏大度”。如果劉禪不這么表現,而是像南唐李煜那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第二天就被毒死了。
第二,皇帝“無閑暇”。皇帝這份工作是終身的,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工作量極大。隨著君主專制的程度越來越高,皇帝要處理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事無大小,俱決于皇”。天下的事情皇帝都得管,否則就可能有疏漏,皇權就可能被削弱。中國歷史總的趨勢,是皇帝的工作量越來越大。除非是工作狂人加工作超人,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皇帝這種終身、高強度工作的。
紙張發明之前,文字是寫在竹簡上。據說,漢武帝一天要處理二百五十斤的竹簡。有很多涉及機密事情的竹簡不能讓別人動手,他必須自己抱來抱去,這是一項很費力的體力勞動,更不要說他還要讀完做出判斷。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皇帝很高興,封蔡倫為侯。筆者覺得,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蔡倫發明的紙張,能極大地減輕皇帝的工作強度——皇帝不用再去搬竹簡了。但是后來,大臣的字寫得越來越多。先秦的古漢語很精煉,幾個字就能表達很多意思。后來,同樣的意思,需要使用的文字越來越多。到了清朝,皇帝批閱奏章,閱讀量比漢武帝要多得多了。
雍正皇帝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到了早上五六點鐘又要起來上朝。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二十個小時,全年幾乎沒有閑暇。除了批閱奏章,他還要接見大臣、出席慶典等等,要想完成這些工作就必須成為一個超人。當然了,皇帝也可以不做這些事,不過,那樣他就成了不理朝政的昏君,他的江山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皇權、工作和各種政治需求,把專制帝王壓得喘不過氣來。即使是吃飯,對于皇帝來說也并不是一種享受?;实鄢缘牟皇秋埐?,而是政治。在影視作品中,御膳很好看,能擺滿整整一間屋子。但是大家想想,如果皇帝和大臣一起吃飯,他是吃不了幾口的。因為大臣們參加御膳,首先得行禮,各種的繁文縟節?;实鄣枚酥茏邮芏Y。晚清官員何德剛,退休后寫了一本筆記,記述了自己參加御膳的經歷。在他看來,參加御膳就是遭罪,因為他不斷地被禮儀官所引導著磕頭、起身、再磕頭,其間還有大量的文藝演出。文藝演出的時候,君臣也不能只顧著吃。所以,整個御膳,與其說是吃飯,不如說是一種政治儀式。其次,大臣參加御膳,都想借機跟皇帝套近乎,或明或暗傳遞各種信息?;实劬鸵治?、處理大臣傳遞的信息,基本就吃不了飯了。中國式飯局是很勞心勞神的,飯局越大越勞心勞神。
當然了,在沒有大規模飯局的時候,皇帝可以一個人吃飯。但是,御膳房的工作就是全天候地把飯菜給皇帝準備著,讓皇帝隨時可以吃上飯,而且是吃上滿滿一屋子的飯。所以,絕大多數的菜,不是現做的,而是類似于“蒸碗”,或者干脆就是反復熱了很多回的冷菜冷飯。只有少數擺放在皇帝面前一兩張桌子的菜肴,才是新鮮的。于是,離皇帝比較遠的飯菜可能都壞了,餿了,只是擺在那里,更多的是一種象征。就算皇帝一個人吃飯,他也不能不管不顧,因為太后、太妃、皇后、皇妃都會送一些自己宮里小灶做的小菜,孝敬皇上,聯絡感情?;实郯堰@些小灶小菜,每樣只夾一筷子,差不多就吃飽了。皇帝連吃飯都不能落個自由、清靜。
第三,皇帝“無保障”。可能有人會問:全天下的財富不都是皇帝的嗎?全天下的軍隊不都在保護他嗎?皇帝怎么可能無保障呢?
明朝紫禁城的西華門門口,常年備著幾匹快馬,還有兵器。兵器里有快刀長矛,還有已經上了弦的弓弩。有一位明朝皇帝有一次注意到了,就問禁衛軍是怎么回事,原來,這是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立下的規矩:子孫后代要居安思危,隨時準備“跑路”,搞得像黑社會老大一樣。皇帝時時刻刻都生活在這種威脅之下,他能有什么保障呢?
普通老百姓可以向官府要保障,大臣可以向皇帝要保障,但是皇帝找誰要保障?皇帝的身家性命,完全來源于他的權力是否穩固:皇權控制的資源有多少,皇帝的保障就有多少。東漢末年,漢獻帝四處飄零,必須自己挖野菜吃。他的生活能有什么保障?皇帝只有不斷地和天斗、和地斗、和人斗,在斗爭當中鞏固皇權,他才有安全,有享受。所以,皇帝沒有朋友、沒有親情、沒有保障,只有永恒的斗爭?;实鄣谋U先珌碜詸嗔Γ催^來助推了皇權專制,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這便很容易陷入“安全困境”的無限循環之中。
無退路、無閑暇、無保障的“三無”生活,有的只是工作、威脅和斗爭,一般人都受不了。歷史上把皇帝這份工作做得出色的“明君圣主”,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工作狂、偏執狂和孤獨一生的可憐人。而一般人不幸當了皇帝,不是被逼成不理朝政的昏君,就是精神錯亂,被歷史書寫為暴君。
明武宗正德皇帝和明世宗嘉靖皇帝,是正常人被皇權壓垮的典型例子。正德皇帝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伙子。他喜歡爬樹打獵,追求新鮮好奇的事物,就是不喜歡按部就班地天天上朝、批奏章——十幾歲的小伙子都這樣。他取了一個化名“朱壽”,接著任命朱壽為大將軍,要出塞去。大臣們紛紛反對,因為朱壽這個人子虛烏有,因為明朝沒有大將軍這個職務,因為皇帝不能離開北京,所以大臣們反對,也沒錯。沒辦法,正德皇帝只能待在紫禁城里,和太監們打打鬧鬧??墒牵趥鹘y史書里,這樣的皇帝不是昏君是什么?好不容易南方發生了寧王反叛,正德皇帝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御駕親征了。可是剛走過盧溝橋,正德皇帝突然想起愛妃沒跟來,在千軍萬馬中掉轉方向,去接心愛的女人。這又是沉迷于愛情的小伙子的典型做派,可在大臣們看來又是典型的昏君表現。
正德皇帝好動,嘉靖皇帝愛靜。他晚年幾乎什么正事都不做,就好做一件事情:煉丹吃藥!嘉靖皇帝躲在紫禁城里,二十幾年不上朝。(不過話說回來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明朝還是照轉無誤。)嘉靖剛當皇帝的時候,也是年輕好動。因為正德皇帝沒有子嗣,堂弟嘉靖皇帝以藩王的身份入主紫禁城,他想追封生父為皇,尊生母為皇太后,結果遭到了朝野大臣集體反對,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禮議之爭”。通過這件事情,嘉靖皇帝認識到了皇權條條框框的厲害,內心非常逆反,干脆躲進小樓成一統,躲進紫禁城自我逃避。這一躲就是一輩子。
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他們并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但是把他們擺到皇帝的位置上,就大不一樣了。正德皇帝是一個個性張揚、追求自由的小伙子,但是按照皇帝的標準評價,他就是一個暴君。嘉靖皇帝是一個追求內在、自我完善的鄰家大叔,但是以皇帝的標準來看他就是一個昏君?;实郾救?,也是皇帝制度的受害者。
注釋
[1]秦始皇統一中國,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自稱“始皇帝”,創造了“皇帝”稱謂。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來傳統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实壑贫茸怨?21年秦始皇創立,直至1911年清宣統皇帝遜位才消亡,歷時兩千一百三十一年。
[2]唐代的皇位繼承最混亂。唐高祖李淵開國,之后的二十幾位皇帝,除了唐德宗、唐順宗兩個人之外,都不是按照太子制度繼位的。唐朝的廢太子數量,居各朝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