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家商道
- 馮耀龍
- 2799字
- 2022-07-14 17:32:07
◆ 絕地逢生的買賣
距離兌現的日期還有幾日,大掌柜繼續想辦法穩定催債人的心,只有他們的情緒緩解下來,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籌集銀兩。他決定做一場戲給他們看。為此,大掌柜吩咐小掌柜們將銀子收好,先不要兌現銀兩。如果有人來問,就說他去祁縣取銀子去了,而他自己則領著騾子隊二上祁縣。
大掌柜到底在盤算什么呢?其實,他在表演一出“空箱計”。他帶著空箱子到祁縣,從祁縣回來箱子里裝的都是石頭,沉甸甸的樣子,從外面根本看不出來。回到包頭以后,顧客們看大掌柜又拉來這么多銀子,之前有關廣盛公要倒閉的傳言就不攻自破了。這樣一來,大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他們反而開始考慮要不要急著兌銀子,畢竟提前兌銀子會損失利息,況且自己并不急著用錢。于是一些顧客紛紛打消了之前的念頭,剩下的那些人,大掌柜手里的三萬多兩銀子也足以應付了。
大掌柜為廣盛公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時間,但這畢竟只是權宜之計,當務之急仍然是要湊夠銀子。如何在短時間內賺到錢呢?大掌柜幾經思索決定做一次旅蒙生意。為了預防意外,大掌柜先是把店里的情況向一位信得過的大先生交代清楚,然后自己帶上店里的骨干分子,又弄來了百十頭駱駝。
那么,大掌柜要去哪里賺錢呢?因為廣盛公每天都會接待旅蒙客人,通過和他們攀談大掌柜早就了解了市面上的行情,得知當時最好做的生意在后營。
后營位于今蒙古國境內,就是今天的科布多。當時的后營雖然土地肥美,盛產牛、羊、馬和駱駝,但是交通閉塞,缺乏生產物資。于是,大掌柜置辦了許多當地人缺少而且利潤大的茶葉、絲綢等物資,就帶領著人和駱駝前往后營了。
通往后營的道路十分難走,不僅偏遠而且危險,一路上不僅要看天氣趕路,還要躲避野獸襲擊。歷經一番辛苦,大掌柜一行人終于到了后營。憑借他和旅蒙商人打交道多年的能力,應付幾個蒙古人還是不成問題的,加上這次帶來的都是店里最精明強干的人,所以這次生意做得順順利利,賺了一大筆。
大掌柜探索出了一條來錢的道路,于是開始了對成功模式的復制。他帶著這支隊伍連續干了幾年的旅蒙生意。第一個賬期,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將虧損補上了;到了第二個賬期,廣盛公就重現了以往的興盛。這樣,經過六年的時間,廣盛公最終恢復了元氣,“買樹梢”虧損的局面終于得以解決。
在大掌柜努力賺錢期間,喬全義還派人送來一些銀子,雖然數目不多,解決不了大問題,但也算是盡了一份心意。和喬家相比,秦家這次沒有做出任何回應,完全沒有了當年秦兄弟對喬貴發的那種仗義。
大掌柜雖然在“買樹梢”一事上栽了跟頭,但他自己扛下了所有,用六年的時間最終恢復了廣盛公的輝煌。心里的石頭落了地,大掌柜決定去向東家述職。
按照廣盛公過去立的規矩,每三年為一個賬期,兩位東家會到包頭來小住一段時間,一是來查看店鋪情況,二是來看看賬面分紅。不過自從“買樹梢”事件以后,兩位東家已經六年沒有來包頭了。為此,大掌柜打破慣例,決定親自去秦家和喬家跑一趟,說明廣盛公現在的情況。
臨行前,大掌柜組織店里的伙計聚會,因為終于補上了賬面,他心里十分高興,也十分感謝這些跟著他打拼的伙計。第二天,大掌柜帶著幾個人出發了。他們到達祁縣以后,見到了喬全義。大掌柜把這幾年廣盛公的經營狀況一五一十地告訴給了喬全義,沒想到話剛說完,喬全義竟然“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對大掌柜說:“您老辛苦奔波六年,保住了廣盛公。晚輩在這里沒有幫上一點兒忙,實在是心里慚愧。喬家永記先生辛苦,請受侄兒一拜。”
當年,喬全義將辛苦攢下的三萬多兩白銀交給大掌柜之后,想繼續拆借一些幫廣盛公渡過難關,可是翻遍了賬面,能想的都想了,就是找不到辦法。沒了存銀加上這幾年沒有分紅,喬家人的生活水平直線下降。雖然喬家和秦家都各自在家鄉發展了新生意,不過廣盛公仍然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而廣盛公的危機讓兩家收入驟減,所以喬全義才對大掌柜表示了如此真切的感激之情。
虧空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喬家三兄弟與大掌柜商量分紅的事情了。當年喬家兩次共拿出了四萬兩白銀幫助廣盛公堵窟窿,這些錢不能理解為東家借錢給廣盛公,而是應該算作入股,這才是最公平的算法,畢竟那個時候沒人愿意投資廣盛公。這樣一來,喬家和秦家的持股比例就發生了變化,喬家在廣盛公占據了大部分股份。
大掌柜算完了和喬家的賬,又去秦家陳述近幾年的經營狀況,也順帶講了喬家拿銀子挽救廣盛公和股份變化的事。秦家人雖然心里不甘,但是確實沒有拿錢出來挽救廣盛公,再加上想要繼續拿廣盛公的分紅,對大掌柜也有幾分忌憚,就接受了新的股份分配方式。最后經過計算,廣盛公的股份一共分為十四個財股,其中,秦家占三股,喬家占十一股,喬家占據了大頭,和之前相比有了顯著的提升。
由于之前經歷了一次致命的危機,接著又發生了股份變更,喬家決定將廣盛公改個名字,既有沖沖晦氣的意圖,也代表著現在的廣盛公和過去不同了。但是,如果完全放棄之前的名字,就等于丟掉了積攢多年的人氣和聲望,這是生意人最忌諱的。所以思前想后,喬家最后把“廣盛公”改名為“復盛公”,這個“復”字就有“復興”和“恢復”的意思。至此,廣盛公成了歷史,而復盛公開啟了屬于自己的時代,這一年是嘉慶六年(1801)。
回顧過去艱難的六年,大掌柜和伙計們是最辛苦的。在危急之時,他們沒有離開廣盛公,反而更加努力工作。他們將廣盛公當成了自己的事業,一方面要照顧廣盛公原本的生意,另一方面要做旅蒙生意。如果不是他們盡心盡力地工作,就不會有現在的復盛公。在這次股份變更后,喬家也重重地獎勵了他們,給了他們更多的分紅,讓他們過上了舒心的日子。
喬貴發和秦兄弟創辦廣盛公之時,是兩人合伙經營,各占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兩個人性情相投,以兄弟相稱,經營理念上也彼此支持。如今,已經脫離經營一線的喬家和秦家,對待生意的態度已不同,在經營理念也產生了分歧,喬貴發和秦兄弟的后代不再有當年的親密無間,一道無形的裂痕在他們之間形成。
做生意原本就要冒風險,接納高收入的同時也要有風險意識。雖然廣盛公的事情都交給大掌柜負責,但是,既然分紅的時候東家拿錢,損失的時候東家自然也要一并承擔,這才是對待生意的正確態度。喬貴發去世前,曾經告訴喬全義,做生意有掙就有虧,一定要正確對待,要有危機意識。在“買樹梢”這件事上,喬貴發雖然說不上是未雨綢繆,但是仍然做了準備,才保住了廣盛公。
相比之下,秦家的態度讓大掌柜和一眾伙計心寒。秦家沒有像秦兄弟那樣的商業眼光,所以當廣盛公遭遇危機時,他們只看到眼前的問題,盤算的是自己的利害得失,卻忽略了廣盛公存活下去的價值,更忘了自己也是首當其沖的利益關聯者。回顧喬秦二人創業時,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親如兄弟,同坐一條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在危難時刻考慮的是共同利益,忽略的是個人利益,正是這種眼界和胸襟才讓他們有了后來的成就。
秦家未能繼承先人的商業韜略,反而在這次事件中展現出缺乏經濟頭腦甚至市儈的一面,這意味著秦家和喬家再也無法復制上一代人的合作美談,喬家將接過大旗成為日后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