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傾家蕩產挽救危機
廣盛公開業后,喬秦二人因為吸取了之前的教訓,采取了穩扎穩打的經營節奏。經商過程中掌握的經驗會讓他們小心謹慎,而掌握的財富卻有可能讓他們大膽冒進。不過,當資金再度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之前積攢的經驗也不容易發揮作用了。
或許是宿命,或許是性格使然,喬秦二人的幾次大起大落都與“買樹梢”有關。正當他們春風得意之時,二人又一次因為“買樹梢”跌入谷底。
隨著生意日漸興隆,喬秦二人的年紀越來越大,他們再也拿不出年輕時的充沛精力,所以很多事情不再親力親為,而是交給了自己信得過的人去打理。為此,他們雇用了一位大掌柜和許多小掌柜,把生意交給他們,兩個人則結伴回了老家。殊不知,正是這次離開才引發了后來的危機。
廣盛公的盈利,一半給喬秦兩家,剩下的一半根據大掌柜和小掌柜的職位、年限和貢獻分紅,以鼓勵每個員工做得更好、更努力。在所有員工的努力下,廣盛公比以往更加興旺,很多客戶信賴他們,將閑錢存在了廣盛公。本來就有一定積累的廣盛公,有了客戶的存錢更是如虎添翼,得以繼續擴大經營,而廣盛公的掌柜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買樹梢”。雖然廣盛公一直在做這種高風險的投資生意,但買的數量有限。這次賬面充實了,掌柜們的膽子也大了,就想買筆大的,多分點紅。結果,大掌柜把賬面上的錢都用來“買樹梢”。這已經是十分大膽的舉動,沒想到的是他又對行情做出了錯誤的預判,結果秋收時栽了大跟頭。
“買樹梢”不是個能“藏”得了的買賣,更何況廣盛公樹大招風,于是廣盛公“買樹梢”失敗的事很快就傳開了。村里存錢的人怕出事,都來取錢,有欠款的商家也來催債。大掌柜沒辦法,只能停業三天,讓賬房先生清點賬面。最后發現,需要兌現的銀兩達到了十萬多兩,而店里的銀兩和貨物加起來只有三萬多兩,并且其中的貨物一時難以脫手,想要現錢比登天還難。可以說,這是廣盛公開業以來遇到的最大難題。
顧客們苦等了三天,因為害怕存的錢打水漂,早就不耐煩了,期限一到就上門催債。催債的顧客看大掌柜說不出什么,都比較激動,開始拿店里的東西抵債。
喬秦二人雇用的這位大掌柜,是個久經商場、見過世面的人,做事情很有一套。他先找了幾個小掌柜,穩定了內部核心成員的心態,再開門面對催債人。然后,大掌柜站在門外的臺階上,面對催債人,不卑不亢地表明這次廣盛公“買樹梢”栽了跟頭,但是以廣盛公的信譽,希望大家再給他們幾天時間調集銀兩,他一定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復。
在給顧客吃了定心丸以后,大掌柜馬上切入正題:“這三天,我和賬房清點了財務狀況,現在賬上只有三萬多兩。但是大家知道廣盛公這么多年不會只有這么點積蓄,給我們幾天時間,銀兩到了一定會如數給各位兌換銀兩。”廣盛公在包頭一直是信譽的代表,憑借多年的誠信經營,加上大掌柜的話在理,顧客愿意再給他們半個月時間。
此時,喬貴發和秦兄弟都已經離開了人世,生意上的事情早已經交給了孩子們,而秦家和喬家此時還不知道廣盛公出了這等大事。大掌柜安頓妥當之后,連夜去找喬家和秦家,首先是要解決這件事,其次是要為此次“買樹梢”的事請罪。
大掌柜首先來到了秦家。當初秦兄弟回家本就有衣錦還鄉的意思,他用拿回去的錢買了地蓋了房子,把剩下的錢給家里人分了,自己也不再管生意上的事,將生意全部交給了孩子打理。現在秦家的當家人能夠拿出的錢是少之又少,一聽說虧了十多萬兩,心里更是打起了退堂鼓。大掌柜猜想秦家人可能不知道廣盛公的危急情況,聲淚俱下地說:“這回不拿銀子,廣盛公可就真保不住了。”可是秦家人一來沒有錢,二來不相信廣盛公到了此等境地,最后不僅拒絕了大掌柜,還說了一些難聽的話。
大掌柜從秦家出來,心中五味雜陳,自知事情難以解決,人生已經走投無路,想一死了之。可是又一轉念,那些在包頭等他回來的小掌柜和催款的顧客,他們該怎么辦?大掌柜又鼓起了面對危機的勇氣,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喬家。
大掌柜剛到喬家就跪了下來,喬家開門的人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問過大掌柜才明白此事重大,趕緊將此事告訴給了喬家當家人。此時,喬家的事情全部由喬全義處理。喬全義出來一看大掌柜這架勢,就知道廣盛公出了大事。喬全義先將大掌柜安頓好,讓他洗漱完吃了飯,自己去查了查家里的賬。
大掌柜休息好后,將這次“買樹梢”的事一五一十告訴了喬全義,而且講明了事情的嚴重性:如果這次不能拿出十多萬兩銀子,廣盛公就支撐不下去了。他還說了自己去秦家的事,轉達了秦家的態度。喬全義找來了大哥和三弟,向他們說明了目前廣盛公的情況,還提到了喬貴發生前留下的銀子。
原來,喬貴發早有打算,他在世時就對孩子們說過生意本就有賺有賠,讓孩子們收了分紅多攢下來,以備生意上的不時之需。他還囑咐孩子們一定要照顧好廣盛公,由此可見喬貴發非凡的商業眼光。他既預料到廣盛公的生意前景明朗,也預感到將來會出現問題,所以提前備下了銀兩并讓孩子們盡量保全廣盛公。
大哥和三弟都明白其中的利害,自然支持喬全義的做法。不過,喬全義一時間也拿不出十多萬兩銀子,當時只能湊出三萬多兩,就只得先把這些給了大掌柜并且囑咐了幾句。大掌柜拿到銀兩感慨萬分,馬上雇了保鏢和騾馬隊,星夜兼程地趕回包頭。大掌柜之所以急著回去,是因為這些銀兩雖然不足以補上廣盛公的窟窿,但是能解燃眉之急。與其滯留在祁縣干著急,不如先回去還一部分錢,穩住催款的顧客。
從包頭到祁縣的往返路程,以往至少要用一個月的時間,不過這次大掌柜一來一回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用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心急如焚”。回到包頭以后,不僅大掌柜自己衣衫盡濕,就連馱銀兩的騾子都滿身是汗。緊接著,大掌柜將裝銀兩的箱子卸在院子里,打開蓋子亮出來白花花的銀子。
大掌柜這么做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想讓催款的顧客看一看,廣盛公是有能力還錢的。果不其然,大掌柜拿回來錢的消息迅速在包頭傳開了,人們都在院子外面張望。有幾個來催賬的,大掌柜就指著院子里的銀子說:“這不是還沒到時候嘛,你看這院子里的銀子有假的嗎?”人們見此情景也放下了心。
雖然喬家的三萬多兩銀子解了廣盛公的燃眉之急,但是錢款仍然有七萬多兩的缺口,危機還沒有真正解除。
店里的伙計看到大掌柜拿回了銀子,以為問題解決了,都松了一口氣。只有大掌柜和喬家知道,目前最關鍵的是穩住顧客、籌集銀兩。可一時間誰都拿不出來這么多的銀兩,其他票號怕廣盛公這次是筆爛賬,也不敢借給他們。大掌柜只能自己在包頭想辦法,他臨走時喬全義也說會繼續想辦法湊銀子。
大掌柜到秦家和喬家,兩家人的態度截然不同,這與當時的廣盛公人員結構有關。當時的廣盛公已經不是喬貴發和秦兄弟當家做主時候的廣盛公了,自從聘請了掌柜,廣盛公的經營就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前的廣盛公像是兄弟二人一起創辦的公司,而現在秦家和喬家更像是以股東的方式存在,主要的經營權都交給了掌柜的。分紅方面,秦家和喬家共拿一半,其余的一半由大掌柜、小掌柜和伙計根據分工不同進行分配。正是這種新的經營模式,才讓風險更多地落在了大掌柜的身上。而喬家能夠拿出銀子救急,足見他們對廣盛公的重視。
暫時穩定人心的辦法只是權宜之計。這一晚許多人安心地睡去了,但是對于大掌柜來說,注定又是一個不眠之夜:這可能是廣盛公的末日,也可能是廣盛公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