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7年的一天。齊國臨淄王宮一間側(cè)殿,齊桓公邀請國相管仲、大夫鮑叔牙、大司田寧戚,敘說往事,飲酒作樂。
四個樂師持著小木槌,敲擊懸掛在木架上的幾排大小不一的銅鐘。一陣陣樂聲奏響,如水滴石板、雛鳳鳴啼般清脆動聽。
兩鬢斑白的齊桓公坐在主位上,笑視著坐在下首的三位老臣。他左手揉捏著美姬豐腴的腰肢,右手端著造型古樸的青銅酒樽與老臣們頻頻舉杯,似乎對食案上幾個鼎鑊中色鮮香溢的佳肴視而不見。
老臣們一個個須發(fā)灰白,衣冠楚楚,紅光滿面,精神矍鑠,饒有興趣地欣賞著二十幾位舞姬翩翩起舞時的綽約身姿。
齊桓公笑道:“寡人能成為諸侯長,誠念仲父尊王攘夷之策,感激鮑大夫、寧大夫夙興夜寐。來來來!寡人敬諸公一杯!”
管仲忙道:“多賴主公洪福,臣等敢不竭力!主公請!”
話音剛落,寧戚道:“老臣雖然經(jīng)常喝酒,唯獨主公的酒滋味不同,最是香醇可口。喝了主公的酒,渾身舒坦,精神抖擻。主公請!管相請!鮑大夫請!”
看上去最蒼老的鮑叔牙,一聲不吭,仰起脖子,一飲而盡。
齊桓公哈哈笑道:“所謂好事成雙,咱們君臣再來一杯!”
管仲、寧戚右手舉杯,叫道:“飲勝!”左臂舉起廣袖,一飲而盡。
鮑叔牙皺著眉頭,不耐煩地推開依偎在身邊的俏麗佳人,輕輕抿了一口。
齊桓公看到這一幕,呵呵笑道:“鮑愛卿,也說兩句祝酒詞,給寡人和兩位大夫聽聽。”
管仲與寧戚紛紛起哄,道:“鮑兄,請!”“鮑大夫,請!”
鮑叔牙長嘆一聲,右手緊握著酒樽,猛然站了起來,蒼老犀利的目光從齊桓公、管仲、寧戚的臉上一一掃過。齊桓公等三人望著鮑叔牙嚴(yán)肅的樣子,緩緩站了起來。
鮑叔牙慷慨激昂,說了一番祝酒詞后,齊桓公離座而起,向鮑叔牙深深鞠了一躬。管仲、寧戚向鮑叔牙躬身一拜,表示一定不忘鮑大夫的教誨,牢記于心。
1
鮑叔牙說了什么祝酒詞呢?
將時間暫時拉到公元前694年,齊國的國君是齊襄公姜諸兒(姜諸兒是春秋時期君主中的一位奇葩,此公不顧世俗的眼光,與同父異母的妹妹發(fā)生了超越倫理的愛情。后來妹妹被許配給了魯國國君魯桓公)。一日,姜諸兒借著請魯桓公吃飯的機會,殺了自己的妹夫兼情敵。面對輿論壓力,姜諸兒的辦法只有一個字:殺。殺了一群勸諫他的大臣,殺紅了眼之后,便淫亂大臣的妻子。有敢反對者,繼續(xù)殺!國都人人自危。
姜諸兒還有兩個弟弟,二公子姜糾還有三公子姜小白。春秋時期講究“名正言順”。名字包含了很多信息。比如“公子姜小白”,“公子”的意思是“公的兒子”(春秋爵稱,分為王、公、侯、伯、子),“姜”是姓(齊國的第一位國君便是姜子牙),“小”是因為他是齊僖公最小的兒子,“白”是指皮膚白皙。公子糾的心腹管仲、召忽對他說:“國君荒淫殘暴,國內(nèi)必有大亂。臣怕他渾水摸魚,將您一塊收拾了。我們必須‘戰(zhàn)略轉(zhuǎn)移’!”
齊僖公在彌留之際,死攥著姜諸兒的手,道:“糾是一個好孩子。你去世前,要將王位傳給他。”姜諸兒握緊父親的手,哽咽著答應(yīng)了。
時過境遷,公子糾發(fā)現(xiàn)自己大哥的行為不像是守信的人的表現(xiàn)。選擇一走了之,至少能保住一條性命,等待時機,公子糾便咬牙答應(yīng)了管仲、召忽。他們逃到魯國避難。
聽說公子糾等人逃跑后,公子小白的心腹鮑叔牙慌了,他對公子小白說:“二公子跑了,只剩下您最有資格繼承國君之位。身處險邦,必有災(zāi)殃。我們還是趕緊逃吧!”
公子小白也很果斷,他帶著鮑叔牙逃亡到了莒國。
兄弟二人為何一個投奔魯國,另一個投奔莒國呢?因為公子糾的母親曾是魯國公主,他的姐姐是如今魯國的太后。國君魯莊公是他的親外甥,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親。而公子小白的姥姥是莒國老太后。公子有危險,便投奔母系親戚,政治避難,以圖東山再起,是春秋時期的常見情況。
莒國是華夏最東方的一個小國,西邊與魯國接壤、北邊與齊國毗鄰。
逃亡途中,公子小白與鮑叔牙風(fēng)餐露宿,還要擔(dān)憂大哥是否派兵追殺。一路心驚膽戰(zhàn),終于到了莒國。面對公子小白一行,莒國國君很夠意思,管吃管住。但也僅此而已,并沒有重用公子小白等人。無數(shù)次,公子小白遙望故國,徒呼奈何;無數(shù)次,公子小白心灰意懶,不再對前途抱有希望。
當(dāng)時公子小白不過二十歲左右,離開了富貴榮華之地,背井離鄉(xiāng),寄人籬下,滋味一定不好受!
雖未找到關(guān)于公子小白受苦難的文獻,但是多年以后,公子小白稱霸天下,管仲、鮑叔牙等人多次以勿忘在莒地受過的苦楚來激勵他,便可知他在莒地的生活質(zhì)量、娛樂條件、社會地位是何等境況。
鮑叔牙勉勵小白,堅持便有希望,耐心等待齊國局勢發(fā)生改變。
春去秋來,9年過去了。公元前686年,齊國高層發(fā)生政變。
齊襄公外出打獵時,被公孫無知(姜小白堂哥)聯(lián)合大夫連稱、管至父發(fā)動叛亂殺害。連稱、管至父二人掌握軍權(quán)后,架空了公孫無知。公孫無知不甘心做傀儡,聯(lián)合別的大夫,又伏殺了連稱、管至父。大夫雍廩曾被公孫無知虐待過,懷恨在心,又趁亂擊殺了公孫無知。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系列政變,使齊國國君的位置空了出來。按照封建血統(tǒng)繼承原則,最有資格繼位的是二公子姜糾,其次是三公子姜小白。
聽到消息,遠在魯國與莒國的兩位公子大喜,準(zhǔn)備向各自投靠的國君請辭,返回母國,爭奪王位。誰跑得快,搶先返回齊國,說服諸位大夫,便有機會繼承王位。
魯莊公抖了個機靈,暫時拖住了公子糾。他認(rèn)為,拖住公子糾的時間越長,便可將竹杠敲得越響。即使別人繼位了,他也不介意。因為公子糾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其他人無論誰坐到齊國國君的位置,都是叛逆。到時,魯莊公便打著幫助公子糾的旗號,攻打齊國,名正言順。事成后,多占據(jù)幾座城池,也是應(yīng)有之義。
公子小白向莒國國君借了三十輛戰(zhàn)車、一隊精銳步兵,火速向齊國都城臨淄進發(fā)!
當(dāng)公子小白在途中瘋狂趕路時,他突然驚奇地發(fā)現(xiàn)幾十輛魯國的戰(zhàn)車堵在趕往臨淄的必經(jīng)之路上。
原來是管仲唯恐公子小白搶先回到臨淄,便以齊國兩座城池為代價向魯莊公借兵,意圖狙殺公子小白。
公子糾在手,大義我有。魯莊公巴不得齊國高層自相殘殺,便借給了管仲一隊車馬。
當(dāng)管仲看到莒國車隊時,大喜,帶人攔住了公子小白、鮑叔牙一行。距離二人三十步外,管仲朗聲道:“三公子、鮑兄,經(jīng)年不見,別來無恙!”
公子小白、鮑叔牙相對苦笑,拱手還禮。管仲道:“前日,主公返回臨淄,繼承了王位。在下奉新君之令,恭迎三公子、鮑兄!”
聞聽此言,公子小白、鮑叔牙臉色蒼白,萬念俱灰。管仲看到他們的反應(yīng),滿意地點點頭,道:“兩位請隨管某上路!”
管仲扭過身,忽然俯身操起弓箭,輕喝一聲,拉滿弓弦,又猛然扭身,瞄準(zhǔn)公子小白的胸膛,“嗖”的一聲!
公子小白眼見一點寒芒射來,下意識閃身躲避,終究慢了一拍,被射中肚臍。他慘叫一聲,口吐鮮血,閉上雙眼,倒在地上,一動不動。
管仲哈哈大笑,快馬加鞭,逃之夭夭。因為公子小白被射死了,他便沒有必要與一群哀兵血戰(zhàn)了。
鮑叔牙抱著小白不知所措,號啕大哭,突然,小白睜開了雙眼,笑道:“管仲乃世間高士,不顧道義射殺我,說明二哥必定還在魯國!我們快走!”
原來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帶鉤(古代貴族的腰帶扣子,多為青銅鑄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裝死。
管仲返回魯國的途中,遣人通知了魯莊公與公子糾,二公子小白已被射殺。于是,魯莊公更不急著送公子糾返回臨淄了。
這便是:“魯聞無知死,亦發(fā)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
2
公子小白搶先返回臨淄,在齊國繼承了齊國國君之位,史稱齊桓公。公子小白相比公子糾是沒有資格擔(dān)任國君的,為什么卻得到了齊國大夫們的支持呢?
史書給的理由是一個“賢”字。但是,背后應(yīng)該是一個“利”字。首先,公子小白的支持者莒國是一個小國,沒有能力敲詐勒索齊國。其次,公子小白許諾不再追究齊國兩任國君被弒殺的事,維護了齊國大夫們的利益,當(dāng)然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魯莊公聽聞公子小白繼位,勃然大怒,點齊兵馬帶著公子糾,以維護道義,圍剿篡逆者為名,攻打齊國。客觀地說,魯莊公無論兵力,還是輿論皆占優(yōu)勢。可是,在乾時這個地方,兩國決戰(zhàn),魯國卻大敗而歸。
可以理解,齊國“篡位者”們是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必須拼命。尤其是齊桓公,如果敗給了魯國,大哥與堂哥便是自己的榜樣!
魯國上下表面是為了維護正義,實質(zhì)上為了占便宜,犯不著拼命,所以積極性不如齊國。
齊桓公打敗了魯國后,站穩(wěn)了腳跟,便遣使為魯莊公帶了一封信:“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
意思是公子糾是我的親哥,我不忍心殺他,請你替我殺了。召呼、管仲離間我和哥哥的兄弟情誼,我要親手把他們剁成肉醬蘸飯吃。不答應(yīng)我的兩個條件,我便攻打魯國。
魯莊公看了書信后,表示理解。所謂天無二主,國無二君。換成自己也不愿意背負(fù)篡位的名聲,殺了公子糾才能除去心腹大患。
魯莊公也不含糊,殺了公子糾,囚禁了管仲、召忽。召忽性格剛烈,不甘囚禁之辱,怒吼一聲,撞墻自殺。管仲長嘆一聲,主動請求魯國人將自己裝在囚車?yán)铮屯R國。這便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于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
管仲的主公被殺了,同事也自殺了,他為什么沒有勇氣隨之而去呢?如果失去生命,管仲一身志向便化為烏有。到了齊國,多活幾天,說不定命運便有轉(zhuǎn)機。有時候,屈辱地活著比痛快地死去更需要勇氣。
回齊國的途中,管仲坐在囚車中閉目等死,內(nèi)心升騰著擔(dān)憂、恐懼、絕望。既擔(dān)心魯國將士比較“熱心腸”,一刀砍下自己的腦袋,又害怕回到齊國,被齊桓公剁成肉醬。
管仲想到自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年過四十,身處囹圄,壯志難酬,命在旦夕,忍不住雙手抓緊囚欄,仰天長嘆,淚流滿面。
齊國王宮,鮑叔牙勸諫欲將管仲殺而后快的齊桓公,問道:“主公想做守成之君,還是稱霸天下?”齊桓公道:“人生苦短,譬如朝露。誰不想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益于當(dāng)世,名垂史冊?”
鮑叔牙道:“主公若想治理齊國,鮑某足可輔佐;主公欲成王霸之業(yè),非管仲不可。管仲輔佐哪個國家,哪個國家便會興盛!我們?nèi)f萬不可失去管仲。”(“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齊桓公相信鮑叔牙看人的眼光,決定暫時放棄一箭之仇,給管仲一次面試的機會。這里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管仲是公子糾的心腹。齊桓公畢竟不是最合乎“名”的繼位者,重用管仲可以緩解輿論壓力。你看,大哥的心腹都在支持我,說明我真的很賢明!
囚車一路顛簸,進入齊國境內(nèi)。鮑叔牙唯恐夜長夢多,便帶領(lǐng)一支人馬在邊境迎接管仲。他對坐在囚車中的管仲道:“賢弟,愚兄等候多時了。”
管仲苦笑道:“鮑兄,來看小弟的笑話嗎?”
鮑叔牙道:“天下雖大,生你者父母,知你者鮑叔牙。大丈夫生于天地間,功業(yè)未建,奈何死乎?”
一句“生你者父母,知你者鮑叔牙”,激起了管仲深情的回憶。
當(dāng)初管仲、鮑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投資少,分紅時卻多拿多占。鮑叔牙對別人說,管仲不是因為貪婪,只是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管仲參軍打仗,每當(dāng)戰(zhàn)事不利,便做逃兵。鮑叔牙認(rèn)為管仲不是懦弱無能,是為了留有用之軀,孝敬年邁的母親。
管仲曾拉著鮑叔牙的手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想起往事,管仲長嘆道:“唯恐齊公不忘一箭之仇!”
鮑叔牙笑而不語,揮揮手,便有一群人上前打開囚車,簇?fù)碇苤伲丛钃Q衣。
齊桓公真不愧是一代雄主,他面見管仲時,開門見山道:“齊國公室衰微,兩任國君死于卿大夫之手。屢經(jīng)政變,民生凋敝,寡人欲行王霸之業(yè),先生請教我!”
管仲一口氣問了齊桓公三個問題:“你有錢嗎?你有兵器嗎?你占據(jù)道義嗎?”齊桓公皺著眉頭,仔細(xì)想了想,道:“寡人沒有,請問先生,如之奈何?”
管仲清清嗓子,發(fā)表了一番改變自身與齊國命運,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見解:
“沒錢,好解決。首先,我們不僅要鼓勵農(nóng)耕,更要大力發(fā)展商業(yè)。這是一個增加國家收入的方法。另外,齊國靠近大海,我們可以獎勵捕魚曬鹽,國家控制鹽業(yè),提高稅收。至于沒有兵器,更好解決了。國內(nèi)實行犯罪罰兵器制,犯了殺人、盜竊等罪的人必須繳納不同的兵器。咱們還要打出尊重周天子,維護天下穩(wěn)定的名義,內(nèi)平叛亂,外撫諸戎……”
齊桓公與管仲越聊越開心,很快便拜管仲為“仲父”。(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
齊桓公真不愧是霸主之才,因為管仲的奇才,便不僅不記一箭之仇,還事之如父,將軍政大權(quán)交給了管仲。管仲掌握權(quán)力后,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人事改革,他提出一個在當(dāng)時堪稱石破天驚的觀點:“德義未明于朝者,則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于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說白了就是任命提拔官員必須講究能力與政績。在當(dāng)時,任命官員看的是血緣,其次才是品德。由此不得不說,管仲任人為才的觀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齊國吸引了大量人才。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寧戚。
此公是衛(wèi)國人,出身貧寒,卻心懷大志,不甘眼前的生活。他想到臨淄求職時,沒有車費,便找了一份工作,為前往臨淄的商人趕牛車。
雖然到了臨淄,可是他畢竟身份低微,無錢住在城里,便夜宿城墻外,等待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日,齊桓公送客至郊外。寧戚遠遠看到齊桓公的車馬,便拍打著牛角高聲唱歌:“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這首歌抒發(fā)了懷才難遇之情:“我因為沒有身逢堯舜那樣的盛世,才穿著下等人的破爛衣裳。早晨販牛到深夜。長夜漫漫,何時天亮?誰是我的伯樂?誰能讓我施展抱負(fù)?”
寧戚深情凝視著不遠處的齊桓公,一遍又一遍拍打著牛角,大聲唱著自編自譜的歌:“……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
如果齊桓公再沒有反應(yīng),可憐的牛也許便被拍死了。慶幸的是,齊桓公終于聽到了。若沒有《詩經(jīng)》的底子,不可能編出這首歌。齊桓公道:“好歌,請那個唱歌的人過來。”
恭喜寧戚獲得了一次面試機會,結(jié)果是非常喜人的——“寧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nèi)。明日復(fù)見,說桓公以為天下。桓公大說,將任之”。
寧戚的滿腹才華令齊桓公非常滿意,便打算給他一個有實權(quán)的職位,看他到底是不是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有才干。有人勸說齊桓公:“衛(wèi)國離我們齊國也不遠,不如派人去打聽一下。如果寧戚真是賢者,再重用也不晚。”
齊桓公的回答頗有王者之風(fēng):“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不能這樣做,如果派人去打聽,人無完人,一定會聽到寧戚的缺點。以人才的小毛病,來否定他的大才能,這是為君者失去人才的原因。
齊桓公的這句話,千百年后聽起來依舊擲地有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君主用人,應(yīng)用人之所長,舍人之所短,不重出身、資歷。管仲與寧戚交談后,也十分推崇寧戚,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nóng)業(yè)的官員)。管仲常對人說,寧戚是農(nóng)業(yè)專家,在農(nóng)田水利領(lǐng)域,自己不如他。
寧戚任職期間,主持開墾農(nóng)田,興修水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更快地走向富裕強盛。這便是“寧戚飯牛”的典故。
在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等人的努力之下,君臣齊心,勵精圖治。齊國的發(fā)展令人驚嘆,開啟了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路。
3
公元前681年,三十多歲的齊桓公在北杏召集宋、陳、邾、蔡,舉行五國會盟,意在尊崇周王室,穩(wěn)定天下秩序,避免眾多小國被大諸侯國兼并。宋國君主并不買賬,白吃了一頓飯,抹干凈嘴巴,揚長而去。
同年,齊桓公邀魯莊公在柯地會盟。魯國大將曹沫突然拔劍,挾持了齊桓公當(dāng)肥羊,勒索了三座齊國的城池。事后,齊桓公意圖反悔,管仲勸他忍一時之辱,割讓城池,樹立言出必踐的形象。
坦白講,齊桓公前兩次組織諸侯會盟,挺丟人的,并不成功。由此可見,成大事者鮮有一帆風(fēng)順。
從第三次會盟開始,效果便漸漸彰顯。公元前679年,齊桓公請周天子派人支持自己,約衛(wèi)、鄭、宋三國國君在鄄地會盟。各國諸侯看到周天子也派代表參會,再加上齊桓公的主張確實維護了大多數(shù)國家的利益,遂遣使表態(tài),共推齊桓公為諸侯盟主。
齊桓公與諸侯約,內(nèi)輔周天子,建立國內(nèi)秩序,外抵抗北戎的擾亂。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從此以后,齊桓公堅持“尊勤君王,攘斥外夷”的戰(zhàn)略,漸漸成為華夏境內(nèi)最有權(quán)勢的人。齊國君臣權(quán)勢地位提升后,開始好聲色、奢靡。
當(dāng)時齊國的娛樂業(yè)在華夏境內(nèi)最為發(fā)達,齊桓公娶了幾十房妻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間,國內(nèi)漸有靡靡之音,少了銳意進取之風(fēng)。
鮑叔牙憂心忡忡,他意圖勸諫齊桓公,可是又怕顯得太突兀。他決定耐心等待機會,最好能在飯局上說。因為有飯必有酒,酒后吐真言,最能達到當(dāng)頭棒喝的效果;酒后談事,也是一項悠久的傳統(tǒng)。
公元前667年的一天,齊桓公為了慶祝老對手衛(wèi)國衰敗,順便也犒勞一下管仲、鮑叔牙、寧戚等人的辛勞,便請管仲等三位老臣在王宮飲酒作樂。
齊桓公先敬酒,其次是管仲等還敬。輪到鮑叔牙敬酒時,他的敬酒詞振聾發(fā)聵,慷慨激昂。
鮑叔牙端著酒樽,大喊道:“今日酒酣耳熱,放浪形骸之時,希望主公不要忘記流亡在莒國時寄人籬下,擔(dān)驚受怕之日;希望管仲不要忘記被捆綁在魯國,閉目等死之日;希望寧戚不要忘記窮困潦倒,割草放牛之日。”(“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也,使寧戚毋忘飯牛車下也。”)
話音剛落,大殿內(nèi)瞬間靜得落針可聞。
鮑叔牙這番話的核心只有一個意思: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齊國雖然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你齊桓公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霸主,管仲成為天下第一相,寧戚成為勵志楷模、大齊重臣,可是千萬不要忘記了當(dāng)年吃過的苦,不要對不起吃苦受累的日子。
過了片刻,身為領(lǐng)袖的齊桓公站了起來,對鮑叔牙躬身行禮:“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意思是,我和兩位大夫牢記鮑大夫的教誨,不忘記當(dāng)年的艱難歲月,國家社稷便不會危殆!
這便是成語“勿忘在莒”的來歷,指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崢嶸歲月。
成大事者,皆坐起而行。齊桓公下令撤去酒宴,趕走了美女,與管仲、鮑叔牙等共商國是。
又?jǐn)?shù)年,齊國君臣時常以“勿忘在莒”相互勉勵,不懈努力,為華夏安定統(tǒng)一做出卓越的貢獻。公元前664年,北方戎族大規(guī)模南下進擾。首當(dāng)其沖的燕國,幾乎被滅國。燕國君臣在絕望之中向齊桓公求救。
六十多歲的管仲說服了五十多歲的齊桓公,他們親率諸侯聯(lián)軍,千里遠征,北上攘夷,與戎族連番血戰(zhàn),終于大勝,擴地八百里。
千百年后,齊國霸業(yè)已經(jīng)化為煙云,但是齊桓公、管仲等人勿忘在莒、篳路藍縷、開創(chuàng)大業(yè)的事跡,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不懈奮進。“勿忘在莒”的精神,即不忘崢嶸歲月,牢記初心,也成為華夏民族陽剛雄健精神的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依舊回蕩著鮑叔牙鏗鏘有力、氣貫山河的祝酒詞:“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也,使寧戚毋忘飯牛車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