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 第21章 詔獄牢飯:盡嘔飲食,隕絕于地
- 第20章 朱元璋的飯局:從放牛娃到洪武大帝
- 第19章 杯酒釋兵權(quán):趙匡胤在飯局內(nèi)外的手段
- 第18章 上源驛宴:酒后失言,匹夫一怒
- 第17章 請君入甕:善惡到頭終有報
- 第16章 滕王閣宴: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第1章 卷首語
“飯局”一詞,源于宋代,舊時指宴會、聚餐。“局”本是下棋術(shù)語,指局勢、處境。“飯”承擔的是填飽肚子、品嘗食物的任務(wù);“局”則是人際規(guī)則、社會關(guān)系的綜合體現(xiàn)。“飯”與“局”的結(jié)合,便是指吃飯時的博弈手段、人際交往。
民以食為天。無處不在的飯局,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工作應(yīng)酬,人情往來,同學聚會,朋友交際,往往在舉杯談笑之間,潤物細無聲地實現(xiàn)了目的。
一場成功有效的飯局不僅需要待人真誠,更需要對飯局規(guī)則的了解、人性的洞悉、高超的手段。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中會來事的人,均在飯局上外圓內(nèi)方、如魚得水、在飯局上不能洞悉人際規(guī)則的人,往往不善于應(yīng)酬,容易“出局”。
飯局之妙不在“飯”,而在“局”。從這個角度講,飯局體現(xiàn)的是一種進退得失、一種人情世故、一種博弈手段,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與處世智慧。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們可以借古鑒今,古為今用。翻開青史,便知飯局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不在于美食佳肴,而在于利益得失,更在于難以揣測卻亙古不變的人心、人性。
二桃殺三士,晏嬰用兩個桃子便搞定了萬夫莫敵的三杰;專諸宴王僚,屠夫烤魚藏劍,刺殺一國之君;鴻門宴,項羽在酒酣耳熱之后,慎重思考,放掉劉邦;煮酒論英雄,劉備韜光養(yǎng)晦,恭維東家曹操,終逃虎穴;濡須宴,孫權(quán)安排周泰敘功飲酒,幫助他樹立威望;上源驛宴,一場飯局成了梁晉兩國幾十年廝殺不休的導火索;杯酒釋兵權(quán),舉杯談笑間,趙匡胤一番推心置腹,解決了軍權(quán)分散和危機……
飯局千古事,得失唇齒間。古人偏愛將重要的事情在飯桌上解決,因為飯局最適宜成為交易的場所。如果一頓飯有皇帝參加,或者由皇帝做東,那么杯觥交錯之間,更加驚心動魄!
古人在飯局上的精彩手段,令人嘆服,足可令今人揣摩學習。本書從史書中精選了二十場最經(jīng)典的飯局,或充滿權(quán)謀智慧,或改變時局,或彰顯人文精神,將人物的悲歡離合、歷史的精彩多姿娓娓道來,徐徐拉開中國飯局歷史的大幕。
在寫法上,本書與一般的歷史類書籍略有幾分不同。在每個故事開頭,為了便于讀者感受歷史現(xiàn)場,筆者采用鏡頭聚焦法,先展現(xiàn)飯局的畫面,然后介紹人物背景、故事情節(jié)、權(quán)謀手段、矛盾沖突、意義教訓等。內(nèi)容方面,原則上以正史為基礎(chǔ),史書敘述不到之處,則輔以合理的揣摩、分析、推理,使故事盡可能豐滿,貼近真實。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本書通過講述帝王、將相、名士的飯局,希冀讀者朋友在會心一笑的同時,能增加對歷史人物的認識,感悟古人舉杯談笑時的韜略權(quán)謀、人格魅力、處世智慧。
希望讀者朋友讀完此書,能收獲啟迪與思考,應(yīng)酬飯局時,站在更高的維度,從不同的角度游刃有余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實現(xiàn)人生價值。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