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8年6月的一天,齊國臨淄王宮大殿。魯昭公與大夫叔孫蠟訪問齊國。齊景公熱情接待,安排相國晏嬰主持飯局,齊國文武重臣作陪。
酒至半酣時,晏嬰起身,對齊景公躬身施禮,道:“君上,園中金桃已熟,請摘幾枚給貴客嘗嘗鮮吧!”齊景公道:“相國言之有理,可命侍從取之,以招待貴客。”
晏嬰忙道:“君上,此桃珍貴異常,老臣當親自去摘。”齊景公道:“有勞相國。”晏嬰拱手告退。
齊景公對魯昭公君臣道:“此乃萬壽金桃,三十年一開花,三十年一結果。園中只有六個,寡人不敢獨自享受,特取來與賢君臣共享。”
魯昭公君臣連忙稱謝。不一會兒,晏嬰帶著低頭捧著盤子的園吏,快步走入大殿。盤子中放著六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香氣撲鼻,令人垂涎三尺。
晏嬰按照禮儀,分別為魯昭公、齊景公獻上了一個桃子。
晏嬰道:“叔孫大夫賢名遍于四海,請食一桃。”
叔孫蠟連忙道:“晏相國內輔國政,外使諸侯,天下咸知,此桃應讓相國吃。”齊景公笑道:“既然公孫大夫謙讓相國,二位可各吃一個。”
二臣跪而領之,晏嬰道:“盤子中尚有二桃,君上可傳令諸臣,誰的功勞大誰吃。”
齊景公道:“此言甚善。階下諸臣,自信功勞深重者,能食此桃者,出班自奏。”
階下諸臣中,三位身材高大的壯漢,再也按捺不住,緊握著佩劍,爭先恐后地跳了出來。
1
兩個月前,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齊國相國晏嬰走在宮外,迎面走來三位虎背熊腰、滿臉橫肉的壯漢。這三個人是齊國婦孺皆知的勇士——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他們曾立有大功,均有萬夫不當之勇,搏虎擒熊之力,也是結拜兄弟,在齊國被稱為“三杰”。
晏嬰看到他們之后,立刻掛著笑臉,快速邁著小碎步上前打招呼。三大漢鼻孔朝天,大搖大擺從晏嬰身旁走過,沒有搭理他。正是:“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
無端受辱,晏嬰面色瞬間漲得通紅。不過,他終究是滿腹韜略的名相,做了一個深呼吸便平復了心情。他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嗯,一定是因為自己太矮了,三位身材高大的猛士,走路昂著頭沒有看到自己,并非刻意無視。
此公乃一代奇人。小學課文中至今仍有《晏子使楚》的故事。它講的是晏嬰在擔任齊國外交官期間,曾出使楚國。楚國君臣緊閉城門,在門側挖了一個高不過六尺的洞。
為什么呢?因為史稱晏嬰“身不滿六尺”。面對楚國君臣的侮辱,晏嬰面不改色,對負責招待他的人道:“只有出使狗國,才鉆狗洞。請問你們楚國是什么國?”
楚國無奈之下,只能邀請晏嬰從城門進入。
大殿上,楚國國君看到身材矮小的晏嬰,不屑道:“齊國無人了嗎?”晏嬰一本正經地道:“齊國僅都城臨淄便有七千五百戶人家。大家張開袖子,便能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如同暴雨傾盆;街上行人往來,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說我齊國無人呢?”
楚國國君被氣樂了,笑道:“既然如此,怎么打發閣下前來?”
晏嬰裝作一臉為難,道:“那些優秀的人被派遣出使到德才兼備的君主所在的國家,無才無德之人派遣到無德無才之國。我晏嬰最不賢,只好出使到貴國來了。”
楚國國君的鼻子差點氣歪了,不過他為貶低齊國又出了一招。兩名官吏帶著一個被捆綁的人,走進大殿。楚國國君與臣子演起了雙簧。
楚國國君道:“這是什么人?干什么的?”
臣子道:“齊國人,犯了盜竊罪。”
楚國國君道:“齊國人如此沒有出息,難道都喜歡盜竊?”
楚國君臣哈哈大笑。
晏嬰冷哼一聲,瞇著眼睛道:“臣嘗聞生長在淮河以南的橘子是蜜橘,生長在淮河以北的便是苦枳。什么原因呢?環境不同而已!百姓生活在齊國安居樂業,遵紀守法,到了楚國便做賊偷竊,莫非楚國的環境容易使百姓變成小偷?”
楚國國君三次出招,均被晏嬰輕松化解。他明白盛名之下無虛士,便開始正視身材矮小、相貌平凡的晏嬰了。楚國國君為自己找了一個臺階,自嘲道:“圣人是不能與他開玩笑的,是寡人自取其辱了。”(“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這便是晏嬰,遇事不亂,臨大節而不辱,嫻于辭令。《晏子使楚》貢獻了“舉袖成云”“揮汗如雨”“比肩繼踵”“橘生淮南”“自取其辱”等成語。
晏嬰的成就又豈止在外交與文化領域?此公內輔國政,使齊國富強;克勤克儉,為世人之楷模,他是史家公認堪比管仲的政治家、思想家。
晏嬰去世四百多年后,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充滿了對晏嬰的仰慕之情:“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意思是,晏嬰勤儉,輔佐齊景公治世;管仲豪奢,輔佐齊桓公稱霸。如果晏嬰還活在世上,能給他當車夫,就是我的榮幸啊!
2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三個莽夫的無視,根本不值一提。可是凡事就怕“認真”二字,晏嬰開始認真思考三杰的行為:
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三個人居功自傲,囂張跋扈,罔顧法紀,對自己這位名聞諸侯、大權在握的齊國相國都如此無禮,那對臣民什么態度,就可想而知了。更有甚者,恐怕對國君也不如何尊重。猛將驕橫之心,若被有心之人利用,行弒君篡位之事,會造成多大危害?
(晏子與孔子是同時期的人,他們所處的春秋時期,周王室的勢力漸趨沒落,諸侯國征戰不斷,國內卿大夫勢力膨脹,僅《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弒君事件便有幾十起。)
這便是一代名相的格局,從個人受辱的小事件,聯想到國家的命運前途。
于是,第二天,晏嬰便覲見齊景公,道:“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率之倫,內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祿。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意思是,臣聽聞圣明的君主,培養的勇猛之士,應該達到四個標準:第一,明白君臣之間的禮儀;第二,服從上下級的規矩;第三,對內可以禁止暴亂;第四,對外能威懾敵人。所以,真正的勇士對上有利于君主的功業,對下能得到臣民的欽佩,理所應當得到高官厚祿。現在您培養的勇士,不懂得尊重君主,也不遵守對領導同事的禮儀,對內不能禁止暴亂,對外不能威懾諸侯。不如將他們早點除掉,以絕后患!
齊景公作為一國之君,聽聞相國要除去自己麾下的勇士,他的回答非常值得玩味:“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意思是對這三個人,無論是抓捕還是刺殺,都非常不容易。
晏嬰并未指名道姓說除掉誰,可是齊景公卻說“三子者”,這說明他心里清楚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三個人便是晏嬰要解決的人。
齊景公并沒有讓晏嬰進一步論證,對這三位勇士“為什么要殺”“能不能不殺”,而是直接在操作層面上表示,殺他們比較困難,詢問“應該怎么殺”。
由此可見,齊景公對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三個人已經厭惡,甚至有點忌憚,欲除之而后快,卻不敢輕易下手,生怕造成不良的影響。
為什么呢?因為當時齊國田氏公卿的實力已經強大到可以威脅齊國國君姜氏的地位了。身為君主的齊景公,為了江山穩定,必須采取措施限制田氏的發展。
晏嬰做過預言:“齊國政權最終將歸田氏。田氏雖無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得民擁戴。”晏嬰去世后一百多年,田氏果然篡奪了齊國政權。
據說,景公看到豪華的宮殿嘆氣道:“宮室如此漂亮!我死后會歸于誰呢?”晏嬰道:“恐怕是田氏了。您的后代如果稍微怠惰,而田氏勢力仍然沒有衰落,那么齊國便會為田氏所有。”
齊景公憂心忡忡道:“那應該怎么辦呢?”晏嬰答道:“只有利用一個禮字。符合禮,士大夫家族對百姓的施恩不能超過君主,民眾便不會遷移;士不失職,官吏不怠慢,大夫不占取公家的利益。”
此處的“禮”,并不單指禮儀、規矩,更是宏觀層面的道德觀念社會秩序。
由此可知,晏嬰意圖殺掉田開疆等三人,并非挾私報復,而是為了齊國安定,貫徹落實最高領導的意圖,制定并執行國家安全戰略。對不遵守“禮”的田開疆等悍將,必須“不若去之”。
面對忌憚三杰的齊景公,晏嬰成竹在胸,淡淡道:“此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意思是,這三個家伙都是賣力氣的人,不知長幼之禮,不用你操心,我來搞定他們。
齊景公道:“長幼之禮也能殺猛將?”
3
機會終于降臨了。公元前528年6月的一天,發生了本故事開頭的一幕。
此時,齊國擺出最高接待規格招待外國元首,階下皆是文武重臣,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三個人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可見平時是何等囂張跋扈。晏嬰稱他們“不知長幼之禮”,真是實話!
晏嬰看著跳出來的三條大漢,捋著胡須,笑瞇瞇道:“你們有三個人,桃子只剩下兩個了,你們按照功勞大小來分桃吧?”(“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
歷史的魅力之一,便是微小處藏大氣象。
為什么剩下兩個桃子,而不是一個桃子呢?剩下一個桃子,三個人分桃,是最優先者得之。剩下兩個桃子,三個人分,必有一個人得不到桃子。得不到桃子的人便是功勞最小的!
春秋時代的文化主流是“士為知己者死”“君子重然諾,輕生死”“君子不吃嗟來之食”“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
士人視尊嚴遠勝生命。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怎么會認為自己是功勞最小的呢?
晏嬰稱他們三個人“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由此可知他們三個人皆非公卿豪門,所以才不知禮儀。即使是田開疆,也只是田氏的分支庶子。
田開疆等三個人正是靠搏命立功才換來功勛地位的。他們的房子、車馬、土地、女子、財物、奴仆等,全是靠實在的功勞換來的。否定自己的功勞,等于否定自己的全部。
晏嬰的一句“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等于為田開疆等三個人出了一道選擇題,要友情還是要功勞?什么是堂堂正正的陽謀,這便是。晏嬰真不愧是一位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心理學大師。
三位勇士面面相覷,誰也不肯承認自己沒有功勞。
公孫接長嘆一聲:“晏相國不愧是咱們大齊的智者。他叫我們按功勞大小分配桃子,我們若不敢接受桃子,便是無勇之輩;可接受桃子,卻又人多桃少,這便只有按功勞大小來分吃桃子。國君狩獵時,我曾赤手空拳打死一頭野豬與一頭猛虎。我的功勞可以獨自吃桃子吧。”(“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
說罷,他便拿起一個桃子。
田開疆眼見只剩下一個桃子,大聲道:“我曾披堅執銳,兩次擊退敵軍。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吃一個桃子,無須與人共食一個。”(“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
于是,他也拿起一個桃子。
古冶子眼見沒有桃子了,氣得雙目通紅,他聲嘶力竭地說:“殺虎殺人又算得了什么?我當年護國君渡河,河水里突然冒出一頭鱷魚一口咬住國君的馬車,拖入水中。我雖然不會游泳卻潛入水中逆流百步,順流追殺九里,才殺了這頭鱷魚。”(“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
“當我浮出水面時,一手握著割下來的鱷魚頭,一手拉著國君的坐騎,當時大伙都嚇呆了,以為河神顯圣!”(“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
“我是勇敢不如你們,還是功勞不如你們?可是桃子卻沒了!”(“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
“鏗鏘”一聲,古冶子抽出了寶劍,對著公孫接與田開疆喝道:“你們兩個把桃子拿出來!”(“二子何不反桃!”)
當面對是選擇友情還是功勞這道選擇題時,三位博士均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功勞。
當古冶子抽出寶劍的時候,公孫接與田開疆也面對一道選擇題,選擇尊嚴還是生命?
公孫接與田開疆對視了一眼,對古冶子道:“我們論功勞不如你,勇猛更不如你,卻搶先取桃子,這是貪婪。如果沒有勇氣自殺,那么便連勇氣也失去了!”
二人拔劍,自刎而死。鮮血汩汩地流到地上,滿堂皆驚。齊景公與晏嬰沉默不語,做客的魯昭公與叔孫蠟只是來吃頓飯而已,面對齊國內政也不好說什么。臺階下大臣們冷眼旁觀。
當公孫接與田開疆自刎時,也為古冶子出了一道選擇題,選擇尊嚴還是生命?
古冶子面色蒼白,身軀顫抖,羞憤的目光緩緩地掃了飯局上所有人,訥訥道:“他們都死了,我卻活著,這是不仁;用言語羞辱別人,吹捧自己,這是不義;悔恨自己的言行,卻又不敢去死,這是無勇。”
古冶子大喝一聲,亦舉劍自刎,用力過猛,險些將脖子割掉,鮮血噴灑而出,與兩位結拜兄弟的血混在一起,染紅了大殿的地面。在一片驚呼聲中,魯昭公站了起來,對齊景公道:“我曾聞三杰神勇無敵,沒想到,今日全喪命了!”
聞聽此言,齊景公面色不豫。晏嬰道:“這些人只是匹夫之勇,何足掛齒。”
魯昭公長嘆一聲,帶著叔孫蠟告退了。齊景公安排以勇士之禮厚葬了田開疆等三個人。(“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
這個故事便是“二桃殺三士”,后演變成了一條成語,意指用計謀殺人。此計之所以能夠成功,固然離不開春秋時期陽剛雄健的文化氛圍,但也離不開人心與人性。
世上沒有一個擁有榮譽感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小團隊中最差的一個。不想當最差的人便會爭奪,爭奪便會有損傷。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誰能想到,在氣氛熱烈的飯局中,杯觥交錯之際,會面對一道艱難的選擇題——生命與尊嚴哪個更重要?
“二桃殺三士”的含義,是用有限的資源及美好事物,引誘厲害的人自相殘殺。最終誰會得利呢?自然是拋出兩個桃子的人。
大約七百年后,青年時期的諸葛亮遙想那場飯局,作詩一首,贊美三位愿用生命來踐行尊嚴的勇士,譏諷利用飯局殺人的晏嬰,詩為《梁甫吟》:“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