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酷耕耘
  • (美)彼得·A.格洛爾
  • 2883字
  • 2022-07-07 17:35:44

二、群體創造力——酷耕耘的動力

志愿者們堅定不移地致力于最好的翻譯工作,他們不在乎花費自己多長時間……這是一種激情,一種做職業槍手也得不到的激情。

——摘自TED媒體執行制片人瓊·科恩的《志愿者的翻譯質量》[1]

沒什么比全身心投入的群體更有創意的了。盡管一些聰明且勇于奉獻的個體提出了許多開創性的新想法,但是如果他們沒有特定的群體支持的話,也是不可能成功的。發明者個體在自己的作坊里獨自擺弄,或者甚至在一個大公司的科學實驗室里面做研究,都是無法成功的。只有群體的集體努力才能使一個個偉大的想法成為現實。目前,在互聯網經濟環境下,有許多案例可證明這一事實,比如我們上面看到的萬維網和開源軟件Linux的建立和發展。一些商業公司,如寶潔、樂高和谷歌,也正是在遵循這一原則的基礎上蓬勃發展的。

這些創新團隊成員長時間努力工作,取得了驚人的成果——他們這么做的唯一動機是熱愛這個新的創意,他們感覺自己是這個團隊——一個可能會改變世界的團隊的一分子。他們最初的想法不是為了獲取經濟收益,而是挑戰或解決一個難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寶潔、樂高、谷歌等商業公司,也令人信服地證明,在一定的時候,他們的創新也會獲得巨大的回報。

創新團隊成員不僅具有創造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群體創新意識。“群體創造力”表示一種積極的行為,這種行為來自于集體意識,并能最終產生優異成果。在生物學中,群這個詞用來描述朝著同一方向行進的一群動物的行為。蜂群充分體現了這個概念:沒有指揮中心,蜜蜂自組織筑巢,飼養和培育它們后代成長,采集食物,甚至決定誰成為它們的下一個王后。人類一起向同一個創新目標奮進,會產生非常有趣而令人興奮的潮流。人們蜂擁組群,所釋放出的創造力,強于任何只是為滿足需求而進行的組織創新。

隨著在線交流方式的廣泛應用,人類群體創新的能力成倍增長,可快速形成跨國界、跨地域、跨組織邊界的創新群體并協作完成創新任務。在大大小小的公司中,一些富有創造力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感興趣的創意,不管這些創意是否與公司收入直接或間接相關。這些新群體的核心就是協同創新網絡,或稱為COINs。

以協同創新網絡為基礎的群體創新模型基于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是運用群體創造力的一個邏輯推論。

(1)給出力量獲得動力。這是最為重要的原則。讓每個人都參與協同創新網絡,無論他們參與到哪個層次,讓他們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他們具有新的想法,提出了解決方案,以及做出了寶貴的貢獻,這將使所有成員都具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意識。這也意味著,在任何時候協同創新網絡成員都可自由離開,其他團隊成員也不會阻止。

(2)依靠內在動力。這一原則可釋放群體創造力,它與賦予群體力量緊密相連,不僅讓群體自組織,還提供一個培育土壤讓創意開花。這尤其意味著,至少在最初階段,協同創新網絡成員不該因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而獲取報酬。好的點子可以創造潮流,創意和知識應該在團體或網絡中自由分享。如果團隊接受這個新創意,則新的協同創新網絡就開始成長,這個創意就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團隊建設者盡力支持群體發揮潛在創新力,讓群體創新產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依靠群體創造新東西。這個初始團隊組合不應采取經濟激勵措施,稍后階段可能會有經濟激勵,但至少在開始時,它們只會分散協同創新網絡成員對目標的注意力。

(3)發現酷的潮流尋找很酷的人。優秀的酷耕耘者同時也是很棒的酷狩獵者——想想風險投資人。最好的酷耕耘者都知道,任何偉大的想法都需要一個偉大的團隊來實現它,這樣的團隊也正是風險投資人所需要的。在網絡搜尋或尋找下一個很酷的事情時,酷耕耘者尋找的關鍵就是那些融入網絡的領導者,他們不是把自己當作網絡明星,而只是作為群成員。然后,酷耕耘者會吸收這些領導者加入自己的事業。

群體創造力的這三項原則在“酷耕耘”中緊密相關,其目標是讓具有內在動機的關心事業高于自我的人盡早參與進來。理想的情況是,這些人在他們的團隊中倍受尊重,而且甘愿扮演“旗手”或“燈塔”的角色。然后,這些人再吸引其他人加入進來。僅僅作為一個專家或是名人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集體智慧”,這一點會在第8章中詳述。

現在,我們需要了解“群體創造力”與“群體智慧”之間的區別。這兩個詞語經常會被混淆。特別是,我們需要將“智慧”和“創造力”這兩個詞區分開來。

智慧,指的是我們能夠理解和應對復雜情形,意識到事情發生的價值,并從不同選項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計算機科學家埃里克·伯納博最早提出了“群體智慧”概念,其靈感來自群居的昆蟲1。特別是,伯納博發現了螞蟻們的智慧——它們通過鋪設信息素來共同探索一條通向食物源的最短路徑。

創造力則是不同的東西。它意味著建立一些全新的東西,采取看似與要解決的問題域不相關的概念來構建獨創方案。這是一種獨立的思考,跳出了“條條框框”,用自己的判斷來看待問題,而不受常見和流行意見的限制。一些社會性昆蟲,如蜜蜂,作為大團隊中的創造者,是群體創造力的優秀榜樣。蜂群顯示了群體創造力的重要模式,共同創造新的蜂房,選擇它們的新女王,并尋找最好的食物源。

人類擅長協同創造全新的事物。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取得的所有進步似乎都源于群體創造力。用艾薩克·牛頓自己的話來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提出了開創性的萬有引力,是基于前人的發現,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老阿基米德。任何有獨特創意的人都是這樣,萊昂納多·達·芬奇的見解基于希臘和羅馬的藝術家、哲學家和數學家的思想;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在發明燈泡和留聲機時利用了很多發明家的成果,包括愛德華-萊昂·斯科特·德馬丁維爾。事實上,人類越多地建立網絡和交流,就越富有創造性。

演化生物學家賈德·戴蒙在他的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2中的論述令人信服:地中海地區之所以成為延續1萬多年的文明的歷史溫床,是因為它交匯了亞洲、非洲北部和歐洲人的不同文化。正是大量人類文化的混合和交融才使它成為最具創新性的區域。來自中國絲綢之路的旅行者、從廷巴克圖來的商人,以及來自挪威的北歐海盜船,都聚集在地中海盆地,他們交流知識,相互學習。然而,在被歐亞盆地切斷的其他地區,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美和南美,以及澳大利亞,創新步伐明顯放緩,看來創新速度與相互間交流的人口規模成正比。雖然非洲南部的撒哈拉能夠獨立地發現鐵的用途,但在美洲或澳洲的更小群體的人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事實上,在與澳大利亞相鄰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地,人口更少,到20世紀,那里的部落仍然生活在石器時代。

簡而言之:人們越是以網絡和群體形式聚集在一起,就會越有創造力。這個事實不僅適用于人類,也同樣適用于類人猿。

雖然“創造力”這個詞是對人類而言的,但它有時也被用來描繪類人猿。例如,研究人員觀察發現,當黑猩猩伸手通過瓦墻孔取食白蟻(食品),若瓦墻孔過于狹窄,黑猩猩的手無法通過時,它會用棍棒捅取白蟻。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發現,小群體里的黑猩猩如果有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同伴,那么,它們也會變得富于創意。有些黑猩猩群體不會使用工具,但也有一些群體會經常使用工具獲取食物。年輕的黑猩猩還會向它們的長輩學習交換技巧。所以,黑猩猩也有群體創造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州市| 瑞安市| 四子王旗| 柏乡县| 娱乐| 巴南区| 龙海市| 从江县| 滦平县| 文成县| 黑龙江省| 黎川县| 西充县| 皮山县| 福建省| 凌海市| 溧水县| 德阳市| 辰溪县| 屏南县| 平顶山市| 徐闻县| 黎川县| 佛教| 新龙县| 朔州市| 冕宁县| 大石桥市| 九龙城区| 恩平市| 玛多县| 长兴县| 崇文区| 宜宾县| 施甸县| 肥乡县| 祁东县| 娱乐| 海伦市| 宜宾县| 平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