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識人生意經——巧與生意場上的各種人周旋(2)
- 生意經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張凱編著
- 5520字
- 2014-10-11 11:27:29
你可以通過他是否按時回家,有急事時是否想著通知家人,說起家人時感覺是否很親切等等,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對家人的態度。一個不把家人放在心上的人是不會把朋友放在心上的。這種人往往心里只裝著自己,只關心自己的得失安危,根本就不會想到朋友。所以交往時要注意盡量不要與那些沒有責任感或家庭觀念的人結交。
選擇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如同交朋友,首先對方要是一個自尊自愛、作風正派的人。因為一個人如果不自尊,便無法尊敬別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使我們所結交的人都是懂得自尊自愛的人,相信大家都會互相尊重的。
與身心健全的人交往,不僅可以使自己得到別人的尊敬,而且也可以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提高品德修養。
有自尊心且身心健康的人,通常都有很強烈的個人主義意識,不喜歡輕易附和別人的意見。但其具有誠實的本性,不僅能忠實于自己,也能忠實于朋友。
而且,他們為了保護自己,常常會表現出很強的自尊心,但這種自尊并不是我們一般所謂的“傲慢”,而且也絲毫不含一點“輕視”別人的意味,只是事事自己做主,不容他人插足而已。并且,這種人是無法忍受他人欺侮的,一旦有人欺侮他,就一定會遭到激烈地反抗!
另外,他們的心態一直很穩定,能與人愉快相處,以整體的觀點來說,這種人是屬于和藹、意志高昂的類型。因此,很容易成功。一般他們的生活情形如下:
工作很賣力,而且也有經濟獨立的能力;
過著安定、快樂的家庭生活;
能盡情地享受生活樂趣及休假的閑情;
一般健康狀況良好,很少生病;
常受到人們的尊敬及喜愛;
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而且能將自己的感情表達給別人知道;
能控制自己,因此,對自己的缺點并不十分苛求;
能享受過去及現在的生活,對于未來也充滿希望。
有自尊心且身心健康的人不僅能在工作崗位上盡忠職守,而且也能在人生的過程中,享受到真正的樂趣。如果我們本身就是一個有自尊心且身心很健康的人,一定能夠很輕易地分辨出別人是否和你具有同樣的性格。
人生的成敗與擇友有著密切的關系。“欲知其人,先觀其友。”“智者永遠不和愚者為伍。”真誠的合作伙伴會解救你于危難中,居心叵測的人會推你于萬丈深淵。
劉惠和趙蔚在大學時同住一間宿舍,兩人好得跟一個人似的。畢業后她們合租一套房子,合用一臺電腦和一個電子郵箱。一天,趙蔚打開電子信箱發現國外某大學發給劉惠一封入學通知書,趙蔚立刻不懷好意地假冒劉惠的名義給該大學回了一封信,說自己已經聯系好其他學校,不去該校進修了,并謝謝對方的錄取。信發出后,趙蔚將郵件徹底刪除,并對此事只字不提。一個月后,劉惠打開電子信箱,發現該大學發給她的又一封信,信中說很遺憾劉惠不能來該校進修,校方只好另作了計劃。劉惠看完信后莫名其妙,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有人冒充她拒絕了此校的錄取。而且劉惠猜測這個人就是趙蔚。趙蔚對此事供認不諱,還幸災樂禍地說:“我就要這樣做,我不能去國外留學,你也休想,你不能比我強。”
在生意上,合作伙伴要慎重挑選。“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要懷著純凈之心進行選擇。法國著名的思想家盧梭曾說:“獨立和平等使人們的關系真誠而坦率,在這種關系中不包含有義務和利害關系的成分,它所遵循的唯一法則就是興趣和友誼。”這可以作為選擇成功合作伙伴的參考。
對對方言外之意要仔細斟酌
在生意場上,互相之間雖然好說話,但涉及實際利益的時候,難免雙方就顧慮重重。尤其是對于商人來說,很多時候,聽不出他人的言外之意,看不清他虛偽的表演,就容易被其利用或導致不愉快。
劉主編約趙教授為刊物寫一篇稿子,恰巧劉主編的刊物搞座談會,他也邀請了趙教授。趙教授剛進會場,劉主編就沖了過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趙教授一拍腦袋:“抱歉!抱歉!我留在桌子上,忘記帶了。”又拍拍劉主編的肩膀:“明天,明天上午,你派人來拿,好吧?”
“沒關系!”劉主編一笑:“也不必等明天,我等會兒開車送您回去,順便拿。”
趙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會兒不直接回家,還是明天吧!”
座談會結束后,送走了學者、專家,劉主編到停車場開車回家。轉過街角,他看見趙教授和賀律師在等出租車。
劉主編搖下車窗熱心地問:“到哪兒去呀!”
賀律師說:“陪趙教授回家。”
劉主編一聽,就停下車將趙教授和賀律師拉上車。劉主編邊開車邊說:“我送您回家,順便拿稿子。”
“我家巷子小,尤其這假日,停滿車,不容易進去。”趙教授拍拍劉主編:“您還是把我們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叫女兒把稿子給您送去,她也順路。”
誰知劉主編說自己更順路,一定要去。劉主編硬是轉過小巷子,一點、一點往里擠,開到趙教授的門口。
“我還得找呢!這巷子不好停車。”趙教授說。
“沒問題,您不是說放在桌子上嗎?”正說著,后面的車大按喇叭催促。
“您還是別等了吧!”趙教授拍著車窗:“告訴您實話,我還沒寫完呢……”
趙教授再三找借口推辭,劉主編居然沒有聽出趙教授“我還沒有寫完呢”的言外之意,結果弄得兩人都不愉快。
俗話說:“說話聽聲,鑼鼓聽音”,這個“聲”指的就是言外之意。
通常除說話以外,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可能在特定的語境中表達出明確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話也可以聽出其弦外之言、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掌握和摸透這一點,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傷害或傷害他人。
在與人的交談中,我們需要留意他的意外之意。
如果對方在談話中常常提及“我”“我的”這幾個字眼,證明他是一個極端自私和不關心你的人。一個心理學家說:“如果一個人的汽車出了故障,他就會常常提到它。同樣,一個人有了心病,那他也會經常提起的。”只有他的話中“我們”的次數增加,你才可能與他發展友誼。
如果對方時不時提到那些不擇手段的成功者,并且眼中露出羨慕之色,尤其津津樂道其手段的果斷和殘忍,他可能也是一個陰謀家,必要時,他不會顧及你們的友誼,會一腳把你踩在腳下。
你去請求對方幫忙辦事,而他始終不正面回答你,躲躲閃閃,“顧左右而言他”,那就已經說明他不準備幫助你,你就不要在他那里耽誤時間了。
你和對方商談一件重要的事,他不公開稱贊你的想法,而是說:“完全可以,但是……”這說明他不支持你的想法,甚至反對,只是礙于你的情面,不好意思直說出來。
在生意場上,要特別善于留神對方話語中的言外之意,這是“知”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樣既可以改變你與對方的關系,辦事方便,還可以幫你了解對方的內心,避免傷害朋友。
謹防被熟人“殺熟”
“殺熟”現象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
在我們社會,對他人的信任和對陌生人的不信任,一直就是硬幣的兩個面。這種信任使得人們對人的防范之心大為降低,從而導致很多人商場失利原因恰恰是被熟人所“殺”。
在十幾年前,我們周圍許多人下海經商,于是到熟人那里買東西,幾乎成了人們的一種消費觀念。有一熱心人根據自己的經歷,曾在報上發表過幾則“生活忠告”,其中有一則的標題是“不要到熟人店鋪買東西”。大意是,到熟人那里買東西,起碼有兩大壞處:一是沒有足夠的勇氣殺價,人家說按進價賣給你,你就不好懷疑,所以往往“以占便宜的方式吃虧”;二是明知上了當挨了宰,又礙于情面,沒法去理論,所以往往有氣裝作肚子疼。
有一段時期,社會上到處辦“保安培訓班”,招生簡章天花亂墜。貧困地區的一些青年以為是天賜良機,一個接一個從農村涌入城市,夢想著將來也穿上制服,在城里謀一份工作,改變自己的命運。但這之間,卻發生了許多讓人傷心的事。
甘肅環縣山區曾發生這樣一真實故事:一男孩經不住一個遠方親戚孩子的鼓動,家里借了幾千塊錢,送他到某大城市去“學習”。但沒過幾天,這男孩就搖身一變,成了保安學校“招生辦”的人,跑回來“大量招生”。結果好幾個朋友都跟他去了。又過了不長一段時間,后去的幾個也回來“招生”了,瞄準的同樣還是熟人。據說,他們的“待遇”,就是從親自招的“學員”身上“提成”出來的;而所謂的“保安學校”,只不過是一個“嚴肅”的殼子而已,結業分配等等承諾也只是一句美麗的謊言。
明知是騙人,他還得去騙,因為他被人騙了——這是他的解釋。而當初,很多人之所以不惜血本,敢把孩子送出家門,卻是因為熟人這一層關系。
最近幾年,傳銷發瘋似的闖入我們的生活。傳銷的產品如何是一回事,傳銷鏈的形成又是一回事。不得不承認,目前流行的傳銷方式,一個最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熟人相見,分外眼紅”:為了能使自己“致富”,不惜拉朋友下水,隨便把哪個傳銷商提起來,都能牽動一連串熟人的神經。這是一種很典型的“殺熟”現象。“殺熟”現象能發展到這一步,也可以說是相當成熟了。
在中國,有一句話叫做“熟人好辦事”。不論怎么說,它都代表著一種很重要的信任結構。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從近到遠,從親到疏,從熟悉到陌生,不可否認,總會表現出不同層次的信任度。有什么事,我們總是先找最近、最親、最熟的人訴說,然后尋求解決的辦法。家庭成員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鄰居之間相互交往的事實也證明,熟識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基礎和信任資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非常重視熟人之間的關系,就在于它可以增加人們處世的安全感和對社會的信任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在談到傳銷現象時曾說,殺熟對道德的最大傷害,就是對我國社會這種信任結構的打擊,使人與人之間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支點。可以說,一個人出于純粹的個人利益而開始“殺熟”,就是開始摧毀自己最基本的道德基礎。
1999年,王玲的朋友李女士夫婦開辦了一家廣告公司,因急需管理人員,王玲幾經思考加入了該公司,做起了辦公室主任兼出納。沒多久,李女士夫婦又開了一家科技公司,雖然是兩家公司,但用的卻是一套人馬,而王玲在兩家公司所擔認的職務也是一樣。出于對王玲的信任,李女士將廣告公司的支票全都放在王玲處,每次需要提現時,就用電話通知王玲填好支票,然后由她蓋章。如果遇上需要增加金額的,李女士圖省事就會要王玲在蓋好章的支票上改一下。
李女士對錢的隨意態度,漸漸讓并不富裕的王玲感到心理不平衡,而公司現金支票通常不填大寫,給了王玲可乘之機,于是她開始在支票上做起了文章。2000年12月的一天,李女士要王玲提錢,望著眼前的支票,王玲用手中的筆輕輕一畫,原先千位數上的“0”瞬間變成了“6”。當她成功從銀行取出現金后,那多出的6000元輕松進了她的口袋,而這一切,她的老板李女士卻毫無反應。王玲此時的心情很是復雜,她為自己的聰明而自豪,而有錢人不在乎錢的態度讓她難以理解。
于是,她開始瘋狂地改寫支票,有時改“千”下面的數字,有時改“萬”下面的數字。短短一年時間,她采取不記賬和涂改、添加現金支票的方法,14次作案,侵占數額高達11.7萬元。除此之外,她還用同樣的手段在李女士的廣告公司搞錢,數額更是高達50余萬。
自從過上“日進斗金”的生活后,王玲對錢的態度也有了改變。據相關部門的調查發現,王玲在那幾年的消費很是驚人,僅僅根據她在金鷹商廈消費后,返還的禮金數額來推算,她一年的消費就超過10萬元。本以為可以從此逍遙下去,但一次偶然機會,李女士發現了王玲的手段。
2001年春節前夕,王玲拿著支票去提錢,由于李女士臨時要加錢,打王玲的電話總是打不通,無奈下,李女士要另一個同事趕到銀行。該員工無意中發現老板所說的“20000元”變成了“26000元”。事后李女士就此事問了王玲,可王玲卻反問她:“不是你叫我提26000的嗎?”此事發生后,心生懷疑的李女士前往銀行查賬,可打印出的賬單令她吃驚:多筆提取的現金均被加上了少則過千多則上萬的零頭,可她讓王玲提取的金額一般都是整數。
當李女士就此事找王玲時,王玲只承認自己拿了一部分錢,在李女士要求她退還時,王玲只同意退出35萬。在交涉無果的情況下,李女士決定報警,可王玲卻威脅說,如果報警就揭發其偷漏稅行為,但李女士終究還是報了案。
2002年5月20日,王玲因犯職務侵占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這個年僅27歲的女子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短短兩年內輕輕松松地將公司60余萬資金裝進了自己的口袋。她作案的工具就是一支小小的筆,只要她高興,隨意一畫,少則上千,多則上萬。而她做這一切的籌碼就是老板對她的信任。
中國人特別重感情,出門辦事總愿意找個熟人,以圖物美價廉、稱心如意,這種做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有些人卻恰恰抓住了人們的這種潛意識,借著熟人的幌子,專門“殺熟”。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待熟人也同樣如此。你不能光顧及熟人的面子而降低自己的防范心。否則,不僅得不到方便還會深受其害。
其實,要想避免被熟人所“殺”,也不是沒有辦法,也不是說你周圍所有的熟人都不可信。做生意嘛!哪能離開熟人的支持和幫助?不過,現在既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經濟活動中就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杠桿來規范和約束自己,切忌感情用事,做熟人、人情生意。為了防止被熟人所“殺”,根據以往的經驗,恐怕要做到以下幾條:
要熟知對方的人品和實力。人品即人的品質、道德,古人云:德為上。遠離道德不好的生意人。了解對方的人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看是否有過損害別人利益的劣跡。不能認為過去還可以,就盲目相信,人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另外一定要了解對方的實力(償還能力),不僅僅是聽其言(吹),更重要的是觀其行(真)。
要嚴格遵守規章和制度。規章和制度是經濟活動的“鐵杠桿”“高壓線”,碰不得。同時又是防止被“殺”的防身術。企圖繞過規章制度、自作聰明的一切錯誤做法,最終都是一害企業,二害自己。
頂住利益的誘惑。做生意是為了賺錢,天經地義。但當對方以高額利益或重金誘惑時,或以超乎尋常的手法賄賂時,往往就會同時設下陷阱,對此要十分警惕。時刻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個真理。
現代社會以誠信為重,仍不可避免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鋌而走險背叛信用。因此,我們不可不防人,尤其對身邊的人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