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厚黑生意經——做生意不能太“厚道”,懂點厚黑好經商
書名: 生意經大全集(超值金版)作者名: 陳榮賦 張凱編著本章字數: 5074字更新時間: 2014-10-11 11:27:29
在生意場上,你可以沒有聰明的大腦,沒有富爸爸,但你不能不懂人情學。生意場上懂點“厚黑”學,會給你帶來許多方便。
厚黑不是“呆頭呆腦”,不是“僵化愚鈍”,更不是教你奸詐,而是在明確各種利害關系后,能夠與人為善,尊重顧客,從而廣開財路。
不做生意場上的“老實人”
在生意場上,老實人往往是指那些本本分分、規規矩矩的人,他們在生意場上踏實做事、認真經營,注重自己的名聲和信譽,與人為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社會規范的基本要求。這樣的經營方法會為自己帶來相當的利益,但是,如果想把生意做得更為成功,僅僅這樣是不夠的。或許有時我們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遵守生意場上規則的人并沒有得到獎勵,而違背規則者卻獲利甚豐。這種現象看似不正常,但卻很普遍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久而久之,反倒成為正常現象。為什么老實的生意人總是吃虧?這與其羞于爭取自己分內利益的行為有著直接的聯系。
老實生意人極端重視道德和規則,認為自己去爭取利益這件事本身不符合以道德為核心的道德標準。而對道德標準的遵從,使他誤以為有好的用心、好的行為就必然會有好的結果,也就是說,只要自己本分做事,有了成績,自然就會獲取應得的利益。
而且,老實人還總有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爭”便是不道德,因為道德的行為是講究無私奉獻,只講付出、不求索取。但事實上,爭取自己的分內利益是一個與道德無關的問題,按勞分配、等價交換乃是天經地義的公理。而老實人看不到這一點,他們以道德感來評判一切事物,并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取向,因此,在他們眼里,爭取利益就變成了一件不具道德優勢的事。
還有些生意人,也認識到了應該去爭取一下自己的正當利益,但是卻苦于無計可施。因為在爭利的過程當中,為了在競爭中獲勝,勢必要運用一些超出群體規范的技巧和手段,而這一點乃是老實的生意人最不能接受的。于是乎,在某種程度上,老實人把爭利的過程與小人行為等同起來,這樣,爭取自己的分內利益,就不僅是不必要、不具道德優勢的舉動了,而且更成為可恥、可恨的事。
然而,老實人的這種“不爭”的道德之舉,卻帶來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這些后果從一個客觀的立場上來評價的話,甚至還有很不道德的因素在內,這大概是老實人所始料不及的。
就個人而言,不去爭取應得之利益,往往會有以下后果:
第一,使自己的生存能力顯得不足。要想在市場上生存下去,就必須讓自己的企業經營能夠得到為繼,如果面對市場上激烈的競爭而無計可施,就會出現困難。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道德正義感并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肚皮咕咕叫的問題。如果你羞于爭利,勢必會使自己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往往并不單單涉及到一個人,其小集體的其他成員,甚至家庭成員也將跟著受害。
第二,對自己事業的長期發展不利。老實的生意人有理想、有抱負,有公正心和正義感,這很值得提倡,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萬丈樓臺平地起,通往理想的路就像是登山的石徑,必須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攀登,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作積淀。如果你羞于爭利,就等于是少登了一個臺階,而有些時候,少登一個臺階就會錯過一系列的機遇,這樣少登一個臺階事實上很可能就相當于少登了十個、甚至是上百個臺階。無疑,這對老實人事業的長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自己該得之利而未得到,會影響情緒和心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要感到惱火、窩心,生氣、煩悶自是不可避免,這當然要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對身體健康也頗為不利。可見,羞于爭利,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種利益,它會有一系列的負面后果,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認識。
不爭應得之利,反使不應得者從中獲益。實際上,老實人只講獨善其身,不爭取正當利益的行為,這是對惡的一種縱容,客觀上造成了助長不正之風的結果。
不爭應得之利,會使不公平的行為逐漸演化為不公平的規則。世界上并無絕對的、天生的規則,一切有關人類行為的規則都是從人們的相互交往中演化出來的。也就是說,當同一種行為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以后,它就會變成一種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再經過長期的、大范圍的實行,就會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規則,對人產生外在的強制力。老實人不去爭取自己的應得之利,而不應得者卻大得其便,獲利甚豐,這就構成了一種行為模式。在以后的類似行為中,老實人可能仍舊不能獲得自己的那部分正當利益,而不應得者再次從中獲益,久而久之,不正常就成了正常,不公平的東西則固化為社會規則的一部分。這樣,老實人的忍讓和退縮,就不僅僅是一種不利于己的行為,而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行為。自然,在這其中,老實人將成為更大的受害者。
這就需要我們對我們社會運行的真實現狀有一個客觀的審視。可以說,現實并不理想,因為人本身就充滿了缺陷。無論在什么時代、在什么地點,社會上總存在著大量超出正常狀況的爭取私利的情況,并且他們往往又能取得成功。這些現象,從短期來看是不道德的、反進步的,而從長期來看又為我們社會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動力,因此是難以根絕的。現在,世界上還不存在這樣一個組織或群體,它可以徹底貫徹某種公正的原則。
面對如此無情的現實,老實的生意人該怎么辦?是忍氣吞聲呢,還是奮起一搏呢?無數成功的商人以自身的事例告訴我們:當然是要扼腕而起,堅決捍衛,絕不無原則地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老實的生意人應該沖破自己的那種僵化靜態的道德觀,真正認識到,確保自己的分內利益,是每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它不但有利于老實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對社會公正法則也是一種切實有力的支持和維護。只是盯在一事一行的道德上,那只是小道德,而使自己行為的后果做到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那方是大道德、真道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犧牲品,敢于去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那么,壞人就會無利可爭、無食可奪、無機可乘、無利可圖,也不會有那么多人假公濟私了。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天下才會更加和諧,社會才會更有秩序,老百姓才會活得更加心情舒暢。可以說,確保自我正當利益的實現,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奉獻。
面子要厚,路會越走越寬
發財的秘訣,一是不顧忌面子,一是能吃大苦。翻開成功者的履歷,你會發現,眾多的富豪,許多人都經歷過一段艱苦辛酸的日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溫州商人。
康奈集團黃事長鄭秀康是從一間制鞋小作坊開始起家的,他白天在車間工作,晚上就和幾個伙伴在里面支起木板當臥室。而且這家小作坊還是他從別人那借來1500元辦起來的。可真不簡單啊!威力打火機有限公司現在也擁有上億元資產,可老總徐勇水當初在外做生意,天天吃冷饅頭,睡車站、碼頭。在東北做皮棄邊角鋁片生意時,自己裝車、押運,手和腳都磨出了血泡,衣服從沒干過,老遠就能聞到汗臭味。
還有虎牌打火機的創始人周大虎,為了創業,一家人在沒有廁所、沒有廚房、沒有窗戶、沒有空調的小閣樓上住了5年。
在這些人看來,面子不值幾個錢,能賺大錢才算有面子,這是溫州商人獨特的“面子觀”。
某大學曾有一位溫州的大學生,在校時成績很好,大家對他的期望也很高,認為他必將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機關或在大公司做有成就,而是賣溫州魚丸子小吃賣出了成就。
原來他是在畢業后不久,得知家鄉附近的夜市有一個攤子要轉讓,他那時還沒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錢”把它買了下來。因為他對餐飲很有興趣,便自己當老板,賣起家鄉的魚丸來。他的大學生身份曾招來很多不以為然的眼光,但卻也為他招來不少生意。他自己倒從未對自己學非所用及高學低用產生過懷疑。
現在呢,他還在賣魚丸,但也搞投資,錢賺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份,不要被面子所左右。”這是一位成功商人的口頭禪和座右銘:“放下身份,路會越走越寬。”
所以,如果你想在社會上走出一條路來,那么就要放下身份和面子,讓自己回歸到“普通人”的同時,也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你認為值得做的事,走你認為值得走的路。
舍棄面子比放不下面子的人在競爭上多了幾個優勢:
舍棄面子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而能吸收各種資訊,形成一個龐大而多樣的資訊庫,這將是他的本錢。
舍棄面子的人,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也能比別人抓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沒有面子的顧慮。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于那些寧愿吃低保,也要保住面子而不愿努力打拼掙錢的人,溫商是最瞧不起的。你會說,當初溫商不也一貧如洗嗎?但他們能丟掉面子、頂著壓力努力賺錢,“自救者得天救”,溫商能賺錢而且賺了錢就在情理之中了。
面子、身份除了能讓自己在創業時畏手畏腳之外,什么作用也起不到。等你創業成功了,經商出名了,面子也就有了,身份也就隨之而來了。
厚黑競爭:深藏不露,當狠則狠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只有“搶占市場”“先發制人”才能在商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其實,在厚黑生意經看來,這完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世事如棋,風云變幻,市場發展更是變幻莫測,搶占市場自然是好,但是匆忙上陣搶占市場,必然暴露其不完美性和漏洞。
厚黑生意經指出,商場如戰場,要掌握深藏不露的精要,學會以假象迷惑競爭對手,讓對手放松警惕;正面無法打開局面的時候,可以通過側面旁敲側擊打開缺口,然后趁對手猝不及防,給予對手致命一擊,奠定勝局。
傳媒巨頭默多克就是一個深諳“厚黑”競爭之道的人,他會采用一些為常人所無法接受的手段去贏得他想要的一切。
默多克在打造他的傳媒帝國的過程中,一個目標就是拿下悉尼電視臺。
1962年,總共有9個人來申請悉尼新的電視經營許可證,但最后默多克輸了,廣播控制委員會將悉尼的經營許可證給了悉尼聯合廣播有限公司,這個被認為純潔無瑕、有保守背景、與任何報紙沒有關系的集團。在墨爾本,只要是來自報紙的申請者都被簡單地拒絕。新的許可證還給了安塞特運輸工業公司,這家公司經營著兩家國內航線。
但默多克沒有放棄。正面進攻沒有收獲,于是,他試圖以曲線的方式進入悉尼的電視業——從郊區開始。在那里,就像他的報紙一樣,他去了南面60英里的一個叫“臥龍崗”的鋼鐵和煤礦小鎮,買下了一家正深陷困境的電視臺——“WIN4頻道”。從理論上講,悉尼南面整個地區都能夠收到WIN4——但他們必須調整電視天線。這家電視臺不得不屈服,因為悉尼報業的巨頭——無論是帕克還是費爾法克斯,都禁止他們的美國分銷商把節目賣給這家電視臺。默多克花了16萬英鎊買下了“臥龍崗”的32萬股。
默多克知道,節目播送問題才是關鍵所在。于是,他有效地利用了他的美國電視界的關系網,他給他在紐約美國廣播公司(ABC)的朋友萊昂納多·戈德森打電話,然后直接飛到那里。當時,在澳大利亞電視公司中都是君子協定,沒有一個公司每小時的節目付費超過6000美元。默多克告訴ABC公司,馬上撕掉這項協定。
哈里·普萊特管理著ABC的全球運營,他告訴默多克,如果他這樣做,他今后將再也不能在澳大利亞賣出一個節目。所以,默多克同意支付ABC在今后五年里生產或分銷的任何東西共100萬英鎊。
于是,默多克得到了ABC的2500個小時的節目,包括一些非常成功的連續劇,如《科巴特》《本·凱西》和《亡命徒》。但他也不得不留下一些殘羹冷炙——“所有的垃圾廢物我能賣給其他的人,”普萊特說。他還不敢相信默多克不毀約,他堅持讓默多克馬上支付500萬美元。“他是個痞子,”普萊特后來說。默多克同意了。
回到悉尼后,默多克公開了他的挑戰,聲明他不再理會對他“臥龍崗”電視臺的限制。《鏡報》公開刊登廣告,大肆宣傳“WIN4頻道”。默多克告訴他自己的雜志《電視時代》:“在悉尼有兩百萬的電視觀眾可以收到WIN4頻道的節目,我們應當跟在他們的后面。”
挑戰馬上就獲得了成功。弗蘭克·帕克爵士選擇了和解而不是戰斗。盡管他不喜歡默多克,但還是提出將他的“電視公司”股票的1/4轉給默多克,包括董事會的兩個席位。作為交換,默多克要將他新得到的美國節目與帕克分享。默多克放棄了這一機會,因為這些節目使他已經打破了費爾法克斯、帕克對悉尼電視業的壟斷。這一插曲使他堅定地認識到,對于傳媒業來說,電視節目,也就是后來人們說的“軟件”,是最重要的。從此以后,他一直在努力拼湊一個軟件帝國,并在全世界范圍內同歐洲和美國最大的公司進行競爭。
厚黑經營者懂得在談判的過程中,把握好“厚”和“黑”的比例,過多地使用“厚”的策略,一味地笑臉相迎,一團和氣,就會使人覺得你有求于他,有巴結之嫌,難以在談判中占盡上風。必要的時候,給對方施加點顏色,用一些黑色的手段打擊一下對方,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商家在采用這一招的時候,入股能成功,固然可以一舉戰勝對手,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這一招有很大的冒險性,如果被對手識破意圖的話,則會導致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