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8版)
- (美)菲利普·津巴多 羅伯特·約翰遜 薇薇安·麥卡恩
- 3047字
- 2022-06-17 10:09:35
1.4 科學心理學的創立
學習目標:
描述科學心理學和現代認知視角的發展史。
另一個影響早期心理科學的激進觀點來自化學領域,化學家們在發現化學元素的性質模式后提出了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提出立刻使得元素之間的關系清晰明了。
德國科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順帶一提,他是第一個自稱為“心理學家”的人)想知道,能否像元素周期表簡化化學一樣來簡化人的心理。或許他能發現意識體驗“元素”!盡管馮特沒有實現構建心理元素周期表的夢想,但他提出了一個突破性的觀點:
科學當中用來客觀地測量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比如,化學方法或物理方法,也可以用來研究心理與身體。
1.4.1 馮特對意識元素的尋找
“當你一看到光,請立刻按下按鈕。”當馮特教授準備記錄光刺激和學生反應之間的反應時間的時候,他可能這樣說過。1879年,在位于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的全世界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中,這樣簡單而具體的實驗極為常見。在那里,馮特和他的學生還進行了其他一些研究,他們運用一種叫作內省(introspection)的技術,讓受過訓練的志愿者描述他們對各種刺激的感覺和情緒反應。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心理學實驗:研究馮特和他的學生們提出的意識的基本“元素”,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情緒、思維、學習和語言(見圖1-2)。他們斷言,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由這些基本過程的不同組合構成的。
1.4.2 馮特的結構主義
馮特的學生愛德華·布拉德福德·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把對意識元素的探索帶到了美國,鐵欽納開始把它稱為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鐵欽納創造的術語非常恰當,因為像馮特一樣,他的目標也是要揭示出最基本的心理“結構”或成分(Fancher,1979)。因此,盡管馮特從未使用過這個術語,但他被認為是結構主義之父。
從一開始,馮特和鐵欽納就成了眾矢之的。反對意見的矛頭直指內省法,認為它過于主觀。批評者們問,我們到底如何判斷人對其思想與感情的描述的準確性呢?
不過馮特和鐵欽納還是笑到了最后。即使心理學家有時認為他們兩個人的觀點很古怪,如今相關研究卻依然離不開舊的結構主義方法的更新版本。此外,我們想,如果馮特和鐵欽納今天還活著,他們還會有另一個值得開心的理由:如今每一本心理學導論的章節標題里都有這個他們首次確定并探索的主題——也包括本書。在這個“試一試”的環節里親身體驗一下內省吧。

圖1-2 威廉·馮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
注:元素周期表啟發了威廉·馮特,促使他思考如何將人類心理分解成類似的基本元素框架。
試一試 內省地觀看內克爾立方體
圖1-3A中的立方體會捉弄你的眼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會捉弄你的大腦。盯著這個立方體看一會兒,你看它的視角會突然改變。有時你好像是從右上角看它(見圖1-3B),但過一會兒又好像你從左下角看它(見圖1-3C)。

圖1-3 內克爾立方體的不同視角
注:持續注視圖1-3A。過了一會兒,它似乎改變了我們的視角?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這一現象呢?
第一次你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才能看出立方體的變化。但是一旦你發現視角可以變化,你就會情不自禁地變換視角,變換成哪種視角似乎是隨機的。試著把這個立方體給幾個朋友看看,問問他們看到了什么。他們是否和你一樣也看到了變換的視角?
這一現象并不是由心理學家發現的。這是一位瑞士地理學家路易·內克爾(Louis Necker)在約200年前在顯微鏡下觀察立方體水晶時首次發現的。盡管起源于此,神奇的內克爾立方體仍闡明了與心理學學習相關的兩個重點。
1. 內克爾立方體很好地闡釋了馮特和他的學生最早創造的內省法。你會發現,我們唯一能夠證明內克爾立方體在我們的大腦中改變了角度的方法就是:讓人們看著立方體,報告他們看到了什么。那么為什么這對心理學很重要呢?只有最頑固的行為主義者才會否認看著立方體的人在精神層面發生了什么。事實上,內克爾立方體證明了我們會給感覺添加意義,這一過程被稱為知覺。
2. 內克爾立方體可以用來隱喻心理學的多元視角。就像觀察立方體的正確方法不止一個,心理學中也不存在能給我們關于行為和心理過程的全部“真相”的單一視角。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充分理解心理學,我們必須在多個視角之間來回變換。
1.4.3 格式塔的反應:“整體,而非局部”
在20世紀早期,德國是孕育心理學興趣和研究的溫床。一個著名的理論家團體反對結構主義者強調意識元素的看法,這群人認為意識遠遠超出了簡單的感官體驗,并認為我們的體驗不能被簡化為一組離散的元素。這些后來以格式塔心理學家(gestalt psychologists)聞名的人,當時專注于意識經驗的整體,而不是各部分的總和,并且試圖理解我們是如何構造“知覺整體”的(見圖1-4,順便一提,格式塔在德語中是“整體”或“結構”的意思)。比如,我們如何從線條、形狀、顏色和紋理中形成對一張臉的感知?

圖1-4 格式塔心理學:整體多于部分之和
注:你看到了什么?盡管這些線條沒有完全相連,但我們的大腦在不知不覺間填補了空白,所以大多數人都能看到一只熊。這說明了格式塔封閉原則,以及格式塔理論家的信念,即意識經驗的整體不僅僅是各部分的簡單相加。
1.4.4 詹姆斯與機能主義者的反抗
馮特的另一個最激烈的批評者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認為結構主義的方法過于狹隘(詹姆斯還說它很無聊——這讓他和馮特之間原本就很緊張的關系雪上加霜)。詹姆斯認為,心理學應該包括意識的功能,而不僅僅是它的結構。詹姆斯的心理學派[2]因此被稱為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Fancher,1979)。
詹姆斯和他的追隨者發現查爾斯·達爾文的想法遠比馮特的思想有趣。和達爾文一樣,詹姆斯也對情緒以及情緒與身體和行為的關系有很濃厚的興趣(不像馮特的理論體系那樣只把情緒視作意識的一個元素)。他也喜歡達爾文對于生物體適應環境的強調。詹姆斯因此提出,心理學應該解釋人們如何適應或無法適應實驗室之外的現實世界的情況。
后來,機能主義者成為第一批應用心理學家(applied psychologists)——研究如何運用心理學來改善人類生活。詹姆斯本人在學習“習慣”的養成、宗教心理學和教學方面著有大量作品。他也是第一位要求學生評價自己的美國教授(Fancher,1979)。他的追隨者約翰·杜威(John Dewey)發起了“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強調從做中學,而不是僅僅聽課和死記硬背。
內省法是結構主義與機能主義的共識。但諷刺的是,它們的一致觀點也是它們最大的弱點:內省法是主觀的,導致他們的心理學派很容易被批評為不是真正的科學。解決這個問題花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通過不同學科的專家合作,最終形成了現代認知視角。
1.4.5 現代認知視角
計算機成了心智的新隱喻,其發展勢不可當地將心理學推向了新的綜合:現代認知視角(cognitive perspective)。基于結構主義、機能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的傳統,這一視角也強調認知和心理活動,如知覺、理解、預期、信念和記憶。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對個人經歷的知覺和理解的獨特的認知模式的結果。
與前人相比,今日的認知視角擁有更客觀的觀察方法。這要感謝腦成像技術的驚人進步,使科學家能夠觀測各種心理過程中的大腦活動。例如,對記憶的運作方式感興趣的認知心理學家已經確定了某些與常見記憶障礙相關的大腦模式——并且發現了增強記憶力的方法。認知心理學這個領域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很多經常干擾理性思維的思維偏差。
認知心理學家會如何解釋拖延?你是怎么想的?
首先,他們認為,拖延者通常會低估項目完成所需的時間——這說明了預期在我們行為模式中的作用。此外,如果拖延者只記得他們曾經拖延過卻依然按時完成了項目的經歷,卻忘記了錯過截止期限的經歷,他們可能是證實性偏差的受害者。最后,把事情拖延到最后一分鐘的人可能不會把自己的行為解讀為問題——也許他們相信在壓力下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通過這些途徑,認知心理學解釋了影響拖延和其他人類行為的內在思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