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前殿的阿房宮,東西寬500步,南北深50丈,上可以坐逾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按今天的標準計算,東西約690米,南北約115米,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左右,確實大得很)。四周有閣道,從殿下直抵南山,以南山之巔為門闕。休復道從阿房宮渡過渭水,抵達咸陽,就像天極紫微星宮絕銀河抵營室一樣。相傳阿房宮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阿房宮工程之大,簡直是空前絕后,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堪稱無與倫比。正如唐朝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寫的那樣,何等的宏大而精巧。詩人甚至夸張地說:阿房宮中的嬪妃宮女張開梳妝鏡,就像天上的群星閃爍;她們拋棄的胭脂水,可使渭河漲起膩潮;宮中焚燒的椒蘭香氣,像煙斜舞橫……雖是用的文學手法,但其場面之奢華、工程之巨大,讓人不難想象。惜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后來秦朝滅亡后,西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移恨于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筑縱火焚燒,化為灰燼。但崢嶸依舊,經過兩千余年風吹雨打、刀光劍影,至今阿房宮前殿那高大的殿基荒臺猶在。
除了阿房宮,秦始皇還另外修建了大量的離宮別館。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關中共計宮殿300座,關外400余座,僅咸陽旁200里內的宮觀就達270座。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陽故地發現了其一號宮殿遺址。僅從這個遺址來看,這組宮殿規模宏偉,分布對稱,各殿之間有飛閣復道相連,主體宮殿建造在高臺上,周圍環繞宮室群。他們還發現了壁畫車馬圖殘跡。由此一斑可窺知,秦朝宮殿建筑相當精美,構筑繁華。當年要修建這么多鱗次櫛比的巍峨宮殿群,耗費的人力財力物力是無法計算的。
秦始皇還征集天下美女萬余人充實后宮,有的宮女甚至在嬴政大帝在位的36年中竟未見過他一面!清朝詩人馬世杰在《秦宮》一詩中寫道:“阿房周閣百重環,美女充庭盡日閑。頻望翠華終杳渺,亦如天子望三山。”眾多的宮廷美女要想見秦始皇一面,就像他自己想見到蓬萊、方丈、瀛洲等海上三座仙山一樣望眼欲穿,希望渺茫。秦始皇貪戀酒色,以婦女為玩偶,讓姬妾宮女終日為他彈唱歌舞,供其蹂躪。他輪流在各宮玩樂,交合云雨,荒淫無度。宮內從六國掠奪來的珍寶、鐘鼓、古器、玩好,更是堆積如山,不計其數。以鼎作鍋釜,以玉當頏石,黃金如磚塊,珠寶像沙礫,奢侈之狀難以形容。
除了有無數宏偉的宮殿,整個都城咸陽也是氣象壯觀的。前文說到,秦始皇以都城咸陽為中心,呈輻射狀地向全國四面八方鋪設寬闊平坦、松柏成行的馳道、直道,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象到咸陽城內街衢道路的縱橫交錯、寬大筆直,盡顯京畿非常氣派。
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壯麗精致的秦朝宮殿及京城,一方面是當權者秦始皇暴虐恣肆、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象征,是封建朝廷勞民傷財,役使無數百姓付出大量血汗甚至生命,并負擔起沉重徭役賦稅的結果;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短促但強大的秦朝的物質之繁榮、經濟之發達、國力之強盛,體現了秦朝人民的聰明、能干和勤勞。
(第八節)大秦文化科技的輝煌
秦始皇雖然迷信神仙與方術之士,一直夢想長生不老,然而他畢竟是肉體凡胎,不可能不死,總得要考慮自己“百年”之后的歸宿。因此,按照原秦國禮制,秦始皇從13歲(公元前238年)即位起,就開始在離都城很遠的驪山為自己修造陵墓。在他統一全國后,又發刑徒70萬人大規模修建。而主持修建秦始皇陵工程的,就是秦朝第一臣——丞相李斯。指派丞相親自主持修建,可見“萬歲”是多么重視他的“百歲工程”。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陵地宮“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鋪,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在《漢書·楚元王傳》、《水經注·渭水》及《陜西通志》中,都有類似記載。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墓穴地宮挖得極深,穿過三層泉水之下,地宮用銅汁澆鑄,并涂以丹漆,才放置棺槨。墓室穹頂繪以天文星宿圖象,下邊摹擬九州五岳的地理形勢,修筑高山河谷、江河湖海,并給其中注入水銀(汞),使之川流不息。鑄金銀為雁鳧,琉璃雜室為龜魚,沙棠沉檀為舟楫;并以明珠鑲嵌為日月星辰,刻玉石為松柏,以點綴地下“江山”。此外,地宮內的設施,也如同地上宮殿,文武百官依次排列,宮廷樓閣塞滿奇珍異寶;用東海捕到的一種四足魚煉油制成蠟燭,點燃后長久不滅。可見地宮埋藏非常豐富。
為防止盜墓,凡墓道入口處,都設有自動發射的防盜機弩;如果有人走近,撞動機關,就會被亂箭射死。秦始皇為把他生前驕奢淫逸的帝王生活搬到地下,故而修筑這樣的地下宮殿,工程浩大,揮霍民脂不計其數。更令人可恨的是,后來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在安葬他時,下令凡咸陽宮內沒有子嗣的宮女都要殉葬,致使一萬余名宮女慘遭活埋。那些經手墓內珍藏、修建機密設施的工匠,為防止他們泄露地宮埋藏的秘密,葬畢后,并不等他們走出就關閉了堂堂墓門,3千多名能工巧匠亦做了秦始皇陪葬的犧牲品。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也高大驚人。當時不稱“陵”而稱之為“山”,其高50余丈,環繞一周5里有余。雖然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人為破壞,至今陵墓土堆仍有72米高。以其為中心,陵園包括陪葬區,總面積竟超過56平方公里!(在陵園周圍,陪葬坑多達300多個,包括下文提到的著名的兵馬俑。)陵園內修筑有長方形內外兩重城垣,內城東西寬585米、南北長1350米,周長3870米;外城東西寬940米、南北長2165米,周長6210米。陵園的內外城四面,均有城門及闕樓。近些年出土的巨型夔紋半園形瓦當(遮朽),直徑達61厘米,高48厘米;宮殿頂部使用的鴟尾高達90厘米,圖案都頗為精美。這些大量出土的建筑材料,給后人展現出了當年陵園里的宮殿樓榭、亭臺麗舍,可謂鱗次櫛比、宏偉壯觀、金碧輝煌、豪華富麗。
在陜西驪山秦始皇陵墓東邊發現的兵馬俑,后來被全球史學界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目前發現的秦陵兵馬俑一號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達14000多平方米,是一個步兵和車兵的混合戰陣。前面三排面向東的武士俑,每排68個,是一號坑陣的前鋒。坑的兩邊,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中間38列面向東的縱隊,每4列縱隊中間都有戰車。從目前出土的情況推測,共有兵馬俑6千余件,戰車100余乘。二號坑平面為矩形,面積達6千平方米,是一個步兵、弩兵、車兵、騎兵的混合編陣,埋藏戰車89乘、陶馬356匹、鞍馬116匹、車兵俑261件、騎兵俑116件、步兵俑600余件。三號坑的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為562平方米,坑中有戰車一組,及64名執殳武士俑,是軍陣的指揮部。三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成一個龐大的軍事場面。陶馬戰車都同原物一樣大小,高峻威猛。陶兵身高1.7米到1.9米,也頗為魁梧,且五官清晰,栩栩如生。7千兵馬,浩浩蕩蕩,顯示出一副氣勢磅礴,待命征戰,雄偉壯觀的宏大場景。這是秦始皇為自己塑造的一支守衛陵園的衛戍部隊。
驪山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銅車馬,更是文物中的瑰寶。它們是按照始皇帝御用車隊中屬車尺寸縮小二分之一并用青銅仿制的,配以大量的金銀飾件,且施以彩繪,工藝精湛,既雍容華貴又莊重典雅,豪華無比。
修秦皇陵封土堆需要大量土方,在陵園北4里處取土。據《水經注·渭水》記載,由于秦始皇造陵在此地大量取土,其地淤深,水積成池,后人稱之為“魚池”。悠悠兩千兩百余度春秋過去了,物事人非,而其遺址猶在,仍然是一個巨大得驚人的凹坑。
如此等等,既是秦朝實力極強、民眾創造力無窮的結晶,又是當年嬴政大帝殘酷壓榨奴役百姓的鐵證。據《太平御覽》引《關中記》載,修建秦皇陵需要大量石料,而驪山附近無此大石,從渭北山上長途運來便十分艱難。當時流傳的歌謠唱道:“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唱,萬人鉤,金陵余石大如塸。”當年千千萬萬的修陵人辛勞于漫長的運石路上,在監工軍吏的皮鞭下,櫛風沐雨,日曬雪刮,嘴里喊著號子,一步步地挪動,把石料運到修陵工地。有些木石等建筑材料,還是來自更遠的巴蜀、荊楚等地。規模浩大的陵墓工程,給當時勞動人民帶來的痛苦、負擔、災難是無法計算的。
秦始皇從13歲即位起便開始修陵,到他死后,秦二世胡亥又修了兩年仍未完工。而這時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已經爆發,起義軍打進關中,在萬不得已時,秦二世胡亥才赦免了在驪山修陵的刑徒,由章邯率領去抵抗義軍。不久秦王朝就滅亡了。秦始皇在位僅36年,而他的陵墓前后竟修了38年之久!
(第九節)大秦文化科技的輝煌
嬴氏秦朝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只有短短15年時間,卻延續和發展著五百年秦國的漫長淵源、雄厚實力和高度文明,在文化與科學的許多方面創造了燦爛的成就。
雜家巨著《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由秦國相、文信侯呂不韋主持,由他的食客們(包括一批學者、文人)“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于公元前239年完成的一部“兼儒墨、合名法”,綜合百家九流之長,暢談天地人物的雜家巨著。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集體編撰的理論書。該書分《八覽》(每覽8篇,共64篇)、《六論》(每論6篇,共36篇)、《十二紀》(每紀5篇)三個部分,加上《序意》(即序言)一篇,共161篇。該書不但在篇目上組織得很整齊,而且把各派學說也組合得很有體系。其內容龐雜,論述了哲學、政治、社會道德、倫理等問題,而且包含了不少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因此后代把它列入“雜家”著作。這部書雖然兼收各學派思想,內容龐雜,但由于是呂不韋主持編纂的,所以仍反映了呂氏的哲學政治思想。
《呂氏春秋》對道家和儒家思想采取“糅合吸收”,既宣揚前者的養生學說,主張國君要“無為而治”;又提倡后者的禮樂教化,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類的理論。它還吸收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主張重民心,舉德政;吸收了墨家“節喪”、“忠廉”等學說,但摒棄其反對戰爭的“非攻”、反對禮樂教化的“非樂”思想;采用了兵家有關“義兵”及選練軍隊的學說;吸收了農家重農說及有關農業技術方面的理論成就;而全書又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貫穿整個結構體系,吸收了鄒衍的“五德始終論”。該書是戰國末期經濟、政治趨向統一,從而要求思想統一的產物,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一次融合和總結,是對未來中國統一進行的一次理論探索。呂不韋主張用“義兵”來消滅封建割據,進行統一戰爭,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國;然后,全國法令一統,用道家的“無為”和儒家的“德政”來進行統治。但這無疑是對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推崇法家的傳統政治、軍事思想的對抗。
兵器制造。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遺址的驚世發掘,出土了一批秦國與秦朝的兵器,讓今人大致了解了其先進的兵器產品和發達的兵器工業。秦人的兵器制造,在當時的世界是真正一流水平,而且接近大工業生產規模,所以其軍隊的戰斗力也才那么強。秦國眾多的兵工廠,能按照統一標準大批量制作高質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級管理制度(相幫、工師、丞、工匠)是其根本保證。當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蠻和蒙昧包圍時,秦人就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智慧,創造出了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兵器制造業。
秦人的劍是加長的,有些達91厘米。所以當荊軻刺殺秦王時,他的長劍一時拔不出來,差點要了他的命。但是,據19世紀英國古兵器學者理查伯頓認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優勢,因為它更逼近對手。比對手的劍長出約30厘米的秦劍,在格斗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并且,這種青銅劍的銅錫配比,使其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所以不但鋒利而且堅韌,根本不易折斷。此外,青銅劍上有三條90厘米長的棱線,將細長的劍身分成8面,制作相當精致。秦戈的圓弧部分也加工得十分規整,箭頭上三個流線型表面同樣完全對稱。
此外還有秦弩,其射程能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是對抗匈奴騎兵的最佳武器。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借助全身力量才能上弦,所以殺傷力更強,抵達更遠。弩上用來發射的扳機,設計得非常精巧。秦弩通過一套靈巧的機械傳遞,讓勾牙在放箭瞬間突然下沉,扣動扳機變得異常輕巧。這恰恰是弩對弓的優勢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氣,時間越長,越難控制瞄準的穩定。
秦軍箭頭大都為三棱形,擁有三個鋒利的棱角。擊中目標的瞬間,棱的鋒刃處就會形成切割力,箭頭就能穿透鎧甲直達人體。帶翼箭頭有兇狠的倒刺,但翼面易為風所左右,讓箭頭偏離目標。而這種三棱箭頭取消了翼面,射擊更加精準。后世專家對其進行仔細分析,發現箭頭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同,是一種接近完美的流線型。其輪廓線跟今日子彈外形幾乎一樣,都能減低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抵達更快。秦時僅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規律,這種古老的箭頭與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是早期飛行器的范本。
神醫扁鵲和他的醫術。扁鵲(公元前407—公元前310),本叫秦越人,齊國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春秋戰國時代著名醫學家。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著特殊貢獻。他曾學醫于長桑君,后周游列國,到各地行醫,反對巫術,擅長各科,在趙國邯鄲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洛陽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和老年病,入秦國咸陽則為“小兒醫”(兒科),為民解除痛苦。他醫道高明,故趙國人民送了他這個稱號。扁鵲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名醫。后因醫治秦武王病表現出色,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妒忌并派刺客殺害。
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為全球中醫界沿用至今。而扁鵲尤其擅長望診和切診。“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病入膏肓”等成語也源自他身上,中學時我們還學過關于他的課文《扁鵲見蔡桓公》,集中體現他望診醫術的高明。據記載,扁鵲還精于外科手術,而且應用藥物麻醉來進行手術。在《史記》、《戰國策》里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并推崇他為脈學的倡導者。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散佚。
水利事業。以都江堰、靈渠、鄭國渠、鴻溝等為代表。秦朝的水利建設事業,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平,體現了秦朝人民的聰明才智。靈渠、鄭國渠、鴻溝等前文已有介紹,這里說一說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