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上文中提到的在秦始皇出巡返歸都城咸陽的河北沙丘道上,嬴政大帝突然駕崩,趙高、胡亥與李斯密定陰謀,準備篡改皇帝遺詔,由原立公子扶蘇改為立胡亥繼承皇位,并賜死扶蘇。趙高還要求同時賜死蒙恬,一方面是蒙恬得罪了他,他仇恨蒙,要置蒙于死地而后快;另一方面,蒙恬與扶蘇交好,軍權在握,也是他篡奪朝政路上最大的障礙之一。假遺詔中還以先皇的口吻嚴厲斥責扶蘇、蒙恬不稱職。假遺詔到了北方邊境,扶蘇乍聞父皇去世,非常傷心,立即就要自殺。蒙卻懷疑遺詔有詐,勸扶先不要死,了解清楚事情真相再說。可扶蘇還是當場自殺了。蒙恬不肯死,被趙高他們派來的使者囚禁在陽周,改由李斯的舍人任護軍。胡亥得到使者回報,聽說扶蘇已死,自己皇帝當定了,一時高興,便想釋放蒙恬。心狠手辣的趙高卻決定斬草除根。這時正逢蒙毅受始皇之命外出祈禱山川神靈求福后返回,趙高又在胡亥面前大進讒言,于是蒙毅也被他們抓獲,囚禁在代郡。
趙高與胡亥、李斯一行回到咸陽,安葬了秦始皇,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而實權卻掌握在趙高的手里,二世對他言聽計從。在趙高的攛掇下,二世打算誅殺蒙氏兄弟。他哥哥的兒子子嬰(后為秦三世)勸諫道:“趙王趙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田建殺他前代的忠臣而用后勝,結果都亡國了。蒙氏兄弟是秦國的重臣、謀士,陛下卻打算一下子就把他們拋棄、除掉。似此誅殺忠臣而扶立節操品行不端的人,在內會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會使將士們軍心渙散!”但是二世不聽從勸告,隨即殺掉了蒙毅,并還要殺蒙恬。蒙恬說:“自我的先人起直至子孫,在秦國建立功業和忠信已有三代。如今我領兵30多萬,身體雖然被囚禁,但我的勢力仍然足以謀反。可是我知道自己必定得死卻還要奉守節義,是因為我不敢辱沒祖先之教,并表示我不忘先帝的恩德啊!”于是服藥而死。
秦二世昏庸無能,毫無志向,只想在貪圖享樂中度過一生。奸臣趙高又給他使壞點子了。趙高說:“陛下想好好享受人生,本來是正確的,可是還有些事情沒有辦完。沙丘奪權之謀,各位公子和大臣都有所懷疑。而各位公子都是您的哥哥,大臣又都是先帝設置的。如今陛下剛剛即位,這些公子臣僚正憤憤不平,恐怕會發生事端。我尚且戰戰栗栗,生怕不得好死,陛下又怎么能夠這樣毫無顧忌和憂患呢?”秦二世一聽,馬上驚恐得臉色蒼白、六神無主,連忙問他怎么辦。趙高說:“陛下應嚴刑峻法,使有罪的人株連他人,這樣即可將大臣及皇族殺盡,然后搜羅提拔遺民,使貧窮者富裕起來、卑賤者高貴起來。并把先帝過去任用的臣僚全都剪除,再任用陛下您自己的親信。這樣,他們就會暗中感念你的恩德。禍害被鏟除、奸謀遭堵塞,群臣沒有不蒙受您的雨露潤澤、大恩厚德的。直到那時,陛下才可以高枕無憂地縱情享樂了!”
秦二世認為他說得有道理,于是便修訂法律,使之更加嚴厲苛刻,凡朝中大臣、各位公子犯了罪,總是交給趙高去審訊懲辦。就這樣,先后有12位皇子在咸陽街市上被斬首示眾,10位公主在杜縣被分裂肢體而死,他們的財產全部充公。而他們都是胡亥的親哥哥、姐姐啊!在這些事件中受到株連的,更是數不勝數。二世時期比始皇時期更加殘暴黑暗,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當時趙高的職務尚是郎中令。他政治道路上最大的眼中釘還是左丞相李斯,無論成就、資歷、地位、聲望,他都遠遠不如李,他一直想拔掉李。再說他平時自恃受皇帝寵幸而橫行霸道,出于私怨殺了太多人,也恐怕包括李斯在內的要臣們(李作為丞相還是諸臣之首)在朝廷奏報政務時揭其老底,就勸說秦二世干脆不再坐朝接見大臣,常常住在深宮里欣賞歌舞,飲酒淫樂。而由趙高侍奉左右,獨攬大權,處決一切事務。但李斯對此持有異議。趙便去會見李,先是稱贊了他的忠心愛國,并建議他單獨進宮覲見皇帝,奏議國事。李以為然,卻不知有詐。當他在趙高的引領下幾次三番去見二世時,二世正在與一群美女尋歡作樂,便很不耐煩,也很不高興。趙高在旁趁機大進讒言,說了李斯許多“莫須有”的壞話。二世想查辦丞相,卻又擔心沒有證據。正在他猶豫時,李斯又立即上奏揭發趙高獨斷專行的狼子野心。二世卻護著趙高,不讓李斯等人彈劾他,并暗中把李斯的話告訴了他。
由于秦二世的暴政酷刑、賦役繁重,老百姓不堪其苦,關東(函谷關以東,今中原、齊楚一帶)的盜賊(其實是農民起義,包括陳勝、吳廣及其余部)日益增多。而朝廷無休止地征發關中(函谷關內,今陜西一帶)士兵去攻打盜賊。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大力進諫,認為盜賊蜂起,主要原因是兵役徭役、賦稅攤派太重,建議皇帝減少賦役。這回激怒了秦二世,將他們狠狠謾罵了一通,并把他們三人押送給司法官吏,審理責罰他們的罪過。二馮絕望自殺,天真的李斯下獄。
秦二世將此案全權交與趙高處理,以查究李斯與其子李由的所謂“謀反”一事,將其家族、賓客全部逮捕。趙懲治李毫不留情,先狠狠打他一千余板,后者忍受不了痛苦,只得屈打成招。可李斯一時還不想自殺,因為他尚心存一絲幻想。他自認為能言善辯,功勞卓著,且并無反叛之念。他準備上書為自己辯解,希望二世能醒悟,赦免自己。于是他在獄中洋洋灑灑寫了篇很長的奏疏,回顧自己的輝煌一生與勞苦功高,很有些倚老賣老、大肆炫耀之意,無非是希望皇帝能看在他過去的份上,放他一馬。可他太天真又太糊涂了,今日不是當年,二世不是始皇,兇殘的趙高就是要致他于死地,而胡亥只是一個昏庸的草包。奏疏上呈后,根本還沒到胡亥手里,就被趙高命獄吏丟在一邊,并說:“囚犯哪有權力上書?”趙又派其門客若干人,先后冒充御史、謁者、侍中,輪番審訊李斯。李則翻供以實情對答,趙便動輒讓人嚴厲拷打他。后來二世派人去驗證李斯的供詞,李以為還與以前一樣,便一直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詞上承認了自己的罪狀。判決書呈上后,二世高興地說:“如果沒有老趙你,我幾乎就被這廝出賣了!”
李斯的長子李由時任三川郡守。當朝廷派去調查他的人到達三川時,李由已被楚軍殺死了。使者回來,正逢李斯被交給司法官吏審問。若是實情相告,趙高所謂的“李氏父子串通盜賊謀反”一說便不成立。趙于是捏造了李由的罪證,與李斯的罪狀合在一起,判處李斯死刑,在咸陽街市上腰斬。李走出監獄,與其次子一同被押解。他回頭對兒子說:“我真想和你重牽黃狗,共同出上蔡東門去追逐狡兔。”李家三族的人也都被殺盡。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都由他自行決斷。趙高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最有權勢的宦官。
奸相趙高獨秉朝政,峻法嚴刑,誅戮異己。但他又擔心群臣不服,于是先行試探。一天上朝時,他牽來一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名貴的馬啊!”胡亥笑道:“丞相開玩笑吧?竟把鹿說成馬。”趙又詢問侍立左右的大臣,有的沉默,有的迎合他也說是馬,有的爽直便說是鹿。于是,趙高暗中將那些說是鹿的人一一陷害致死了。此后群臣都害怕他,噤若寒蟬,再也沒有人敢議論他的過錯。這就是“指鹿為馬”的典故。
以前趙高老說關東的盜賊成不了大事,搖撼不動大秦朝廷。等到“西楚霸王”項羽俘獲秦將王離等人,而名將章邯等人的軍隊也多次被打敗時,趙高只得上書請求增兵援助。這時,函谷關以東的中原大部分地區,都紛紛背叛秦朝,響應諸侯。諸侯也都各自統率部眾向西進攻。又因為在巨鹿大戰中,章邯請求朝廷增援,趙高卻想推卸責任,不愿意發兵,還反說章“縱敵玩寇”。章邯進退失據,沒有別的選擇,只好向項羽投降。秦軍大為削弱,岌岌可危。
公元前207年8月,沛公劉邦的人馬攻打武關(今陜西丹鳳縣境內),離咸陽已不遠了。趙高恐怕二世發怒,招致殺身之禍,就托病在家,不去上朝。
(第四節)一個短促的休止符
很快,劉邦的部隊就攻占了武關,正一步步逼近都城。秦二世胡亥驚慌失措,連忙派人去叫他認為最忠心、也最能干的趙高來,讓其發兵去抵抗起義軍。趙高對內斗爭是一等能手,對付敵人卻一籌莫展,其實還是個光會耍陰謀詭計、貪戀權術的無用之輩。他本來就是因為知道無法擊退劉邦,只好臥病在床,拒不出門。如今見傀儡皇帝召見,他也覺得老是把自己關在家里解決不了什么問題,但他又害怕胡亥小兒忽然發現真相要把自己處決,他知道自己再也混不下去了,于是決定先對他下毒手。
這其中還牽涉到一個故事。嬴胡亥曾做過一個夢,見有只大白虎正在咬他胯下的左驂馬,并將其嚙死。胡亥平時很迷信,頗覺奇怪,還有些驚懼,心中不悅,便詢問占夢人。占夢人神秘兮兮地卜測了一下,說:“是涇水神作怪。”于是胡亥在其望夷宮中齋戒;為祭祀涇水神,又將四匹大白馬沉入河中(想必不會有他的愛騎左驂馬),并為盜賊(各地義軍)的事派人去責問百官之首、主持朝政的丞相趙高。
趙高很為害怕,暗中與其女婿、咸陽令(即今咸陽市長)閻樂,其弟、郎中令(即皇宮警衛隊長)趙成商議:“皇上不聽進諫,爾今情勢緊急,便把責任推到我頭上,準備謀害我。我想,與其等他來宰割我,還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我打算更換天子,改立二世的哥哥的兒子子嬰為新皇帝。子嬰為人仁愛儉樸,百姓們都尊重他。”他隨即命趙成為內應,謊稱有大盜,命閻樂調兵遣將到處追捕;并劫持閻樂母親作為人質,安置于趙高府。閻樂率官兵一千多人來到望夷宮大門前,先將衛令仆射捆綁,然后道:“大盜進宮里了,你們為什么不阻攔?”衛令說:“宮殿周圍布滿了衛兵,防守非常嚴密,怎么會有盜賊敢進宮中?”閻樂不由分說將衛令斬殺,徑直帶兵闖入大殿,且邊走邊射殺宮中郎官和宦官。事發突然,郎官、宦官毫無準備,一時大驚,有的逃跑,有的抵抗,反抗者都被當場殺死,共有幾十人被誅。
閻樂和趙成于是一同進入殿堂后室,箭射秦二世的帷帳。二世幡然醒來,驚懼的同時不免勃然大怒,馬上召喚侍侯左右的衛士抵抗。但近侍衛士們都慌亂不堪,不敢上前格斗。二世身旁當時只有一名宦官服侍著,沒有離去。二世胡亥責問他:“你為什么不早告訴我呀?竟然到了這個地步!”宦官直言相告:“我不敢說,所以到現在還保全著性命。倘若我早說了,就早已被殺掉了,哪里還能活到今日!”
這時閻樂走到秦二世面前,數落他說:“你驕橫放縱,濫殺無辜,天下人都背叛了你。你還是自己想一想吧。”二世說:“我希望得到一個郡來稱王。”閻樂說:“不行。”二世說:“我愿作萬戶侯。”閻樂仍說:“不行。”二世說:“那么,我甘愿與妻子兒女去作黔首(平頭百姓),像各位公子的結局那樣。”閻樂這才最后攤牌,說出了他們的真正打算:“我今天是奉丞相之命,來為天下百姓誅殺你。你再多說,我也不敢稟告。”他無非是想看看一個曾貴為皇帝之人在末日的笨拙表演,戲弄戲弄他。而這個皇帝也根本不夠格叫皇帝,死到臨頭,竟提出了這種種愚蠢可笑的要求。
閻樂剛要指揮他的兵士上前,企圖刺死秦二世,二世卻悲哀、絕望地自殺了。閻樂任務完成,回報趙高。趙高洋洋得意,便召集全體大臣、公子,告訴他們誅殺胡亥的經過情形;并奪得玉璽佩在自己身上,儼然與君王無異,擬實行篡位登基。但沒想到,他一連三次上殿,“左右百官皆不從”,同時“天地震動”。趙高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他又另打主意,在朝堂上宣布:“秦從前本來是個小王國,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因此稱帝。如今六國重又各自獨立,秦朝的地盤越來越小了,只留下關中這一隅,卻仍然掛著一個空虛的帝名,沒有什么意思。不應該如此,還是要像過去那樣稱國不稱朝、叫王不叫帝的好。”趙高于是立子嬰為秦王;并以平民百姓的簡陋禮儀,在杜縣南邊的宜春苑埋葬胡亥。大臣都不敢反對,只好同意。
那是公元前207年9月,趙高讓子嬰進殿門齋戒,到宗廟拜祭祖先,接受國君的印璽。不嚴格地說,子嬰就是秦三世,即秦朝的第三個皇帝。嚴格地說,子嬰并不是秦三世,而是秦國的最后一個國王。因為,趙高重立的是秦國及其國君,而秦朝是在秦二世胡亥手里終止的。在齋戒5天的日子里,子嬰與他的兩個兒子商議說:“趙高這廝在望夷宮殺了二世皇帝,害怕群臣要誅殺自己,這才假裝依據禮節立我為王,以遮掩大家的耳目。我聽說趙高曾與楚軍約定,他在消滅秦朝的嬴氏宗室之后,便自己要在關中稱王。現今他先讓我在宮里齋戒,又讓我去宗廟參拜,無非是想拖延時間、觀望形勢,并趁機殺了我啊!”不管子嬰說的是否完全系趙高的本意,但他心里一定對這奸相有很清醒的認識,他恨奸相殘殺自己的骨肉同胞、把持他們嬴家的朝政,他要報仇,要殺掉對方!
不久,機會來了。齋戒5日結束后,趙高派人來叫子嬰去參拜宗廟,子嬰卻托病不去。趙高親自前往,走進子嬰的齋戒宮,對他說:“參拜宗廟是大事,大王為什么不去啊?”趙高原以為子嬰也像胡亥一樣昏庸、軟弱、怕他,所以毫不戒備,走進來時也是大踏步的,趾高氣揚,驕橫自負。誰知子嬰雖然寬厚、忠善,卻是很有主見,關鍵時候也很果斷的。他早預料著趙高要來,便與兒子、侍從們在齋戒宮里作好了誅殺奸相的充分準備。此時他們便一擁而上,趁機刺殺了趙高,報了國仇家恨,又接連誅滅了趙氏全家。陰謀多端、貪權耍詐、暴戾濫殺的一代奸相、權閹,就這樣落得了可恥的下場。
可惜的是,子嬰雖具有一代中興君主之相,但秦王朝畢竟已日薄西山,無力回天。他在位僅有可憐的46天,為秦王朝劃了一個短促的休止符。此年10月,沛公劉邦率軍到達咸陽城外的霸上。此前秦王子嬰還是積極應敵過。他派了5萬兵馬固守于武關,卻被劉邦采納張良的計策,派人在附近山頭插滿自己的旗子,以迷惑秦軍;另派將軍周勃帶領全部人馬繞到武關東南,從側面打進去,殺死守將,消滅了這整支秦軍。子嬰知道自己已毫無抵抗的力量了,干脆順應歷史潮流,駕白馬、乘輦車、率群臣,領上系繩子、手中捧玉璽和符節(代表皇權),伏在軹道亭旁向劉邦投降。劉邦身邊的一些將領主張除掉他。劉邦卻說:“當初楚懷王(其實是懷王的后裔,劉造反是打著他的旗號)之所以派我前來,本就因為我能寬容人。現今秦王既已投降,我們就不應該殺他。”于是便將子嬰交付相關官員處理。
輝煌一時的大秦王朝終于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