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大夢開始的地方
劉邦(公元前256或247—公元前195),即后來的漢王、漢高祖。字季,沛縣豐邑(今屬江蘇)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締造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統一的局面,幾百年大漢朝的輝煌時代也就此拉開序幕。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卻是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天子。甚至有人說他是流氓,是無賴。他究竟是怎樣從一個小小泗水亭長成就大業的,至今仍成為人們津津樂道、意見不一的話題。
劉邦,《史記》中的記載為“姓劉氏,字季”。實際上,“季”在古代的含義只是一個排行,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所以,“劉季”這個名字其實只是個排行而已,用今天的話說就叫“劉四”。這實在不是一個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名字。因此,后來劉邦在事業蒸蒸日上,逐漸有成為帝王將相的趨勢時,便自己取了“劉邦”作為名字,“邦”即“國”,可見其治國安邦、稱王稱霸的雄心壯志。他早已不是當年街頭那個劉四了,其平民家族沒有名號的歷史也將從此改寫。只是,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又豈是光改個名字就可以脫胎換骨的?直到若干年后,他當上了大漢王朝的皇帝,衣錦還鄉、不可一世時,他當年的街坊鄰居還說:“這不就是隔壁那個劉四嘛!”也許是怕褻瀆“今上”要殺頭的,這鄰居有些話還不好說出口:“這小子不過是流氓、無賴,不學無術、偷奸耍滑,怎么就奪得了天下?”(見元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調·高祖還鄉》。)
劉邦在年輕時游手好閑、好吃懶做、吊兒郎當,對于養家糊口之事漠不關心,可謂不務正業。當然,這可能與其在眾多的兄弟中最小有關,農耕之事自有哥哥們為他撐著,而且哥哥們還寵著這小弟。但是年紀輕輕的他,因為另有些特別的本事,倒有著極強的人格魅力。
一方面,據說他長相奇特,長頸高鼻,眉骨聳如龍額,可以說是當時的偉男子。這自然容易引起大家對他的好感,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為神奇的是,據說他“左股七十二黑子”,也就是左邊的大腿上長著72個黑色的小點。這“七十二黑子”,大概不過是胎記、黑痣、麻子之類的東西,數目也未必就是72個。但是72為9的倍數,在古代乃蘊含天子之氣的吉祥數字,而術士們也說是應了“赤帝火德七十二日”的征兆。這固然可能是劉邦即位之后,史家臣下們為掩飾其平民的出身,暗示他系天賜的真龍天子身份;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劉邦確實是有與眾不同之處的。
在性格方面,他為人大度,喜歡施舍財物,生性豪爽,心胸開闊,不拘小節,懂得寬容,人緣很是不錯,也結交了不少朋友。這些朋友對他可謂死心塌地,自始至終忠心耿耿地追隨著他。交際能力的積累,為其日后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際關系可以說是一門更高深的藝術,掌握此道者大可更順暢地施展抱負。劉邦在年輕時便將其運用得得心應手,可以說他確實具有天生的領袖氣質。換句話說,他的情商很高。
而且劉邦目光遠大,素有很高的抱負,并不安心于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從事父老鄉親、平頭百姓們年年歲歲的辛勞耕作。也許,不學無術、偷奸耍滑自有其“理由”吧。可是,只怪他既無當大官的父兄親戚,能夠一生下來便榮華富貴;又沒有生在皇城根下,則升官發財、飛黃騰達的機會也多得多;也撈不到一個“名牌大學”(當時叫“太學”)的正規文憑(這也不是他的擅長),可以名正言順地走進衙門大院,去給公卿要員們當秘書副官;更不是沉魚落雁、傾國傾城的絕色美女,剛出落得豆蔻佳麗,就會被選送到宮廷里服侍皇帝。所以只能眼高手低,空嘆命苦,久久郁郁無成。
但終于有一天,時來運轉了。那年他已34歲“高齡”,竟然也混到了一個小官當,成了老家附近泗水亭的亭長。當然,劉邦還是參加了所謂的“錄用考試”。實際上,劉邦在年少時也曾讀過一點書,但是大概他對讀書并不感興趣,那也不是他心中的方向,于是不愿意耗費太多的精力,便很灑脫地放棄了。讀書哪里有和朋友們暢飲叫嚷開心呢?哪里有騎馬奔馳痛快呢?當然他能當上官,還需要舉薦,這一點恰是劉邦的強項,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他無可厚非的優勢。蕭何這位老朋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當時秦朝的亭長,又是一個什么位子呢?按照嬴氏政府的行政區劃,十里為一亭,亭長管理的范圍便是在這十里之內,職務相當于現今的鄉鎮派出所所長,可謂最低的一級官吏,也就是連七品芝麻官都不夠。如此低的官銜,劉邦卻也做得悠哉樂哉。當然,他以前的毛病仍絲毫未改,好酒貪色,打牌賭博,四處惹事生非。擅長交際倒也沒有什么變化。而且,這個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官,還是提升了他的人際關系網絡的層次。畢竟現在人家也是有身份的人了。他不但有了一定的身份,也有了更多的收入,交朋友也更有了資本。他的朋友更多,也更鐵了。在泗水亭認識的朋友,都成了他日后打天下最忠實的伙伴。可見,這段經歷對于劉邦的一生而言,還是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的。
這個小小的泗水亭,就是劉邦夢開始的地方,是他創業的第一步。雖然此時的他,可能并沒想到日后自己要成為一國之君、統領天下;但是他已開始懂得,自己再不會像父親兄長那樣一輩子守在老家的土地上了。他知道,他還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得去做。
在劉邦擔任泗水亭長期間,一個關鍵人物激勵了他成就大業的野心和目標,這人就是秦始皇。嬴政大帝始終不曾想到,在其熙熙攘攘的巡游隊伍里面,會有人于不久的將來顛覆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就在那天,正帶民工到咸陽服徭役的劉邦,碰巧看見了秦始皇的隨行隊伍,萬人隨行,場面煊赫,極度氣派。他不禁慨嘆:“大丈夫當如此也!”想當帝王的念頭便油然而生。
小小的泗水亭長,竟滿懷建功立業、擁有天下的雄心壯志。此刻的劉邦,終于開始顯露他的不凡。在他看似散漫的背后,另一種巨大的能量也正蓄勢待發,一切似乎只是在等待一次機會的來臨。所謂時勢造英雄,劉邦就在盼望機會。
當然,大丈夫不僅要在外建功立業,在內娶妻生子也必不可少。時值壯年的劉邦,著實到了婚娶的時候。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總會有一個女人的支持。那么,劉邦背后的女人,也恰恰是在這個時期出現,而且日后對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劉邦得以娶到嬌妻,也源于其不羈的個性、獨特的魅力。當時,外地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文呂公,為沛縣縣令的故交,因躲避仇家來到此地。當地有聲望的人士得知父母官家來了貴客,紛紛前去拜見。縣令特意設宴款待眾人。當時自然也有禮金紅包之說,時任沛縣文書的蕭何,就是管收禮金之人。他提出,禮金一千錢以下的,只能坐在堂下。而劉邦呢,也趕來祝賀,高喊了一聲“賀錢萬”,大步就邁入到了堂內。實際上,他這不過是開了一張空頭支票。他哪里有這么多錢呢?然而,這一聲嚷嚷卻驚動了呂公。據說這位呂公擅長相面,他一見到劉邦,便看出此人相貌不凡,非同尋常,以后必成大事,于是當即有了將愛女呂雉許配該君的心思。
劉邦對此大有受寵若驚之感,自然不會拒絕這等好事。人家呂公之女呂雉,長得也不賴,且看來還很有才干;再說,攀上了這么好的一門親戚,自己也更有威風了。而更重要的是,他已經到了想女人、要女人的年齡!該找個老婆,晚上睡覺也好有人“熱炕頭”了。或許,這在一定程度上還給了他積極的心理暗示:自己不是一般人,應有不一般的前途。受到如此激勵的他,自然更充滿信心。而這時,局勢的發展亦恰好迎合了這一切。此刻的秦王朝,正處于沒落衰亡、岌岌可危之際。百姓處于苦難當中,各項徭役、賦稅沉重,人們不堪重負,怨聲載道,各地造反此起彼伏,改朝換代迫在眉睫,正需要一位大英雄出來領袖大家打天下。
偏處泗水亭的劉邦知道,他等待的時機就要到來,他該出山了!
(第二節)斬蛇起事
做了小小泗水亭長的劉邦,在享受秦政府俸祿的同時,免不了要為人家當差辦事。公元前212年,劉邦接受了一個極為棘手的任務,他要押送當地的勞工去關中驪山為秦始皇修陵。此時的秦朝勞役日趨繁重,民不聊生;而這種徭役對勞工來說又是極度辛苦,兇多吉少,因此所去之人一路上多想逃亡。而秦律苛刻,如果勞工逃亡,那么依據連坐之法,非但勞工該死,還要懲治領隊的官員。由此官員稍有不慎,即會惹禍上身。
而劉邦又是生性寬大之人,本不贊成此勞民傷財之舉。這次卻又擔任監督重任,身份尷尬,自然難以完成任務。500多人的隊伍,走了剛幾天之后,逃亡的人卻越來越多,他想管也管不了。如此下去,劉邦自然也難免一死。于是到了豐鄉西面的澤中亭時,他又一次展現了豪爽、慷慨的個性。他在半夜時把勞役們叫到一起,請大家喝酒交談,對他們說:“你們去驪山做苦工,不累死也得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才能返回家鄉。我現在放你們走,大家各自去找活路吧!”而他自己也決定從此逃亡,獨闖天下。
可是,最終仍有幾十名壯士沒有逃走,他們感謝劉邦的仗義,也敬佩他的英武,決心留下,甘愿追隨他,共同面對未來的逃亡生活。一行人等為了躲避之后的通緝追捕,都逃進了附近的芒碭山深處。此時的劉邦,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角色的轉變,從官家之人突然淪為了通緝犯。然而,正如孟子所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此時的劉邦就陷入了這樣的窘況。藏匿于這深山之中,他究竟何時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一天深夜,劉邦再次遇到了上天給他的考驗或者說機會。據說這一天,喝醉酒的劉邦,帶著一隊人馬來到離澤中不遠的地方,夜間迷路,從小道誤入了湖沼地。忽然,先行探路的人回來稟報說:“前面的小路上有一條大蛇(長蟲)擋住。”此時的劉邦,依仗著本身的果敢和大膽,再加上幾分醉意,顯出一臉勇毅,大聲說道:“壯士在此,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于是沖上前去,果見一樹般粗的巨蟒橫臥水濱,尾掃路身,昂頭吐信,雙目寒光,鱗片泛金,甚是猙獰。劉邦一驚一畏,酒醒大半,豪氣頓起,拔出長劍,猛地向蛇斬去,大蛇瞬間被一分為二,馬上斷氣。道路通暢,眾人心跳平息,安定通過。此時的劉邦,一改往日的平和與揮灑,在眾人面前展示了他的英雄氣概。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走了幾里之后,又因醉而倒,大睡起來。緊接著,有人在他斬蛇的地方,竟聽到一名老婦人的哭聲。他們追問她為何哭得如此傷心,老婦說:“我的兒子就是白帝的兒子,化成蛇在此。可是他剛被赤帝之子殺死了。”旁人皆不信,正要試圖挖苦她,可是老婦人忽然消失不見,蹤影全無。眾人皆十分驚奇。后來有人將此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十分高興,也更加自負,因為這也無形之中又一次提升了他的威信。他可是赤帝之子啊!貴不可言。此后,這芒碭山一帶便時常有怪異之事出現,神神鬼鬼,似乎都在預示著他非比常人。于是,周圍的年輕人都紛紛前來投奔他。
此時的劉邦,早已堅定自己一定要干出一番事業。而且,一個意外的事件無形中又加速了他的計劃。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聚眾起事。說起來其起因和劉邦很是相似,都是擔心誤期要被殺頭,干脆起來造反。可見秦朝的嚴刑峻法到了統治的后期,已經成為一種弊端。而當中央權力不能達到足夠威懾力的時候,它帶來的只會是更大的反抗。陳勝吳廣起義的規模逐漸擴大,各地紛紛響應。很多郡縣殺死自己的地方官,以呼應他們。沛縣的縣令也開始緊張起來,恐怕自己也要成為秦政權的犧牲品,于是索性順應形勢,改頭換面,領導沛縣民眾支持陳勝吳廣。然而文書蕭何認為,直接由這原有的沛縣縣令來領導,百姓肯定不會信服,不如把劉邦請回來。顯而易見,劉邦是秦朝的通緝犯,他來主事,自然是明確表示與秦決裂。
蕭何可以說是劉邦在老家最早接觸和交納的朋友,在劉邦出任沛縣縣令之前,他就經常幫助對方解決惹出的事端。蕭何正是欣賞劉邦的為人,也看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于是甘心輔助他。蕭何對于人才的眼光是獨到的,他看出整日游手好閑的劉邦并非等閑之輩,后又有“夜下追韓信”的故事,可見他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伯樂。而讓劉邦一直銘記在心的,是在他后來出使咸陽時,朋友同事紛紛前來送行,大家所送的禮金一般為300錢,而唯獨蕭何贈其500錢。這多出來的200錢,在當時來講實在不是一個數目。要知道,當時他們為官一個月也不過才賺幾百錢而已。這可是蕭何人生的第一筆重要投資啊!所以,日后劉邦在建立漢朝、封賞功臣時,便額外賜予丞相蕭何兩千戶的封邑,作為當年的回饋。而對于蕭何而言,這筆投資可謂收益頗豐。
另外再加上又一能臣曹參(時為沛縣監獄官)、猛將樊噲(時為屠夫)的支持;實際上這樣的提議目的很明顯,他們希望劉邦回來主事,從而架空原沛縣縣令的權力。縣令先是答應,可是很快就覺察出其中似乎另有蹊蹺,意欲反悔,只是這城中早已都是劉邦的內應,而百姓又早已對秦朝統治心生不滿,渴望有識之士的解救。劉邦很快從深山之中返回沛縣,在城外向城中射入多封書信,其內容大抵是說服百姓反抗秦朝政府。這些書信對于一直受秦壓迫的百姓,起到了很大的煽動作用;又加上城中劉邦勢力的鼓吹,百姓們終于決心接受他的領導,奮起抵抗秦的暴政,殺掉縣令,開城迎接劉邦的到來。而這時,陳勝的義軍也剛好打下陳縣。
城中的百姓執意要請劉邦來擔任沛令,而劉邦自然得假惺惺地謙虛一番,做做秀;況且蕭何、曹參一直是該城的官員,地位本來在他之上。然而蕭何、曹參皆為家世所累,畢竟這次出頭是打著造反的名義。他們不過是做謀臣的料,并無當統帥的氣魄。因此還是得劉邦來擔任首領。劉邦毫無顧忌,敢作敢為,又深孚百姓信賴,實為最佳人選。此后大家紛紛稱其為“沛公”。
劉邦自此開始他建立功業的第一步。他利用自身的威望,加之待人真誠、友善,很快這支反秦力量達到了3000余人。這支隊伍之中,劉邦在沛縣積聚的人脈各有所用,蕭何及曹參為主要參謀,樊噲、盧綰、夏侯嬰等大將皆在隊伍之中,不久張良也投到了劉邦麾下,可謂人才濟濟。這些人在劉邦最初開創事業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三節)劉項原來不讀書
陳勝吳廣的起義掀起了農民造反的浪潮,卻終因力量不敵秦軍而面臨危機,陳勝被叛徒所殺。反秦力量一時失去領袖,陷入僵局。但是全國各地的起義戰爭風起云涌,秦朝的統治早已岌岌可危。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這樣的時代注定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不久,經過整合,新的力量重新崛起。其中,累世為楚將的項羽和沛公劉邦所領導的隊伍開始步步上升,逐漸成為反秦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