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完老辛頭的喪事,已是立冬時節了。家里僅有的一點點錢,也在喪儀中基本花光了。
藍氏和天佑商定,明天一早就出門,去樟林找二舅爺。
樟林港位于潮汕平原的東部,瀕臨韓江出海口。
樟林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但不久為寇盜所毀。清康熙七年海疆展復,翌年澄海復縣,人民重修家園,又設海關稅館、右營守備署等機構,樟林的漁業、鹽業、航運業迅速恢復。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正式弛海禁,商人紛紛造船出海,樟林由漁港轉商業港。到了康熙末年,隨著社會穩定,人口劇增,國內糧食不足,引發社會問題,清朝政府實行鼓勵大米進口的政策,準許潮汕與暹羅進行大米貿易,遠洋航海事業應運而生。
紅頭船貿易是按照季風規律運行的。春夏之交,南風盛發,商船揚帆北上,經福建,過上海,半個月間即可抵達京津地區,非常快速。寒露節氣過后,乘東北季風,又啟帆開往南洋諸國。到次三年、四月間,又趁太平洋西南季風回潮。每艘紅頭船可容數百人,載物重自數十噸至二百余噸不等,經營此業,風險雖大,獲利頗豐。
隨著紅頭船貿易興盛,商人們發家致富以后,紛紛回鄉買田置地,興建府宅,使得樟林港埠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形成“八街六社”的港埠格局。
所謂“八街六社”格局,指的是港埠中心的仙橋、長發、古新、廣盛、順興、洽興、永興、商園等八條大街,和外圍的東、西、南、北社及塘西、新隴等6個村社。其中仙橋街和長發街最繁盛,擁有商店和作坊百余家,各營其業,有海產、豆行、米行、布行、藥材行、茶行、洋行、當鋪、日雜、百貨、染織、糖房、火礱、打鐵、打石等各種行當,故有“金仙橋,銀長發“之美稱。
藍氏和天佑到達樟林,走進長發街,只見街道兩旁店肆林立,絢爛的陽光普灑在青石板與紅墻之間。高高飄揚的商鋪招牌旗幟,川流不息的商旅行人,還有小販頗具穿透力的陣陣吆喝聲,讓人猶如置身于一幅色彩斑斕的盛世畫卷之中
二舅爺的“客頭行”就坐落在長發街的東端。
“客頭行”是水客的大本營。水客一般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國內水客,他們往返于沿海與內地的城鄉之間遞送僑批,俗稱“吃淡水”;第二類是專門往返于港澳和潮汕之間,以“走單幫”的帶客貨為主;第三類則是來往于海內外遞送僑批的洋水客,潮汕一帶稱為“溜粗水”。“吃淡水”和“走單幫”的水客會寄居在“客頭行”中,以便跟“溜粗水”的水客會面聯絡,交接業務。
關于“客頭行”,潮汕地區有一首民謠:“心慌慌,意茫茫,來到汕頭客頭行。客頭看見人來坐,問聲客人愛順風(到海外去)?上山來做工,伯公(土地神)保平安,雨來給雨淋,日出給日曝。所穿大裳杈,所做日共夜。”非常生動地描寫了走投無路的人來到“客頭行”,被賣到南洋艱苦謀生的情況。
剛走近“客頭行”,就看見門口站著一個中年男子,四十歲左右,中等個子,穿著一條藍布便褲,一件白襯衫,更突出黝黑的皮膚。那男子沒有留頭發,發茬又粗又黑;圓臉盤上,寬寬的濃眉下邊,閃動著一對精明、深沉的眼睛。
“二舅爺!”藍氏忙上前打招呼。
中年男子回頭,“嫂子啊!你怎么來了。大家好幾年沒見了吧。”
“二舅爺!”天佑也跟著問好。
“天佑啊,幾年沒見,變成一個大小伙子了,哈哈哈哈!”二舅爺幾聲爽朗的笑聲,“外頭日光猛,我們到屋里坐。”
“客頭行”是一家典型的潮汕客棧。這類客棧多設在離海輪碼頭不遠的街區,一般蓋有三二層的樓房。進入客棧大門之后,其兩旁的房子是管理人員的辦公室和客人寄放貨物的地方。通過這節過道之后是天井,天井四周是很寬的走廊。各客房的房門向著走廊則開。在走廊的某一個角落,有很寬的樓梯連接著二樓及三樓。二三樓的布局同底層大同小異;頂層則設有曬臺可曬東西。
二舅爺將藍氏和天佑引至辦公室,泡茶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