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適當接受孩子的愛勝過一味地愛孩子
- 父母的格局(家庭教育叢書)
- 岳賢倫原著 李異鳴主編
- 2225字
- 2022-06-01 11:38:21
最近,小孫子宇松的表現讓奶奶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啊,真是太自私了。
在學校,宇松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可是回到了家,宇松就變成了“小皇帝”。在飯桌上,只要宇松喜歡的飯菜,別人就不能沾筷;只要是他想要的玩具,不管家里條件是否允許都要買下來;平時家庭聚會,宇松也不知道照顧表弟表妹,大人買的零食他要先吃,玩具他要先玩……
其實,宇松之所以變得這么自私,和家長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從小,家長就給了宇松最無私的愛,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會先給他。一次,奶奶買了一些桑葚,宇松說:“我最喜歡吃桑葚了,奶奶真好!”聽了他的話,奶奶不舍得吃桑葚了,所以當宇松端著水果盤讓奶奶拿桑葚的時候,奶奶對他說:“乖孫子,奶奶不愛吃,你吃吧。”結果宇松把整盤的桑葚都吃光了。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充滿愛的“拒絕”一次次地上演,才讓宇松逐漸長成了一個自私自利、不知關愛別人的人。
杠桿定律:適當接受孩子的愛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勝過一味地愛孩子讓孩子得不到快樂
在傳統觀念中,家長給孩子最無私的愛,孩子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愛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其實,對孩子而言,給別人愛比接受愛更快樂,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我們都知道愛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家長總是愛孩子,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卻不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這樣孩子并不能得到快樂,長此以往還容易導致孩子養成自私、任性、以個人為中心等不良個性。
所以,家長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不要盲目地愛孩子,還要適當接受孩子的愛。這樣有助于加強孩子對家長的理解,也會讓孩子從心理上獲得尊重和情感上的滿足,對健全孩子的人格也是很有好處的。此外,家長給孩子機會表達愛,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讓孩子學會替他人著想,學會關心、理解他人。
所以,家長要適當接受孩子的愛,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更要適當向孩子索取愛,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1.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
適當接受孩子的愛勝過一味地愛孩子,家長愛孩子,也要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愛常常表現在細微之處,也許不會像100分或者獎杯等那么現實,但卻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豐碑,也是最令家長欣慰的收獲。
家長要改變以前只知道為孩子奉獻愛的傳統做法,不要對孩子的愛視而不見,更不要只在乎孩子的成績和名次。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讓孩子早日成人,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機會,讓孩子表達對家長的愛。
雙芮正在家里寫作業,爸爸下班回家了。雙芮剛在學校接受了“愛的教育”,老師讓學生用一杯水、一份家務活等簡單的方式表達對家長的愛。
于是,雙芮連忙給爸爸沏了一杯清茶,端到爸爸面前:“爸爸,請喝茶。”誰知爸爸卻冷冷地說:“誰讓你倒茶,我自己不會倒嗎?安心寫作業去,別趁機跑出來玩,你多考一個100分比什么都強!”雙芮委屈極了,她把茶水放到桌子上,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這一幕被媽媽看到了,媽媽覺得爸爸的做法有些不妥,不能拒絕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因此,媽媽和爸爸進行了溝通,最終爸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定好好彌補一下。
媽媽做晚飯的時候,雙芮走進廚房對媽媽說:“媽媽,我幫你吧。”媽媽高興地說:“好呀,丫頭真是長大了,懂得幫爸爸媽媽干家務了。”聽到媽媽的夸獎,雙芮心里面美滋滋的。媽媽做好飯后,雙芮又幫媽媽端碗。當她把湯碗端到爸爸面前的時候,爸爸對她說:“丫頭,謝謝你。剛才是爸爸不對,爸爸向你道歉。”“哦,沒什么。”聽到爸爸的道歉,雙芮有些受寵若驚,不過她心里非常高興。
晚上,雙芮在日記中寫道:我只是幫爸爸媽媽做了一些簡單的家務,可是他們卻能夠感受到我對他們的愛,我也更加理解爸爸媽媽的艱辛了……
對家長而言,接受孩子的愛是幸福的;同理,對孩子而言,家長能夠接受他們的愛也是幸福的。現在的孩子也不一定是自私、冷漠的,只要家長給他們表達愛的機會。
所以,家長要明白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道理,不要一味地向孩子施愛,要適當地接受孩子的愛,這樣有利于孩子的成長,還能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數。
2.學會向孩子索取愛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強者的形象,用最無私的愛包圍孩子,卻剝奪了孩子愛家長的機會和權利。事實證明,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所以,真正愛孩子,家長就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適當向孩子索取愛。
以前,安桐是一個非常冷漠的小女孩,爸爸媽媽對她付出她卻熟視無睹,爸爸媽媽工作非常辛苦她卻漠不關心,還總是提出無理的要求來。
為了安桐的成長,爸爸媽媽意識到應該教她學會付出。正好,爸爸要出差一段時間,于是爸爸媽媽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教育安桐。出發前,爸爸對安桐說:“丫頭,爸爸要出差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你在家好好照顧媽媽,要懂得關心媽媽,知道嗎?”安桐像小大人似的,點頭應允:“爸爸放心,我一定會好好照顧媽媽的。”
結果,爸爸剛走沒兩天,媽媽的胃潰瘍老毛病又犯了。媽媽的胃疼得難受,什么也吃不下。安桐看到媽媽難受的樣子,心疼得直流淚。于是,媽媽讓安桐幫自己拿了藥,并讓她學著做飯。
看到安桐笨拙的動作,媽媽也非常心疼。但是為了好好地鍛煉她,媽媽狠狠心沒有去幫她。在這個過程中,安桐也深深地理解了媽媽的艱辛,因此學會了怎樣去愛別人,對媽媽也悉心照料,用心照顧,比以前懂事多了。
讓孩子當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向孩子索取愛,孩子也能成為一個富有愛心、孝敬父母的人。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家長就要適當向孩子示弱,向孩子索取愛,讓孩子在愛的付出中收獲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