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環境的影響,讓人無法自拔
- 自控力心理學+微行為心理學+拖延心理學+吃虧心理學(套裝共4冊)
- 韓春澤 汪思源等
- 7526字
- 2022-05-31 17:47:28
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等人在“情景同一性”原理中指出:每種社會情景和個人背景后都有一種合適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表達了一種特別適合該情景的同一性。人處于某種情境之中,自控力會下降,做出不符合常規的行為。
人對誘惑的抵抗力不僅受自身狀態影響,也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在特定的環境下,個人很難抵擋外界誘惑,因為環境跟人的欲望一樣,會支配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做出非理性的事情。
我們經常會告誡自己不要沖動消費,只購買最需要的東西,不然會浪費很多錢。但事實上,當我們進入商場那一刻起,看到商家的“買一贈一”“三到五折優惠”“買三百返三百”等廣告標語時,我們的意志力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滿腦子想的都是要趕快買東西。你可能會買件羽絨服,反正現在便宜,到了冬天再穿也能省下不少錢;你還會想,買雙皮鞋吧,反正便宜。這樣一想,你的沖動就會控制不住,買回去很多現在完全用不著的東西。雖然看似為將來節約了一筆開銷,可真等到要穿時,你又會發現這些衣服鞋子已經過時了,這時你才會為當時難以阻擋的沖動消費后悔。
環境對人的影響真的是非常大,所以商家也利用環境因素來吸引顧客。就拿香港匯豐銀行來說,專門用極高的價格請專門做高技派建筑的福斯特建造了一棟完美體現高技派風格的大廈。這座大廈里的每一個部件都是可以拆卸的,據說,如果要搬家,都可以把樓房拆開搬走,等到了目的地再組裝起來。投資這樣一筆不菲的花銷在建筑上是完全值得的。顧客身處這樣的建筑中,自然會產生一種奢華感和安全感,在這里存錢,自然也會更加放心。
外在的環境往往富于變化,我們不知不覺就受環境影響而改變最初的思想和行為。為此,心理學家專門做了一項實驗,通過觀察節日氣氛為孩子們帶來的影響,了解環境到底對個人行為有哪些影響。
在萬圣節前夜,美國的孩子們有到鄰居家要糖果,相互嬉戲的習慣。每到這個節日,孩子們就玩得非常瘋狂,連文靜的孩子也不例外。實驗人員把孩子們帶到實驗基地,讓他們在這里討要糖果。實驗人員告訴他們,每人可以討要一顆糖果,有些孩子單獨去拿,有些被安排成一組一起去拿。在拿糖果前,孩子們要做些活動,以便將情緒調動起來。他們有的玩游戲,有的上躥下跳,有的又拍手又跑步;有的孩子在進屋拿糖果時,會聽到恐怖的聲音;有的孩子沒有參與活動,沒受到任何刺激。實驗人員通知他們拿糖果時,在一個隱蔽的地方記錄孩子們的行為。在單獨一人、情緒高漲的狀態下,孩子們拿的糖果會多于一塊,在集體行動、情緒高度激動的狀態下,孩子們拿的糖果數量是一個人去拿的六倍;在集體行動、無情緒刺激的情況下,孩子們也會多拿糖果,只有單獨一個人、沒有任何情緒刺激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每人只拿一顆糖果。
在熱烈的氣氛中,人的情緒被激活,又受群體積極情緒的影響,就難以抵制周圍的誘惑。因而特殊的氣氛和環境會破壞人的意志力,而群體的影響以及群體出現的情緒氛圍,會左右人的行為。
環境的影響力是十分強大的。人一旦置身于某種環境中,環境的強大影響力就會左右人們的意志。這就好比一個新商品剛上市的時候,因為人們沒嘗試過,肯定不愿意購買。如果這個商品柜臺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即使商品價格并不便宜,你肯定也會立即加入長長的隊伍當中,因為你受到了環境的影響。
被外界氛圍左右思想是非常愚蠢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真到了關鍵時刻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那么我們該如何使自己不被影響呢?首先,我們應該堅定信念,相信自己可以遠離誘惑。只要信念堅定,就可以讓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其次,要遠離誘惑,比如經不住美食的誘惑,就避免自己從就餐的地方經過,忍受不住煙酒的誘惑,就不讓自己看見這兩樣東西。如果你不能忍受環境帶給你的誘惑,例如看見商場有促銷活動,你就無法抑制沖動,那么你要覺得沒有什么東西要買,就避免到商場去吧。
總之,人在一定環境和氛圍下,一定會做出符合此環境的行為,如果你不想被環境左右,就一定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別讓環境動搖了你的決心。
持續重復的單一聲音容易讓人情緒失控
人之所以會產生壞情緒,是因為失去了自控力。個人遇到困境難以自控,會產生負面情緒;因遭受他人侮辱或攻擊失去控制,會產生負面情緒;受他人壞情緒影響,不能自控,會產生負面情緒。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經常聽一種重復的、單調的聲音,人也會因不能自控而產生負面情緒,例如水龍頭滴水的聲音、蚊子蒼蠅嗡嗡叫的聲音,等等。
相比嘈雜的聲音,這些單一的、重復的聲音更容易讓人情緒失控,主要因為單一的、重復的聲音更容易讓人受到干擾,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一旦受到這種干擾,精力就會不集中,自然無法用意志力進行自我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被那些單調乏味的聲音分散注意力,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聽到同屋的人拿著電話竊竊私語,這種聲音雖然不大,但長時間處于同一個頻率,會讓我們聽著煩躁不已,很容易與打電話的人發生爭執;還有我們學習的時候,突然聽到前邊一個桌子上有個手機一直震動,好不容易停止了,接著又震動起來,我們簡直有想抓起手機一把扔出去的沖動。曾經有一個科學欄目報道,一個人經常在夜晚聽到一種聲音,這個聲音連續不斷,嗡嗡的聲音一直在耳邊縈繞。長期以來他找不到這種詭異聲音的來源,被弄得心煩意亂,連身體狀況也受到影響。后來他找到這個科學欄目來解答這個困擾,才發現是鄰居家的熱水器出現了問題。
心理學家認為,單一的、重復的聲音比噪音為人們帶來的影響更為巨大。一個人聽別人對話,不容易引發情緒失控,但是聽單一的持續重復的聲音卻難以做到自控。為了證實這個觀點,科研人員以康奈爾大學的本科生為被試者,做了一個實驗。
實驗人員先讓這些被試者們相互通過電話聊天,并將聊天內容錄音,作為對話樣本,其中每人單獨說的話也被錄制下來,作為單一聲音的樣本。實驗人員還讓被試者們將談話內容重復一遍并錄制下來,作為獨白樣本。
接著,實驗人員又從外邊召集了一批被試者,讓他們做一些自我控制的任務:實驗人員先向被試者展示四個字母,然后讓被試者看電腦屏幕,從隨機出現的字母中選出剛才出現的四個字母。接著再讓他們看屏幕上運動的小黑點,用鼠標對準小黑點,隨著黑點的移動而移動。被試者們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實驗人員會在旁邊為他們播放之前錄制的聲音樣本,目的是觀察不同聲音對被試者們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結果當被試者聽到學生單方面說話時,執行任務的準確率開始降低,相比聽到對話和獨白的聲音,被試者們聽到單方面說話的聲音導致的錯誤率較高。
為了進一步證實單一的聲音會導致人失去自控力。實驗人員將錄音做了特殊處理,讓它呈現出雜亂的聲音,讓被試者們聽不清到底說的什么,結果被試者們的情緒雖然也被噪聲輕微干擾,但沒有影響到執行任務的正確率,所以,最容易引起情緒失控的是單一的、持續重復的聲音。
人們在聽到聲音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想知道聲音的內容是什么。獨白和對話更容易使人聽出說話內容,而單方面的談話則不容易理解。人們為了滿足好奇心,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單一談話上,越是無法理解,越想理解,時間一長,就會因為好奇心沒得到滿足而難以自控。而聽到雜亂的聲音,我們知道不可能理解或聽清,也就沒有想聽它的興趣,注意力自然不會放在噪聲上,所以情緒也不會失控。
單一、重復的聲音,很容易誘發情緒失控,從而影響正常工作或生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我們可以這樣做:
1.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消除或減弱惱人的聲音。如果你發現一些聲音讓你心煩意亂,難以忍受,最好找到聲音的根源,將它直接消除。例如你夜晚睡覺,最受不了鬧鐘滴答的聲音,如果有其他查看時間的方式,就把鬧鐘的電池先卸下來,讓它停止走動,或是放到一個離你較遠的地方。如果這些聲音不在你的管轄范圍內,你也可以找到根源,然后向他人尋求幫助。例如住在樓上的鄰居經常穿著高跟鞋走路,那聲音讓你難以忍受,你可以主動到樓上用溫和的語氣向對方提出建議:“您回到家可以換上拖鞋嗎?太感謝了。”
2.如果不能直接消除噪音,就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自己忘掉噪音。例如聽到某種聲音,但又無法改變,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態。想一些其他的事情,將注意力轉移,或用積極暗示的方式告訴自己,沒什么大不了,我不在乎這些聲音。
3.人經常受噪音影響,但又長期得不到解決,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導致身心疾病,這也不利于個人在其他方面進行自控。不如到安靜的大自然中走走看看,定期舒緩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讓正面情緒注入進來,自控力也會隨之提高。
擁擠容易讓人情緒失控
一個人處于擁擠的環境中往往容易焦躁、憤怒,與人爭吵或發生肢體沖突。例如在擁擠的公交車或地鐵里,人們很容易被旁人的一種行為或一個眼神激怒,繼而發生爭執;在擁擠的超市里,人們購物的時候很容易失去耐心,放棄自己想買的商品;在擁擠的地下通道里,人們也會被旁人無意間的碰撞激怒,大打出手。
擁擠為何會讓我們自控力下降,產生不愉快的情緒?這與個人的空間控制權有關。每個人都希望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從而起到自我保護作用。因為我們和他人之間有一定的空間距離,才能將我們與他人隔開,這樣我們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安全空間。如果離得太近,我們就有一種被人侵犯的感覺,難以自控。
為證明一個人的空間控制權對個人的重要性,心理學家卡豪恩做了一項實驗。他的實驗被試者是一群老鼠。卡豪恩將老鼠放入一個空間很大、很舒適的環境中,讓它們進行繁殖。結果老鼠在空間較大的地方繁殖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當空間呈現擁擠狀態時,老鼠繁殖數量開始減少。這是因為老鼠過多,空間擁擠時,雄性老鼠會霸占屬于自己的空間,一旦有老鼠侵犯自己的空間,它就會發出攻擊性行為。也就是說,空間對于老鼠來說很重要,如果出現擁擠情況,他們就會采用自我保護行為傷害其他老鼠。
老鼠為獲得個人安全空間,也會情緒不穩定,與同伴發生沖突,更何況是人。人對空間距離的占有是十分在意的,特別是空間意識感強的人。
每個人都需要融入到社會環境中,因此遭遇擁擠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們要上班下班就要遭遇交通擁擠。雖然這種類似侵犯的感覺讓我們覺得很不舒服,但是為了生存,我們必須要接受現實,不要讓擁擠帶來的負面情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
我們不能改變擁擠的局面,就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人一旦在擁擠的環境中遭遇他人侵犯,即使對方是無意識的,個人也會十分憤怒,從而將矛盾激化。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試著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如果只是無心觸碰,就不要將別人的舉動放大,而是將它弱化。要學著寬容,相互諒解,告訴自己,別人不是故意碰你的,只是現在太擁擠,難免磕磕碰碰。只要大家相互諒解,相互寬容,就可避免情緒失控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果你確實無法忍受擁擠的環境,變得心煩意亂、憤怒異常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一個緩沖的機會。閉上眼睛心中默默數數,或是想點其他高興的事情,轉移注意力。這樣雖然不能完全撫平負面情緒,也能起到緩解作用。當你情緒得到緩和,自控力就回來了,可以更好地處理問題。
注意圍繞在你周圍的信息
有些時候,我們完成一項工作就覺得很疲憊,而完成另一項工作就覺得很輕松,原因在于這一項工作枯燥無味,需要更多意志力控制自己去完成,而另一項工作樂趣頗多,不需要進行更多的自我控制,也不需要消耗更多意志力,因此人不會感覺疲勞。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我們是否能找到一種輕松愉悅,而又不需要意志力參與的方式用來自控呢?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發現這樣有趣的現象:看到別人打哈欠,我們也會打哈欠;看到影片中有人喝水,我們也會無意識地端起一杯水喝;看到愛人的照片,我們想將他(她)擁抱入懷。有時我們的行為并非受意志力控制,而是受周圍信息的影響,使我們的行為與這種信息保持一致,這就是“啟動效應”。
啟動效應是一種現象,是指一個人之前接收到的信息會對之后出現的行為造成影響,這種影響通常個人感受不到。啟動效應是一種自動化加工過程,它不需要意志力和注意力的參與。可見,不是所有自我控制的過程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心理學家約翰·巴奇和他的同事們,以紐約大學的一群學生為被試者,通過實驗證明人的行為會受周圍信息影響而發生改變,而他們自己卻毫無意識。
實驗人員讓被試者從包含五個單詞的詞組中,挑出四個組合成句子。其中一組被試者組合的句子中多半包含與老年人相關的詞匯,例如健忘的、禿頂的、灰白的、滿臉皺紋的等等。當他們完成句子組合后,就被叫到位于大廳一端的另一個實驗室去參加下一個實驗。在走到另一個實驗室的過程中,實驗人員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觀察并記錄,結果發現,用與老年人有關的詞匯組合句子的被試者,比用年輕人詞匯組合句子的被試者走路要緩慢很多。
雖然這些詞匯并未有一個提到老年人,但是看到那些詞匯,人們就想到了年邁,繼而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所以他們到另一個實驗室的路上,走路速度放慢了不少。也就是說,看到老年人的詞匯,他們的行為也自然地與老年人保持了一致。此外,這些被試者除了走路緩慢,從椅子上起身的動作還有喝水的動作都比平時放慢了速度,而被試者們并沒有注意到自己行為的改變。
從上述實驗可以得知,個人接收到的信息,會在無意識中影響個人的行為,使人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行為與所接收的信息保持一致。接收到老年人的信息人,行為就傾向于老年人;接收到青年人的信息人,行為就傾向于青年人。因此要想利用啟動效應來自我控制,也需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控制。如果你接收到積極的信息,就會讓你的行為向積極一方改變;如果你接收到消極的信息,就會促使你的行為向消極一方發展。
在英國一所大學,每一個辦公室都有一間茶水間。實驗人員為證明接收信息的不同會給人的行為帶來不同影響,在其中一間辦公室茶水間進行了實驗。多年以來,茶水間為教職人員提供茶水和咖啡,但需要他們自己付錢。每杯茶水和咖啡的價錢都被寫下來貼到墻上,教職人員根據自己的選擇將相應的錢放入一個“誠實盒”里。
一天,實驗人員在價格表上方貼了一張圖片,上邊不是警告性文字,也不是什么說明,而是畫了一雙眼睛。在接下來的一周里,這張眼睛的圖片一直存在。教職人員向“誠實盒”中投放的錢平均為70便士。第二周,價格表上的圖片內容由眼睛換為鮮花,結果教職人員向“誠實盒”中投放的錢數也發生改變,呈明顯下降趨勢。經統計,實驗人員發現放有眼睛圖片的那一周,教職人員向誠實盒中投放的平均錢數是放鮮花圖片那一周的3倍。對于他們來說,周圍信息的改變對他們造成了不同影響,而他們本人并未發覺。
當教職員工看到有雙眼睛盯著自己時,無形之中增強了對自己的約束力。他們打完茶水或咖啡,會自覺付相應的錢。而看到鮮花的時候,這種約束力沒有那么強烈,他們自覺付錢的行為也會減少。
如果我們想利用周圍的信息進行自我控制,為行為帶來積極的影響,就要多接觸積極的信息。例如為提升工作的積極性,我們應該多與勤奮的同事待在一起。和他們一起工作,你感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與勤奮、堅持、努力奮斗有關,你的行為自然就被他們所影響,不由自主地發生變化。你還可以在自己看得見的地方多貼些有積極作用的圖片,或將電腦桌面設置為有積極意義的文字。經常看到這些信息,你會不知不覺被這些信息影響,行動變得更有積極性。
別讓外界事物影響了心情
有些人看到外邊陽光明媚、微風拂柳會感覺心情舒暢;看到陰云密布、大雨來襲就郁悶不已;看到街上人頭攢動就感到煩躁不安;看到秋葉飄零、街道冷清就惆悵滿懷。人的情緒變化莫測,看到某個外界景象就產生相應的情緒,用文學詞匯來表達叫“觸景生情”。其實,這些外界景象和我們一點兒關系也沒有,為什么我們的情緒會受它們控制,隨它們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呢?
心理學家在研究情緒的時候發現,人的情緒也存在啟動效應。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響,之后人們對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就會變得容易。當某種情景被人們賦予了某種特殊的情緒含義,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景的時候,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生出相應的情緒。
外界事物和環境會影響人的情緒,讓人們失去自控能力,而人們卻對此卻毫未察覺。因為情緒隨著外界事物改變是一種自動化的加工過程,不需要個人注意力的參與。
實驗人員為證實人的情緒有時不受自己控制,而是被外界事物悄悄改變,專門做了一項實驗。實驗人員把被試者聚集在一起,將他們分為四組,向每組展示一些帶有情緒色彩的詞語,每個詞語只展示0.3秒,被試者們在短時間內無法感受到詞匯中的情緒。實驗人員向每組被試者展示的詞語具有不同的情緒色彩。第一組看到的是暗示積極情緒的詞語,如“朋友”“音樂”等;第二組看到的是暗示消極情緒的詞語,如“癌癥”“蟑螂”等;第三組看到的是弱積極類型的詞語,如“小丑”“游行”等;第四組看到的是弱消極類型的詞語,如“星期一”“蠕蟲”等。被試者看完詞語,需要做一份調查問卷,以此鑒定自己的情緒狀態。實驗人員再對他們填寫的問卷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第一組被試者在問卷中表現出最高水平的愉快情緒;第二組表現出最高水平的消極情緒;剩余兩組表現出的情緒與看到的詞語相一致,但情緒起伏不大。總而言之,被試者們在問卷中體現出的情緒與詞匯的情緒色彩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外界事物會悄悄改變個人情緒。
其實,在生活或工作中,我們的情緒經常會不受控制,隨著外界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例如看到同事一臉笑容,你會覺得他在贊賞你。還有我們聽到悲傷的歌曲,就會想起以前悲傷的往事,繼而沉浸其中。看到自己的項鏈墜或是手鐲裂了一個縫,就感覺自己會走霉運,心里七上八下。有時,別人的一個小動作,不經意間的一句話,或是一個眼神,都能讓你產生疑慮。
可見,外界事物會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控制我們的情緒,不知不覺帶給我們影響。積極向上的外界事物會讓我們的情緒變得積極,消極悲觀的外界事物會讓我們的情緒變得消極。雖然我們不容易注意到這種變化,但是通過一些方式還是可以控制個人情緒的。
為調控個人情緒,我們可以避開引發悲觀情緒的因素,創造引發積極情緒的因素。如果你天生就比較敏感,經常因一件小事變得焦慮沮喪,可以用情緒啟動效應來控制自己。
為避免自己受到消極情緒的干擾,就清理掉容易引發消極情緒的物品。例如你和男朋友分手,本來心情低落,如果此時看到你們兩個人的合影,或是他贈送你的東西一定會觸景生情,難以自控。如果你把這些東西扔了,或是藏起來,放到看不見的地方,你就不會被這些東西勾起悲傷情緒。
除了清理帶有消極情緒色彩的東西,還應在看得見的地方多擺放帶有積極色彩的東西。例如設置電腦桌面為你喜歡的小動物或美景的圖片,在桌子上擺放能讓你開心的裝飾品或照片。當你陷入悲傷難過的情緒中,看到這些東西,悲傷情緒就能得到緩解。
還有,如果到某個地方旅游看到某種風景,也會勾起你的悲傷情緒,那就盡量避免到這些地方去。選擇你沒有去過的地方,一來更有新鮮感,二來也能避免悲傷,你就能更好地掌控情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