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字路口的明朝
- 趙現海
- 621字
- 2022-05-26 14:56:17
正統初期的朝局
英宗8歲即位,無法親政,這對朱元璋確立的皇帝獨裁朝政體制構成了嚴重沖擊。當時群臣提出的首個方案是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這一提案也符合張太皇太后在仁宣時期的政治地位。張氏十分精干,甚至仁宗得繼帝位,也與她的扶助有很大關系。朱棣一直對太子很不滿意,多次想將他廢黜,最終未改易儲君,與張氏十分賢惠,甚得成祖夫婦喜愛有很大關系。“后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太子數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后故得不廢。”仁宗即位以后,張氏雖不干政,但在朝廷輿論中,威望甚高,“及立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仁宗暴卒后,張氏居中籌措,保持了政權的穩定過渡,不僅嚴防漢王朱高煦奪位,為宣宗登基鋪平了道路;而且在宣宗即位之初,張氏仍參與政務,“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5]待宣宗熟悉朝政后,張氏才退居后宮,不過仍洞察朝政。
但朱元璋在開國之初,便頒布了嚴禁后宮干政的祖訓:“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6]因此張太皇太后以“非祖宗家法”為由,明確拒絕了垂簾聽政這一建議。但由于英宗年幼無法親政,皇族之中勢必要有人代理皇權,張太皇太后于是采取了間接干政方式,即通過將中樞決策從之前的皇帝與官僚集團共商國政的方式,轉變為內閣票擬、宦官批紅相結合的方式。而重大事務,由她和孫太后一起裁決,“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7],從而在后宮掌控朝政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