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仁宣時代的權力洗牌

成祖朱棣在北征途中“晏駕”,太子朱高熾繼位,廟號仁宗,年號洪熙。三大中樞集團分立的態勢失去了依托,歸并為一。表面來看,洪熙中樞政治格局延續了永樂舊貌,只是將三大中樞集團加以歸并罷了。蹇義、楊士奇因有翼戴之功,理所當然地進入政治中樞。夏原吉屬于留守集團,又曾經多次維護太子,也理應占據政治中樞的一個名額。楊榮、金幼孜作為先朝舊臣,雖屬北巡集團,但并未與監國集團交惡,在朱棣去世之后,穩定了局勢,為仁宗順利即位提供了條件,因此二人地位也得以保留。至于黃淮、楊溥,因長期系獄,雖為監國舊臣,但已被排斥出既成的政治格局。

雖然三大中樞集團中的固定成員都進入了新朝中樞政治集團,并未出現某一勢力清洗其他勢力的局面,但五位官員在政治中樞中的地位已悄然發生變化。這源于仁宗對自己在永樂年間的遭遇記憶猶新,仍在腦海中保持著三大政治中樞集團的界限,故以人事關系為準則,重新組建中樞政治格局。

仁宗即位之后,最受重用的是蹇義、楊士奇二人。夏原吉官居戶部尚書,是正二品,楊士奇作為翰林侍講,僅正六品,位次在夏原吉之后。仁宗信任楊士奇,便想將他排在夏原吉前面。但按照洪武祖制規定,翰林官最高可升為正五品的殿閣大學士,仁宗無法通過提升官職的形式,使楊士奇地位超越夏原吉。面對祖制的限制,仁宗采取迂回的辦法,轉而倚重虛階,重新排定五臣地位。明代官制中,品級最高的莫過于正一品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和從一品的“三孤”(少師、少傅、少保)。蹇義被授予少師之銜,地位僅次于三公;楊士奇從正六品,一躍而進少傅、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從一品,地位僅低于蹇義;夏原吉被授少保,地位低于楊士奇,三人從而位列三孤。而楊榮和金幼孜盡管在永樂時地位已在楊士奇之上,此時因為與仁宗關系疏遠的緣故,讓位于下,分別被授予太子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正二品,太子少保、戶部右侍郎兼武英殿大學士,正二品,僅被納入三少序列。可見,楊士奇不僅后來居上,成功超越同僚楊榮、金幼孜二人,而且進一步打破閣部品位格局,帶動了內閣地位的提升,只不過這種提升源于仁宗與楊士奇的私人關系,而非內閣制度的內在驅動。

在蹇義、楊士奇職位的安排上,仁宗延續了舊的制度規則,仍然尊崇吏部作為百官之首的地位,命蹇義仍居楊士奇之上。在政治運作中,蹇義地位也高于楊士奇。蹇義的墓志銘寫道:“仁宗皇帝初嗣位,一切政議,預者三、四人,而公居首。”[3]

仁宗不僅借助品位制定,提升了蹇義、楊士奇二人的地位,在實際決策中,也最倚重此二人,但鑒于其他三人也是政治中樞成員,在朝堂議政中難以直接排斥,于是通過單獨賦予二人銀章密奏之權,構建另外的交流渠道,使部分事務由三人私下決斷。由此可見,仁宗時期政治中樞的決策體制,并非依據部門,而是依據諸臣與仁宗關系的親疏程度而建立。

仁宗去世的時候,太子(也就是后來的宣宗)還在南京居守。張太后于是任命與太子關系最好的夏原吉臨時主持朝政。太子不了解這個情況,到了北京城外,看到前來迎接的朝臣中沒有夏原吉,很不高興,見到太后之后,太子才知道是有所安排。入宮之后,太子還專門和夏原吉談話,指出自己最倚重的人便是他:“卿奉皇祖命輔朕有年,朕以卿非他人比,卿當以事皇祖者事朕。”[4]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二人在居守北京時形成的政治友誼長期延續了下來。宣宗即位之后,最為倚重的也是夏原吉。不過,雖然宣宗最信任夏原吉,但在朝政處理的過程中,對富有政治智慧的楊士奇和富有謀略的楊榮,也十分欣賞,對于蹇義也很看重;與之相比,金幼孜由于能力不足,已被排除在政治中樞之外。宣宗在中樞決策中,發明了集體決策的形式,經常召見夏原吉、蹇義、楊士奇、楊榮四人,命四人先用墨筆將對奏疏的批答,寫在小字條上,再把小字條貼在奏疏上面,稱為“票擬”;自己看過奏疏之后,如果覺得票擬意見得當,就原樣照抄,如果意見有所不同,就加以修改,用紅筆在奏疏上寫上最后處理意見,稱為“批紅”。可見,宣宗時期的中樞政治是一種跨部門的賢臣政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江市| 兴和县| 门头沟区| 鞍山市| 桃园县| 綦江县| 皮山县| 徐州市| 阳朔县| 新竹市| 麻城市| 灵武市| 巴中市| 临沧市| 始兴县| 玛纳斯县| 满城县| 长治县| 翁牛特旗| 聊城市| 沈丘县| 德清县| 黄浦区| 秀山| 湾仔区| 定安县| 绥宁县| 化州市| 英超| 广平县| 阿拉善左旗| 黑河市| 集安市| 喀喇| 阳山县| 东丰县| 芒康县| 上蔡县| 琼海市| 武义县| 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