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知識具有“三易”性
之所以得出“僅傳授知識的教師已經不合格”以及“知識已經不是決定性力量”的判斷,是因為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具有以下“三易”:
易得:現在我們獲得知識的途徑太多了。隨便在網上輸入關鍵詞,出來的東西,多得你都不想細看。即便是付費購買,也不貴。想想我讀本科和碩士的時候,為完成畢業論文,導師會讓我們出差到北京或香港,去查資料。與出差產生的費用相比,現在在網上購買資料,就便宜得多了。
易變:知識爆炸,信息爆炸,這一點就不需要多解釋了。不要說在大學里學的知識,就是今天學的知識,到了明天可能就有更新的知識出來了。當我們面對知識和信息的汪洋大海時,若不能像面對銀行的金庫那樣愉悅,那么“知識焦慮癥”便可能由此產生。
易忘:因為知識易得和易變,當然就會易忘。人們怎么可能對那些輕易得到的東西印象深刻呢?怎么可能牢靠記住如汪洋大海般龐大且不斷變化的知識?
在這樣的情形下,高等院校的教師就不得不思考: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
還是傳授知識嗎?但第一,我們所能夠傳授的知識,不及網絡上能查到的知識的萬分之一;第二,我們站在講臺上兩小時費勁去傳授知識,可能還沒有學生上網半小時獲得的知識多;第三,我們所傳授的知識,可能對學生而言并沒有多大的價值,因為這些知識還用不著等他們大學畢業,就已經過時了。
一想到這些,后背發涼。
同樣地,學生也應該思考:我們應該學什么?僅僅是知識嗎?